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

发布时间:2023-08-08 14:31 初中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四、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习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习“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习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习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6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录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对黄河的认识,因为黄河离孩子很远很远,要借助媒体来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难点。

  第一课时

  我准备围绕“介绍黄河,板书揭题、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巩固练写”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介绍黄河,板书揭题

  让学生谈谈心中的黄河,听老师介绍黄河,出示古人描写黄河的诗句,读一读,初步感受黄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环节中,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对文中重点字词进行正音、理解。

  四、学习字词,巩固练写

  示范“艄、滔、履”的写法,说说注意点。

  第二课时

  共分六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的气势之大。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领略黄河的气势,感受黄河的磅礴宏伟!在播放录象的同时教师相机朗诵,激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模块:自读自悟,感受皮筏的小、轻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让学生通过读一读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一写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老师点出“作者初见到湍急的黄河,为一惊,远望鼓浪的橡皮筏子为之再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惊”的观察思路、认识思路,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的层次。(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怎么读,如何让学生读进去。通过反复阅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读好。

  第三模块:交换角色,感受艄公技术高超。

  这样小而轻的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漂流,作者不禁提心吊胆,如果让你坐在上面,你敢吗?来读一读6、7小节,体验乘客与“我”形成的鲜明对比,反衬出艄公高超的驾筏技术。接着用一组排比句试问: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让学生连读三遍“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一段,再现艄公高超的技艺。

  第四模块:抓关键句,深入感受“主人”形象。

  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谈笑风生?”为切入点,了解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理解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能联系6—8节,说说对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这几个词的理解。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找寻艄公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原因,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相机理解“如履平地”这一字!领略艄公风采后,齐诵最后一自然段,用作者的话赞美艄公。

  第五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再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用

  “艄公,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赞美艄公。

  交流完毕,播放黄河录象、歌曲,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黄河主人的风采。

  第六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黄河上的艄公至今已是罕见,学生由于陌生,往往很难与自己联系起来,请学生课外收集一些在外界的挑战中获胜的人物,如航天英雄、登山运动员等,这样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感受人类的伟大和不平凡,激励学生要向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做生活的强者、生活的主人。

  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这就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认识,望大家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7

  一、说教材

  《海底的女儿》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通过介绍小人鱼亲自参加王子的婚礼,忍受身体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变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港、宴”等13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

  3.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美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王子的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三、说学法、教法

  学法: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阅读故事,合作交流,谈体会,谈感受,完成对文本的对话。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帮助很大。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对,这个图片画的是海的女儿。(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2. 安徒生简介,学生初步了解。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标上记号,自己想办法解决。

  2.在读书过程中,标记优美的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不同意见可以与同桌交流。

  3.出示词语。

  都城 港口 兵士 宴会 睫毛 婚礼 喜讯

  神圣 仪式 旗帜 铺陈 垫子 永恒 抚弄

  4.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快速朗读课文,这是《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如果让你给这个部分取个题目,你认为是什么题目较合适?

  预设:

  (1)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

  (2)王子结婚,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

  (板书: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

  2.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划分段落,你认为会划为几个部分?在文中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第一部分(1-10):美人鱼眼睁睁地看着王子娶了别的公主。

  第二部分(11-13):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自己却变成了泡沫。

  C.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快速朗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出来,做一下批注,和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2.展示交流

  “小人鱼亲吻着王子的手。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谈谈你的体会。

  预设:(1)小人鱼很伤心,因为王子误会了这件事,明明救活王子的是自己,却被认为是别人。

  (2)这将意味着自己将会变为泡沫,将会死去。

  “小人鱼知道,这是她能看到王子的最后一个夜晚——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痛苦,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体会。

  (小人鱼为了爱情,孤身一人来到海上,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离开家人、族人,把自己的声音交给了巫婆,但是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遍体鳞伤,忍受苦痛的她,还要面临着死亡。多么伟大的小人鱼,多么可怜的小人鱼!)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红光,好像一滴滴鲜血从水中喷溅出来。”

  预设:这是小人鱼有了重生的机会,而选择放弃,为了她心爱的王子,宁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板书: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预设:这是一位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小人鱼。

  D.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篇课文写了小人鱼怎么一步步变成了泡沫,虽然有一次重生回到原来的机会,可是却放弃了,表达了作者对小人鱼的这种“宁愿牺牲自己,伤害自己,也要保护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精神的赞美之情。

  E.课文小结1.这节课我们读了《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故事非常精彩、感人,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我们被小人鱼所打动。

  2.学习了本文,你想对小人鱼说些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海的女儿

  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

  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8

  今天我执教的《莲叶青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莲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叶,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语言生动,简练,作者由景到人,触景生情,运用了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结合我们的研究专题,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流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找出祖母精心种养荷花的`词句子

  2、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3、默读课文,找出祖母剪荷叶送人治病的词句子

  4、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三、简介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围绕中心问题,揣摩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解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来谈体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见解,不强求统一。

  在课堂中,我力图通过以下方法来体现我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情境引入,渗透写法

  开课伊始,出示荷叶的课件,生谈感受,师设计悬念,由物到人,渗透写法。这篇课文,看似写景,其实写人,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突破接受。在开课时做这样的铺垫,为结尾讲解写法时奠定基础,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概括词组,加强技能训练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听写词组的办法,再次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本课的主要内容并不好概括,所以我采用了这种方法,目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在教学祖母精心种养和送人治病这两个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采用了“生自读——谈体会——师提升——生再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对课文进行理解。课堂中我采用自读、默读、师生对接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虽然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但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读中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9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0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说学法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2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会学,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议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恰当的导语设计很重要既有前后衔接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和美丽景色!那么除此之外作者还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通过导语把学生的思维拉到了本节课的位置,又使学生在脑海中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促使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短暂的回顾,并将思维定位到本节课的内容当中。

  (二)出示课件,总体感知课文:

  1、有了前面的导入,学生的思维就还跟着老师回到本节课,这时候出示课件,让学生跟着浏览课件图片,然后打开书,仔细读读课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游览的地方和顺序:外洞孔隙内洞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段学习,体会各景点的不同特点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外洞的景图,对照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介绍洞口的?外洞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体会外洞的特点;

  ②师生共同讨论,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让学生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以及外洞的特点——宽敞。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采用指导圈点、批注,落实读书方法。抓住文中的重点句、重点词指导学生研读、比较、批注。如文中第5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贴”、“稍微”、“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重点词句采取换词、换句及手势示意的方式指导学生研读,并出示进入内洞孔隙幻灯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互相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这样,学生通过对照图片从“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体会出进入内洞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在教学“内洞”这一部分时,为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先让学生观察内洞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的说像孙悟空骑着白马在飞奔,有的说像观音在讲经,有的说像白胡子老者在砍柴,有的说像寿星老人捧着仙桃来祝寿……

  然后再在学生发挥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这两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内洞有什么特点?内洞的奇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画出有关语句。

  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对内洞的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时候再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就很容易的得出结论:这一步分主要介绍内洞的景物;内洞的特点是:黑、奇特、大;主要体现在形态各异的石钟乳上;并能画出相关的语句。

  在了解了内洞特点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创造了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观,很有观赏价值。

  (四)读写指导: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文章,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所以读写的指导也很重要。

  1、设疑质疑:

  在全文内容学过之后,提出问题: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并让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外洞、孔隙、内洞三个地方的景物写的详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外洞→孔隙→内洞

  2、小结写作方法:

  有了前面的结论,再提出问题: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考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会说“按照观看的路线写的,内洞写的详细”;有的会说“按照行走的路线写的,外洞写得详细”;也有的会说“按照看的顺序写的,都写得很详细”……如此等等。

  最后老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要把参观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第三、加入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3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习,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习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习,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习: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4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作者小时侯因外祖母去世而过分忧伤,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他的哀痛,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从此,他感到时间过的飞快,感到着急和悲伤。为此,他常常和时间赛跑,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并使他在最后的几十年里受益匪浅,并捂出了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体会,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谈体会和收获,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边学习边解决问题。接着我让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外祖母去世后,爸爸看到我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画在书上。”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爸爸的话,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爸爸的话。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和飞快。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我提问:“作者体会到了时间过的飞快,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和时间赛跑,这时顺学而导“课文围绕和时间赛跑写了哪几件事,用①②③标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明白要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从而体会文章的最后一段话,这时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边读边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由教师总结全文。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5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嫩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四、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初读 指名读理解文章层次;讨论分角色读,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最后,在通过复述文章,进行点评,理解祁黄羊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 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 不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揭示课题,简介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 初读之后,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提炼重要问题。

  (二) 精读课文 重点感悟

  指导学生精读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一身正气,一心为国的精神。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在讨论交流中,理解 “几个大国 ” “征伐”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出示第三自然段 讨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怎么一回事?

  1、 理解 外举不避仇

  ① 引读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和信任。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体会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 引导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祁黄羊的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 指导分角色对

  2、 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 自读8到11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从“只有”“想了想”“郑重”这些词语中体会祁黄羊举荐儿子是无奈而慎重的决定。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③ 指导学生读好祁黄羊的话,理解祁黄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五、小结

  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评议: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7

  一、说教材

  本文主要描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课文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衬托出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也生动刻画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说设计理念

  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分解教材,资源重组教材,通过教师、学生、文本、媒体四者之间的相互呼应,多元互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段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2.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流程:

  (一)营造氛围引入情境

  上课伊始,我以鲜明的人物画面和激烈的炮火音效,刺激学生的视听;以饱含深情的话语,碰撞学生的心灵:同学们,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用他年仅22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他的名字——黄继光。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把握精髓,以读为本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是阅读理解文本最基本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读书实践,采取“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读文三步曲: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心中初步定位黄继光的人物形象——“英勇顽强”。

  第二步,静思默读,圈画出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在感动之处加以批注。这一步读文,静中有动,渗透着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训练学生捕捉文章重点的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三步,重点精读,指导学生朗读品悟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如:

  主动请缨时坚定的话语:“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匍匐前进时顽强的动作:“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舍身堵枪口时的英雄壮举:“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通过这样标的明确的挖掘,深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同时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三)小诗铺路,练笔言情

  在品读重点词句感悟黄继光的英勇顽强之后,将诗人严辰为黄继光所写的一首小诗《永恒》引入课堂

  永恒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的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相信此时,那一行行感人的诗句拨动学生的心弦,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愈来愈清晰高大,积蓄已久的情感续势待发,教师相机而动,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训练:孩子们,读着严辰的这首诗,感悟着黄继光的英雄形象,老师相信在你心里一定有好多话要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这篇课文的题目下面,写在“黄继光”这个伟大的名字下面。这样一写,就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心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受到黄继光精神品质的深度熏陶,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再塑造。

  (四)精神永生,真诚献礼

  教学的尾声,音乐响起,示意全体同学起立,向英雄的黄继光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并把这庄严的一礼,献给那些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至此,《黄继光》一课的课堂教学已被推向情感的巅峰,让人倍感震憾!在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8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1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2.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具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②.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自读自悟”、“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本节课以小故事引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去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且还要练习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自读自悟,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或: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设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指导学生写好字,是语文课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五、说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扁鹊治病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请治 皮肉之间 不高兴,不理睬

  肠胃 非常不高兴

  不治→→ 深入骨髓 浑身疼痛→→病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0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会学,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议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恰当的导语设计很重要既有前后衔接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和美丽景色!那么除此之外作者还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通过导语把学生的思维拉到了本节课的位置,又使学生在脑海中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促使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短暂的回顾,并将思维定位到本节课的内容当中。

  (二)出示课件,总体感知课文:

  1、有了前面的导入,学生的思维就还跟着老师回到本节课,这时候出示课件,让学生跟着浏览课件图片,然后打开书,仔细读读课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游览的地方和顺序:外洞孔隙内洞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段学习,体会各景点的不同特点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外洞的景图,对照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介绍洞口的?外洞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体会外洞的特点;

  ②师生共同讨论,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让学生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以及外洞的特点——宽敞。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采用指导圈点、批注,落实读书方法。抓住文中的重点句、重点词指导学生研读、比较、批注。如文中第5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贴”、“稍微”、“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重点词句采取换词、换句及手势示意的方式指导学生研读,并出示进入内洞孔隙幻灯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互相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这样,学生通过对照图片从“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体会出进入内洞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在教学“内洞”这一部分时,为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先让学生观察内洞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的说像孙悟空骑着白马在飞奔,有的说像观音在讲经,有的说像白胡子老者在砍柴,有的说像寿星老人捧着仙桃来祝寿……

  然后再在学生发挥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这两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内洞有什么特点?内洞的奇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画出有关语句。

  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对内洞的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时候再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就很容易的得出结论:这一步分主要介绍内洞的景物;内洞的特点是:黑、奇特、大;主要体现在形态各异的石钟乳上;并能画出相关的语句。

  在了解了内洞特点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创造了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观,很有观赏价值。

  (四)读写指导: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文章,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所以读写的指导也很重要。

  1、设疑质疑:

  在全文内容学过之后,提出问题: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并让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外洞、孔隙、内洞三个地方的景物写的详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外洞→孔隙→内洞

  2、小结写作方法:

  有了前面的结论,再提出问题: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考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会说“按照观看的路线写的,内洞写的详细”;有的会说“按照行走的路线写的,外洞写得详细”;也有的会说“按照看的顺序写的,都写得很详细”……如此等等。

  最后老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要把参观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第三、加入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沙漠中的绿洲》,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它的地形特点及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根据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目标3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新课前,我激活学生已有的积累,交流对沙漠的认识。继而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对多音字“漂”进行指导,了解它的两个读音,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不毛之地、纵横交错”;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侍弄、恶劣、源源不断”等词语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课文中心句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阿联酋各城市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请学生边看边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谈谈沙漠的绿洲留给自己的印象。这时我适时进行引导:“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沙漠变成绿洲,使沙漠中的人们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呢?”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最能概括阿联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学生不难发现第七节中那两句话“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相机出示这段话,启发学生读中质疑,教师梳理为两个主要的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很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围绕着以上两个问题,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鼓励学生为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如“城市风光”“培养孩子”“爱护孩子”等等,并找到相应的段落,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用心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圈一圈,画一画,边读边想象,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内议一议,谈谈自己独特的体会。为交流汇报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回顾“培养孩子”的历程,体验那人们坚定的信心。

  这幅画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重点部分,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我着重对这部分进行了点拨。首先,引导学生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相机出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通过指名读、齐读,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呢?鼓励学生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的句子汇报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汇报中,我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如:“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像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来体会,可以结合书中插图,可以抓住“白花花的”“硬硬的”等词语,可以抓住“!”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等等,来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再如:抓住“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中的“买来……买来……买来……挖去……填上……埋下……”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体会那巨大的困难,巨大的'代价,大到培养一课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时,再来回读这一段,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到阿联酋的人民不怕困难,改造环境,建设绿洲那坚定的决心。

  (二)再现“爱护孩子”的画面,感悟“精心侍弄”的场景

  相信在重点点拨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所以这一画面,我鼓励学生以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自学交流

  其中,我重点安排了了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园里的小树,小草,小花,

  “呼呼呼-------”一阵狂风吹过,黄沙漫天飞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脏了脸和头发,这时觉得怎么样?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园林工人,让我拉出大皮管,打开水龙头,“沙沙沙------”一阵雨雾洒下来,把你们淋得干干净净,感觉怎么样?这么一洒,树叶更绿了,小草更翠了,鲜花更艳了。你们就更漂亮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交流后,通过朗读再现这一画面,学生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走入“城市风光图”,感受迪拜的美丽、洁净

  “有了艰苦的开发,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自然有了好的环境。这时,我将以“只有园林工人才这么爱护花草树木吗?你从哪里看出?”引领学生走入如今的迪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学生在感悟“城市风光”时难度不大,这里仍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看的图片,抓住“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一片绿叶”等词句来体会,也可以朗读来再现画面,在前后的对比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迪拜这座城市的美丽、洁净及人们环保意识。

  三、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在总结课文时,学生再一次看到阿联酋那美丽的绿洲,感受到这儿的人民对花草树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护,一定深有感触。此处,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此刻,对阿联酋人民、对自己、对同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此外,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多项选择的作业:如仔细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写有关环保的公益用语等等。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板书设计:

  19 沙漠中的绿洲

  花大代价

  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精心侍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2

  一、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专题是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非常喜爱,也读了很多课内外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又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相信本文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

  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读全文。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对童话又有很

  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教师: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童话?哪个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

  2.读题想象。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在你的心目中,这个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切入课题,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六、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七、说板书设计

  25巨人 的 花园

  赶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3

  说教材:

  《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思路:

  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设计《鸟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直奔中心,一咏三叹。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以此为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欣赏鸟语的.过程中层层感悟,去捕捉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浓浓的爱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以达到共鸣。

  2、诵读“鸟语”,品悟乐趣。

  《鸟语》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欣赏,二是要从朗读中去欣赏,所以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朗读设计,设计了燕子传信、布谷催学、喜鹊报喜这几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打着拍子读等等多种方式。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让学生细细体会,学做知音,感悟启示,最后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习:

  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实践,更能激发了学生的爱鸟之情。

  4、创编故事,练习写话。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4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根据《左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嫩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五、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初读 指名读理解文章层次;讨论分角色读,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最后,在通过复述文章,进行点评,理解祁黄羊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1、 自读自悟法,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

2、 不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思考

3、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1、 揭示课题,简介祁黄羊在晋国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 初读之后,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提炼重要问题。

(二) 精读课文 重点感悟

指导学生精读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入手,感悟祁黄羊一身正气,一心为国的精神。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在讨论交流中,理解 “几个大国 ” “征伐”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出示第三自然段 讨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怎么一回事?

1、 理解 外举不避仇

① 引读悼公和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体会悼公对祁黄羊的重用和信任。从祁黄羊“想了想”“郑重”体会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 引导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祁黄羊的公私分明,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 指导分角色对

2、 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 自读8到11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从“只有”“想了想”“郑重”这些词语中体会祁黄羊举荐儿子是无奈而慎重的决定。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黄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③ 指导学生读好祁黄羊的话,理解祁黄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七、小结

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评议: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5

  说教材: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从在花园里流畅地走,极其准确地伸向沾有露珠的月季花,拢住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缤纷世界。

  说教学目标:

  1、在品读中积累好词好句,通过品读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能有感情地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受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开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2、我采取抓住重点词句和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热爱春天的心灵;接着是探究体悟,触摸春天。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指导的读书方法对含义深刻的句段自主探究体悟,感受安静是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进一步激发情感,受到启迪;最后是升华情感,珍惜春天。我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安静理解中心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感悟。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从安静到自己,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品读重点词句时,有意识地借用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让学生猜想安静的心中有什么事物,什么颜色,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深化点缀了“多姿多彩”,为引出作者发出的感慨,揭示的道理渲染升华。2、课外拓展:课前叫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或对生活生命有关的名人名言。课内外的结合,再次深化了作者揭示的人生真谛。3、小练笔——课堂感言,培养学生动笔的能力,读写相结合,在写的过程中对作者揭示的道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说反思: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听着他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真的很激动,同学们已经被盲童安静的神奇灵性,缤纷的内心世界打动了。是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不可思议”层层推进,学生感受着盲童安静的心灵,那种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追求,从挖掘一个个重点词,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同学们闭着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一个悄然合拢……那一种惊讶……。我动情地读着,学生入情入境,已悄然走进了安静的心里,安静的心中此刻有什么?有花、有蝴蝶、有草、有阳光、有小伙伴……这就是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的点拨中,我周身的热血也随之沸腾,也情不自禁地跟同学们读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另外课外资料的补充不仅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是从课文走向生活的一个阶梯,学生补充着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及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这一次,我和同学们又再次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整堂课回旋着的是:我们对生命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不管是文章中的安静和作者,还是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人生的真谛所震撼着。

  这么一篇感人又发人生省的文章,可惜的是我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这浓浓的情感因我的几个疙瘩和突然的停顿而大打折扣。

  通过这次上课,我一定会扬长避短,迎接下一次的教研课,上出自己的风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6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8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2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

  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0

  《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我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听课活动和研讨交流,二是朱际红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谈谈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观,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优美的歌曲《珠穆朗玛》,营造出***的神秘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好情感铺垫。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传说、秘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大峡谷独特迷人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迷人风光的短片,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得以升华,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并顺势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里的环境永远美好?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总结课文时,我对照板书,结合课后“金钥匙”,传授给学生“用一个词语给课文主要部分列提纲”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奇观——自然博物馆;读文、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当导游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的研讨课,我只是起了个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常开展,期盼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不断地反思,共同地进步!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第20课所在的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话题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文属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章构思非常巧妙,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以轻松活泼的笔调,运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现了豆花庄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动物们在这里过着安乐、祥和幸福的生活。文章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能性强,是一篇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内涵的经典文本。

  通过探究课文,深切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小动物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生活,并让学生有物及人展开联想,体会人与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依据《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的要求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理解、想象、综合实践以及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理解几个重点句子的含义,体味为什么这样描述以及怎样描述的。

  二、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珍视学生阅读中的个性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课标精神,注重三个维度,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读中入情,读中悟理,读中学法,彰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抓住课文重点句子“多么美丽的村庄啊,真是个童话般的世界”,直奔重点,组织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入情、悟理、学法 。

  学法:根据以上提示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读一读,唱一唱;读一读,背一背;读一读,谈一谈等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读中寓情趣,读中求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主理解豆花庄的优美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探究小动物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前播放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以及小虫虫们各种美妙的歌声。师边放边说:上节课我们在豆花庄里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它把我们带进了童话般的世界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哪些幸福的小家伙们?他们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的幸福的生活呢?

  我们先来听听它们的声音吧!从歌声中能听到都有谁吗?听后说一说。

  (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激发探究欲。)

  二、直奔重点,初读明意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引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8—18自然段,从文中画出写了哪些小动物?

  学生边读边圈画,做上记号,还可以作旁注。

  在这些小动物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了写虫蝈蝈的句子,自读后交流:课文以虫蝈蝈为例,写出了豆花庄虫虫们的快乐生活。(通过这一大环节的设计,抓住重点,学生初读后就能明白这一部分课文的大致意思,这便体现了读的第一个层次。)

  三、研读课文,入情悟理

  1、抓重点词句,自探引导

  蝈蝈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呢?读一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渎后,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师随机出示四个重点句子:

  ①早晨,他们的歌声,像豆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润、晶亮。

  ②午后------那歌声,像清凉清凉的渠水,流到了豆棵旁,也流进了我的心田里。

  ③傍晚,他们的歌声,带着豆花的香味,飘着晚霞的色彩,伴送乡间小路上归去的牧笛------。

  ④他们唱的是一支绿色的歌,在绿色的歌里,好像还飘着金以的梦,那么优美,那么令人向往--------。

  2、加强朗读,读中入情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感受蝈蝈的快乐?读四个句子,这里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自读,学生评读,同桌竞赛读,师生合作读,比较示范读等,加强学生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受到感染启迪。

  学生边读边想象四个重点句子描述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进入一种诗画般的意境中,培养想象力,在读中求发展。)

  3、合作探究,细读悟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2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习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 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授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习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习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 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 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

  (“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

  (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板书: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还车 诚实守信

  打电话→高兴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4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5

  今天我执教的《莲叶青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莲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叶,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语言生动,简练,作者由景到人,触景生情,运用了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结合我们的研究专题,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流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找出祖母精心种养荷花的词句子

  2、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3、默读课文,找出祖母剪荷叶送人治病的词句子

  4、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三、简介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围绕中心问题,揣摩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解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来谈体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见解,不强求统一。

  在课堂中,我力图通过以下方法来体现我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情境引入,渗透写法

  开课伊始,出示荷叶的课件,生谈感受,师设计悬念,由物到人,渗透写法。这篇课文,看似写景,其实写人,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突破接受。在开课时做这样的铺垫,为结尾讲解写法时奠定基础,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概括词组,加强技能训练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听写词组的办法,再次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本课的主要内容并不好概括,所以我采用了这种方法,目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在教学祖母精心种养和送人治病这两个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采用了“生自读――谈体会――师提升――生再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对课文进行理解。课堂中我采用自读、默读、师生对接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虽然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但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读中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6

  【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二围绕“观察与发现”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五块内容。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本组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建议】

  1、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右下图,通过对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

  可以采取在小组内开展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发现。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习作对学生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对本次习作的指导,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

  (2)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3)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4)学生试写。

  (5)?选典型的习作进行作中讲解。

  (6)继续修改完稿。

  教师对习作进行批改后,要认真进行讲评,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谈谈这次习作的体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7

  说教材

  《一碗水》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展开。《一碗水》是军旅作家吴然发表在《儿童文学》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体裁)。他讲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头都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一碗水”的喜爱、赞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文章生动流畅,充满情趣,特别是描写小动物来泉水边喝水的那段,写得很有感染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虽然……可是……”、“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能根据课文进行片段仿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技能,进行能力训练,切实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确定为:为什么说“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说教法和学法(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如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找准中心

  过渡:这一碗水人们不但名字独特,老人们还给了它很高的赞誉呢!读读课文,看看人们是怎么称赞他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将教学的切入口放在此处,由它为起因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解读情境,抓住了脉络清晰地教学主线,以便于讲解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细读研讨,理解课文

  过渡:“灵泉”中的“灵”你是怎么理解的?(灵性)一碗水灵性体现在哪?它有有什么特点?

  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一碗水的神奇。

  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一碗水特点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读。

  2.默读学习3-6自然段,感受这一碗水给人们、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并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自读标画。

  3、品读、感悟。

  (1)一碗水给小伙伴带来那些快乐?(课文第3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及时评价。

  (2)读第5、6自然段,体会小松鼠、山喜鹊的快乐。

  抓住动作和叫声体会一碗水给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指导朗读。

  (3)指导写片段。

  4.还有谁会到这一碗水边喝水?它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5.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和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6、探究:为什么老人们说他是一眼灵泉?

  7、想想说,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会怎么样?

  四、总结升华,激发情感

  五、拓展训练,解说文本

  一碗水出名了,许多的游客都要到这儿来观光。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这一碗水介绍给游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有许多人也想前来看看一碗水,请你给他们介绍介绍!试着写导游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8

  一、教材分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它用秋姑娘写信的形式介绍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备食物、树木裹上稻草准备安全越冬的知识。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在阅读的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把以读悟情的情感价值作为目标,让孩子在读中感受秋姑娘对朋友细腻真切的关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与秋姑娘美好的心灵交汇,从而让孩子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同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拓展内容,开发课程资源,为孩子展示潜质潜能和语言实践打开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为自主、更为开放。

  三、说教学教学流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归谬激疑,探究学文。

  让孩子们带着“秋姑娘给她的好朋友都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封信互相交流,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读秋姑娘写给——的信”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信说信,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秋姑娘给大雁的信,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感受秋姑娘至诚至爱的美好心灵,而且跃出文本,让孩子初步感受书信的基本格式,有机地拓宽知识面。

  接着,我又要求孩子照样子说一说秋姑娘在信中会跟青蛙、松鼠、山村孩子说些什么,为孩子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冬眠,哪些动物要冬眠?松鼠喜欢吃什么?(旨在感悟“充足的食品”一词)小树裹上“冬衣”中“冬衣”是什么?为什么要裹?(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信的内容后,我设计“换位朗读”,告诉孩子:“你现在就是秋姑娘,你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关爱(cn—teacher。com)之心呢?”孩子在品读“多加小心”“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充足的食品”“别忘了”“裹上冬衣”等词句的过程中,把秋姑娘的内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了2——5小节后,我引读: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吧?借这个问题引读文章的第七小节,让孩子的感悟与文章的内涵更吻合,让孩子的体验与文中人物的情感更接近。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指导孩子背诵全文,再次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和秋姑娘的心灵美。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秋姑娘还会对其他朋友说,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秋尽冬来之际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对他们课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也是以秋姑娘信的形式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如下:(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

  让学生采集落叶观察,并动手做一做树叶标本,也是让学生走出书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秋姑娘的信

  大雁南去

  松鼠要冬眠

  青蛙准备食品

  山村孩子给小树裹“冬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3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0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

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1

  一、 说教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带着泥土的气息,打开教材《花的勇气》,和作者、编者对话。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品味。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生命”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

  二、 理念、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说的是一篇课文,其实是我从教18年的实践、思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人文性两者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学习,认识4个生字,理解“泛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花的句子。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重点: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难点:凭借例子,通过对话,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三、 说教学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法、学法互相牵制,融为一体。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课题为切入点,点上探究。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力求和学生一起穿透文字的表象,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习语文,关注语言,促使感情与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我还运用合作探究法,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作为本课研讨问题,使学生读、思、说、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验情感,突破重点。学法方面,本文是略读课文,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课前导读,明确阅读要求,自主学习,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程序

  我追求简约、高效、创新、和谐的课堂。本课安排一课时。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孩子实际,预设如下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始,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我是这样导入新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勇气”两字要写的有力!

  板书:的勇气

  释题:什么是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学生在激情的话语中走进文本。民主、自由、宽容、激励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浸漫课堂,并贯穿教学始终。

  1、引导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呀,作者看到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花啊,竟然拥有勇气?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第一步我们该做什么?(找写花的语句)第二步我们再做什么?(从写花的语句中尝试感悟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遇到描写小花的语句就动笔画出来。文中描写花儿的语句有两处:

  (出示投影)——第二自然段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1、齐读这段话,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花颜色美、可爱、多等特点)

  2、揣摩作者描写小花的方法。(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你还划出了哪些语句?

  ( 出示投影 )——第七自然段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师:花儿多美呀!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花的图片

  教师配音读此段,师生交流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个时候老师不但被花的勇气征服了,也被你们的精彩发言征服了, 谁愿意把感悟到的勇气放进这段话里面读一读?(指名读)

  (三)、小组探究 体验情感

  师:小花竟然有勇气!这是作者看到的小花。可是你们知道吗?作者历经了好几次情感变化,让我们再次到课文中去,去寻找作者的情感历程。

  (走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感世界里去,与作者的变化之心直接对话,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使文本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理解相得益彰,充实其内心,沉淀其语感。)

  (出示投影)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失望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没看到花,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感到____________。

  1、分小组合作学习:针对问题,浏览课文,认真倾听,大胆交流。

  2、选小组代表展示所填内容。体会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惊这一系列心理历程。

  3、个性化展示朗读。

  师: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段,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小手。我们需要8位小勇士!注意:每个人读的内容不同,感情也就不一样,有信心读好吗?

  师: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小花那种不向冷风冷雨低头的勇气,那种在艰苦的环境里奋力拼搏的精神。那么作者又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你找出描写作者感悟的语句。

  (出示投影)——第八自然段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的感情读此语段。(问号、感叹号、破折号)

  2、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指导)

  (1)联系课文第五段理解“冷风冷雨”这一恶劣的环境。

  (2)抓住“偏偏”理解小花的勇敢;抓住“居然”理解作者的震惊;抓住“如此的气魄”理解花儿的勇气;抓住“怦然一震”理解作者的感悟至深。

  3、总结本单元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出示投影)——理解句子的方法

  (1)根据标点符号提示,读出感情,帮助理解。(2)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3)抓住关键词语,深刻理解。

  4、个性化朗读。

  (这段话是作者的感悟所在,点睛之笔。读点睛之笔,方能悟其中之意。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分析课文的能力才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在思考中陶冶心灵,在讨论中培育心灵,在倾听中丰盈心灵。)

  (四)、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这是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结合本文和前面三篇课文,说一说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完成小诗人续写),使本组教材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深化学生感受,升华思想。

  师:听你们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变的凝重起来,作者由花的勇气悟了到生命的意味,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板书:生命的意味

  (出示投影)——我的小诗

  勇气是冷雨中迎春花绽放的花朵

  勇气是砖缝里小草探出的嫩芽

  勇气是……

  勇气是课堂上高举的小手

  勇气是夜晚独自一个人在家

  勇气是……

  (来,谁接着老师的话说出诗一般的语言)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不同,语句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略读课文的板书更应简洁明快。我选取了文章当中最能体现花儿勇气的三个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作为板书内容,随作者的行文思路横向推导出生命的意味这一主题。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花的勇气—— 生命的意味

  神气十足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2

  【教材简析】

  语文园地二围绕“观察与发现”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五块内容。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本组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与刚刚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写下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有两种习作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自己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用《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教学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建议】

  1、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提示的步骤安排交际活动,重点放在交流“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右下图,通过对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

  可以采取在小组内开展竞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各自的发现。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此说出观察的感受。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观察的方法和习惯: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习作对学生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对本次习作的指导,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怎么观察的?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捕捉习作的内容,激起习作的欲望。

  (2)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3)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4)学生试写。

  (5)?选典型的习作进行作中讲解。

  (6)继续修改完稿。

  教师对习作进行批改后,要认真进行讲评,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谈谈这次习作的体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3

  ―、说教材

  1、《语言的魅力》是四年级下学期21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的是抓住文中重点段落、语句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它既是第四单元抓住人物特点描述的延续,又为第六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打下基础。

  2、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开始对老人的冷漠无情,到后来的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从心底显出了喜悦之情。从故事中,人们可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相高发展的关键阶段。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课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语言的魅力》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B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有非凡的感染力。

  C教育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情感目标:

  A学生会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会用引号的用法。

  B给课文分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创设更多有魅力的语言。自制警上示语。

  3、教学重难点

  体会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的魅力所在。

  4、教具:CAI课件画面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远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语言进行联想、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春景之中,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利用课件出现的这两幅图画的巨大反差,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将他们的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刻。利用这种情境教学法,学生对这句话产生的巨大作用就容易理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陶冶情操,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学习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这节课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语言的魅力》一文,现在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在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把它画出来,并概括文章的故事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这句话从重点句子入手和整体文章出发,把握文章的内容,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基础。

  2、 借电脑课件突破重难点

  CAI出示一幅春天美景的画面,并配以悠扬的音乐,使学生陶醉在那美丽的景色之中,这时课件出现盲老人衣衫褴褛地站在巴黎的街头乞讨的样子,周围的世界是漆黑一片,与刚才的情景出现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阅读,并大胆表述自己观点,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视觉反差,启发思维,读其文句,品其蕴意)

  3、 设计作业:

  填空(感悟其义)

  CAI出示填空题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

  当人们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

  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

  (目的:学生通过看、听、读、品,理解重点句,从而理解其中心思想,体会到盲老人的无助和人们的幸福两种心情,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可以用采访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自悟感情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紧紧地被这句话所打动。学生表演得积极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导,学生演,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宗旨。

  5、 学以致用,向诗人学习,自己创设语言去打动别人,教师给出一定处所范围。如:在学校,有些学生乱踩草坪,随地吐痰,乱扔废纸,请同学们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校园。

  (花在微笑,草在睡觉,手脚留意,别打搅。。。。。。)

  (设计意图:学习在于运用,教给学生方法,重视语文实践,在合作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关注学生发展。)

  6、 板书设计 21 语言的魅力

  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给钱的人多极了

  板书设计抓住了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语言的魅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运用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课堂教学 “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当前,教育面临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新课改又注入了生命力。为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4

  一、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二、角色体现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激励者,更应当是参与者。

  三、教材解读:(教师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超越教材的过程。)

  一位教育家说过:“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上好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吃透教材,但不要迷信“教参”,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与重组)。这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1、理解教材

  《生命生命》这个题目让人好奇,这重复之中一定饱含着特别的情,一定是思考后发现的惊喜,是欢呼,是赞叹,抒发的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生命多么宝贵,可生命是什么?谁都想找到它的答案。课文开头的设问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与思考。接着课文以“飞蛾求生”“香瓜子的顽强”“作者听自己的心跳”三个事例证明生命的存在,回答了生命是求得生存的力量。最后展示了作者积极的生命态度,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2、学习与批判

  通过反复读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文中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反映了不同的生命态度,飞蛾落到作者的手中,极力鼓动双翅求生,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这小动物,小植物对生命是多么渴望,它们珍惜生命,不失去一丝机会,不放过一分一秒,极力去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比起它俩,人的`生命是多么旺盛,多么强大,可没有像飞蛾,香瓜子那样珍惜,还要有自己对生命的不同使用方法,可以好好使用,也可以白白糟蹋多么可惜,多么可悲呀!对于最有灵性的人,竟这样不视生命为幸运,不一心一意地去向上去成长,去展示。这句“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是多么的不妥,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由此,我联想到现在的人有多少在糟蹋生命,要说人不如飞蛾,不如香瓜子该不过分吧!

  好在作者在文章结尾宣扬积极的生命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总之,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从中得到生命的启迪与熏染,懂得怎样珍惜生命。

  四、教学目标

  有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写打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句好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生命的可爱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当然,这些细节目标要注意体现“三维目标”,注重语感培养,思维训练,语言表达,人格提升,这是教学永恒的目标。

  五、课前准备

  准备好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上和学生细细品味。

  六、教学设计(六个环节)

  (一)读懂课文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法体现:让学生充分读书,自主学习。

  1、导入:同学们,我们多么幸运,因为我们拥有生命,你想知道什么是生命吗?下面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9课。

  读书要求:

  (1)先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问题设计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通过几件事讲的?用小标题概括。

  (二)读出发现,读也思考,读出感受

  目的地: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读书,自主学习,自由发现,体现个性化阅读,凋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体会情感,获得感动。受到熏陶和感染。唤醒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法: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汇报所得,展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读,学生参与互评,激发学生互相超越的精神,以求得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为“飞蛾珍惜生命,极力求生而感动,为瓜子生命力顽强,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也要为有人糟蹋生命而惋惜,懂得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情境导入:你想从每个事例中发现它们的生命态度吗?让我们再去读书,看看谁最爱生命?谁不够热爱生命?一会把你的发现讲给同学,谈给老师,好吗?

  (三)拓展升华,寻找珍惜生命的榜样

  目的: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更加清楚地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情感导入:同学们,拥有生命多么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你知道怎样做才算珍惜生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生活中,从学习中,从自己了解的古今中外人物中,发现谁在珍惜生命,谁在糟蹋生命。

  在学生说完自己的发现后,一定让学生知道作者也是珍惜生命的榜样,并介绍作者的生平。

  (四)反思自我,获得教育,得到启迪

  目的:触及心灵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篇课文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好材料,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课程特点。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在读书中联想自己,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我认为自我反思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苏堆姆霖斯基)

  情境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赞颂了珍惜生命的榜样,帮助了糟蹋生命的朋友。现在我们联想一下自己,想一想赞扬自己,说说自己珍惜生命的快乐;想不想帮助自己,让自己不珍惜生命的做法永远留给过去。

  (五)积累语言背诵最后一段。

  (六)作业:指导写记生字,背诵全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

  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

  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第三、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6

  说教材:

  《鸟语》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们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思路:

  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在设计《鸟语》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直奔中心,一咏三叹。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以此为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欣赏鸟语的过程中层层感悟,去捕捉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浓浓的爱鸟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以达到共鸣。

  2、诵读“鸟语”,品悟乐趣。

  《鸟语》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欣赏,二是要从朗读中去欣赏,所以设计教学时,十分注重朗读设计,设计了燕子传信、布谷催学、喜鹊报喜这几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打着拍子读等等多种方式。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让学生细细体会,学做知音,感悟启示,最后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习:

  从反哺母亲的乌鸦那里,我();从反复学飞的小鹰那里,我();从捕捉害虫的啄木鸟那里,我()。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在想象中实践,更能激发了学生的爱鸟之情。

  4、创编故事,练习写话。

  在作者与鸟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听一听,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7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目的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会学,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议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恰当的导语设计很重要既有前后衔接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和美丽景色!那么除此之外作者还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通过导语把学生的思维拉到了本节课的位置,又使学生在脑海中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促使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短暂的回顾,并将思维定位到本节课的内容当中。

  (二)出示课件,总体感知课文:

  1、有了前面的导入,学生的思维就还跟着老师回到本节课,这时候出示课件,让学生跟着浏览课件图片,然后打开书,仔细读读课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游览的地方和顺序:外洞孔隙内洞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段学习,体会各景点的不同特点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外洞的景图,对照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介绍洞口的?外洞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体会外洞的特点;

  ②师生共同讨论,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让学生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以及外洞的特点――宽敞。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采用指导圈点、批注,落实读书方法。抓住文中的重点句、重点词指导学生研读、比较、批注。如文中第5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贴”、“稍微”、“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些重点词句采取换词、换句及手势示意的方式指导学生研读,并出示进入内洞孔隙幻灯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然后互相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这样,学生通过对照图片从“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体会出进入内洞孔隙的特点:窄小、低矮。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在教学“内洞”这一部分时,为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先让学生观察内洞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的说像孙悟空骑着白马在飞奔,有的说像观音在讲经,有的说像白胡子老者在砍柴,有的说像寿星老人捧着仙桃来祝寿……

  然后再在学生发挥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这两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内洞有什么特点?内洞的奇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画出有关语句。

  通过图文对照,学生对内洞的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时候再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就很容易的得出结论:这一步分主要介绍内洞的景物;内洞的特点是:黑、奇特、大;主要体现在形态各异的石钟乳上;并能画出相关的语句。

  在了解了内洞特点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创造了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观,很有观赏价值。

  (四)读写指导: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文章,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所以读写的指导也很重要。

  1、设疑质疑:

  在全文内容学过之后,提出问题: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并让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外洞、孔隙、内洞三个地方的景物写的详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外洞→孔隙→内洞

  2、小结写作方法:

  有了前面的结论,再提出问题: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考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会说“按照观看的路线写的,内洞写的详细”;有的会说“按照行走的路线写的,外洞写得详细”;也有的会说“按照看的顺序写的,都写得很详细”……如此等等。

  最后老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要把参观的景物)特点写清楚。

  第三、加入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思想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篇48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要求: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 ( )的江水( )的太阳 ( )的春天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①轻读句子。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1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第20课所在的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话题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文属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文章构思非常巧妙,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以轻松活泼的笔调,运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现了豆花庄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动物们在这里过着安乐、祥和幸福的生活。文章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能性强,是一篇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内涵的经典文本。

  通过探究课文,深切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小动物们带来的快乐幸福生活,并让学生有物及人展开联想,体会人与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依据《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的要求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理解、想象、综合实践以及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风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理解几个重点句子的含义,体味为什么这样描述以及怎样描述的。

  二、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珍视学生阅读中的个性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课标精神,注重三个维度,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读中入情,读中悟理,读中学法,彰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抓住课文重点句子“多么美丽的村庄啊,真是个童话般的世界”,直奔重点,组织引导学生在读中明意、入情、悟理、学法。

  学法:根据以上提示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读一读,唱一唱;读一读,背一背;读一读,谈一谈等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读中寓情趣,读中求发展。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主理解豆花庄的优美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探究小动物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前播放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以及小虫虫们各种美妙的歌声。师边放边说:上节课我们在豆花庄里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它把我们带进了童话般的世界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哪些幸福的小家伙们?他们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的`幸福的生活呢?

  我们先来听听它们的声音吧!从歌声中能听到都有谁吗?听后说一说。

  (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激发探究欲。)

  二、直奔重点,初读明意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引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8—18自然段,从文中画出写了哪些小动物?

  学生边读边圈画,做上记号,还可以作旁注。

  在这些小动物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了写虫蝈蝈的句子,自读后交流:课文以虫蝈蝈为例,写出了豆花庄虫虫们的快乐生活。(通过这一大环节的设计,抓住重点,学生初读后就能明白这一部分课文的大致意思,这便体现了读的第一个层次。)

  三、研读课文,入情悟理

  1、抓重点词句,自探引导

  蝈蝈在豆花庄里过着怎样快乐的生活呢?读一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渎后,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师随机出示四个重点句子:

  ①早晨,他们的歌声,像豆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润、晶亮。

  ②午后------那歌声,像清凉清凉的渠水,流到了豆棵旁,也流进了我的心田里。

  ③傍晚,他们的歌声,带着豆花的香味,飘着晚霞的色彩,伴送乡间小路上归去的牧笛------。

  ④他们唱的是一支绿色的歌,在绿色的歌里,好像还飘着金以的梦,那么优美,那么令人向往--------。

  2、加强朗读,读中入情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感受蝈蝈的快乐?读四个句子,这里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读:个人自读,学生评读,同桌竞赛读,师生合作读,比较示范读等,加强学生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受到感染启迪。

  学生边读边想象四个重点句子描述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进入一种诗画般的意境中,培养想象力,在读中求发展。)

  3、合作探究,细读悟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3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录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对黄河的认识,因为黄河离孩子很远很远,要借助媒体来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难点。

  第一课时

  我准备围绕“介绍黄河,板书揭题、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巩固练写”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介绍黄河,板书揭题

  让学生谈谈心中的黄河,听老师介绍黄河,出示古人描写黄河的诗句,读一读,初步感受黄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环节中,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对文中重点字词进行正音、理解。

  四、学习字词,巩固练写

  示范“艄、滔、履”的写法,说说注意点。

  第二课时

  共分六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的气势之大。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领略黄河的气势,感受黄河的磅礴宏伟!在播放录象的同时教师相机朗诵,激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模块:自读自悟,感受皮筏的小、轻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让学生通过读一读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一写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老师点出“作者初见到湍急的黄河,为一惊,远望鼓浪的橡皮筏子为之再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惊”的观察思路、认识思路,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的层次。(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怎么读,如何让学生读进去。通过反复阅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读好。

  第三模块:交换角色,感受艄公技术高超。

  这样小而轻的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漂流,作者不禁提心吊胆,如果让你坐在上面,你敢吗?来读一读6、7小节,体验乘客与“我”形成的鲜明对比,反衬出艄公高超的驾筏技术。接着用一组排比句试问: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让学生连读三遍“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一段,再现艄公高超的技艺。

  第四模块:抓关键句,深入感受“主人”形象。

  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谈笑风生?”为切入点,了解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理解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能联系6—8节,说说对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这几个词的理解。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找寻艄公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原因,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相机理解“如履平地”这一字!领略艄公风采后,齐诵最后一自然段,用作者的话赞美艄公。

  第五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再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用

  “艄公,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赞美艄公。

  交流完毕,播放黄河录象、歌曲,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黄河主人的风采。

  第六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黄河上的艄公至今已是罕见,学生由于陌生,往往很难与自己联系起来,请学生课外收集一些在外界的挑战中获胜的人物,如航天英雄、登山运动员等,这样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感受人类的伟大和不平凡,激励学生要向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做生活的强者、生活的主人。

  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这就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认识,望大家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4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录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对黄河的认识,因为黄河离孩子很远很远,要借助媒体来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难点。

  第一课时

  我准备围绕“介绍黄河,板书揭题、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巩固练写”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介绍黄河,板书揭题

  让学生谈谈心中的黄河,听老师介绍黄河,出示古人描写黄河的诗句,读一读,初步感受黄河。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环节中,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大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对文中重点字词进行正音、理解。

  四、学习字词,巩固练写

  示范“艄、滔、履”的写法,说说注意点。

  第二课时

  共分六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的气势之大。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领略黄河的气势,感受黄河的'磅礴宏伟!在播放录象的同时教师相机朗诵,激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模块:自读自悟,感受皮筏的小、轻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让学生通过读一读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一写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老师点出“作者初见到湍急的黄河,为一惊,远望鼓浪的橡皮筏子为之再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惊”的观察思路、认识思路,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的层次。(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怎么读,如何让学生读进去。通过反复阅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读好。

  第三模块:交换角色,感受艄公技术高超。

  这样小而轻的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漂流,作者不禁提心吊胆,如果让你坐在上面,你敢吗?来读一读6、7小节,体验乘客与“我”形成的鲜明对比,反衬出艄公高超的驾筏技术。接着用一组排比句试问: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读——

  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让学生连读三遍“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一段,再现艄公高超的技艺。

  第四模块:抓关键句,深入感受“主人”形象。

  以“皮筏上的乘客凭什么能谈笑风生?”为切入点,了解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理解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能联系6—8节,说说对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这几个词的理解。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找寻艄公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原因,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相机理解“如履平地”这一字!领略艄公风采后,齐诵最后一自然段,用作者的话赞美艄公。

  第五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再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用

  “艄公,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赞美艄公。

  交流完毕,播放黄河录象、歌曲,再次感受黄河的气势和黄河主人的风采。

  第六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黄河上的艄公至今已是罕见,学生由于陌生,往往很难与自己联系起来,请学生课外收集一些在外界的挑战中获胜的人物,如航天英雄、登山运动员等,这样进一步落实德育目标,感受人类的伟大和不平凡,激励学生要向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做生活的强者、生活的主人。

  板书设计:

  黄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这就是本堂课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认识,望大家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修理厂的技工,无意中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给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母亲的人格魅力,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二、说教法

  本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蕴含着一个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训练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对比朗读、自由读、尝试性读、带着疑问去读、比较读、互问互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多种方法,让生在反复读,反复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过程当中,从而领悟课文,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本课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因此,我决定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体会、交流,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识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查字典自主识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安排学生预习生字新词,为读好课文作好铺垫。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只有让他们多读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领悟父亲前后两次不同的心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讨论,在读中不断去体会。而且,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习“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父亲高尚的品格。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四、说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所展示的社会和人生画卷,能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读、思、想、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人格美。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启疑,导新课,初读感知

  一开课,教师便出示一个模型,通过识字比赛的方式奖励给一位同学,并让他谈谈得到这份奖品的心情。随后,教师便引出“我们中奖了都会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他虽然中奖了,但是他神情严肃,没有一丝喜悦,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从而揭示课题《中彩那天》。接下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初读中感知了课文内容。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检查学生预习的生字新词的情况,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的。

  2、解疑,看插图,细读理解

  本文共有两幅插图,一幅画的是父亲中彩后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一点高兴。另一幅画的是父亲打电话给库伯,要把车子还给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幅图其实也就是表现了父亲中奖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想。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神态的句子反复读,并把自己读后的体会、想法与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3、争论,抓重点,精读欣赏

  为了激发学习的参与兴趣,我将安排一个“小小辩论会”,让认为车子应该还给库伯的同学作为正方坐在右边,认为可以留下车子的同学作为反方坐在左边。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争辩过程中,当觉得对方言之有理时,可以改变选择,变动座位。让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4、表演,看动画,分角色读

  学生在自由争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时,教师播放课文内容的动画,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配音。这样,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获得了思想启迪,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想象,解难点,畅谈体会

  课文语言有一些未定点,教师应凭借这些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如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摹拟对话,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6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习,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平 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7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8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9

  今天我执教的《莲叶青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莲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叶,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语言生动,简练,作者由景到人,触景生情,运用了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结合我们的研究专题,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流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找出祖母精心种养荷花的词句子

  2、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3、默读课文,找出祖母剪荷叶送人治病的'词句子

  4、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三、简介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围绕中心问题,揣摩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解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来谈体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见解,不强求统一。

  在课堂中,我力图通过以下方法来体现我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情境引入,渗透写法

  开课伊始,出示荷叶的课件,生谈感受,师设计悬念,由物到人,渗透写法。这篇课文,看似写景,其实写人,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突破接受。在开课时做这样的铺垫,为结尾讲解写法时奠定基础,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概括词组,加强技能训练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听写词组的办法,再次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本课的主要内容并不好概括,所以我采用了这种方法,目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在教学祖母精心种养和送人治病这两个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采用了“生自读——谈体会——师提升——生再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对课文进行理解。课堂中我采用自读、默读、师生对接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虽然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但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读中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10

  《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我执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听课活动和研讨交流,二是朱际红老师的讲座。下面我就《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谈谈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峡谷,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它是世界一大奇观,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课教学分两课时,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课前,我播放了优美的歌曲《珠穆朗玛》,营造出***的神秘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好情感铺垫。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传说、秘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大峡谷独特迷人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迷人风光的短片,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得以升华,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并顺势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应该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里的环境永远美好?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想,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总结课文时,我对照板书,结合课后“金钥匙”,传授给学生“用一个词语给课文主要部分列提纲”的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奇观――自然博物馆;读文、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当导游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内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不够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到位,不足的地方还很多。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的研讨课,我只是起了个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这样的活动还要常开展,期盼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不断地反思,共同地进步!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11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袁鹰在文中写了自己在黄河上所见到的有关景象: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凭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镇静地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顿生赞美之情,用抒情的笔法着力赞颂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镇静、机敏。作者运用语言老道、气势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运用一种反衬烘托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赞颂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赞颂艄公的伟大。

  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体现作者的意思,表达文章的主体意思:

  一、 建构联系,多角度、多侧面来了解说明有关内容。

  文章对于黄河的介绍不是很多,但语言精炼,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对黄河的情况也会有许多的疑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从多角度,从课外去全面地了解黄河,建构多学科的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从社会、地理、文学等方面全面地了解黄河,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想像,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自己的滚滚黄河。

  二、读、思相结合,深入地有层次地读懂文章。

  本文文笔优美,以赞颂艄公为主线,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赞颂艄公这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层逐渐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读是理解内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最终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终体现在读的表现上,读得好了,理解势必到位,也就是在读中求感悟。开始从读通文章开始,到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联系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思,体会黄河的壮观,而艄公更伟大,感受深入一层,又细读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对比、思考,体会艄公更加伟大,又激起一层浪,情到深处。以读来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真情,颂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紧扣内在的“语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语言”。

  学生学语文学什么,仅仅是一两个好词,两三句佳句吗?更重要的作者的语言,作者的文学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领悟,因为这些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终生受益的知识,而不仅是一两个死板的词条。用语言是学语文的宗旨目的。对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动的文字语言,在写作上,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来烘托艄公的伟大,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通过各种方式体会到,也许不需要直接用语言表达叫什么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何优点。教学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几组对比朗读:

  1、黄河的壮观与赞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轻小与赞美艄公,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写黄河的壮观,羊皮筏子的轻小不是浪费笔墨,不是废话连篇,而是作者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学生从领会开始,也许就在他的以后的文章中不自觉的运用了进来,这样不是锦上添花、学以致用,学活语文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扩展阅读篇12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习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授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

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习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习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十八)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