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课件> 说课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

发布时间:2023-03-29 01:32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一)《“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1

  一、说教材

  (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19课,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博格。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文章的作者巴迪在童年的时候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却得到了父亲和母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的描述了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联系十分密切较容易理解,不过也有一些含义深刻但具有启发性的语句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加以感悟。

  本片课文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并感受生活中不同方式的爱。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7个生字,读写15个生字词;理解“一如既往”“扬扬得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父母为什么会对巴迪的诗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3、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的爱,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四)教学难点

  体会巴迪对父母的爱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学生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心情。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具有强烈启迪性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爆发的源泉。

  对教师而言,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谈自己情感体悟,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将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着重以师生、生生探讨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通过“引导—诵读—体悟—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明确要求—精读文本—体会情感—升华情感”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 课题导入。

  抓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对加引号的反义词,请同学们理解引号的作用和反义词的运用,齐读课题,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为什么会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二) 讲读课文前半部分(巴迪童年时期)。

  1、 让学生找出文中父母在面对巴迪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时有什么反应?并在小组内讨论这些语句分别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体会巴迪父母亲对巴迪不同的关怀。

  2、 引导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叙述巴迪童年时期的部分。

  (三) 讲读课文后半部分(巴迪少年、成年时期)。

  1、 少年时期的巴迪对待父母的评价态度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15自然段,小组讨论找出答案。在这部分讲解“不得不承认”的双重否定句式。

  2、 成年时期的巴迪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正确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为感情升华做铺垫。

  3、 让学生仔细品味课文最后一段,找出喜欢的或是不理解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着重讲解“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忆并讲述自己身边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巴迪的事例,结合自身实际,体会实际生活中“鼓励”和“警告”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2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我设计了三个关卡,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闯关提高兴趣和竞争意识,并让他们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现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欣赏法、观察归纳法、电软演示法。而学生则通过听、看、画、说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回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在作业展示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业设计成一幅连续的电影胶片,让各自不同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并让学生尝试用编故事的方式作为评价作业的方法。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平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生体会绘画带来的成功喜悦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一个好的板书能为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我设计了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先在黑板上出示课题,然后在课题的基础上变换出不同形状的猫脸,在猫脸的基础上在变换出猫的动态,用板书示范了本课的难点:“猫脸和动作”;这样的设计是让图画与文字更好的服务于课的内容,板书既要美观、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并能起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加深学生的印象的作用。所以,相信通过学习,他们能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课外选材,选自浙美版第八册第四单元“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体现了“观察想象,喜爱动物”的人文内容。很多小朋友接触过猫或在书籍、电视、图画书上看到过猫,但大部分孩子对猫的具体形象、姿态、神情、生活习性没有做过有意识观察和记忆。在这里,我把它提到二年级来上,是考虑到二年级的学生较四年级的更天真、也更富有想象力,而且在一年级1、2册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记忆、想象的基本学习方法,接触过用观察、回忆、想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表现动物的经验。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目标,在认知领域,要求学生能运用线条大胆表现不同姿态的猫。发挥想象,组织情节画面,并用黑白色装饰,表现自己独特的形象。

  在情感领域,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的学习习惯,并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想象,表现千姿百态的猫。

  2、教学难点:组织画面,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意。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我设计了三个关卡,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闯关提高兴趣和竞争意识,并让他们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现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欣赏法、观察归纳法、电软演示法。

  而学生则通过听、看、画、说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回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六、说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突出教学目标,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作业纸设计为电影胶片的形式,最后自评以放电影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说故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出主题

  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并在猜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会倾听。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猜谜的教学环节,并在学生猜出谜底是“猫”的同时,强调认真倾听的重要性,这样一来,简单的猜谜游戏与介绍猫的身体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思考与描述,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而且激活了他们头脑里对猫的种种想象。

  第二环节:新授课——重视知识“活化”

  强调要画好一件事物,仔细观察很重要在教学设计中,我幻灯显示2幅猫图,一幅着重猫的头部,一幅是猫的身体动作,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观察的重要性,教师再适当示范猫身的画法。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脑子空,不知从何画起的困难。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切都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增强了兴趣,为创作出丰富有趣的画面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大胆想象——知识的升华。

  要画好一幅画,有了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大胆想象。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出示几幅猫图,然后鼓励同学们想象猫在干什么,或者说什么。打开学生的思维。最后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作业要求,也就是老师要拍关于猫的动画电影,学生明确了作业要求后进行设计创作,除了个别辅导外,最重要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激励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猫的故事。

  第四环节:作业展示——知识的拓展

  在作业展示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业设计成一幅连续的电影胶片,让各自不同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并让学生尝试用编故事的方式作为评价作业的方法。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平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生体会绘画带来的成功喜悦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一个好的板书能为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先在黑板上出示课题,然后在课题的基础上变换出不同形状的猫脸,在猫脸的基础上在变换出猫的动态,用板书示范了本课的难点:“猫脸和动作”;这样的设计是让图画与文字更好的服务于课的内容,板书既要美观、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并能起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加深学生的印象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与交流中认识、了解了小猫,并运用线描手法进行练习、创作。教学设计上与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疏漏,敬请各位同仁雅正。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3

  一:说课题

  本次乡镇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的行动研究其任务目标是:通过多层面的校本研修活动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师德和师能的提高。

  我们承担的子课题是《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任务及目标: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说教材内容

  本节课我选取的内容是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第二课《赶集》。这是这是一篇韵语识字课文,内容浅显生动,讲的是小妞妞去赶集,看到集市上的商品各类繁多、热闹非凡的景象。课文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方式,句式整齐,合辙押韵,富有情趣,且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集 妞 镰 绳 姜 蒜 蜡 粗 猛 辣 吓;会写4个字:集枣 吓 跳。

  2.通过学文,知道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能够想象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富有情趣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从而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结合图画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学文的过程当中识字,边背诵边联想字形。字形与字义相结合。

  2.体会市场上的热闹景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言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在农贸市场上都看到了什么,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和小妞妞一起去赶集,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

  其次,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教学时先让学生听读课文,听准字音,再自读课文画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并且让学生积极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识字,而且会识字的方法。在交流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求知的欲望。如:在学习“集”这个字时可以采取部件组织法,也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在学习“吓”这个字时即可以采取部件组合法,也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识记。在学习中结合图片识字,理解字义,做到字形与字义相结合,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给学生创造尝试、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引进主体参与的广阔天地,让他们在充满兴趣、获得一次次成功的学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进而获得丰富生动的知识,成为高起点、强素质的新型人才。另外,在习题的设计上也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让学生收苹果,体会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最后,我留给学生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星期天的时候亲自到桦皮厂的集市上去逛一逛,亲身体会集市的热闹,感受集市是乡村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把听到的和看到的写下来,加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4

  一、说教材

  《泉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共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其中有三篇课文描绘了祖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一篇课文介绍了荷兰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异国风情。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结构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第一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总写了济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小节为全文的重点,四个自然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这四节分别介绍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和趵突泉的“大、清、美”。另外全文还多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

  新课标中对三四年级段的阅读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词典理解生字词的意义;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语言的能力。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运用本课生字词。理解第1自然段的句式特点,会用“有的…有的…”练写一段话。

  3、借助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多、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其中第1、2两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第3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三、说教学准备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前我准备了文中重点语句、以及珍珠泉五龙泉黑虎泉的图片、趵突泉的视频等做成的多媒体。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精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对泉城有一个大致的总的印象。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复习第一自然段,回忆泉城总的特点,引出新课:游览其中最著名的四处泉水。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以采访的口吻收集学生对游览这四处景点,希望获得的知识,定出游览目标,也就是阅读目标。

  (三)导学“趵突泉”。

  先带领学生游览最著名的“趵突泉”,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趵突泉这一景点的三个知识点:位置,特点,名字由来。为学生接下来进行的自由阅读指明了方法。

  (四)选学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潭:

  由于四个景点的介绍方式是一样的,所以在此处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品读,体会,用和“趵突泉”同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自己喜欢的泉水,并且把自己的收获和同桌分享,最后还叫学生把自己对景点的游览感受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景点知识点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现了出来。

  (五)写作方法指导:

  小组讨论完成课后第四题,引发学生对作者用词精准的赞叹。

  (六)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让学生把学到的写景方式,技巧,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5

  一、 说教材

《可爱的娃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上册第13单元第2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活泼快乐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艺馆里的一个可爱的娃娃,变得不快乐了。她觉得人们都在用眼睛盯着她,好像在问她,甚至不敢回家,大雨把她淋湿了。第二天,妈妈带着珍妮去承认了错误,她又和从前一样活泼快乐了。

  这篇课文处在第13单元中。单元训练重点是“诚实”。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在读准和读通的过程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读懂课文,就是质疑问难,抓住重点,读书讨论交流,进一步品读课文,诵读课文,从而实现较深层次地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3、 懂得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心胸坦荡的人才能生活得快乐,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的道理。

  二、 说教法

  本文主题清晰,故事生动,很适合感情朗读。因此,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诚实”这一主旨,以讨论为主,通过“朗读——理解——讨论——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教学本课。

  三、 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有必要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趋向。于是,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珍妮为什么要拿走布娃娃?(2)珍妮拿走布娃娃的结果是什么?(3)如果拿走布娃娃的是你,你希望别人怎么说?从中让学生自己探讨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下面六个教学环节。

  (一)出示插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

  2、过渡:当你看到珍妮时,你有怎么感受?你认为她可能去干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找出答案。(听录音)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习新字的创设: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如:查字典、同桌或好朋友之间互相读、询问他人、小组合作读(如:读字卡、抢答)等方式。

  (四)熟读课文,体会主旨。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读课文给他听。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表现了对学生极大的信任。并且由学生点评,从而提升学生朗读与点评水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提出问题,有感情朗读课文。

  1、教师提问。(1)珍妮为什么要拿走布娃娃?(2)珍妮拿走布娃娃的结果是什么?(3)如果拿走布娃娃的是你,你希望别人怎么说?

  2、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通过这两种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课文,体会课文主旨。让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六)升华主题

  将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小卡片,放在同学的椅子下面。让学生将自己得到的小卡片读给其他同学听。如:

  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2、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3、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人手一张让学生在名言警句中更进一步的体会到诚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情感,扩宽知识面。

  五、 说板书设计

  针对与二年级学生,识字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我没有采取过于复杂的形式,而是用几个简单而且能够表达知识重点的词语来板示的。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习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2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校园,我这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必须的审美潜力,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好处非凡。

  2、教材特点:

  《》是(体裁)主要写了(主要资料),表达了(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述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这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学生们懂得了一些,有助于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潜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透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资料。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资料。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完美,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潜力有限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用心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主角。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十分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透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就应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简单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齐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潜力和分析潜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资料,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透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透过诵读和品味到达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用心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资料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务必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用心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资料、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用心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潜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潜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透过用心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用心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潜力和想象潜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透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板书设计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会飞的图画》,说课程序如下: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学法。三、教学设计。四、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会飞的图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教材第15课。

  2.教材分析:《会飞的图画》是一篇充满情趣的课文。课文从爸爸给小明的来信引出邮票,再通过妈妈介绍,小明了解到邮票就是“会飞的图画”,最后以小明想象自己画的邮票飞向四面八方结尾。近年来,手机、电脑的普及,让人们传递信息的速度更快,渠道更多,书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被弱化了,被忽视了,以致于许多的学生只听说过邮票,但对邮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作用都不太清楚。教学中我以这个为突破口,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邮票的作用以及邮票画面上所承载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喜欢邮票的情感,激发想象力。

  二、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枯燥的书本学习转向生活实践学习,由单调的分科学习变为学科融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让学生感受邮票的画面美,了解邮票的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让学生感悟邮票“会飞”的特点进行难点突破。整个教学设计立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会飞的图画是什么?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抓住邮票画面美丽和能够帮助寄信这样两个特点,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邮票的美丽与神奇;最后鼓励、指导学生大胆设计自己喜欢的邮票。在知识层面上,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一定的词汇;在能力层面上,学生了解邮票的作用以及画面上所承载的知识;在情感体验上,培养学生喜欢邮票的情感,鼓励学生搜集邮票,了解邮票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1.以质疑促思考

  2.以形象促感受

  (1)实物介绍,拉近距离

  (2)播放课件,激发情趣

  (3)激情朗读,培养语感

  3.以情境促感悟

  4.以实践促培养

  四、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多媒体vcd对教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揭题,展示各式各样的邮票,它用声音、画面营造了一个“立体”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尤其适合在低年级教学中使用。

  2.新课程标准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把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双向、多向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的课堂。本节课我抓住学生年龄小,爱提问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看vcd、读课文、听介绍、悟感受、画邮票等几个环节,以形象促感受,以情境促感悟,以实践促培养。学生们在这个全新的课堂上,兴趣盎然,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言语畅达。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将语文教学与智育、德育、美育的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学资源用“活”,用“巧”,为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推进工作添砖加瓦。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它是河北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的第六个主题。主题的学习内容是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地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知道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在本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在本课中并没有呈现大量的知识点,而是以日记、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方言和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外书籍、网络等媒介,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设置活动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课内外结合,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活动形式贯穿整个课堂。

  活动一:创设情境(听相声)

  上课前,我用多媒体播放相声《说相声》,由此引入本课的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学生相声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调动他们以往的学习、生活经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主题。

  活动二:互动交流(说方言)

  在说方言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让学生用自己所知道的方言说一说“鞋子”“爷爷”“奶奶”等常用的词语。

  然后出示书本上的案例:我们班有同学嘲笑新转来的郭化,嫌他说话有口音,太难听。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己说的方式进行对比,了解每个地域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腔调,这就是我们说的方言。方言表达的内容和文字是一致的,只是腔调不同而已。

  活动三:合作探究(议方言)

  在学生对方言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后,我以教材35页的日记一则入手,让学生自已阅读日记之后,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1、 方言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又存在哪些局限性?

  2、 全国有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你认为有必要推普通话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出示活动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先从贴近学一生活实际的日记入手,以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明白:方言能够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的游子备感乡音的亲切,但是不同地域的方言也造成了语言交流的困难。而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能促进各地域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

  活动四:展示自我(我来当小导游)

  同学们学好了普通话,也可以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请我们班的小导游们带领大家去感受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并且要选出我们班最优秀的小导游。要求小导游们根据大屏幕上的图片,与课前所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形象具体的为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地方节日。大屏幕上出示一组组带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图片,如:龙舟赛、风筝节、冰灯节、泼水节等等。在这个环节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互动平台,通过全班交流、自我展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

  活动五:总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语言和节日文化,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体会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最后,学生在《五十六个民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评价总结:

  本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思品课,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搜集丰富多彩的图片进行教学,开展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努力使思品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乐园!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5

  一、教材分析

  挺拨修长、青翠欲滴,这就是外形清丽的竹。它具备“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历代艺术家以竹为灵感的源泉,创作了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现,显示着人类文化的深厚积淀。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竹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四年级教材《翠竹声声》这一单元,集音乐、诗文、民间工艺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编写了竹的系列课题,其中作为视觉艺术的水墨画,造型洗练,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韵,所以我以《墨竹情韵》为课题,开展以美术活动为主的教学。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诗文、歌曲的学习,对竹文化有过初步的感知。

  2、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他们具有线描写生的能力。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

  3、水墨画重在“写意”,造型洗练、传神写照,而他们缺乏把生活中的竹转化为写意墨竹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竹的形态特点,了解水墨画表现竹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用基本的笔墨技法,较准确地表现竹的局部形态特点。

  3、情感目标:加深对竹文化的理解,体验竹的高洁、正直、虚心、向上等人格精神,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其中“(1)、体验竹的人格精神;(2)、掌握竹的局部形态特点,并用较准确的笔墨技法进行表现”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而“用水墨表现”和“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迁移法运用于教学的核心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经具有的各类有待提炼的信息和感性认识,随着迁移导向训练的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我在本课中将“迁移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实现了两种转化。

  情感迁移,实现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升华;技能迁移,实现了由“知识经验”到“能力发展”的构建,两种迁移互相促进,从而形成学生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生活体验

  精神感悟

  情感迁移

  能力发展

  知识经验

  技能迁移

  为了实现情感迁移,师生共同在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竹的诗歌、绘画作品、游览竹海的照片、竹制品等。

  六、教学过程:

  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素材交流,精神感悟

  1.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热情。所以,开课之初,我把课堂设在学校翠竹葱茏、野趣怡然的育园,欣然导入:

  “同学们,置身于育园这幽雅的环境中,我真想给大家演奏一曲,大家想听吗?”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教师拿出竹笛,即兴演奏本单元的歌曲《紫竹调》,翠绿的竹丛在悠扬的音乐中随风摇曳,学生的心情也不由轻松起来。开放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让竹的素材交流活动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自然开展。

  2、交流体验

  通过对各类素材的欣赏和评述,大家体验到:

  竹海景美,秀丽清新;竹制品实用,质朴无华;诗文凝炼,意蕴深远;

  而清代艺术家郑板桥(郑燮),这位品格如竹的大师,用神形兼备的水墨画,更是酣畅淋漓地把竹的千姿百态和气节神韵展现到了极致。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多种艺术形式的“竹文化”中,学生对竹的初浅感知不断深化,体验到竹刚直不阿、虚心向上的精神内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实现了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情感迁移。并由“听、赏、议、品”,过渡到“画”竹。

  郑板桥总结历代画家画竹的经验,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学生虽有“眼中之竹”,但无“胸中之竹”,又怎么可能有“手中之竹”呢?

  如果学生能够把“眼中之竹”的这一已有的初步认知,在迁移导向的学习中内化,转化为对竹的特征的新认知,不就能够“胸有成竹”吗?“实景观察,线描写生”正是实现这种迁移导向的手段。

  (二)实景观察,线描写生

  线描是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写生方法。它能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对象特征,并快速地记录下来。教师请学生在竹杆、竹枝和竹叶中任选其一,并精取其“一枝一叶”,用线描写生的方法画出其形象特点。

  带着用线描收集的竹的局部形象特征的准确素材,回到教室,教学活动进入“技法探究,水墨表现”环节。

  (三)技法探究,水墨表现

  水墨画竹,通过笔锋和墨色的变化,精妙地表现出竹的神韵。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笔一墨均是源自于竹的形态特点,突破“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在技能迁移中,逐步达成“手中之竹”。

  师生通过对写生记录的形象分析,得出竹杆具有“竹节略宽,质地粗糙,节间部分长而匀直”的形态特征。

  这种形态特征,就是技能迁移法中的新旧技能的“共通点”。抓住这一“共通点”,教师示范了用水墨画竹杆的画法。学生通过模仿、交流、尝试,总结出:水墨画竹杆,通过笔头醮浓淡墨,以侧锋行笔,形成墨竹竹杆的立体感;起收笔提按和最后以中锋重墨勾竹节,使竹杆的形态结构特征更加准确。同时也对比出线描写生和水墨画的不同艺术效果,体会到水墨画巧妙地表现对象特征的独到之处——这就是水墨画“一笔而就”的洗练特点。

  “技能迁移”,就是将已掌握的经验、技能、方法等运用于对新对象的探究,找到新旧对象的共同特性,探索得到新的技能或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上的迁移更新,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触类旁通。

  在探索竹枝和竹叶的水墨技法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运用技能迁移的学法,自主探索。

  通过各阶段的体验、探究,学生掌握了表现竹局部特征的方法,明确了水墨画笔墨洗练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知识经验”转化为“能力发展”,完成了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迁移法,是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它不是在方位上的简单位移,而是层次上的深入递进。在多次迁移中,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四)名作欣赏,整体感悟

  当然,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需要把精神内涵深厚,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经典作品融入课堂教学。

  当学生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挂出局部水墨练习作品,并津津有味的欣赏和评述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我国历代画家创作的墨竹作品。随着清越的笛音,一幅幅或酣畅淋漓、或萧疏清矍、或英姿勃发的墨竹图强烈地撞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和心灵。它不仅帮助学生将墨竹的表现由局部刻画迁移到整体感悟,更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新的创作跃跃欲试。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充分准备。

  《墨竹情韵》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态度,实现了艺术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地求取自我完善!亦如这破土的春笋一般,一节,一节,又一节,生长,生长,再生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6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两节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算法,对算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继续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体会算法的思想。这节课所学习的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是第三节我们所要学习的四种算法案例里的第一种。学生们通过本节课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对比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

  ⑵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在理解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去发现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的数学规律,并能模仿已经学过的程序框图与算法语句设计出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程序框图与算法程序。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复习引入

  1.首先要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算法的三种表示方法:自然语言、程序框图(三种逻辑结构)、程序语言(五种基本语句),这个是为了带领学生们对之前学过的内容熟悉一下,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然后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你能求出18与30的公约数吗?

  3.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都是利用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公约数比较大而且根据我们的观察又不能得到一些公约数,我们又应该怎样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比如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就引出我们这一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板出课题)

  ㈡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学习的是辗转相除法,为了更好地总结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我先给出了一个例题。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范例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第37—40页“锐角和钝角”。

  2、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册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达到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在编排上注意到低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从一幅“儿童乐园”主题图入手,引起孩子的兴趣,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动手做一做,一步步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确定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1) 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这些角。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操作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力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得出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结论。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在合作中解决问题,一步步达到学习目的。为使教学更直观、简明,我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图让学生找角,辅助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张笑脸为奖励,极大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为此我努力作到“授人以渔”。首先从学生的已知出发,让学生观察,主动获取知识。如找到学过的角。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比较,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会区分三种角,最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角,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且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情境导入,复习铺垫。第二环节: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环节:巩固练习,丰富感知。第四环节:思维拓宽。

  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根据儿童的特点,先出示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角,并让学生说说对角已有哪些认识,达到复习铺垫的目的。并为下一环节为角分类,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2、探究新知,认识锐角和钝

  锐角和钝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缘于学生对角和直角已有一定的认识,能从大大小小的角中,应用工具三角板找出直角来,教学中设计让学生把大小不同的角分类,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一步步引入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这样让学生从浅到深,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巩固强化

  在学生知道了“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角,体会三种角的不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画上找角。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角,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自己喜欢的角,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学到知识的乐趣。

  4、思维拓宽

  电脑显示几副以角为轮廓线的图,让学生在一次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说学生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始终站到主体地位,从说到做,又从做到说,说动结合,既轻松又愉快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比直角小 比直角大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

  (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说明

  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

  2、学法指导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

  3.学生自由回答。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着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简介作者

  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

  3.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4.教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

  5.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自由回答。

  (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

  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

  4.出示:《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

  6.学生分组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

  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2.出示,师生共同探究。

  ⑴“我”为什么这么快乐?

  ⑵“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

  ⑶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板书:圣洁 美丽

  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

  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六)拓展延伸

  1.出示,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

  (七)总结概括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

  (连线,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八)板书设计:(出示)金色花

  我 嬉戏

  妈妈 圣洁 美丽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九)布置作业(出示)

  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

  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

  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

  [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 单元的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策略”、“教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前四课学生研究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这节课以生物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建立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认识,从而丰富他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学生去仔细地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这也就成为本课学生认识发展的生长点。而且,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认识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3.意识到同学之间相互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镜子。

  2.教师准备:教师相貌性状分析表、学生相貌性状分析表、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班级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课外拓展”的主线贯穿,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始至终沉浸在研究的氛围之中。本课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形成“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的认识,而是以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科学的问题,使他们的证据意识、求真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景导入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课前拍摄学生所熟悉的师生照片,有个人、合影等,把照片做成PPT展现出来,提示学生可以边看边叫出同学们的名字。然后提出题问: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到是因为他们的外貌各不相同。

  紧接着教师质疑:你们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回答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然后提示本课的研究内容我们的相貌并板书,开始本节课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四个活动展开。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不同,明确五个性状的简单分类标准

  1.谈话:(出示两位同学正面及侧面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相貌有什么不同?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得最多。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并做好记录。分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头发、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垂、下颌、肤色……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不同特征。谈话:就相貌,他们表现出这么多的差异,这么多的相貌特征一节课研究不完,然后选取其中的5个特征:前额、眼皮、下颌,耳垂、头发进行研究。并分别出示5个特征的对比图片。

  (学生观察,明确5个特征的简单分类标准:①前额发际简单分为平发际和V发际两大类;②眼皮简单分为有双眼皮和无双眼皮;③头发简单分为直发和卷发;④下颌简单分为下颌中央有沟和下颌中央无沟;⑤耳垂简单分为无耳垂和有耳垂。并找到自己属于哪一类。)

  活动二:探究性状编码图

  1.提问:(出示5个特征简单分类标准)就耳垂这一特征,可以分为几类人?(两类,一类是有耳垂,一类是无耳垂。)提问:两个特征呢?三个特征、四个特征、五个特征呢?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讨论,研究分类方法。学生汇报。

  2.出示性状编码图,请同学们找到老师的性状编码。提出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吗?进行第三个活动环节: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出示课件,介绍活动要求:

  (1)个人完成《我的相貌性状分析表》,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

  (2)各小组完成《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

  2.分小组汇报《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教师利用电子表格统计,生成全班相貌性状统计图。

  3.提问:观察班级性状编码统计图,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符合某一性状编码的人数比较多,有些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教师可请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的同学起立,汇报自己的性状特征,同学们发现他们都是班上的唯一。还有许多性状编码栏里的统计数据为零,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动四: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

  1.请某一性状编码人数比较多的同学上台。

  2.提问:这些同学的性状都相同,他们长得像吗?(不像)为什么?

  (他们的脸型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

  老师小结:虽然他们的5个性状都相同,但随着性状的增加,我们的相貌仍然是千差万别的,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3、课件出示并谈话:5个性状就可以将我们分成了32类,6个呢? 7个性状呢?8个呢?(随着性状的增加,大屏幕依次显示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1048576类,(再出示40个性状)提问:可以分成多少类呢?大家猜一猜!(学生无法计算出。)

  4.停留3秒钟,出示答案:超过1万亿类。

  5.提问:我们之间的性状差异难道仅仅只有40个吗?(远远不止)对,还有很多很多(教师用省略号表示)。

  7.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论,40个性状就可以分成超过一万亿类, 人的性状远远不止40 个,因此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8.谈话: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板书:变异)正是因为变异,才让我们彼此相貌各异。(在“我们的相貌”后画上箭头,并板书:各异)

  9.谈话:(大屏幕出示身份证、教师证、毕业证等有效证件)因此,我们生活中的有效证件,都是以相貌作为重要标志之一。

  10.最后小结:今天,我们只是初步感受生命的奇妙,关于生命科学,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纵观本课,我做了以下探索。

  1、 调整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课题是《相貌各异的我们》。从开课到结束,始终没有出现课题,而是将课题变成问题:学生通过PPT欣赏我校的几位“名人”的照片,孩子们一个个轻松叫出彼此的名字,研究活动从问题开始: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呢?答案锁定在“相貌”上;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大家产生两种观点:能和不能。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在进行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实自行认识到: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2.引领学生亲历亲为,让探究贯穿课堂始终。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围绕四个活动展开,整个过程师生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灌输,更没有将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学科学需要树立求真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

  3. 注重学科整合

  学生通过设计分类方法,自行探究计算出5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32类,再利用教师提供的标准统一的性状编码图,找到了自己的性状编码,通过组长统计汇报,将观察的范围从小组成员扩大到整个班级,最后由教师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进行整理,现场大屏幕生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一探究环节,我用到了Excel、大量的数据整理、文字分析,让科学学科与语数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本课最后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期望孩子们延续他们的探究热情,把探究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讨研究的方法,养成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

  愿我们的孩子个个个性飞扬!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10

  一、说教材

  这篇故事短小精悍,它以简洁、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奇奇兔内心多么渴望朋友,同时也展现了它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纯真、美好的心灵。当前独生子女虽在家中倍受娇宠,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呵护,而不善于对别人付出关爱。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本次活动有意识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体验乐于助人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为他人做事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欣赏、学习文学作品的优美语言。

  2、懂得为他人做事是愉快的。

  三、说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在学习作品优美的语言时,指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学说故事里的话。

  因为大班幼儿对故事的学习,已由喜欢听逐渐倾向想讲,但由于缺乏表达的经验,在说故事中常是说了前句连不了后句,难以完整复述。所以,指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说出故事里的对话是教育中的重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1、了解有趣的复活节。

  2、奇奇兔、胡萝卜清洗机、彩蛋描绘机等图片各一。

  3、小猴受伤在医院图片一张。

  五、说教法

  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刺激幼儿的听说能力。主要采用直观法、提问法、创设情景法。

  1、直观法是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利用图片,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及注意,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口语表达做充分的准备。

  2、提问中拓展幼儿思维。在提问的语言设计上,注重启发性,给予幼儿更多说的空间,不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好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新纲要的体现: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六、说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分段讲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解决幼儿在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故事中的对话。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目标与内容,我分三个环节进行。

  激发兴趣→欣赏、理解作品→情感体验。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欣赏文学作品,理解故事内容。第一步骤:运用直观法和提问法,分段讲述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印象和帮助理解、记忆。这样幼儿就克服不良的只求听不求甚解的习惯。第二步骤:完整讲述故事,主要让幼儿有一个完整欣赏的效果。

  第三环节:情感体验。活动中渗透生活经验。让"互相帮助"这一现象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拓展生活经验,并利用如何帮助小猴展开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有话好说,从而体现活动价值。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乐于助人,懂得关爱他人,作为本次活动延伸。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扩展阅读11

  一、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 内容分析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3、 新老教材比较

  (1)老教材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都有专节阐述。

  (2)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突出。新教材突出了“秦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内容,增加了如三公九卿的职责、“朝议”、挟书律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内容。语言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教材中穿插了一些历史图片、文物图像、地图等,增加了历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知识链接、史学争鸣、学习思考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对有关影视作品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形成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2、学法指导

  学生课前预习 扩充知识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 课后继续探究思考

  三、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并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2、过程和方法:

  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难点:

  “大一统”政体和官僚机构的形成比较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这种行政体制的创新。

  五、教法设计

  1、教学总体思路: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2、具体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师生质疑,合作探究;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六、教学过程

  屏幕展示李白的一首诗《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用图片或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初中学习中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简处理。教材主要介绍了(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2)蒙恬夺河套、阴山地区,修直道,修长城;(3)南方:筑灵渠,(4)西南: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学生容易了解。

  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两幅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设计三个小问题①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秦始皇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行动主要有哪些?讲述秦朝疆域的四至。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设计一方面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地域概念,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理格局。另一方面通过两幅图三个小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地图信息和阅读教材内容的能力和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③问为下一部分内容作了铺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

  【利用教材设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补充材料合作学习】

  问题二:阅读材料,了解皇帝称号的来历,并小组讨论回答。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诏令是“议帝号”: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君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1、3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据材料,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三则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角色模拟辩论互动】

  问题三:郡县作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春秋战国时在有些列国已出现。秦统一后,就如何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展开了一场争论。请同学们看教材丞相绾、廷尉斯的讲见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重臣,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你会支持哪个观点,请具体阐述理由。(老师可以以秦始皇的身份追问、质疑和点评)

  【动手动脑质疑互动】

  1、请简单绘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说说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2、对秦朝创建的集权政治制度,你认为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你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老师同学的问题。

  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4、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

  加强思想控制——“大一统”政体下的思想专制

  这块是阅读内容,学生看书基本了解即可,主要是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

  可以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有人对你的政策提出非议,你会怎么做?

  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史实(秦加强思想控制)然后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挟书律”进行评价。

  总结:学习探究:给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为主题,采用书信的形式,或对某一问题、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综合评述,有一份史实(史料)说一份话,注意论从史出。

  【板书设计】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 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

  (1)秦汉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是教师需要把握清楚的。

  (2)“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需要整合处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3)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商榷。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