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句子语录> 歇后语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歇后语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范本1

  中秋节歇后语集锦: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中秋节故事: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西游记》中也有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间,还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空对战的情节。我们在月夜中抬起头来,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爱的兔子。

  附:日本从中国传去这个神话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日本人认为月亮上天天都在过年吗?)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吴刚砍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版本。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花怒放,心想这算什么难题,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身便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传说中吴刚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月饼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团结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1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讨没趣

  故事:周周仓开始并没有保关公,是在赵云的帐下听令。有一次,军中操演武艺,周仓耍了一趟大刀,兵将齐声叫好,连赵云也夸奖了他几句。这下周仓骄傲了,他把手中的`大刀往地上一戳,拍着胸脯子吹开了:“嘿!军中如有比咱老周刀法高明的人,咱甘愿给他拉马拽蹬!”有个兵见他吹得太玄乎,就故意将他说:“周哥你先别吹,你要是敢和关二爷比试比试,兄弟就算服你啦!”周仓还没见过关公,可听说过关公的刀法如何好,早就想和关公碰一碰呢,被兵卒一激,他的牛劲儿就来了。他把大马一提溜,甩开大步,找关二爷见高低去啦。关老爷正在府中看兵书呢,忽听周仓在门外指名道姓要和他比刀法。虽说没见过周仓,可也没少听四弟赵云说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就是太鲁莽,是属炮仗的,一点就炸。所以不和他一般见识,只是微微一笑。谁知周仓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关二爷怕了他,就一口一个“胆小鬼”地直损关二爷。关二爷的脾气也暴躁,当下就火儿啦。只见他把兵书一撂,掖了掖战袍,大步跨出府门顺手从门卫手中拿了一条长枪,以枪代刀,施展出拿手的春秋刀法,和周仓比试起来。周仓哪儿是他的对手呢?被关二爷拨拉了一溜跟头!周仓这才知道天外有天,从心里服气啦。他当下跪在二爷面前,把手中的青龙宝刀捧过头顶,大声说道:“好刀要给好汉使,二爷!老周算服您啦,把这宝刀送给您,今后咱老周就给二爷拉马拽蹬、扛大刀啦!”关二爷见他真是条汉子,非常喜欢他的直爽劲儿,当下就收了他。

  自打那后,周仓就给关二爷扛大刀片子啦。“关公门前耍大刀”这句俗语,也就这么流传下来

  释义:比喻自不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故事: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蓝采和以花篮技水而渡;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释义: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2

  脑袋上放钥匙——开头难

  盘古王耍板斧——开天辟地

  蚯蚓吃土——开口就是

  三分颜色——开不了染房

  老和尚扒拉土豆烧牛肉——开洋荤

  猎人打鸟——开一只眼,闭一只眼

  柳树的花——开花不结果

  六九头刮春风——开动(冻)了

  满嘴镶金牙——开口就是谎(黄)

  辕马套到车后头——开倒车

  赶着鸭上架——开玩笑

  黄花女生孩子——开怀

  老道吃荤——开戒了

  袖筒里拉胡琴——开不得弓

  邮电局拆信——开封

  碟子里的豆芽——开不了花,结不了果

  粪堆顶上开两朵花——开错地方了

  轿花了看戏——穷开心

  轿花了打算盘——穷算

  小母牛月经——血牛笔

  做梦娶西施——胡思乱想

  做梦讨老婆——想偏心了

  做梦跳井——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做梦招驸马——想偏心了

  做泥人的手艺——蹑(捏)手蹑(捏)脚

  做烧饼的卖汤圆——多面手

  做知县的丢了印——糊涂官

  做砖的模,插刀的鞘——框框套套

  砸祸卖铁——豁出去了

  芭蕉结果——一条心

  变戏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牛郎织女二人转——夫唱妇随

  变戏法的拿块布——掩掩盖盖

  宝玉和湘云哭贾母——各有各的眼泪

  苞谷秆里的虫——专(钻)心

  苞谷面做元霄——难捏合

  婊子送客——虚情假意

  瘪了的唢呐——看你怎么吹

  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

  被窝里放屁——独吞

  被单蒙桌子——作为(包围)很大

  袍子改汗衫——有余

  病床上摘牡丹——临死还贪花

  病重不吃药——等死

  文曲星下界——天才

  大火烧了凉冰窖——天意该着

  地平线——天壤之别

  冬天的温度计——天天下降

  风打玉米——天花乱坠

  秃子当和尚——天生这么块料

  拖拉机追火箭——天差地远

  屋顶上贴告示——天晓得

  想吃空心菜来个卖藕的——天遂人愿

  节日的货摊——丰富多采  鳖下的'——王八蛋

  乌龟上树——王八小子巴结高枝儿

  剥葱捣蒜——干的小事

  剥皮的树——不长

  剥了皮的蛤蟆———心不死

  剥开墨鱼皮了肚——一副黑心肠

  娘娘落个雨淋头——丰(风)衣足食(俱湿)

  疯子老头看戏——丰(疯)收(首)在望

  武大郎卖酸菜——王八激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鼻梁上挂钥匙——开口

  朝着黄泥岗造屋——开门见山

  城墙上挂钥匙——开诚(城)相见

  吃罐头肉没刀——开不得口

  初晴露太阳——开云见日

  唐王游地府——开后门

  乌龟解剖——开阔(壳)

  西瓜皮捶掌子——开溜

  镶满口金牙——开口就摆阔气

  小毛头走钢丝——开玩笑

  心坎上挂钥匙——开心

  三月的樱花——开过了

  晒裂的葫芦——开了窍

  生锈的锁——开不了窍

  白脖老鸹——开口就是祸

  包大人的告示——开诚布公

  眉毛挂钥匙——开开眼界

  日出西山水倒流——天大怪事

  杀尽报晓鸡——天照样亮

  孙悟空过火焰山——天大困难也不怕

  半空落大雪——天花乱坠

  包米秸子喂牲口——天生的粗料

  财神爷叫门——天大的好事

  卖膏药不用动嘴——天生就有幌子

  漫天云挂喇叭——天下人都知道

  猫子告诉老虎爬树——天下奇闻

  木鱼子挨打——天天如此

  锦鸡配凤凰——天生的一对儿

  圈里养出的肥猪——天生的杀材

  癞蛤蟆不长毛——天生那路种子

  雷公躲进土地庙——天知道地知道

  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

  瘸子靠着瞎子走--取长补短

  染坊的常客--好色之徒

  汽车坏了方向盘--横冲直撞

  请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眼

  穷寡妇赶集——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雷婆找龙王谈心——天涯海角觅知音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3

  歇后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故事: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一带为王。

  结果,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谷关。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他想我有四十万大军还没称王,你十万人马居然称王啦!于是要找刘邦决战。

  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陪礼道歉。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

  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那项羽是个直性于,被刘邦哄得渐渐高兴起来,根本不再想杀他了。所以对范增的几次示意,都没有反应。

  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

  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

  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终于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后来张良说的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沛本是地名,刘邦曾在那里作过官,所以沛公指刘邦。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隐约针对某一个人。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4

  三国故事歇后语【1】

  1、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2、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3、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4、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5、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6、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7、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8、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9、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10、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11、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12、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13、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4、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15、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16、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17、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18、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9、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20、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21、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22、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3、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4、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25、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26、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27、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28、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29、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30、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3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32、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33、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34、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35、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36、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37、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38、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39、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40、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41、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42、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43、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44、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45、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46、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47、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8、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49、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50、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八仙过海歇后语故事【2】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简介

  宋朝初年,东海一带,瘟疫肆虐,民不聊生。

  汉钟离和铁拐李两人不约而遇,为拯救苍生百姓,两人遂决定往东海之东的药岛采药。

  岂料事与愿违,跟两仙数有嫌隙的花龙太子,花龙太子与两人发生争执,后铁拐李因急愤将花龙打成重伤。

  东海龙王因花龙受伤,又和玉帝有言在先(三百年内,众仙不得踏入东海)。

  便告上天庭,后东海龙王因不满玉帝裁决,誓言封锁东海,不论仙凡两界,无人可达东海之东的药岛。

  太白金星概言一切都是千百年来种下的因果,只有八仙俱全,方能安然过海,玉帝遂遣汉钟离和铁拐李两仙下凡,找寻尚未成仙的其余六仙,合八仙之力,渡过东海,采药以济苍生。

  两仙苦恼人海茫茫,如何找寻其余六仙,太白金星送予八粒小石和一首绝诗作为指引。

  在凡间几经艰辛寻觅,终发现韩湘子、何晓云俱是要找的人物。

  奈何韩湘子厌恶神仙之说,再加上自己深爱的何晓云为成仙挥剑斩情丝,韩湘子气愤不已,留书出走,扬言自寻短见。

  韩湘子投海自尽时,幸得龙女艳彩公主所救。

  何晓云却为让百姓摆脱蜥蜴精,在成仙之时,牺牲自己。

  幸得太白星君相救和白牡丹的帮助,得以还阳并成仙。

  艳彩惊悉眼前爱郎韩湘子竟 是日后八仙之一,花龙遂迫艳彩将之击杀,艳彩始终不忍下手反而处处维护湘子。

  花龙便诱惑失恋的韩湘子吸食五石散,幸得艳彩的不懈努力使之脱离五石散,与此同时,何晓云等人在追寻韩湘子途中与素有冤仇的花龙大打出手,却被花龙告知艳彩乃是龙女。

  梦魔为考验韩湘子能否脱离痛苦,却让韩湘子、艳彩入梦,此时晓云等人赶到,花龙却担心艳彩,一同入梦。

  韩湘子在梦中,却真的爱上了艳彩,却被告知艳彩乃龙女,但韩湘子坚定不移,不管艳彩是仙是妖,也决不放弃。

  艳彩深知两人难逃龙王之毒手,便假装被龙王抓去并留下书信让韩湘子成仙,韩湘子救艳彩心切遂答允归八仙行列。

  在汉钟离晓云外出寻觅湘子时,白牡丹受黄蜴控制,吸人精气,四处害人。

  吕岩此时却一心想娶白牡丹为妻,成婚当晚,白牡丹又想害人,吕岩阻止,白牡丹为不伤自己心爱的人,抽出自己的脊骨,让吕岩用其杀了她,吕岩不依,白牡丹便自杀了。

  吕岩十分痛苦,成天借酒消愁。

  四仙回来,偶然发现吕岩也是八仙之一,吕岩又因丧妻同意成仙,却用法力四处伤人。

  汉钟离、铁拐李恰巧遇见因犯天条而逃下凡的小芯,便与小芯施计让吕岩放下对白牡丹的爱,吕岩终于成仙。

  太白金星提示另一仙叫“曹国舅”,于是湘子自动请缨上京寻找。

  经过连番寻觅却无所得,只得住在昔日同窗刑部员外郎曹景休家。

  曹景休之妹曹雅兰被微服的'皇上看中,进宫为妃,曹景休成为国舅。

  花龙却利用小芯加害曹景休,让曹景休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和弟弟,幸得八仙点化。

  曹国舅因解除了自己对母亲和弟弟的业障而成仙。

  为了寻找剩余的两仙,在京城之中,发现张果与蓝采和师徒,张果利用幻术使百姓都确定张果是大罗金仙转世,其实张果只是神棍,后经六仙辛苦考证,张果之徒,男扮女装的蓝采和实为八仙之一。

  蓝采和成仙,却牺牲了蓝采和的爱人罗美卿和误以为蓝采和是女子的树妖柳三郎。

  而张果所拥有的八仙法器,为花龙所给。

  只为阻止八仙归位,张果并非八仙之一。

  韩湘子终于找到以教习女官身份呆在皇宫的艳彩,正当两人准备双宿双栖时被龙王捉去,龙王假装放了两人,实则为对付八仙,湘子与艳彩终于在一起。

  湘子却不知是艳彩与玉帝立下誓言才能被准许二人单独相处半月。

  湘子在艳彩的帮助下谱出传世乐曲,艳彩却因为期限已到不得不离开湘子。

  正当艳彩准备离去时,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不得不违背和玉帝的誓言投奔东海龙王,龙王将艳彩困于龙穴。

  湘子为救艳彩,也去了东海龙穴。

  此时众仙循着女娲洞天的线索,认定敌人——花龙太子就是名符其实的张果老,花龙当然不肯接受。

  因为向来事父至孝的花龙,实在不忍倒戈相向。

  此一秘密终为东海龙王知悉,东海龙 王为了自身利益,伺机诱杀花龙,正当花龙命悬一线之际,小芯毁去元神拼死相救,花龙终于大彻大悟,加入八仙。

  张果为了帮助八仙,顶替了去东海龙穴的韩湘子,面见玉帝。

  八仙准备渡海,张果由于龙王的阻挠而牺牲。

  危急时刻,湘子出现与龙王斗法,与艳彩一起用谱写的乐曲为龙王化解戾气。

  不料艳彩为救湘子肉身被龙王震碎,艳彩弥留之时,劝说韩湘子抛开儿女私情,专心济世,普渡众生,韩湘子含泪应允。

  龙王不甘被打败与八仙斗法,此时佛祖出现,龙王终于大彻大悟,而八仙亦真正踏上征途。

  东海之上,波涛汹涌,八仙分别各显神通,将自己的神兵法宝投进海中,瞬间波浪平息,八仙安然渡过东海采药。

  觅得仙草,八仙以之炼成丹药,普渡众生,瘟疫消弭,凡间得以回复正常,张果也因助八仙有功被准许还阳,艳彩却在美梦中永远地离开了湘子。

  八仙正式位列仙班,共襄济世之善举。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5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韩信伐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故事: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

  传说: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6

  “篾街和事——不找外人”:从前,蔑街(即今中华门内长乐街),有一爿老万全茶馆,每天总有一帮人要到那里去调解纠纷。如果篾街内部发生纠纷时,就由当地人自行调解,不必去找外人。此语常用以比喻某事可由内部调解处理,不必求助于外人。

  “上元县的照壁——板的”:清代,上元县衙在今白下路,衙门口的照壁用木板制成,此语多用以形容亲友间来往时应守约,不能失信。

  “沙三猴子审官司——七花勒浦提”:沙三猴子为回族警官,在审问一名回族小偷时,见案情太轻,无须判刑,即向那人说:“你既是回族人,我对你说句话,你懂吗?”小偷答道:“请老爷吩咐”。警官说:“七花勒浦提”,小偷一听,使磕头道谢而去。按:“七花勒浦提”

  系回族民间通用方言,意为“走开”。因此,在暗示某人赶快离去,多用此语。

  “ 赵奶奶进祠堂——骂声不绝”:赵奶奶性情古怪,每次进入祠堂,看到不顺眼的事就骂个不停。常用来形容某人发脾气没完没了的骂人。

  “陈才包嫁女——明儿会事”:昔时,南京绸缎商人陈才包嫁女儿,见男方送的财礼不遂心愿,就告诉媒人:“明儿会事!”意在要挟男方。此语常用以形容处理事情时借故拖延,或当天不能办完,次日再说。

  “张汝祥的肉——零剐了”:清末,张汝祥因刺杀其义兄、两江总督马新贻,而被处以凌迟极刑(参看电影《投名状》)。此语多用以形容事物或金钱被一点点的消耗了。

  “贡院门口的糕——馊的还是相公吃”:每逢考期,常有一些卖糕的摊贩到贡院考场门口去卖糕,有时卖不完,变馊了,也不肯收摊离去,结果,馊糕仍被相公(即考生)们买去吃了,

  “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陡门桥附近竹器作坊制作的筷子,两头均为圆形,可以供人任意使用。此语常以形容人们办事时两头奔忙干活的情景。

  “李光明的伙计——做(坐)书(输)”:李光明为状元境的书店。此语用以形容某人在赌场,或平时打赌毫无把握,只有输,没有赢。

  “高邮到邵伯——六十六”:高邮、邵伯(地名)两地相距六十六公里。此语常用以形容某一事物的`数目是六十六。

  “ 三牌楼的狗跑到四牌楼啃骨头——为了一张嘴,苦了两条腿”:此语常用于形容、嘲笑贪食之人。

  “汽车下桥——小开”:对老板之子的戏称。

  “茅厕上挂门牌——不是户”:形容不讲信用的人。

  “马巷的花——没结果”:比喻有人作事有头无尾,不了了之。自明清以来,马巷一带专门制作绒花。纸花,这些花当然不会结果的。

  “屁股上插芦柴——去就不来”:形容有人作事为推卸责任而溜之大吉。芦柴是用来作纸扎的车、马。人(办丧事用)的,到坟上一烧就请去不来”了。

  “裁缝丢剪子——只落了个尺(吃)”:形容某些人贪吃贪喝。

  “茶炉子的水缸——半截下土啦”:形容年过半百的人。当地茶炉子的水缸,三分之二的部份埋在土里。

  “驼子睡棺材——拿翘”——驼子,即罗锅,躺在棺材里后背也是拱起来的。“拿翘”的意思是摆架子或得理不让人。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7

  含有典故的歇后语大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典故】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典故】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与刘备,被拜为军师。所写,他在没去曹营的时候已经让刘备去请诸葛亮,而且已经请到。曹操南下攻刘备的时候,刘备弃新野,奔樊城,走当阳,收夏口的时候,庶于其母走散,其母为操所获,逼庶投操,庶无奈,为其母,奔了曹操,当阳长坂坡的时候,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为什么没有挂,原因是徐庶出了很大的力,当时曹操看赵云如此厉害,就想生擒赵云,但是杀了很久没擒到,谋士就说用弓箭射杀,徐庶说:丞相如果能生擒此人,庶定能将他说服,归丞相所用,曹操当时下了一令箭: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所以赵云和阿斗才能冲出长坂坡,要不是徐庶,10个赵云也离不开长坂坡。这是他给曹操出的第一策。第二:赤壁鏊兵之时,庞统献连环计,出来后被徐庶抓住了手,说:黄盖用苦肉计,XX下诈降书,你有用连环计,你们是唯恐曹营烧不尽啊?庞统把徐庶拉到一边说,君当真要说破我计?庶曰:如果我说破你计我就不会来找你了。反正曹营要烧了,你教我一个脱身之计?庞统就告诉徐庶,你在军中散布流言,说西凉马腾,韩遂要发兵取长安。于是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好像终生就给曹操出这两个计策,后来演绎里面就没在写到他了。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典故】孙权想要回借给刘备的荆州,周瑜为孙权献计,以娶亲为名将刘备诱到东吴。但是诸葛亮早有安排,使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并打败了周瑜的水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典故】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庞统没有交出鲁肃及诸葛亮的荐举信,以致刘备大材小用,误任他为耒阳县令。庞统不悦,他到了任上,"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得知,特派张飞去荆南诸县巡视。庞统衣冠不整,扶酒而至。张飞见状大怒,"汝焉敢尽废县事?"庞统佯笑曰:"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断决?"当着张飞的面处理积压的公文,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了毕。张飞回去细说庞统之才,刘备顿悟,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8

  大雪纷飞——天花乱坠

  歇后语来源:

  大雪纷飞 (dà xuě fēn fēi)

  解释:纷:多而杂乱。雪片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出处:鲁迅《“大雪纷飞”》:“在江浙,倘要说出‘大雪纷飞’的意思来……大抵用‘凶’,‘猛’或‘厉害’,来形容这下雪的样子。” 鲁迅又说:“我觉得《水浒传》‘这雪下得正紧’比大雪纷飞好些。”

  根据大雪纷飞的意思后来人们就引申出了这个歇后语!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9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

  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秋的天气——不冷不热

  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秋的天气----不冷不热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日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办年货——赶早不赶晚

  八月十五吃月饼——正是时候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桂花香——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过年——差远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10

  据《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用草船为周瑜借来十万支箭之后,吴侯孙权便催周瑜赶快进兵曹操水寨。周瑜和诸葛亮不谋而合,都想到要用火来攻曹兵。为了先把人打进曹营诈降曹操,为火攻提供条件,周瑜与黄盖合谋,决定采用“苦肉计”,诱曹操上当。黄盖坚决表示:“为了保全东吴,我就是粉身碎骨,决不怨悔!”周瑜大喜,马上拜谢黄盖。

  第二天,周瑜击鼓召集众将,诸葛亮也到了。周瑜故意对大家说:“曹操号称有百万大军,看来不是一天可破,你们每人可先领三个月粮草,以便相持下去。”黄盖一听,马上表示反对这样做。周瑜勃然大怒,喝令将黄盖推出去斩首。黄盖怒火直冲,指着周瑜大骂。周瑜怒不可遏,拍案大叫;“快把黄盖斩了!”众将一起跪下替黄盖求情,周瑜才免了黄盖的.死罪,下令重打一百棍,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打黄盖-自己人打自己人”、“周瑜打黄盖-苦肉计”等歇后语。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本11

  中秋节歇后语集锦:

  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秋的天气----不冷不热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人节(张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  瓜果石榴列满盘(邢台)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石家庄)

  吃乱了月饼死公公

  (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

  五月回港扒龙舟  六月割禾有钱收

  七月烧纸盂兰节  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茂名)

  冬唔饱,夏唔饱,  八月十五食餐饱。

  (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  冬至节,教学的

  (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

  到中秋,赛摸秋  (鄂西·土家)

  八月摸个秋,  摘柚抱瓜不算偷

  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习俗

  传统活动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 相关推荐

【中秋节歇后语及故事实用1篇】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