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实用文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实用文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示例1

唐会要卷八十八

  盐铁

  开元元年十二月。河中尹姜师度以安邑盐池渐涸。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其年十一月五日。左拾遗刘彤论盐铁上表曰。臣闻汉孝武为政。厩马三十万。后宫数万人。外讨戎夷。内兴宫室。殚费之甚什百当今。然而古费多而货有余。今用少而财不足者。何也。岂非古取山泽。而今取贫民哉。取山泽。则公利厚而人归于农。取贫民。则公利薄而人去其业。故先王之作法也。山海有官。虞衡有职。轻重有术。禁发有时。一则专农。二则饶国。济民盛事也。臣实为当今宜之。夫煮海为盐。采山铸钱。伐木为室。丰余之辈也。寒而无衣。饥而无食。佣赁自资者。穷苦之流也。若能收山海厚利。夺丰余之人。蠲调敛重徭。免穷苦之子。所谓损有余而益不足。帝王之道。可不谓然乎。然臣愿陛下诏盐铁木等官。各收其利。贸迁于人。则不及数年。府有余储矣。然后下宽大之令。蠲穷独之徭。可以惠群生。可以柔荒服。虽戎狄降服。尧汤水旱。无足虞也。奉天适变。惟在陛下行之。上令宰臣议其可否。咸以盐铁之利。甚益国用。遂令将作大匠姜师度。户部侍郎强循。俱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检校海内盐铁之课。至十年八月十日敕。诸州所造盐铁。每年合有官课。比令使人勾当。除此更无别求。在外不细委知。如闻稍有侵克。宜令本州刺史上佐一人检校。依令式收税。如有落帐欺没。仍委按察纠觉奏闻。其姜师度除蒲州盐池以外。自余处更不须巡检。

  贞元十六年十二月。史牟奏。泽潞郑等州。多食末盐。请一切禁断。从之。

  二十一年二月。停盐铁使月进旧钱。总悉入正库。以助经费。而主此务者。稍以时市珍玩时新物充进献以求恩泽。其后益甚。岁进钱物。谓之羡余。而经入益少。及贞元末。遂月献焉。谓之月进。及是而罢。

  元和二年九月。给事中穆质。请州府盐铁巡院应决私盐死囚。请州县同监。免有冤滥。从之。

  四年十二月。御史中丞李夷简奏。诸州使有两税外。杂榷率及违敕不法事。请诸道盐铁转运度支。巡院察访。状报台司。以凭闻奏。从之。

  五年五月。度支奏。鄜坊邠宁泾原诸军将士。请同当处百姓例。食乌白两池盐。从之。

  六年闰十二月。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奏。河中两池颗盐。敕文祗许于京畿凤翔。陕虢。河中泽潞。河南。许汝等十五州界内籴货。比来因循。兼越兴元府及洋州兴凤文成等六州。臣移牒勘责。得山南西道观察使报。其果阆两州盐。本土户人及巴南诸郡市籴。又供当军士马。尚有悬欠。若兼数州。自然阙绝。又得兴元府诸耆老状申诉。臣今商量。河中盐请放入六州界籴货。从之。

  十年七月。度支皇甫镈奏。加陕西内四监。剑南东西两川山南西道盐估。以利供军。从之。

  十三年。盐铁使程?奏。应诸州府先请置茶盐店收税。伏准今年正月一日赦文。其诸道州府。因用兵以来。或虑有权置职名。及擅加科配。事非常制。一切禁断者。伏以榷税茶盐。本资财赋。赡济军镇。盖是从权。兵罢自合便停。事久实为重敛。其诸道先所置店及收诸色钱物等。虽非擅加。且异常制。伏请准敕文勒停。从之。

  十四年三月。郓青兖三州各置榷盐院。

  十五年闰正月。盐铁使柳公绰奏。当使诸盐院场官。及专知纳给。并吏人等有罪犯合给罪者。比来推问。祗罪本犯所由。其监临主守。都无科处。伏请从今后。举名例律。每有官吏犯赃。监临主守同罪。及不能觉察者。并请准条科处。所冀贪吏革心。从之。

  其年九月。改河北税盐使为榷盐使。

  长庆元年三月敕。河朔初平。人希德泽。且务宽泰。使之获安。其河北榷盐法宜权停。仍令度支与镇冀魏博等道节度审察商量。如能约计课利钱数都收管。每年据数付榷盐院。亦任稳便。自天宝末。兵兴以来。河北盐法。羁縻而已。暨元和中。用皇甫镈奏。置税盐院。同江淮两池榷利。人苦犯禁。戎镇亦频上诉。故有是命。

  其月。盐铁使王播奏。扬州白沙两处纳榷场。请依旧为院。又奏请诸盐院粜盐。付商人。请每斗加五十文。通旧二百文价。诸道处煎盐场。停置小铺粜盐。每斗加二十文。通旧一百九十文价。又奏。应管煎盐户及盐商。并诸盐院停场官吏所由等。前后制敕。除两税外。不许差役追扰。今请更有违越者。县令奏闻贬黜。刺史罚一季俸钱。再犯者。奏听进止。并从之。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1

唐会要卷十八

  缘庙裁制下

  贞元九年九月制。昭德皇后庙神座褥。改用紫。初。昭德庙褥。出自禁中。因以赭黄。至是太常卿裴郁奏请。九室神座褥。并请用昭德色。上谓以尊后卑。不许。十二月。太常博士韦彤裴堪等议曰。谨按礼经。前代故事。宗庙无朔望祭食之仪。园寝则有朔望上食之礼。国家自贞观至开元。备定礼令。皆遵旧典。至天宝十一载三月。初别令上食。朔望进食于太庙。自太庙已下。每室奠飨。其进奠之礼。内官主之。在臣礼司。并无着令。或云。当时礼官王玙。不本礼意。妄推缘坐之义。请用宴私之馔。此则可荐于寝宫。而不可渎于太庙。一时之制。久未变更。至今论礼者。贬王玙之议。伏奉今月八日进止。其朔望进食。宗正与太常计会办集者。伏以陛下虔奉宗庙。斋心自中。事归有司。各令尽敬。然后详议故实。臣得竭诚。按祭统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怵而奉之以礼。由是牲牢有定制。笾豆有定数。罄天生地长之物。极昆虫草木之异。苟可荐者。莫不咸在。先王以此享宗庙。交神明。全孝敬也。若王之食饮膳羞。八珍百品。可嗜之馔。随好所迁。美脆旨甘。皆为亵味。先王以此宴宾客。接人情。示慈惠也。则知荐享宴会。于文已殊。圣人别之。以异为敬。今若以熟食荐太庙。恐违礼本。又祭义曰。不祭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禴祠烝尝。感时致享。此圣人俯就之中制也。今园寝每月二祭。不为疏也。太庙每岁五飨。不为数也。则人臣执事。在疏数之闲。得尽其忠也。若令牲牢俎豆之司。更备膳羞盘盂之馔。朔日月半。将以为常。环四时之中。杂五飨之礼。为数既甚。黩亦随之。虽曰不然。臣不信也。夫圣王之制。必师于古训。不敢以孝思之极。而过于礼。不敢以殽膳之多。而亵于味。伏愿陛下遵开元万世之则。省天宝权宜之制。园寝之上。得极珍羞。宗庙之中。请依正礼。臣等忝司礼职。敢罄愚衷。上令宣示宰相等曰。此礼已经先朝所定。朕未敢遽有改移。待更商量。期于允当。至元和十四年二月。太常丞王泾上疏。请去太庙朔望上食。诏令百官详议。开元礼。太庙每岁禴祠烝尝腊凡五飨。天宝末。元宗以上食每朔望具常馔。令宫闱令上食于太庙。后遂为常。由是朔望不视朝。比于大祀故也。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李翱奏议曰。国语曰。王者日祭。礼记曰。王立七庙。皆月祭之。周礼不载日祭月祭。唯四时之祭。禴祠烝尝。汉氏皆杂用之。盖遭秦焚书。礼经烬灭。编残简缺。汉乃求之。先儒穿凿。各申己见。皆托古圣贤之名。以信其语。故其所记,各不同也。古者。庙有寝而不墓祭。秦汉始建寝庙于园陵。而上食焉。国家因之而不改。贞观开元礼。并无宗庙日祭月祭之礼。盖以日祭月祭。既已行于陵寝矣。故太庙之中。每岁五飨六告而已。不然。若房元龄魏征之徒。皆一代名臣。穷极经史。岂不见国语礼记有日祭月祭之辞乎。斯足以明矣。伏以太庙之享。笾豆牲牢。三代之通礼。是贵诚之义也。园寝之奠。改用常馔。秦汉之权制。乃食味之道也。今朔望上食于陵寝。循秦汉故事。斯为可矣。若朔望上食于太庙。岂非用常亵味。而贵多品乎。且非礼所谓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之意也。传称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嘱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祭荐芰。其子屈建命去芰而用羊。馈笾豆脯醢。君子是之。言事祖考之义。不当以其生存所嗜为献。盖明非食味也。然则荐常馔于太庙。无乃与荐芰为比乎。且非三代圣王之所行也。况祭器不设俎豆。祭官不命三公。执事者惟官闱令与宗正卿而已。谓之上食可也。安得以为祭乎。且时飨于太庙。有司摄事。祝文曰。孝曾孙皇帝臣某。谨遣太尉臣名。敢昭告于高祖神尧皇帝。祖妣太穆皇后窦氏。时维孟春。永怀罔极。谨以一元大武。柔毛刚鬣。明粢芗合。芗萁嘉蔬。嘉荐醴齐。敬修时飨。以伸追慕。尚享。此祝词也。前飨七日。质明。太尉誓百官于尚书省曰。某月某日。时享于太庙。各扬乃职。不供其事。国有常刑。凡陪飨之官。散斋四日。致斋三日。然后乃可以为祭也。宗庙之礼。非敢擅议。虽有知者。其谁敢言。故六十余年。行之不废。今圣朝以弓矢既櫜。礼乐为大。故下百寮。使得详议。臣等以为贞观开元礼。并无太庙上食之文。以礼断情。罢之可也。至若陵寝上食。采国语礼记日祭月祭之词。因秦汉之制。修而存之。以广孝道。如此则经义可据。故事不遗。大礼既明。永息异论。可以继二帝三王。而为万世法。与其黩礼越古。贵因循而惮改作。犹天地之相远也。中书舍人武儒衡议曰。臣谨按开元礼。太庙九室。每年惟五飨六告。祭用牲牢俎豆而已。刘歆祭议曰。大禘则终王。坛墠则岁贡。二祧则时享。高曾则月祀。祖祢则日祭。国语云。王者日祭月祀。时享岁贡。此则往古之明征。国朝之显据。盖日祭者。荐新也。言物有可荐则荐之。不必卜择日时也。故叔孙通云。古有尝果。今樱桃方熟。可以为献。由是惠帝取以荐宗庙。是不卜日矣。当时叔孙通之言。且曰古有尝果。足明古礼。非汉制也。月享者。告朔也。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以为不可。则告朔必具牲牢明矣。春秋又讥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此则月祭。殷周已降。皆有之也。荐园寝者。始于秦世。汉氏因之而不改。人君三年之制。以日易月。丧纪既以二十七日而除。则朔望奠酹。不复亲执。故既葬之后。移之园陵。又诸陵祠殿。月游衣冠。取象平生。务从丰洁。所以陵寝朔望上食。与太庙日祭月享。本旨不同。今王泾所引太庙与陵寝同日时设祭。以为越礼。臣窃谓王泾但宜论太庙陵寝朔望奠祭可行可废之旨。不当以同日同时为议。何者。汉朝宗庙园陵。一百六十七所。郡国祠祀。岂不与宗庙同日同时者乎。在礼既祭于室。又绎于祊。盖广乎求神者也。则宗庙陵寝。尝礿同时。理固无害。又韩皋引汉官仪。古不墓祭。(韩皋议状。检不获。)臣据周礼冢人之职。凡祭墓则为之尸。则古亦墓祭。但与汉家陵寝不同耳。安得谓之无哉。又王泾状以太庙设祭。别加常馔。以为亵味。而韩皋则云。法馔依经。固非黩敬。臣按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飨先王。肆者。谓解牲体。荐血腥。灌之以郁鬯者也。又祭义曰。祭之日。君牵牲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割牛。尚耳。取膟膋。祭腥。敬之至也。夫岂谓常馔耶。盖尽其悫焉。尽其礼而无过失焉。所以然也。是以簠簋有数。笾豆有杀。虽多更圣贤。不敢加也。今夫常馔。庖人羞之。膳夫熟之。糅以膻香。杂以咸辛。具有司之烹炊。漏神明于媟近。意虽不亵。而事已亵矣。况古者天子立七庙。又为坛墠。以祭去祧之王。近则起土。远则扫地。盖弥远而弥尊。益敬而益简。臣以为陵庙近也。亲亲也。朔望奠献。尚洁务丰。宜备常膳。以广孝也。宗庙远也。尊尊也。禘祫时飨。告朔荐新。宜崇古制。以正礼也。惟太庙望祭。无所本据。盖异时有司。因其陵寝有朔祭望祭。以为宗庙既有朔祭。则望祭亦合行之。殊不知宗庙朔祭。乃告朔也。臣以为宜罢此耳。仲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盖言理有更改。则三年之外。斯可矣。况天宝之令。行于一时者哉。今陛下绍十圣之景光。廓八纮之氛祲。风扫长彗。神驱大妖。销金戟以厚农。直玉斗而序政。博采群议。详求典经。将欲成一王之教。垂万世之法。安可因陵寝缘情取象之礼。黩宗庙荐鬯设馔之仪。甚不然也。事竟不行。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2

唐会要卷六十

  御史台上

  御史台

  武德初。因隋旧制为御史台。龙朔二年四月四日。改为宪台。咸亨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复为御史台。光宅元年九月五日。改为左肃政台。专管在京百司。及监军旅。更置右肃政台。其职员一准左台。令按察京城外文武官僚。以中宗英王府材石营之。殿中御史石抱贞缮造焉。神龙元年二月四日。改为左右御史台。景云三年二月二日。废右台。先天二年九月一日。又置右台。停诸道按察使。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又置诸道按察使。废右台。初置两台。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秋曰廉察。令地官尚书韦方质为条例。方质删定为四十八条。以察州县。载初以后。奉敕乃巡。每年不出使。邺都故事云。台门北开者。法司主阴。取冬杀之义。或云隋初移都之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欲使尚书省便近。故开北门。

  苏氏驳曰。此说或近之矣。若取冬杀之义。则东都台门。亦合北开。何故南启。况本置台司。以察冤滥。是有国者好生之德。岂创冬杀之意。以入人罪者乎。

  故事。御史台无受词讼之例。有词状在门。御史采有可弹者。即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其后御史疾恶公方者少。递相推倚。通状人颇壅滞。至开元十四年。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劾状。遂题告事人名。乖自古风闻之义。至今不改。

  苏氏驳曰。御史台正朝廷纲纪。举百司紊失。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今则重于此而忘于彼矣。

  故事。台中无狱。须留问。寄系于大理寺。至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李干佑为大夫。别置台狱。由是大夫而下。已各自禁人。至开元十四年。崔隐甫为大夫。引故事奏掘去之。以后。恐罪人于大理寺隔街来往。致有漏泄狱情。遂于台中诸院寄禁。至今不改。西台旧东邻宗正寺。后移寺于废右御史台。其寺旧地。并隶台司。故事。其百僚有奸诈隐伏。得专推劾。若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诸司三品以上。则书而进之。并送中书门下。故事。凡天下之人。有称冤而无告者。与三司诘之。(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大事奏裁。小事专达。)

  开元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敕。御史台宜置主簿录事二人。

  贞元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敕。御史台每月别给赃钱二百贯文。充公廨杂费用。

  八年正月。御史台奏。伏以台司推事。多是制狱。其中或有准敕。便须处分。要知法理。又缘大理寺刑部断狱。亦皆申报台司。傥或差错。事须详定。比来却令刑部大理寺法直较勘。必恐自相扶会。纵有差失。无由辩明。伏请置法直一员。冀断结之际。事无阙遗。有粮料请取台中诸色钱物量事支给。其功优等。请准刑部大理处分。敕旨。依奏。

  九年二月。御史台奏。今后府县诸司公事。有推问未毕。辄挝鼓进状者。请却付本司推问断讫。犹称抑屈。便任诣台司按覆。若实抑屈。所由官录奏推典。量罪决责。如告事人所诉不实。亦准法处分。

  元和四年。御史台奏。诸道州府有违法征科者。请委盐铁转运度支巡院察访报台。以凭举奏。从之。

  五年二月。御史中丞王播奏。监察御史。旧例在任二十五月。转准具员。不加。今请仍旧。殿中侍御史。旧例在任十三月。转准具员。加至十八月。今请减至十五月。侍御史。旧例在任十月。转准具员。加至十三月。今请减至十月。从之。

  十一年九月。御史台奏。御史同制除官。承前以名字高下。为班位先后。或名在前。身在外。及到却在旧人之上。后先有紊。劳逸不均。今请以上日为先后。未上不得计月数。从之。

  十二年三月。御史中丞崔植奏。当台新除三院御史。以受旨职事先后立。

  十三年十月。御史台奏。请应除御史职事。但据上日为先后。未上日不得计月数者。准其年九月七日敕不逾一个月。不在此限。行立班次。即宜以敕内先后为定。臣伏以御史除官之时。据来处各有远近。若据一月。便为惩创。恐乖旧制。殊未合宜。伏缘台司职事。各有定分。先后次第。不可逾越。若行立班次。既依敕令。公事先后。须系到日。则院长本职。翻然在下。制置错乱。无所遵承。行之累年。转见其弊。伏请自今以后。三院御史职事行立。一切依敕文先后为定。除拜上日。便为月数。须观积效。岂系旬时。如有除官以后。赴职稽慢。量道路远近。则台司别具名闻奏。须议惩责。岂止颠倒职事而已。从之。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3

唐会要卷四十

  君上慎恤

  武德二年二月。武功人严甘罗行劫。为吏所拘。高祖谓曰。汝何为作贼。甘罗言。饥寒交切。所以为盗。高祖曰。吾为汝君。使汝穷乏。吾罪也。因命舍之。

  贞观二年十月三日。殿中监卢宽。持私药入尚食厨。所司议当重刑。上曰。秖是错误。遂赦之。

  三年三月五日。大理少卿胡演。进每月囚帐。上览焉。问曰。其闲罪。亦有情或可矜。何容皆以律断。对曰。原情宥过。非臣下所敢。上谓侍臣。古人曰。鬻棺之家。欲岁之疫。非恶于人。而利于棺。故今之法司。覆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今作何法。得使平允。王珪奏曰。但选良善平恕人。断狱允当者。赏之。即奸伪自息。上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天下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议之。至三月十七日。大理引囚过次。到岐州刺史郑善果。上谓胡演曰。郑善果等官位不卑。纵令犯罪。不可与诸囚同列。自今三品已上犯罪。不须将身过朝堂听进止。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制。决罪人不得鞭背。初。太宗以暇日阅明堂孔穴图。见五脏之系。咸附于背。乃叹曰。夫棰。五刑之最轻者也。岂容以最轻之刑。而或致之死。古帝王不悟。不亦悲夫。即日遂下此诏。

  五年八月二十一日诏。死刑虽令即决。仍三覆奏。在京五覆奏。以决前一日三覆奏。决日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着于令。初。河内人李好德。风疾瞀乱。有妖妄之言。诏大理丞张蕴古按其事。蕴古奏。好德颠病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蕴古贯属相州。好德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遂斩于东市。既而悔之。遂有此诏。至上元元年闰四月十九日赦文。自今已后。其犯极刑。宜令本司。依旧三覆。

  其年十一月九日敕。前敕在京决死囚日。进蔬食。自今已后。决外州囚第三日。亦进蔬食。因谓三品已上曰。今曹司未能奉法。在下仍多犯罪。数行刑戮。使朕数食空饭。公等岂不为愧。宜各存心。以尽匡救。

  六年十二月十日。亲录囚徒。放死罪三百九十人。归于家。令明年秋来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诏。三品已上。犯公罪流。私罪徒。送问皆不追身。

  总章二年五月十一日。上以常法外。先决杖一百。各致殒毙。乃下诏曰。别令于律外决杖一百者。前后总五十九条。决杖既多。或至于死。其五十九条内。有盗窃及蠹害尤甚者。今后量留一十二条。自余四十七条。并宜停。开元十二年四月敕。比来犯盗。先决一百。虽非死刑。大半殒毙。言念于此。良用恻然。今后抵罪人。合杖敕杖。并从宽。决杖六十。一房家口。移隶碛西。其岭南人移隶安南。江淮人移隶广府。剑南人移隶姚嶲州。其碛西姚嶲安南人。各依例程。

  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敕。官吏准律应枉法赃十五匹合绞者。自今已后。特宜加至二十四。仍即编诸律。着为不刊。

  四年八月十二日敕。刑之所设。将以闲邪。法不在严。贵于知禁。今后应犯徒罪者。并量事宜。配于诸军效力。

  贞元八年十一月敕。比来所司断罪。拘守科条。或至死刑。犹先决杖。处之极法。更此伤残。恻隐之怀。实所不忍。自今已后。罪之死者先决杖宜停。

  十三年四月敕。农事方兴。时雨犹少。言念囚系。虑有滞冤。京城百司及畿内。有禁囚李士政等六人。合处极法。宜从宽典。各决四十。配流诸州。其余禁系者。委御史台与诸司计会。敕到后五日内。疏理讫闻奏。

  元和四年二月敕。自今已后。在京诸司。应决死囚。不承正敕。并不得行决。如事迹凶险。须速决遣。并有特敕处分者。亦宜令一度覆奏。时。右街功德使吐突承瓘牒京兆府。称奉敕令杖死杀人僧惠寂。府司都不覆奏。故有是诏。八年九月诏书。减死戍边。前代美政。量其远近。宜有便宜。自今已后。两京及关内。河南。河东。河北。淮南。山南东西两道。州府犯罪系囚。除大逆及手杀人外。其余应入死罪。并免死配流天德五城诸镇。有妻儿者。亦任自随。又缘顷年已来。所有配隶。或非重辟。便至远迁。有司上陈。又烦年限。今后如有轻犯。更不得配流五城。

  开成四年五月敕。京城百司。及府县禁囚。动经岁月。推鞫未毕。其有绝小事者。经数个月不速穷诘。延至暑时。盖由官吏因循。致兹留狱。炎蒸在候。冤滞难堪。宜付御史台。委裴元裕选强明御史三两人。各本司分阅文按。据理疏决闻奏。如官吏稽慢。亦具名衔闻奏。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4

唐会要卷一

  宋王溥撰

  帝号上

  献祖宣皇帝讳熙。(凉武昭王皓曾孙。嗣凉王歆孙。宏农太守重耳之子也。)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为宣简公。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庙号献祖。葬建初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五月一日追封为建昌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宣皇帝长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懿王。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庙号懿祖。葬启运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三月一日。追封为延光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启运陵。)

  太祖景皇帝讳虎。(光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

  世祖元皇帝讳昺。(景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葬兴宁陵。(在京兆府咸阳县界。)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元皇帝第四子。母曰元贞皇后独孤氏。)隋义宁二年五月二十日。受禅于太极殿。(年五十三。)武德九年八月八日。传位。称太上皇。贞观九年五月六日崩于大安宫垂拱前殿。(年七十。)其年十月庚寅。葬献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哀册文。(秘书监虞世南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高祖神尧皇帝。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尊高祖神尧大圣皇帝。十三载二月九日。加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一。(尽武德九年。)

  宰相十六人。秦王。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齐王元吉。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别馆。武德元年六月一日。封秦王。九年六月七日。册为皇太子。八月九日。即位于东宫显德殿。(年二十九。)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崩于翠微宫含风殿。(年五十二。)其年八月庚寅。葬昭陵。(在京兆府醴泉县界。)谥曰文皇帝。庙号太宗。哀册文。(中书令褚遂良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太宗文武圣皇帝。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尊太宗文武大圣皇帝。十三载二月九日。加尊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年号一。(贞观二十三年。)

  宰相二十九人。裴寂。萧瑀。陈叔达。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高士廉。温彦博。岑文本。魏征。侯君集。杨师道。戴冑。刘洎。李世绩。张亮。马周。褚遂良。崔仁师。杨宏礼。王珪。杜淹。杨恭仁。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

  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母曰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二年六月十三日。生于东宫丽正殿。五年。封晋王。十七年四月七日。册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一日。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称天皇。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崩于东都贞观殿。(年五十六。)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干陵。(在京兆府奉天县界。)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哀册文。(天后武氏撰。)谥册文。(阙。)谥议。(阙。)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高宗天皇大圣皇帝。十三载二月六日。加尊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年号十五。(永徽七年正月七日。改为显庆。显庆六年二月三十日。改为龙朔。龙朔四年正月一日。改为麟德。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为干封。干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改为总章。总章三年三月十八日。改为咸亨。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改为上元。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改为仪凤。仪凤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改来年正月一日为通干元年。十二月十日敕停不行。四年六月十五日。改为调露。调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改为永隆。永隆二年十月六日。改为开耀。开耀二年二月十三日。改为永淳。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改为宏道元年。)

          宰相四十七人。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李世绩。柳奭。宇文节。韩瑗。来济。崔敦礼。李义府。许敬宗。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卢承庆。许圉师。上官仪。刘祥道。窦德元。乐彦玮。孙处约。姜恪。陆敦信。戴至德。刘仁轨。杨武。李安期。张文瓘。赵仁本。阎立本。李敬元。郝处俊。来恒。薛元超。李义琰。高智周。张大安。裴炎。王德真。崔知温。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元同。刘齐贤。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5

唐会要卷五

  诸王

  旧制。亲王食封八百户。有至一千户。公主三百户。长公主加三百户。有至六百户。高宗朝。以沛英豫三王。及太平公主。武后所生。食封逾于常制。垂拱中。太平至一千二百户。圣历初。皇嗣封为相王。太平公主皆三千户。长安中。寿春王兄弟五人。各三百户。神龙初。相王太平公主同至五千户。卫王三千户。温王二千户。成王七百户。寿春等王皆七百户。嗣雍王衡阳临淄巴陵中山王五百户。安乐公主二千户。长宁一千五百户。宣城宜城宣安各一千户。相王女为县主者。各三百户。卫王升储位。相王加至七千户。安乐三千户。长宁二千五百户。宣城以下二千户。长宁安乐皆以七千户为限。虽水旱亦不破损。免以正租庸充数。唐隆中。嗣雍王寿春王封为亲王。各加至一千户。开元中。宁王五千五百户。岐王薛王各五千户。申王四千户。邠王一千八百户。皇妹为公主一千户。咸宜公主加至一千户。其后皇子封王者二千户。皇女为公主者五百户。又诸皇女为公主者例加一千户。其封自开元以后。约以三千户为限。初。贞观中。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高宗朝。睿宗为殷豫王。虽长成。亦以则天最少子。不令出阁。嗣圣纂大位。圣历初。封为相王。始出阁。中宗时。以谯王重福失爱。出迁外藩。卫王重俊为太子。又与成王千里等起兵。将诛韦后。故温王重茂虽年十六七。竟亦居宫中。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后。以年渐长成。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为大宅。分院居之。名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士入教。谓之侍读。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盛济等。以十举全数。其后寿信义陈丰恒凉七王。又就封。入内宅。开元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王继大统。天宝中。庆棣又殁。惟荣仪十四王居内。而府幕列于外坊。岁时通名起居而已。外诸孙长成。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每岁幸华清宫。侧亦有十王宅百孙院,十王宫人每院四百余人。百孙院三四十人。又于宫中置维城库。以给诸王月俸。诸孙纳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于崇仁里之礼院。

  高祖二十王。卫王元霸。(追谥怀。)巢王元吉。(建成同谋。伏法。谥刺。)楚王智云。(追谥哀。)荆王元景。(与房遗爱同谋。伏法。)汉王元昌。(承干同谋。伏法。)酆王元亨。周王元方。徐王元礼。韩王元嘉。(事具杂录。)彭王元则。(谥曰思。)郑王元懿(谥曰惠。)霍王元轨。(事具杂录。)虢王元凤。(谥曰庄。)道王元庆。(谥曰孝。事具杂录。)邓王元裕。(谥曰康。事具杂录。)鲁王灵夔。舒王元名。(丘神绩所陷。死非其罪。事具杂录。)江王元祥。(谥曰安。事具杂录。)密王元晓。(谥曰贞。)滕王元婴。(事具杂录。)

  太宗十二王。楚王宽。吴王恪。(事具杂录。)濮王泰。(谥曰恭。事具杂录。)齐王佑。(庶人。)蜀王愔。(庶人。谥曰悼。事具杂录。)蒋王恽。(为人诬告。惶恐自杀。事具杂录。)越王贞。(事具杂录。)纪王慎。(事具杂录。)江王嚣。(谥曰殇。)赵王福。曹王明。(庶人贤通谋。徙于黔州。而自杀。)代王简。

  高宗三王。原王孝。(谥曰悼。)泽王上金。(周兴诬告。恐惧自杀。)许王素节。(事具杂录。)

  中宗一王。谯王重福。(谋反。伏法。)

  睿宗一王。随王隆悌。

  元宗十九王。棣王琰。鄂王瑶。(得罪自杀。)光王琚。(为人诬告。死非其罪。)夏王一。(事具杂录。)仪王璲。颍王?。怀王敏。(谥曰哀。)永王璘。(事具杂录。)寿王瑁。(事具杂录。)延王玢。盛王琦。济王环。信王?。义王玭。陈王珪。丰王珙。(言不逊。赐死。)恒王瑱。(事具杂录。)凉王璇。汴王璥。(谥曰哀。)

  肃宗十一王。越王系。(事具杂录。)西平王佖。(追封卫王。)彭王仅。兖王僩。泾王●。灵昌王荣。襄王?。杞王倕。召王偲。定王侗。淮阳王僖。(追封宋王。)

      代宗十八王。均王遐。(追封。)睦王述。丹王逾。恩王连。韩王迥。简王遘。益王乃。隋王迅。荆王选。(追封。)蜀王y。忻王造。韶王暹。嘉王运。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

  德宗九王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6

唐会要卷八

  郊议

  元宗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辛酉。文武百官吏部尚书裴漼等。上请封东岳曰。臣闻道协乾坤。圣人之元德。功存礼乐。王者之能事。故旁征前载。博考鸿名。躬历数之期。遇天人之应。莫不发号施令。升中合符。泽浸黎元。以茂声实者矣。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握符提象。出震乘图。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梯航接武。毕尽戎夷之献。耕凿终欢。不知尧舜之力。恶除氛沴。增日月之光辉。庆袭休荣。杂烟云之气色。灵物绍至。休祥沓委。江茅将鄗黍均芳。双觡与一茎齐烈。固可以稽典训。设坛场。悉符瑞之美。答神祇之贶。谦而不发。虽在于圣心。理则难辞。孰违于天意。臣幸遭昌运。谬齿周行。咸申就日之诚。愿睹封峦之庆。无任勤恳之至。谨于朝堂奉表陈情以闻。帝手诏报曰。自中朝有故。国步艰难。天祚我唐。大命集于圣真皇帝。朕承奉丕业。十有余年。德未加于百姓。化未覃于四海。将何以拟洪烈于先帝。报成功于上元。至若尧舜禹汤之茂躅。轩后周文之懿范。非朕之能逮也。其有日月之瑞。风云之祥。则宗庙社稷之余庆也。地平天成。人和岁稔。则群公卿士之任职也。抚躬内省。朕何有焉。难违兆庶之情。未议封崇之礼。甲子。侍中臣干曜。中书令臣说等奏。臣闻自古受天命。居大宝者。必登崇高之邱。行封禅之事。所以展诚敬。报神祇。三五迄今。未之阙也。是以高宗因文武之业。盛岱亭之礼。方册所记。虞夏同风。圣移三朝。年经五纪。封崇之典。缺而未修。山川望幸。属在今日。陛下靖多难。尊先朝。天所启也。承大统。临万邦。天所命也。焉可不涉东岱。禅云亭。报上元之灵恩。绍高宗之洪烈。则天地之意。宗庙之心。将何以克厌哉。且陛下即位以来。十有四载。创九庙。礼三郊。大舜之孝敬也。敦九族。友兄弟。文王之慈惠也。卑宫室。菲饮食。夏禹之恭俭也。道稽古。德日新。帝尧之文思也。怜黔首。惠苍生。成汤之深仁也。化元漠。风太和。轩皇之至理也。至于日月星辰。山河草木。羽毛鳞介。穷祥极瑞。盖以荐至而为常。众多而不录。正以地平天成。人和岁稔。可以报于神明矣。鸿生硕儒。上章奏而请封禅者。前后千百。圣情撝挹。天鉴未回。臣等仰考神心。傍采众望。封峦展礼。时不可抑。陛下纵不欲以成功告天。岂不可以天休报德。臣等昧死上请以闻。帝手诏报曰。夫登封之礼。告禅之仪。盖圣人之能事。明王之盛业也。朕以眇身。托王公之上。夙夜祗惧。恐不克胜。幸赖群公。以保宗社。至于休征符瑞。皆先帝遗庆。朕何赖焉。岂可以礼百神。觐群后。备岱亭之礼。展封祀之仪者哉。虽诚请是违。而宿心未暇。臣干曜说等又上言曰。臣等考天人之际。稽亿兆之情。以为治定功成。登封告禅。鸿名盛则。属在圣明陛下让德冲深。未允群议。神祇阙望。臣等惧焉。且今四海和平。百蛮率职。莫不含道德之甘实。咀仁义之馨香。是以上帝聿怀。名山望幸。珍符荐至。年谷屡登。开辟以来。未之有也。臣闻自古受命而封禅者。七十二君。安有殊风绝业。足以方今也。然犹蹑梁父。登泰山。飞英声。腾茂实。而陛下功德之美。符瑞之富。固以孕虞夏含殷周矣。有何退让逡巡于大礼哉。夫昭报天地。至敬也。严配祖宗。大孝也。厚福苍生。博惠也。登封纪号。丕业也。陛下安可以阙哉。况天地之符彰矣。祖考之灵着矣。苍生之望勤矣。礼乐之文备矣。陛下安可以辞哉。故臣等愿因神祇之协赞。顺华夏之恳诚。早稽旧章。特垂新诏。庶几仲夏乘农之隙。以展巡狩朝觐之仪。则天下幸甚。臣等昧死重请以闻。帝又诏报曰。夫治定然后制礼。功成然后作乐。朕承奉宗庙。恐不克胜。未能使四海乂安。此礼未定也。未能使百蛮效职。此功未成也。焉可以扬景化。告成功。虽欲答于神祇。终候安于兆庶。再省诚恳。恻怵良深。干曜说等又再上言曰。臣闻圣人者。与天地合德。故珍符休命。不可得而辞。鸿名盛典。不可得而让。陛下功格上天。泽流厚载。三五之盛。莫能比崇。登封告成。理协幽赞。故符瑞毕臻。天意也。书轨大同。人事也。菽粟屡登。和平也。刑罚不用。至理也。今陛下稽天意以固辞。违人事以久让。是和平而不崇昭报。至理而阙荐祖宗。亿兆之情。犹知不可。况上帝临照。神宗顾諟。其可止乎。愿纳王公卿士列岳搢绅之望。回命有司。速定大典。臣等不胜恳切。敢昧死再拜上请以闻。时儒生墨客。献赋颂者数百计。帝不得已而从之。丁卯下诏曰。自古受命而王者。曷尝不封泰山。禅梁父。答厚德。告成功。三代之前。率由斯义。自魏晋已降。迄至周隋。帝典阙而大道隐。王纲弛而旧章缺。千载寂寥。封崇莫嗣。物极而复。天祚我唐。文武二后。膺图受箓。洎于高宗。重光累盛。承至理。登介邱。怀百神。震六合。绍殷周之统。接虞夏之风。中宗宏懿铄之休。睿宗粹穆清之道。巍巍荡荡。无得而称者也。朕昔戡多难。禀略先朝。虔奉慈旨。嗣膺丕业。是用创九庙以申孝敬。礼二郊以展严禋。宝菽粟于水火。捐珠玉于山谷。兢兢业业。非敢追美前王。日慎一日。实以奉遵遗训。至于巡狩大典。封禅鸿名。顾惟寡薄。未遑时迈。十四载于兹矣。今百谷有年。五材无眚。刑罚不用。礼义兴行。和气氤氲。淳风淡泊。蛮夷戎狄。殊方异类。重译而至者。日月于阙廷。奇兽神禽。甘露醴泉。穷祥极瑞者。朝夕于林?。王公卿士。罄乃诚于中。鸿生硕儒。献其书于外。莫不以神祇合契。亿兆同心。斯皆烈祖圣考。垂裕余庆。故朕得荷皇天之景佑。赖祖宗之介福。敢以眇身。而颛其让。是以敬承群议。宏此大猷。以光我高祖之丕图。以绍我太宗之鸿业。永言陟配。祗感载深。可以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式遵故实。有事泰山。所司与公卿诸儒。详择典礼。预为备具。勿广劳人。务存节约。以称朕意。所缘封禅仪注。兵马陪集。并皆条奏。布告遐迩。(册府元龟。)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7

唐会要卷四

  储君

  太子建成。高祖长子。武德元年六月七日。册为皇太子。九年六月四日。伏法。追封息王。初。武德元年六月。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疏谏曰。臣闻性相近而习相远。以其所好相染故也。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择而任之。但是无德义之人。家门不能邕睦。及好奢华驰骋。嫚游声色。不得使亲而近之。臣历观往古。下览近代。至于子孙不孝。兄弟离间。莫不为左右乱之。愿陛下选贤才以为皇太子僚友。如此则克隆盘石。永固维城矣。

  中山王承干。太宗长子。武德三年六月。封恒山郡王。五年八月。徙封中山郡王。九年十月。立为皇太子。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废为庶人。居黔州。十八年十二月二日。薨。开元二十四年。追封恒山郡王。谥曰愍。初。贞观十三年。黄门侍郎刘洎上疏曰。太子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常识忧惧。无由晓风俗。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是故周储上哲。思望奭而加裕。汉惠深仁。引绮园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兴亡斯在。苟不勤始。将悔于终。故晁错上书。令先通政术。贾谊献策。务前知礼乐。臣今不曲陈故事。请以圣德言之。陛下多才多艺允武允文。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后。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臣所未喻一也。如蹔屏机务。即寓目雕虫。屈宋不足以升堂。钟张何阶于入室。陛下好古如此。而令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喻二也。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议。听朝之隙。引见群臣。降以温颜。访以今古。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入趋侍。不接正人。臣所未喻三也。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蔑而不急。未见其可。上遂敕刘洎。令与岑文本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谈论。十六年二月。谏议大夫褚遂良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其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礼特须尊崇。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或至乱国。臣伏见东宫料物。岁得四万段。付市货卖。凡值一万一千贯文。魏王支别。封及廪物。一年几值一万六千贯文。是储君料物。翻少藩王。朝野闻见。以为非是。昔汉明帝披舆地图。等诸国户口。令诸子租岁。不过二千万。明德马后为言。亦不偏得。此则防其嗜欲。节其骄恣。伏愿陛下颇择汉法。宏此无偏。储君之用。微附古昔。则天下幸甚。因诏曰。储贰不会。自古例程。近代以来。多为节限。求之故寔。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至其年八月十四日。上谓侍臣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各为我言之。右仆射高士廉曰。养百姓最急。黄门侍郎刘洎曰。抚四夷最急。中书侍郎岑文本曰。行礼义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当今四方仰德。谁敢为非。但太子诸王。须有定分。陛下宜为万代法。以遗子孙。上曰。此言是也。朕年将五十。已觉衰怠。既以长子守器东宫。弟及庶子。数将五十。心常忧虑。颇在此耳。但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君。爰及诸王。咸求正士。且事人岁久。则分义情深。非意窥觊。多由此作。于是限王府官寮。不得过四考。十七年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言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上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燕王忠。高宗长子。贞观二十年八月。封陈王。永徽三年七月。册为皇太子。六年十一月。武后既立。礼部尚书许敬宗奏曰。臣闻元储以贵。立嫡之义尤彰。罔敢同名。正本之文愈显。既而皇后生子。合处少阳。出自涂山。是为吾君之胤。夙娴胎教。宜展问竖之心。乃复为孽夺宗。降居藩邸。臣以愚诚。窃所未喻。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近者元妃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火宜息。安可以滥兹皇统。叨据大器。国有诤臣。孰逃其责。窃惟息姑克让。可以思齐。刘强守藩。宜遵往轨。追踪太伯。不亦可乎。踵武延陵。固当安矣。宁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袭衣裳。使违方于震位。蠢尔黎庶。云谁系心。垂裕后昆。将何播美。且父子之际。人所难言。事或犯鳞。必婴严宪。伏自思忖。荷眄前朝。引于陋巷之中。申以后车之礼。云台画像。十有八人。三纪于兹。惟臣仅在。常思勉力。少报鸿恩。今兹冢嗣执珪。下支当璧。孟侯沦屈。大典未申。臣既分职文昌。典司嘉礼。位陪宗伯。不敢旷官。效命之秋。宜在兹日。及召见。上曰。卿朕之伯夷。立嫡之义。在礼何如。对曰。正国本则万事理。皇太子国之本也。本犹未正。万国无以系心。东宫者。所出本微。今知国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窃位而怀疑。恐非宗庙之福也。愿陛下熟计之。上曰。忠已自让。对曰。能为太伯。愿速从之。显庆元年正月六日。降为梁王。官寮皆惧罪亡匿。无敢见者。太子右庶子李安仁。独候忠泣涕。拜辞而去。时论美之。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8

唐会要卷九十

  闭籴

  开元二年闰二月十八日敕。年岁不稔。有无须通。所在州县。不得闭籴。各令当处长吏检校。

  上元元年九月敕。先缘诸道闭籴。频有处分。如闻所在米粟。尚未流通。宜令诸节度观察使。各将管内捉搦。不得辄令闭籴。

  大历十一年六月十三日敕。自今以后。所在一切不得闭籴。及隔绝榷税。

  贞元九年正月诏。诸州府不得辄有闭籴。

  太和三年九月敕。河南河北诸道。频年水患。重加兵役。农耕多废。粒食未丰。比令使臣分路赈恤。冀其有济。得接秋成。今诸道谷尚未减贱。而徐泗管内。又遭水潦。如闻江淮诸郡。所在丰稔。困于甚贱。不但伤农。州县长吏。苟思自便。潜设条约。不令出界。虽无明榜。以避诏条。而商旅不通。米价悬异。致令水旱之处。种植无资。宜令御史台拣择御史一人。于河南巡察。但每道每州界首。物价不等。米商不行。即是潜有约勒。不必更待文榜为验。便具事状。及本界刺史县令观察判官名衔闻奏。河南通商之后。淮南诸郡。米价渐起。展转连接之处。直至江西湖南荆襄以东。并须约勒。依此举勘闻奏。仍各委观察使审详前后敕条。与御史相知。切加访察。不得稍有容隐。

  咸通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御史台奏。今后如有所在闻闭籴者。长吏必加贬降。本判官录事参军并停见任。书下考。仍勒州县各以版榜写录此条。悬示百姓。每道委观察判官。每州委录事参军勾当。逐月具申闭籴事由申台。从之。

  和籴

  证圣元年三月二十一日敕。州县军司府官等。不得辄取和籴物。亦不得遣人替名代取。

  兴元元年闰十月诏。江淮之间。连岁丰稔。迫于供赋。颇亦伤农。收其有余。济彼不足。宜令度支于淮南浙江东西道加价和籴三五十万石。差官般运。于诸处减价出籴。贵从权便。以利于民。

  贞元二年九月。度支奏。京兆。河南。河中。同。华。陕。虢。晋。绛。鄜。坊。丹。延等州府。夏秋两税青苗等钱物。悉折籴粟麦。所在储积。以备军食。京兆府兼给钱收籴。每斗于时估外。更加钱纳于太仓。诏可之。

  其年十一月。度支奏。请于京兆府折明年夏税钱二十二万四千贯文。又请度支给钱。添成四十万贯。令京兆府今年内收籴粟麦五十万石。以备军仓。诏从之。

  四年八月诏。京兆府于时价外。加估和籴。差清强官先给价直。然后贮纳。续令所司。自般运。载至太仓。并差御史分路访察。有违敕文。令长以下。当重科贬。先是。京畿和籴。多被抑配。或物估逾于时价。或先敛而后给直。追集停拥。百姓苦之。及闻是诏。莫不欢忻乐输焉。

  元和七年七月。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奏。今冬诸州和籴贮粟。泽潞四十万石。郑滑易定各一十五万石。夏州八万石。河阳一十万石。太原二十万石。以今秋丰稔。必资蓄备。其泽潞易定郑滑河阳。委本道差判官和籴。各于时价每斗加十文。所冀民知劝农。国有常备。从之。

  长庆元年二月敕。春农方兴。种植是切。其京北京西和籴使宜勒停。先是。度支以边储无备。请置和籴使。经年无效。徒扰边民。故罢之。

  四年八月。诏于关内及关外。折籴和籴粟一百五十万石。用备饥歉。其和籴价。以户部钱充。收贮。寻常不得支用。

  宝历元年八月。敕以两京河西大稔。委度支和籴二百万斛。以备灾沴。

  大中六年五月敕。自收关陇。便讨党项。边境生民。皆失活业。连属艰食。遂不宁居。兼军储未得殷丰。切在多方赡助。今年京畿及西北边。稍似时熟。即京畿人家。竞搬运斛?入城。收为蓄积。致使边塞粟麦。依前踊贵。兼省司和籴。亦颇艰难。其弊至深。须有厘革。其京西北今年夏秋斛?。一切禁断。不得令入京畿两界。

  其年六月敕。近断京兆斛?入京。如闻百姓多端以麦造¥入城货易。所费亦多。切宜所在严加觉察。不得容许。

  食实封数

  旧例。凡有功之臣。赐实封者。皆以课户先准户数。州县与国官邑官。执帐供其租调。各准配租调。远近州县官司。收其脚直。然后付国邑官司。其下亦准此。入国邑者。收其庸。
 

  安国相王。太平公主。各一万户。神龙元年十一月六日敕。安乐公主四千户。长宁公主三千五百户。神龙元年十二月二日敕。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9

唐会要卷三

  皇后

  宣皇帝皇后张氏。谥宣献。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谥。

  光皇帝皇后贾氏。谥光懿。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谥。

  景皇帝皇后梁氏。谥景烈。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谥。

  元皇帝皇后独孤氏。谥元贞。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谥。

  高祖皇后窦氏。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谥穆皇后。贞观九年五月九日。追尊太穆神皇后。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太穆顺圣皇后。

  太宗皇后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贞观十年五月二十六日。崩于立政殿。(年三十六。)谥曰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八月。追谥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六月。加尊文德顺圣皇后。

  高宗皇后王氏。永徽元年正月。立为皇后。六年十月十二日。废为庶人。

  天后武氏。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乃召入宫。潜令长发。欲以间良娣之宠。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良娣王皇后协心谋之。递相谮毁。上终不纳。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术。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上从容言王氏无子。以风长孙无忌。无忌竟不顺旨。永徽五年。中书舍人李义府。上表请废王皇后。立昭仪。以厌众庶之心。上悦。谓李绩曰。立昭仪之事。褚遂良固执不从。遂良既是顾命大臣。事不可。当止也。绩遂密奏曰。此是陛下家事。何须更问外人。许敬宗又言于朝曰。田舍翁积得十斛麦。尚欲换却旧老妇。况天子富有四海。立一皇后。有何不可。关诸人何事。妄生异议。上意乃定。遂立为皇后。显庆五年十月已后。上苦风眩。表奏时令皇后详决。自此参预朝政。几三十年。当时畏威。称为二圣。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称天后。宏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十二月。皇太子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摄政。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即位。改国号称周。赐帝姓武氏。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传位于中宗。二十六日。徙居上阳宫。二十七日。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十二月二十六日。崩于洛阳仙居殿。(年八十一。)谥曰大圣则天皇后。国子司业崔融为哀册文。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祔葬干陵。唐隆元年七月七日。依旧为天后。景云元年十月十八日。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六月十七日。又改为天后圣帝。八月五日。改为圣后。开元四年十二月。改为则天后,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则天顺圣皇后。年号二十。(嗣圣二年二月七日。改为文明。文明元年九月五日。改为光宅。光宅二年正月一日。改为垂拱。垂拱五年正月一日。改为永昌。永昌五年十一月一日。改为载初。载初元年九月九日称周。改为天授。天授三年四月四日。改为如意。如意元年九月九日。改为长寿。长寿三年五月十日。改为延载。延载二年三月一日。改为证圣。证圣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改为天册万岁。天册万岁二年腊月。改为万岁登封。万岁登封元年四月一日。改为万岁通天。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九日。改为神功。神功二年正月一日。改为圣历。圣历三年五月五日。改为久视。久视二年正月五日。改为大足。大足元年十月二十三日。改为长安。长安五年正月一日。改为神龙。)

  宰相七十八人。刘仁轨。薛元超。郭正一。姚元崇。裴炎。袁恕己。敬晖。岑长倩。郭待举。魏元同。刘齐贤。韦宏敏。桓彦范。王德真。刘袆之。武承嗣。骞味道。崔?。李景谌。韦方质。沉君谅。裴居道。韦思谦。苏良嗣。韦待价。张光辅。王本立。范履冰。邢文伟。武攸宁。傅游艺。史务滋。宗秦客。格辅元。乐思诲。任知古。欧阳通。裴行本。狄仁杰。杨执柔。李游道。袁智宏。崔神基。崔元综。李昭德。姚?。李元素。王璇。娄师德。韦巨源。陆元方。豆卢钦望。苏味道。王孝杰。武什方。杨再思。杜景佺。周允元。孙元亨。李道广。王方庆。王及善。宗楚客。武三思。吉顼。李峤。张锡。韦安石。李怀远。顾琮。李迥秀。朱敬则。唐休璟。韦嗣立。崔元暐。张柬之。房融。韦承庆。

       中宗皇后赵氏。天宝八载六月十五日。追尊和思皇后。皇后初为英王妃。母常乐公主得罪。妃坐废。幽死于内侍省。中宗崩。将葬于定陵。莫知瘗所。将行招魂附葬之礼。太常博士彭景直曰。招魂葬礼非古。不可备棺椁置辒辌。宜据汉书郊祀志。葬黄帝衣冠于桥山。遂以皇后袆衣。于陵所寝宫招魂。置衣魂轝。以太牢告祭。迁衣于寝宫御榻之右。覆以夷衾焉。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10

唐会要卷十三

  亲飨庙

  太宗二。 贞观三年正月十日。上有事于太庙。十七年四月十一日。亲谒太庙。谢承干之过。

  苏冕曰。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云。陛下践阼已来。宗庙之享。未曾亲事。遂使大唐一代之史。不书皇帝入庙之事。将何以贻厥孙谋。垂则来叶。且贞观三年。已亲飨庙矣。未知何事。致此不同。

  高宗四。 永徽三年正月十八日。干封元年四月八日。总章元年十一月十九日。仪凤二年正月十四日。中宗一。 神龙元年十一月六日。亲飨太庙。相王与左羽林将军李多祚参乘。侍御史王觌上疏谏曰。多祚夷人。有功于国。适可加之宠爵。岂宜逼奉至尊。将帝弟以连衡。与吾君而共辇。诚恐万方之人。不允所望。昔汉文帝引赵谈骖乘。袁盎伏车之前曰。臣闻天子所以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英豪。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于是斥而下之。多祚虽无赵谈之累。亦非卿相之重。不自循省。无闻固让。岂国乏良辅。更无其人。史官所书。将示于后。何袁盎之强谏。独微臣之不及。

  睿宗一。 景云三年正月一日。

  元宗七。 先天元年十月四日。开元六年十月六日。时有司撰仪注。祔祭之日。车驾发宫。上谓宰臣曰。祭先斋。所以齐心也。据仪注。祭之日。发大明宫。又质明行事。纵侵星早发。犹是移辰方到。质明之礼。其可及乎。又朕不宿斋宫。即安正寝。情所不敢。宜于斋所设斋宫。五日赴行宫宿。六日质明行事。庶合于礼。宋璟等称圣情深至。请即施行。诏有司改定仪注。六日。上自斋宫步诣太庙。十七年十一月四日。告巡陵也。皇帝乘玉辂。百官乘马侍从。礼毕。乘马还宫。初。仪注自大次施褥至殿前。有敕一切不许。及皇帝之出也。履地而行。礼毕。祀行神于西门。天宝元年二月十八日。六载正月十七日。十载正月九日至十日。赦文云。自今已后。摄祭荐享太庙。其太尉行事。前一日致斋。具羽仪卤簿公服引入。亲授祝版。仍赴斋所。十三载二月八日。上高祖徽号。

  肃宗二。 干元元年四月三日。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代宗一。 广德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德宗四。 建中元年正月四日。贞元元年十月十日。六年十一月七日。九年十一月九日。前一日。有敕至庙行礼。不得施褥。至敬之所。自合履地而行。至南郊亦宜准此。

  宪宗一。 元和。二年正月。上亲荐献太清宫。朝享太庙。初享诸室。备极诚敬。及享德宗顺宗流涕鸣咽不自胜。侍臣及举册读册官等。皆相顾而感泣也。

  穆宗一。 长庆元年正月。

  敬宗一。 宝历元年正月。

  文宗一。 太和三年十一月。

  武宗二。 会昌元年正月。五年正月。

  宣宗一。 大中元年正月。

  懿宗二。 咸通元年十一月。四年正月。

  僖宗一。 干符元年十一月。

  昭宗二。 龙纪元年十一月。天复元年四月。

  禘祫上

  上元三年十月三日。有司将祫享于太庙。时议者以礼纬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公羊传云。五年一禘。而再殷祭。两文互异。莫能决断。太学博士史元璨议曰。按礼记正义。引郑玄禘祫志云。春秋传。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薨。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享于太庙。公羊传云。大享者何。祫也。是三年丧毕。新君二年当祫。明年春。禘于群庙。僖公宣公八年。皆有禘。则后禘去前禘五年。以此定之。则新君二年祫。三年禘。自尔之后。五年而再殷祭。则六年当祫。八年当禘。又昭公十三年。齐姬薨。至十三年丧毕当祫。为平丘之会。冬。公如晋。至十四年祫。十五年禘。传云。有事于武宫是也。至十八年祫。二十年禘。二十三年祫。二十五年禘。昭公二十五年。有事于襄宫是也。如上所云。则禘已后隔三年祫。祫已后隔二年禘。此则有合礼经。不违传义。自此禘祫之祭。依元璨议。

  开元十七年四月十日。禘享太庙九室。命有司摄行礼。初。唐礼祫序昭穆。禘各于其室。时礼官太常少卿韦绦奏曰。准古礼。五年再殷祭。一祫一禘。其义合聚昭穆。定次序。又孔安国王肃等先儒。皆以为序昭穆。惟郑玄旨云。禘各于其室。若如郑玄。则与常享不异。恐郑说谬于周经。请依古礼如王肃等议。序列昭穆。许之。初。开元六年秋。睿宗皇帝丧毕。祫享于太庙。自后相承。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各自纪年。不相通数。至二十七年。凡经五禘七祫。其年夏。禘讫。冬又当祫。太常议曰。禘祫二礼。俱为殷祭。祫为合食祖庙。禘为禘序尊卑。仲先君逮下之慈。成群嗣奉亲之孝。事异常享。有时行之。然而祭不欲数。数则渎。亦不欲疏。疏则怠。故王者法诸天道。制祀典焉。烝尝象时。禘祫如闰。五岁再闰。天道大成。宗庙法之。再为殷祭也。谨按礼记王制。周官宗伯。郑玄批注。高堂所议。并云。国君嗣位。三年丧毕。祫于太庙。明年。禘于群庙。自尔以后。五年再殷。一祫一禘。汉魏故事。贞观实录。并用此礼。又按礼纬及鲁礼禘祫注云。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所谓五年而再殷祭也。又按白虎通及五经通义。许慎异义。何休春秋。贺循祭议。并云。三年一禘。何也。以为三年一闰。天道小备。五年再闰。天道大备故也。此则五年再殷。通计其数。一禘一祫。迭相承矣。今太庙禘祫。各自数年。两岐俱下。不相通计。或比年频合。或同岁再序。或一禘之后。并为再祫。或五年之内。骤有三殷。法天象闰之期。既违其度。五岁再殷之祭。数又不同。求之礼文。颇为乖失。说者或云。禘祫二礼。大小不侔。祭名有殊。年数相舛。祫以三纪杀六而合。禘以五断至十而周。有兹参差。难以通计。窃以三祫五禘之说。本出礼纬。五岁再殷之数。同在其篇。会通二文,非相诡也。盖以禘后置祫。二周有半。举以全数。谓之三年。譬如三年一闰。只用三十二月。其禘祫异称。各随四时。秋冬为祫。春夏为禘。祭名虽异。为殷则同。譬如禴祠烝尝。其礼一也。郑玄谓祫大禘小。传咸谓祫小禘大。肆陈之间。或有增减。通计之义。初无异同。盖象闰之法。相传久矣。惟晋代陈舒有三年一殷之议。自五年八年至十一年十四年。寻其议文所引。亦以象闰为言。且六岁再殷。何名象闰。五年一禘。又奚所施。矛盾之说。固难凭也。夫以法天之度。既有指归。稽古之理。若兹昭著。禘祫二祭。通计明矣。今请以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四月禘。至辛巳年十月祫。至甲申年四月又禘。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禘。至辛卯年十月又祫。自此五年再殷。周而复始。又祫禘之说。非惟一家。五岁再殷之文。既相师矣。法天象闰之理。大抵亦同。而禘后置祫。或近或远。盈缩之度。有二法焉。郑玄宗高堂生。则先三而后二。徐邈之议。则先二而后三。谨按郑氏所注先王之法。约三祫五禘之文。存三岁五年之序。以为甲年既禘。丁年当祫。己年又禘。壬年又祫。甲年又禘。丁年又祫。周而复始。以此相承。祫后去禘十有八月而近。禘后去祫三十二月而遥。分析不均。粗于算矣。假如攻乎异端。置祫于秋。则三十九月为前。二十一月为后。虽小有逾。其间尚偏。窃据本文。皆云象闰。二闰相去。则平分矣。两殷之序。何不等耶。且又三年之言。本举全数。二周有半。实概三年。于此置祫。不违文矣。何必拘滞。隔三年乎。盖千虑一失。通儒之蔽也。徐氏之议。有异于是。研核周审。最为可凭。以为二禘相去。为月六十。中分三十。置一祫焉。若甲年夏禘。丙年冬祫。己年夏禘。辛年冬祫。有象闰法。毫厘不偏。三年一祫之文。既无乖越。五岁再殷之制。疏数又均。校之诸儒。义实长久。今请依据。以定二殷。先推祭月。周而复始。时礼部员外郎崔宗之驳。下太常。令更详旧议。太常又执前议不改。中书令李林甫。又令集贤学士陆善经。更加详核。善经以其议为允。于是太常卿韦绦奏曰。顷在四月。已行禘享。今指孟冬。又申祫祭。合食礼频。恐违先典。臣忝在持礼。职司讨论。辄据旧文。定其伦序。请以今年夏禘。便为殷祭之源。自此之后。禘祫相代。五年再殷。周而复始。其今年冬祫。准礼合停。望令有司。但行时享。则严禋不黩。庶合旧章。从之。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扩展阅读示例11

唐会要卷三十

  大内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改隋大兴殿为太极殿。改隋昭阳门为顺天门。至神龙元年二月。改为承天门。(显庆五年八月。有抱屈人赍鼓于朝堂诉。上令东都置登闻鼓。西京亦然。)

  景云元年十月二十一日。以京大内为太极宫。

  宏义宫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营宏义宫。(初。秦王居宫中承干殿。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礼。别建此宫以居之。)至九年七月。高祖以宏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至贞观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为太安宫。六年二月三日。太宗正位于太极殿。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曰。臣伏见太安宫在城之西。其墙宇门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太安宫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番夷朝见。及四方观者。有不足瞻仰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敞。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

  通义宫

  武德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幸龙潜旧宅。改为通义宫。(祭元皇帝于旧寝。以贞元皇后配享。上悲不自胜也。)于是置酒高会。诏曰。爰择良辰。言遵邑里。礼同过沛。事等归谯。故老咸臻。旅姻斯会。肃恭荐享。感庆兼集焉。其年十二月九日。敕以奉义监为龙跃宫。(即高祖旧居。)

  庆善宫

  武德元年十月十八日。以武功旧宅为武功宫。至六年十二月九日。改武功宫为庆善宫。(太宗诞于此宫。)至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太宗幸庆善宫。赋诗。(在乐卷。)其年。谏议大夫苏世长。侍宴于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此。高祖谓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我所造。何须设诡。而疑炀帝乎。世长曰。臣实不知。若陛下作此。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常陪侍。见陛下宅宇。纔蔽风霜。当此之时。亦以为足。今初有天下。而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太和宫

  武德八年四月二十一日。造太和宫于终南山。贞观十年废。至二十一年四月九日。上不豫。公卿上言。请修废太和宫。厥地清凉。可以清暑。臣等请彻俸禄。率子弟微加功力。不日而就。手诏曰。比者风虚颇积。为弊至深。况复炎景蒸时。温风铿节。沉?属此。理所不堪。久欲追凉。恐成劳扰。今卿等有请。即相机行。于是遣将作大匠阎立德。于顺阳王第取材瓦以建之。包山为苑。自裁木至于设幄。九日而毕功。因改为翠微宫。正门北开。谓之云霞门。视朝殿名翠微殿。寝名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构别宫。正门西开。名金华门。殿名喜安殿。

  洛阳宫

  武德四年十二月七日。使行台仆射屈突通。焚干元殿应天门紫微观。以其太奢。至贞观三年。太宗将修洛阳宫。民部尚书戴冑谏曰。关中河外。近置军团。富室强丁。并从戎旅。重以九成作役。余丁向尽。去京二千里内。先配司农将作。假有遗余。势何足纪。乱离甫弭。户口单弱。一人就役。举家便废。入军者督其戎仗。从役者责其?粮。尽室经营。多不能济。以臣愚虑。恐致怨嗟。今丁既役尽。赋调不减。费用不止。帑藏空虚。且洛阳宫殿。足蔽风雨。数年功毕。亦谓非晚。若顿修营。恐伤劳扰。上嘉之。因谓侍臣曰。戴冑于我。无骨肉之亲。但以忠直励行。情深体国。事有机要。无不上闻。至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发卒又修洛阳宫。给事中张元素谏曰。陛下承百王之末。属雕弊之余。必欲节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葺。岂民人之所望也。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臣每承德音。未即巡幸。此则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又干元毕功。隋人解体。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上大悦。谓房元龄曰。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朕故修营。意在便于百姓。今元素上表。实亦可依。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显庆元年。敕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殿余址。修干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至麟德二年二月十二日。所司奏。干元殿成。其应天门先亦焚之。及是造成。号为则天门。(神龙元年三月十一日。避则天后号。改为应天门。唐隆元年七月。避中宗号。改为神龙门。开元初。又为应天门。天宝二年十二月四日。又改为干元门

【唐会要卷八十八实用一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