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课件> 说课稿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

发布时间:2023-06-18 02:57 说课稿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课题是《走近老师》,我将从说学情、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走近老师》一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一、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面具有向师性,一面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困境:

  1.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

  2.“恋旧”情绪。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教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

  3.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看待不同风格老师。

  4.教学调整,教师调整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分别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和第二单元《友谊天空》的基础上,围绕着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老师交往、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度教育好时光。本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二)教学目标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是“教什么”问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2)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2)自主探究、创新、协作能力:敢说、敢想、敢评、善合作、勇探究。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知道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风格。

  4.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是,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必要依据: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哪些可以自己学,哪些需要老师教)——教学有的放矢。

  2.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已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的必要条件)。

  4.可能的认知误区,不正确的价值观表现(教学的目的)。

  二是,教学目标确立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致:

  1.道德与法治课,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2.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承认、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2.教学难点: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体验提升。

  3.案例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辨是非,培养理性精神。

  (二)学法:

  1.合作探究法:在探究材料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多形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以及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自身生活体验和交流,使学生认同观点,从而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合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应用——总结全文,情感升华”五个环节,达到实现三维整合,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图片、趣味链接导入。导入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为了导入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春蚕、园丁、人梯、蜡烛。提出问题:它们被用来比喻谁?(学生观看图画,讨论与交流画面内容,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趣味链接:“师”前面为什么加“老”呢?(引出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

  ——有两种释义:一是表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词”。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二)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了解教师职业

  活动一:感知不易:录制、播放《老师的一天》,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视频内容为:上课、备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管理班级、培训学习等。

  观看视频后,设置问题,组织讨论。

  1. 谈一谈,你的感受?(观看视频后谈感受,自主展示表达)

  2.说一说,教师的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尝试概括教师 的职业特点(合作研究)。

  3.你觉得合格的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呢?(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出示的问题。)

  (设计意图:1.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素材选择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视频,引导学生去观察教师生活,感知教师职业生活;2.通过问题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要求,认识到教师工作内容的多元性和工作时间的多面性。3.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了解老师到理解老师的不易。统一三维目标。)

  活动二:情感升华

  请你给他们的微信“朋友圈”评论?

  准备教学素材

  教师微信学生的生活记录,四条朋友圈

  回复评论,敢于分享。活动体悟,情感升华。

  素养是个体与情境在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提升。

  【环节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活动三:课堂调查“我喜欢的老师”

  引导学生形成调查结论:

  1.老师有不同风格

  2.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也有不同

  合作探究问题:

  1.为什么不同老师风格不同?

  2.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

  本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完成调查,真实感受,敢于分享;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调查结论;合作探究,完成提问。

  1.课堂调查,听学生的“心声”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决生活困惑的方法和技能

  活动四:出谋划策

  1.我就喜欢语文老师讲课,他幽默风趣,总是让我们开心。我就不喜欢数学老师,他的课真无趣,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喜欢老师就喜欢哪一学科,怎么办?

  2.小学毕业已经两个多月了,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老师们,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每天到学校都很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3.喜欢的英语老师调走外校了,换来一另一个数学老师,原来最爱上的是英语课,现在……这次考试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

  如何让敞开他的心门,走出误区?请同学们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小组合作探究、分享,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降低难度,落实教学重点“承认、接受、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越辩越明,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实践探究,课堂小结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后,引出下面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亲近感,如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老师写一封信(可以是道歉,可以是感谢,或是其他)。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反思、创造。

  设计思路:“教育是课后或者走入生活依旧可以带走的东西”。强化重点,运用新知,指导生活实践,主动走近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主动创造道德生活,提高核心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走近老师

  一、教师的含义

  1.文明的传承者

  2.专业人员

  3.教书育人(育人塑德)

  二、合格的老师(四有)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三、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

  四、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态度

  1.承认老师的差别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4. 主动交往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标

  六、说设计反思

  课题——走近老师

  目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考试评价达成目标

  实施——主要教学策略,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评价——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评价,生活道德表现,阶段检测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校园,我这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必须的审美潜力,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好处非凡。

  2、教材特点:

  《》是(体裁)主要写了(主要资料),表达了(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述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这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学生们懂得了一些,有助于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潜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透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资料。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资料。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完美,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潜力有限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就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用心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主角。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心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十分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透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就应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简单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齐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潜力和分析潜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资料,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透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透过诵读和品味到达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用心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用心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资料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务必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用心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资料、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用心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潜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潜力,解决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透过用心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用心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潜力和想象潜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透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1】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 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去说课,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II)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知道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确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国情,感悟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说学法:

  1.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知识将分别采用归纳总结法。

  2.通过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知识通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引入本节课内容“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分析我国目前现况,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同学们一起列举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步骤:

  (1)首先列举几条名人语录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2)通过直观明了的资料补充以及分组讨论的方式说明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3)介绍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我国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对策。

  承转: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了解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采取哪些措施呢?下面我们以生态农业为例,简要分析我国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尝试。

  对于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帮助学生理解,首先讲述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在我国发展情况,其次,对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通过图表、连线和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这一流程,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留民营村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老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学生理解。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希望大家能掌握资料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

  作业设置: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内容,结合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完成下列练习题,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3】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选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后的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苦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气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喜欢活泼能干的姐姐。第二-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了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大总统的孙中山首选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总结主动识字,理解字义。

  2.默读课文,讲述故事,练习把话说完整。

  3.开展访问老人的活动,进一步了解缠足的恶习的危害。

  4.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敢于同封建气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

  (一)朗读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安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修改化行为,不应心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应用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二)练习说话: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讲讲回去了解的缠足的事,想一想孙中山当时有心情,到最后想对孙中山说些什么?等练习说话的环节。这些说话练习,经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中山破陋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孙中山有一个怎样的姐姐?(学生自述)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导入新课。

  2.大家知道孙中山有个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不长,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看看孙中山的姐姐后来变得怎么样了?看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a.为什么姐姐没有的歌声也没有的笑脸?b.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幼小的心,这是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第六小节

  1.学习第二小节:

  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问妈妈是怎样给姐姐缠足的?然后再问,这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回去所了解到的缠足是怎么一回事?师介绍缠足。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姐姐的痛苦。

  这一部份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了解妈妈给姐姐缠足,并且通过问学生:“你还知道什么?”让学生知道姐姐缠足是如何的痛苦。通过自己了解的缠足和我讲缠足的事情知道缠足的确是很痛苦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痛苦去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

  2.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我首先提问引读课文的第三小节,问学生孙中山生气什么?心疼什么然后带着既生气又心疼的语气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这一环节,通过两个问题,练习学生的想象和说话。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读好这一小节。

  3.学习第四-七小节:

  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你理解妈妈的话吗?教师讲解为什么封建社会的妇女要缠足?比较句子。还让学习想一想,在妈妈把孙中山推出房门后,在想些什么?师介绍为什么孙中山从小就有破除缠足陋习的心愿。但是不管他怎样想,怎样反对都是无济于事的,引读课文第七小节。比较句子。最后朗读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几个问题,比较句子等了解妈妈为什么要给姐姐缠足?知道妈妈给姐姐缠足也是无可奈何的,也是心疼的,但是妈妈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得不这样做。体会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设计:孙中山在想些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昨天穿上自己的小鞋的感觉,体会当时封建社会的妇女缠足以后是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不能出门,得不到平等的对待。所以孙中山早就有破除缠足陋习的心愿。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妈妈有无奈与心疼,体会孙中山当时生气又心疼的感觉。

  (三)学习第八小节:

  (四)总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了解孙中山的故事,写下来班会课上交流。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19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曹冲称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做具体说明。

  教材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遵循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才”等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看动画、结合课后题等多种手段,根据步骤,用上表示顺序地词语,能说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同时,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在课堂的教与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1.图文结合法。

  借助多媒体,出示大象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象说话。此外,在学习重点段时,通过演示图,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

  2.自读提示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读书技巧,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中应用了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如,看图想象说话、按要求回答问题、重点句的朗读、逻辑思考表达、用词造句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

  本篇文章的授课教学,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以及量词的使用,夯实基础知识。教师书写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浏览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导入文本。(此环节用时4分钟)

  (二)接着明确学习目标(不读ppt)

  先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好像行驶在大海里的一条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时1分钟)

  (三)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1)出示大象的图片,请孩子们迅速找出文中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通过多媒体图片的直观比较,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明确,大象的确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称重的难度。再通过提问,引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两个句子,一个没有“到底”一词,一个有“到底”一词,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评价读,体会有“到底”这个词更能说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顺水推舟,让学生用“到底”一词说句子,以读促悟,以说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学提示

  学法,被喻为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官员们想的办法,用横线画出曹冲想的办法,在读一读,评一评官员们的做法。预设学生会从麻烦、浪费树木、曹操听了直摇头等方面说出官员们的做法不可行,体会曹操的不满意。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读,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好人物语气。读曹冲的话,要读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在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3)小组讨论。接下来是小组任务。讨论

  曹冲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结合课后第一题,将曹冲想出的办法与官员的办法作比较,为什么曹冲的办法更好?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对这个办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通过学生提问或是回答问题,让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结合动画PPT,完成课后第2题,给内容排序,在借助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

  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朗读、做比较、质疑、以及结合PPT动画、课后题和借助词句等多种方法,再让孩子们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4)在曹冲称象的这一部分叙述后,问一问孩子们,佩服曹冲吗?为什么?引出“他才七岁”这个句子,运用比较读,说句子等方法,体会“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

  (5)课文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总结,我们要学习曹冲这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说板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进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进入文本开始,我会板书课题,交流到曹冲称象的过程,概括总结为造秤、秤石,随机板书,最后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将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板书。给学生直观的信息,留下长久的印象。

  四、拓展阅读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课的拓展内容是《司马光砸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而加深对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这些品质的深化!

  五、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各位评委辛苦了!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5】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 动物的主要类群 》 是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是在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之后而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前一章的基础,关于动物,学生能说出很多动物的名 称,但对怎样给动物分类还不肯定,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动物的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常见脊椎动物的类群及代表性的脊椎动物

  2. 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3. 了解每一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深入理解动物进化系统树的含义,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类群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2.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类群。

  ●难点:

  1. 认识动物的进化系统树。

  2. 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说教法:

  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本节采用情境导入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等教法。

  三、说学法:

  在 这节课教学中我采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大屏幕、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增强直观感受,由浅入深,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 流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真正的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学。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找到了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五个环节:

  (一)视频引入,创设情境

  (二)目标引领,合作探究

  (三)展示交流,反馈解疑

  (四)总结提升,强化知识

  (五)训练巩固,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视频引入,创设情境

  播 放“动物世界”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激发探究,进入情境,此时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动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形 态千差万别,这些动物分布广泛,在海洋、陆地、空中都有其分布,他们是生物圈中的大家族,与人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么可爱的动物需要我们去研究、利用和 保护他们,那就需要将他们进行分类,怎样对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呢?”引入本节内容。

  第二环节:目标引领,合作探究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由浅入深,先从认识图片中的动物开始,找出它们的特征,多设几个问题,例如:

  1. 思考哪些动物比较熟悉,并说出他们的主要特征。

  2. 哪些动物是你比较陌生的?他们又有那些特点?

  3. 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哪些动物可能与你熟悉的动物属于同一个类群?

  4. 能否根据生活环境合理地将这些动物分成不同类群?

  5. 能否根据生活方式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6. 能否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群?

  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可以依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等给他们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组确定一个分类依据给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反馈解疑

  在 学生完成分类活动后,分别找不同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他们的分类方法及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多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并适时点 播。然后引入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引导学生观察动物进化系统树,从中总结出动物进化的规律,各类群动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等。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强化知识

  先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给学生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记忆。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教师给以答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索。

  第五环节:训练巩固,拓展延伸

  为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了“动物之最”,目的是想让学生拓宽 视野,多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知识,这个环节以抢答形式完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为下节课内容的学习积累知识,我精选 了一些动物图片制作成flash动画片播放,并配上《动物世界》的主题音乐,使学生在那熟悉的旋律中欣赏多姿多彩的动物图片,然后结束本节课。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样能及时的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为发挥生物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我主要从课前的准备、课堂展示和检测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以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中有乐、学后有成”的感觉之中。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6】

  一、说学情

  低年级学生喜动、爱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悟性较好,针对这些心理和生理特征。根据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质。本课以创设“二七班的音乐会”的情景来贯穿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即兴创作”为抓手;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设计本课教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系列地音乐体验活动中,快乐自主的学习。

  二、说教材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四二拍、大调式、有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波兰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舒畅的旋律,活泼跳跃的节奏,生动的表现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憨厚、可爱的神情。歌曲四个乐句运用了旋律重复变化的手法,歌曲节奏方整,其中前十六后八节奏贯穿全曲,节奏明快,舞蹈性很强,适合于边表演边唱歌。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对位、听辨、模仿,掌握口琴中135三音的吹奏方法,并能为歌曲做简单伴奏。

  2、通过感受、学习歌曲,能掌握歌曲节奏及情绪,并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3、通过模仿,能够达到歌唱表演,以此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表情演唱、表演,并且进行简单的舞蹈创作

  2、难点: 运用口琴中135音为歌曲做简单的伴奏

  五、教法、学法:

  听辨、模仿、视听结合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琴、鼓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礼仪,运用口琴进行吹奏,师生问好。

  (二)点题开音乐会,并通过音乐会学生应该学会——出示学习目标

  1、邀请的合作伙伴小熊

  听到老师鼓点节奏即用口琴来模仿小熊的步伐节奏

  2、邀请的合作伙伴洋娃

  听到老师的鼓点节奏即用口琴来模仿洋娃娃的步伐节奏

  3、评价小熊队和洋娃娃队哪一组节奏步伐最整齐

  4、教师用口琴示范,邀请学生口琴吹奏135,即歌曲中一二一的部分

  5、学生掌握吹奏135的方法

  6、同桌互评

  7、两小队用135为歌曲一二一的部分进行伴奏

  8、师评价

  9、学唱歌曲,学生共同把歌词读一读,按节奏

  10、师生共同指出歌谱中相同的旋律,指导八分休止符的难点唱法。

  11、演唱第二段歌词,注意连贯的和跳跃地演唱方法。

  12、分角色演唱整首歌曲,互相评价。

  13、教师示范舞蹈动作,邀请学生加入舞会行列。

  14、学生练习并加以创编,师提供小乐器播放背景音乐并巡视。

  15、小组展示,师生评价。

  16、小结。总结小组评价结果并加以肯定及鼓励。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7】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

  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

  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

  (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

  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

  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8】

  《蚂蚁和蝈蝈》一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XX小学的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第二十课《蚂蚁和蝈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贪玩,只能是又冷又饿。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其中对比鲜明是课文的一大特色: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有两种动物不同结局命运的对比,这些都增添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学生爱读的好教材,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用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对课文意义的深透能力较弱,因此理解课文的内涵将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必须做好的课前教学准备是:1、通过观察、看图片、上网等方式来了解蚂蚁和蝈蝈这两种小动物;2、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等。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放在熟读课文外,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倡导“合作、对话、共享”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了解蚂蚁和蝈蝈“在夏天时不同的做法以及在冬天时的不同结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基本能背诵课文。下面我就说一说在第二课时中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今天老师从童话王国里请来了两个小动物,它们是……(拉开幕布,出现蚂蚁和蝈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了今天的课文,小朋友就知道了。然后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细心观察的小朋友发现没有这两个伙伴的名字有什么特点?学生们会说:它们都是虫字旁,因为它们都是昆虫。下面打开书,就让我们进入两个小动物的世界里吧。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环节。

  首先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接着让小朋友和自己的学习小伙伴共同读课文,第三,来请小老师和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你读一段我读一段,互相帮助互相认听”来读课文,相信这样读下来孩子们基本上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步,进入课文的精读环节。首先老师来范读课文,提问: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孩子们会说:“一群蚂蚁在搬粮食”。那么引出课文第一段,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呢?孩子们会找出背、拉……除了拉和背,还会怎样搬粮食?同学们会说“抬,扛,滚,撞……”。请同学们上前找找哪些蚂蚁是在背,哪些蚂蚁是在扛,这么多蚂蚁没有一只闲着,它们都在劳动、在搬粮食,看把它们累得满头大汗(板书满头大汗)。在蚂蚁们辛勤地劳动,让我们美美朗读课文,帮帮它们,然后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最后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评价。

  蚂蚁辛勤地劳动,小蝈蝈看到会有什么反映呢?引出课文第二段,孩子们会找出:“蝈蝈乘凉、唱歌、睡觉.,个个自由自在”,这时候理解“自由自在”并板书“自由自在”。然后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来读读课文第二段,读出蝈蝈的自由自在,读完后提出课文的第二个问题:“你是愿意做蚂蚁,还是蝈蝈?”。引起孩子们的讨论。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播放“风声”音频)你听到了什么?孩子们会说:“风声、猛烈的风声”。转眼间,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把这句话(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有感情地朗读,突出西北风寒冷。那么冬天来了,树叶落光了,小草枯干了,蚂蚁和蝈蝈会怎样过冬的呢?孩子们会找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然后板书“装满粮食”。引导孩子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要读出小蚂蚁的高兴、幸福。

  好,小蝈蝈又是怎样过冬的呢?孩子们会找出“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板书“又冷又饿”。再引导读读这句话,读出蝈蝈的沮丧。然后,说一说此时蝈蝈会想些什么?你想对蝈蝈说些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读出蚂蚁的高兴和幸福;蝈蝈的沮丧、痛苦。读完之后,进入这一节课的第四个环节——总结环节。

  小蚂蚁由于在夏天的时候辛勤地劳动,在冬天的时候能够安然地过冬、有吃有喝;蝈蝈由于在夏天的时候贪玩、懒惰,在冬天的时候呢是“又冷又饿”。那么此时你愿意做小蚂蚁还是小蝈蝈呢?再次引起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道理。然后揭示出这一节课的道理。

  最后进入扩展环节。转眼间,第二年夏天又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儿,讨论今年夏天该怎么做?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听故事。最后在“劳动最光荣”这首歌中结束这节课。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9】

  一、说教材: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它是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有三组对子组成。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读着课文就如自己在阳光明媚的三月里,走在青山绿水间。听着鸟儿的欢唱,闻着花木的芬芳。大自然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章的语言优美,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万紫千红"、"山清水秀"等,学生虽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但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电视、图画等媒体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雾、霜、朝、霞"等13个生字,会写"秀、香、和"3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再从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自然美。难点是对"对子"的理解。为了突出重难点,在设计思路时,努力以读为主线,在读通、读好课文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说学法

  在整堂课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训练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喜欢学习语文。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瞧,我们的家有多美!(展示图片,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优美的大自然景物图片)

  大自然是我们美丽的家,在这个家园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各种花草树木和可爱的小动物们,我们都非常喜爱她。一位作家把这些美丽的景色写成了对子歌,板书:对子歌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你们想读吗?好!我们做好读书的准备,读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请教同学们:读的时候遇到困难怎么办?就像大家所说的遇到不认识的字动手画一画,或请拼音宝宝帮帮忙,也可以问你的小伙伴或老师。那你们就快快开始吧!

  2、读得可真投入啊!现在生字从课文里跳出来,要和我们打招呼,你认识他们吗?读读看,看你认识了谁?学生自由读大屏幕上的生字。请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提问:你认识哪些生字宝宝?生读。

  3、你觉得哪些字难读,想提醒大家注意?谁来当小老师?例如:霜是三拼音,请跟我读(霜、朝、蜂、紫)朝是多音字。"霜蜂"拼读。

  4、手拉手开火车读生字。

  5、 你发现了吗?有一些样子长得很象的生字想回家了,你能把他们安全的送回家吗?出示三间房子:比如:我们可以从偏旁去想一想。请三个同学上台摆卡片。

  6、他们回家了,你能用什么好方法很快记住他们吗?同桌讨论。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吧!(蜂—蝶都有虫字旁;雾—霞—霜都有雨字头;李—杨都有木字旁。

  7、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如果我把它们放在别的地方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词语。齐读,有不懂的地方吗?

  (三)、再读课文,理解对子的特点

  1、生字宝宝很调皮,生字宝宝又藏到课文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赶紧读读课文,对照图画想一想,相信我们的眼前会出现美丽的景色,自由读。

  2、刚才小朋友读了课文,谁能勇敢的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3人分小节读)评:谁读得最好?(请同学做小评委)学生读完后,正音:难读的生字

  3、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对子歌有怎样的特点呢?? 眼睛看大屏幕齐读。(字数相同,每句短语都含有一组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或词语)每一句都有,每一句的词是一个对一个,两个对两个,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

  4 、我们在朗读对子时要注意节奏,不要拖长。老师和大家对着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拿起书,做好准备。还想这样读吗?同桌小朋友也来读一读。

  5、我们要加快节奏,我们拍手读读对子吧!.

  (四)、书写练习

  1、这群生字宝宝又也出来了,(出示生字)我们也跟他们打招呼?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吗?这里也有一些样子长得很象的宝宝,谁能找到?(秀香和)他们都有相同的什么,什么不同?

  2、书写指导:秀 香 和

  A请大家仔细观察,写禾字头和禾字旁有什么不同?你有新发现吗?(禾子头;上下结构,写得比较宽扁;和字旁写得比较瘦长)

  B师范写"和 香 秀",提醒和 禾字旁很懂得谦让,要不然两撇都那么长,就会打架了,这样一让,这个字就更好看了。要写得紧凑。

  C"秀"重点指导"禾字头":写得扁一些;撇和捺尽量舒展,要盖住下面部分。秀的横从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捺。

  D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同桌互相看一看,看他的字写得好就给他画个五角星,如果有错误就帮他指正一下。?

  (五)、作业

  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认识了13个生字,会写3个字,还学了一首很有意思的对子歌。其实呀只要你善于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对子。

  1.背一背对子歌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对对子?下一节课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的多。

  六、说板书设计: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识字所以我采用简洁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10】

  一、说教材

  (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19课,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博格。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文章的作者巴迪在童年的时候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却得到了父亲和母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的描述了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联系十分密切较容易理解,不过也有一些含义深刻但具有启发性的语句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加以感悟。

  本片课文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并感受生活中不同方式的爱。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7个生字,读写15个生字词;理解“一如既往”“扬扬得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父母为什么会对巴迪的诗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3、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的爱,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四)教学难点

  体会巴迪对父母的爱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学生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心情。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具有强烈启迪性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爆发的源泉。

  对教师而言,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谈自己情感体悟,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将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着重以师生、生生探讨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通过“引导—诵读—体悟—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明确要求—精读文本—体会情感—升华情感”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 课题导入。

  抓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对加引号的反义词,请同学们理解引号的作用和反义词的运用,齐读课题,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为什么会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二) 讲读课文前半部分(巴迪童年时期)。

  1、 让学生找出文中父母在面对巴迪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时有什么反应?并在小组内讨论这些语句分别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体会巴迪父母亲对巴迪不同的关怀。

  2、 引导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叙述巴迪童年时期的部分。

  (三) 讲读课文后半部分(巴迪少年、成年时期)。

  1、 少年时期的巴迪对待父母的评价态度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15自然段,小组讨论找出答案。在这部分讲解“不得不承认”的双重否定句式。

  2、 成年时期的巴迪对父母的评价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结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整合正确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为感情升华做铺垫。

  3、 让学生仔细品味课文最后一段,找出喜欢的或是不理解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着重讲解“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和“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忆并讲述自己身边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巴迪的事例,结合自身实际,体会实际生活中“鼓励”和“警告”两种不同方式的爱。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扩展阅读【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四册第五模块的第一单元说课稿,本单元真实地通过

  同学之间的比较,让同学很好地理解比较级的句型用法。要求学生掌握than、

  old、young、strong 等词,并能运用HeShe is +比较级+than……句型进行教学

  活动。通过使用图片、多媒体课件及创设真实情景的方法,有效地操练句型,

  做到句型操练与情境相结合。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听、说、认、读本课的新词:than,old,young strong 掌握句型“形容词的比较级。

  (2)能力目标:能运用HeShe is +比较级+than…….。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交际的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通过分析,本课的句型“HeShe is +比较级+than…..对培养学生就某一事物好坏比较的会话交际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熟练听、说、认、读本课所学的有关的单词;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能运用所学句型在情境中自由交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整堂课紧紧围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的情景, 运用课件 辅助教学,运用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法“调查本组同学的年龄,身高等”,并以游戏、竟猜等形式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句型进行英语交流,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用,从而体验成功。

  2、英语的语言环境对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知识,运用本课的知识同学间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

  3、由于小学生英语自学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我设计了先由教师示范说,学生模仿学,循序渐进,最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个体、小组二人,四人合作学习,自由组合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说教学程序

  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以旧引新,形成氛围。

  (1)Sing a song. 目的是调动情绪,调节气氛。

  (2)Look and say. 运用课件和实物,学生看图、看人说话,符合小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同时也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处理好温故与知新的辨证关系,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把巩固性原则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而且采用多媒体电脑这种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学生乐学、易学,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学习单词,词句结合。

  (1)Presentation(新授) 首先导入新课展示自己的照片进行比较。

  (2)叫两名学生到前面,进行情境对话。并给予奖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句子中学习单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投入语言学习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一种协作的学习环境,变老师讲学生听为教师辅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从而使师生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提高教学的情感层次。]

  3、及时巩固,听说结合。

  (1)听磁带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语音语调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书写练习。虽然现代教学手段很先进,但它毕竟只是辅助而不是代替,采取适当的读写训练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课堂练习册的练习,再次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拓展完成任务。

  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运用今天所学的语言知识来描述。目的是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真正做到在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目的。

  5、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

  (2)布置家庭作业。

【说课稿说课稿实用2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