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实用文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实用文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示例1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该作为 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 威者 ,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 颠扑不破 聚积 B、贯穿 牢不可破 聚积

  C、贯穿 颠扑不破 聚集 D、贯串 牢不可破 聚集

  1.【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 ;“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故选“C”。

  2. 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

  A. 曲径通幽芳草香 B. 细草香闲小洞幽

  C. 锦屏春短碧纱暗 D. 晚凉天净月华开

  2.【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先分析能与“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除D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A两项;再从“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纱暗” 音为“仄平仄”,A项“小洞幽”为 对“仄仄平”,故可排除C。

  3.下列选段中是侄儿写给叔叔的信中,不得体的地方是( )

  今日得老叔(甲)之信,喜极。此信之前,获叔所赠《梦学真诠》一书,收到后已惠存(乙),暇日一定研读。如有所得,当以奉闻(丙)。叔近读何书?亦乞见示(丁)。

  A.甲 B.乙 C.丙 D.丁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乙”处的“惠存”意思是“敬辞”,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提的上款。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责任重大, 由于这种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国城市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规划性破坏。

  ①把本来鲜活的一个城市整体解构并简单化了

  ②最致命的是那种功能性分区的规划理念成了一时的潮流

  ③一方面泯灭了城市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一方面把城市生活变得单调

  ④可惜我们很少能做出巴黎、老北京那样高明的规划。

  ⑤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等

  A. ①②④⑤③ B. ①④⑤③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语句排序可以按照组合的原则,可以发现遵④跟其中的任何一句都无法组合,也就是④不是排在第一句,就是排在最后一句,这样可以排除A、B选项;另外还可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句中首次提到“功能性规划分区”,那么才有后文对“功能性规划分区”的描述,所以①③⑤应在②后,这样就可以排除C选项;排除法,即选D项。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 做事要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B. 要学会突破自我,迎接挑战

  C.要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

  D.成功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5.【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转述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本题中的漫画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嘴衔石头的乌鸦,一个是插着吸管的杯子,综合图片的信息应该是乌鸦无视吸管,凭着经验,还是把石头投进杯子里准备喝水。故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朝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10.(1)【试题答案】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1)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为下文女主人公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词的结构作用,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的某种信息②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词作最后两句的妙处。 (3 分)

  答:

  【试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肠,(1分),含蓄隽永。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炼句,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有人说这首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4分)

  答:

  (3)【试题答案】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1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2分)④“树影”句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进。(1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愁苦之情。

  【诗歌赏析】:《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是金朝刘仲尹的作品。碧云如恨,也就是恨如碧云,这云「一片西飞一片东」才惹人恨。至於云有没有可能朝两个不同方向飞,是有趣的话题,在词人眼中,碧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

  参照江苏卷第10题命制,所选诗歌需经典且有意蕴。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4)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5)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6) ,草色要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1)善假于物也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而御六气之辩 (4)术业有专攻 (5)言笑晏晏(6)天街小雨润如酥 (7) 水中藻荇交横 (8)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 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家庭氛围的特点。(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生活平凡琐碎、互相关心、对于生命老去的淡淡的忧伤

  【解题思路】家庭氛围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去世的父亲、健忘的母亲和安静的女儿,主要事件是点心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答案】 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解题思路】两个句子都是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什么,而是为老太太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14)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物象的作用。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第一次,由红梅哪支先开花的争论,引发父亲对人生命短暂的感慨,并为下文买点心争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是为了证实父亲的感慨,并写出女儿对红梅依旧,父亲不在的感伤“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题思路】体会重要物象作用,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物象,可能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品叙述舒缓”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答案】 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表达对这种美好的生活点滴的追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角度独特,描写了令人厌烦的生活场景,与生编硬造的“工业品”小说不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B.本文语言质朴,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人物塑造以心理为主,通过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C.从艺术手法上看,开头就有景物描写,结尾点名是女儿的在回忆和追念,手法新颖,别具匠心。

  D.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的家庭日常生活,告诉我们岁月使青春红颜变得白发苍苍,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

  E.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没有刻意渲染,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傲雪红梅一样的浓浓深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CE

  [解析] 答C项3分;答E项2分;解析:A项,“令人厌烦”不符合文章内容;B项,“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D项,“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错误。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其次要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最后还要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把握情节时,要随时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时要认真分析选项,切忌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 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6.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诗与画有什么关系。(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理解的能力。

  【答案】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好的画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好的诗具有画所写的形态;画和诗是有分界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不能相代;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就要先分析文章思路,分好层次,找到每一层对应的点,文章1、2自然段用苏轼评价王维的一段话“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接着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的离合同异,文章最后明确提出诗画是有界限的是不能替代的。

  17.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化的例子(2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2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18.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

  B. 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的。

  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寻找对美的发现与感悟,学会艺术欣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B

  [解析]B项中,“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截然不同”不对,晁以道这句话也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是为了是论述诗画的离合异同。

  2.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化的例子(2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2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3.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9.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搜狐新闻2014年9月16日报道: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

  材料中涉及的两个人物:吴良镛和学生,也是我们要评论的对象。知道评论对象,接下来应该将材料梳理一遍:学生听《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报告睡觉,这就不仅仅是个兴趣的问题。我们常说作文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这个“是什么”考验着你的眼光与思考的深度。一个人的兴趣和什么有关?和人文化修养有关。要想从这个角度评论,还必须思考什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是什么,他们关注的点也许是读什么学校、哪项专业更容易找薪酬高的工作。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考察形成他们这样兴趣点的原因:中国教育缺乏人文化。当前中国教育产业化、功利化问题突出等等。从吴良镛院士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吴良镛院士身上的特征如:已经92岁高龄,但是整个30分钟的演讲全程站立,完全彰显了一名学者、长者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者风范一目了然。

  从材料整体来说我们也可以反思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如何解决:如院士需要反省自己的讲座内容是否足够精彩,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佳作展台】

  早点叫醒孩子

  杜丽佳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老先生全程站立,彰显了一名学者、一个长者对学生的尊重,演讲内容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遗憾的是,先生收获的不是如雷的掌声,而是如雷的鼾声,这些鼾声警示着我们所有的人。

  这是一群在市场大潮和功利主义盛行中诞生的一代,他们面对的是:学校琢磨的是怎么发展教育经济,学生关注的是读什么学校、哪项专业更容易找薪酬高的工作,大学变成了赤 裸裸的名利场。由此衍生出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是将学生由人变为做题工具、考试机器,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素质,漠视人性。

  在央视的《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在关注复旦投毒案件时,连线了在现场采访到被告人林森浩,在董倩看来,一切都不可思议。如此冷目,如此淡定,如此残酷。在央视的新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条横幅,感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这是毕业生挂出的标语。可见,此次是有投毒事件,已经成了大家调侃的对象,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对和室友相处的方式。可以想象,应该有很多类似林森浩成长轨迹的人,当他们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会怎么办?我们的教育元素,经过了怎样的组合,让一个天真好学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杀人的凶手?我们又怎么能期望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还懂得尊师重道呢?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实业家,他们会抓紧一切时间往前飞奔。他们没有兴趣听“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他们更有兴趣听如何成为世界首富的报告。其实,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真正的终点。中华自古即被称作礼仪之邦,就是目不识丁的山野村夫也懂得,“程门立雪”的故事不胜枚举。我相信一个懂得礼仪的下一代远比一个只会赚钱的莽夫更能讨家长的欢心。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耄耋老人的话语不应是催眠曲,而是我们当下教育的警世恒言。可是我们不能等孩子睡熟了以后再来唤醒,你很难唤醒一个睡死过去的人,要叫,请早点!

  【点评】 前两段用材料中的两个对象作对比,突出强调作者的态度,接着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举林森浩的例子证明当下这种人文缺失的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后两段提出要求,呼吁我们从早做起,逐步强化,体现出考生清晰的行文思路。本文气势磅礴,立意深刻,运用多种议论手法,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佳作!

  附加题(II)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处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删改)

  20.用斜线“/”给上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太 史 公 行 天 下 周 览 四 海 名 山 大 川 与 燕 赵 间 豪 俊 交 游故其 文 疏 荡 颇 有 奇 气。

  21.文中“太史公”指的是 (朝代) (人名) 。(2分)

  22.材料中的孟子,其学生录其言论辑录成《孟子》,与《论语》《大学》 合称为“四书”。(3分) ( )

  A.《尚书》 B.《春秋》 C.《中庸》 D.《礼记》

  23.根据文意,苏辙认为怎样才能“养气”?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5字)(2)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吴荪甫在和屠维岳第一次见面时,用冷峻的目光打量他,屠镇定自如,他暗暗赞赏。后听说他是老太爷介绍的,但在罢 工之事上顶着自己,打算开除他。屠分析形势,据理力争,最终吴荪甫任命他做总管。

  B.《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战士——“狂人”的形象。

  C.《老人与海》以直观、浅白的故事,向读者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何谓生命壮美。故事的思想核心是坚强、忍耐、热爱、尊重。

  D.从艺术表现看,《哈姆雷特》设置了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从丹麦老国王的鬼魂开始,逐渐引出了三条复仇线索,情节交错,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E.《茶馆》中,松二爷懒散无能,整日喝茶遛鸟。清亡后,他只能靠卖菜为生,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饿着,一提到鸟就有精神,最终饿死。

  25.简答题(10分)

  (1)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谈谈你对《边城》思想主题的理解。(4分)

  答: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个人物?请分析概括他们殒命的主客观原因。(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6—28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而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岸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阳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枭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另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之一滴。在宇宙的大

  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第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要经过常变的四时,有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26.作者在文中说“生命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的痛苦”,请从这个角度概述生命之树的“快乐”与“痛苦”。(6分)

  答:

  27.请分条概括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原因(6分)

  答:

  28. 作者在第一段写了生命之树的成长过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的好处。(6分)

  答:

  【参考答案】

  20.太 史 公 行 天 下/ 周览 四 海 名 山 大 川 /与 燕 赵 间 豪 俊 交 游/ 故其 文 疏 荡/ 颇 有奇气。

  21.汉 司马迁

  22.C

  23.游历名山大川和结交英雄豪杰增长知识、加强修养。

  【参考译文】

  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24.AE【A最后屠维岳并没有被任命为总管,吴荪甫只是写了个批条:“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厂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听从屠维约调度。”E.“他只能靠卖菜为生”错,应是“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25.(1)《边城》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美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他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和充满铜臭味的人生形态的否定与反抗,表达了他对重义轻财、重情轻利的完美人性的向往与追求。

  (2)刘备、关羽、张飞;他们殒命的主客观原因是:刘备报仇心切,打破了既定“联吴抗曹”的战略,战术上又在狭窄的地带扎营,导致失败而死;关羽自高自傲,被魏吴夹攻,失败而死;张飞脾气暴躁,因醉酒鞭打总装,被杀死。

  26.(1)生命的产生、长大、开花、结果的成功怡悦和被大地接引是一种快乐,生命成长环境的艰难、被朔风卷落吹抖是一种痛苦;(2)生命从地下的果仁重新成长是一种快乐,有的生命像有些种子不能成树一样是一种痛苦;(3)生命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和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是一种快乐,生命的卑微和渺小是一种痛苦。

  27.(1)生命是卑微和渺小的;(2)生命的种子不是每一粒都能成树。

  28.(1)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生命存在的快乐和痛苦;(2)呼应第2段,使第2段作者对生命快乐和痛苦的议论更加自然。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1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自古以来,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纵观整个中西文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只是不同年代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在中国,从先秦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观,不仅强调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更是让其肩负起了兴国大业之重任。近代梁启超、鲁迅等人也都强调过文学的社会价值。在西方,以柏拉图谈文学的教育作用始,直至19世纪硕果累累、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中均备受推崇。美国的“废奴文学”即是典型代表,用文学的形式主张废除血腥、残暴的奴隶制,伸张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开展。

  在当下,新的社会问题、时代主题,又为文学的社会价值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文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形象生动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能够多层次地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这样既能以史为鉴,又能充分认清当前社会基本问题;文学的认识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并非枯燥地为我们呈现当下的社会面貌,而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文学能够带给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人能够将此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他人,从而更好地改造大众的精神世界,整个社会精神面貌也将会焕然一新。

  但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却有所下降。随着大众传媒业的发展,以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为载体的娱乐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文学创作本身在适应商业化、娱乐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忽视社会价值的现象。有些作家陷入盲目虚构和大玩文字游戏的怪圈,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脱离了时代和社会;有些作家则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地生产出毫无道德内涵,仅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媚俗作品;还有些作家为了快速适应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效益。

  文学社会价值的时代意义和尴尬处境都决定了重申的必要性,那么应当如何重申呢?

  其一,要关注时代主题并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历史是发展的,时代是更替的,当代文学理应直面当下的各种社会问题。但也要避免把文学变为简单的、机械的“时代传声筒”,或仅仅只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浅尝辄止式的报告和记录。恩斯特·布洛赫曾说:“不脱离时代而写作,并不等于按生活本身写作。”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书写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城乡的社会面貌,故事中人物所展现出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具有永恒价值。即便放在当下,它的精神内涵也会继续砥砺人心、鼓舞大众。

  其二,积极推动文学的大众化。优秀文学是整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并非只是少数人的独角戏。关注时代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学贴近人民生活,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还要进一步将时代主题融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中去,扩大文学的受众群,让文学走入群众中去,表达人民心声,引起广泛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教育、鼓舞、引导人的社会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文学的大众化并不是否认个性化。每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呈现方式必然不尽相同,风格的多样化是保持文学世界焕发多彩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其三,始终坚守文学独特的审美品性。关注时代主题和推动文学的大众化并不是让文学走向彻底的世俗化,甚至媚俗化。毕竟文学具有高于生活和不同于其他娱乐活动的审美品格,因此,坚守文学固有的审美品性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文学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迷失方向。文学走向审美层次的情感表达、道德批判、人性净化等意义都能穿越时空界限,拥有永恒的价值,这也是文学社会价值和意义能够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选自《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学社会价值的一项是 ( )

  A.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社会生活内容的重要性。学习时要思考,思考时要不断学习,否则就会迷惘和懈怠。

  B.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言之有物,要充分关注社会生活,并且反映人民的疾苦和统治者的残暴。

  C.巴尔扎克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人间喜剧》,塑造了吝啬鬼葛朗台这样的文学形象,把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现状纳于笔下,成为不朽的社会画卷。

  D.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塑造了汤姆叔叔这个黑人形象,以他的人生遭遇来批判黑奴制度,这本书竟然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学有很多价值,如审美价值、民族价值、情感价值,但它的社会价值始终是十分重要的,不同时期的文学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尽相同。

  B.文学创作是精神活动,文学作品中要体现时代主题,反映社会焦点,这样才能重塑人的价值观念,改善人的社会生活。

  C.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有所下降的原因是文学读者少了,有的文学创作本身背离了社会生活内容,有些作家愿意写媚俗作品。

  D.文学的社会价值是每个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但现阶段我国的文学作品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要求,因而全面深刻反映社会的作品很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代文学一方面要体现充满正能量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文学手法,通过塑造文学形象来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

  B.优秀文学往往是能够体现某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的作品,而且是通过作家个性化创作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劳动成果。

  C.文学绝对不能媚俗化,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娱乐活动的审美品格,进入审美层次后,它就会拥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D.文学是作为一种审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尽管它需要突出时代主题,需要作家深入体验社会生活,但审美一直是最基本的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轨,太原祁人也,汉司徒允之后,世为州郡冠族。父光,少雄武,有将帅才略。频有战功,周文帝遇之甚厚。

  轨性质直,起家事辅城公。及武帝即位,累迁内史下大夫,遂处腹心之任。军国之政,皆参预焉。从平并、邺,以功进位上大将军,进爵郯国公。

  及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欲密决其堰以毙之。唯有骑将萧摩诃以二十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进位柱国,仍拜徐州总管。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

  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时宫尹郑译、王端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军中颇有失德,译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及宣帝即位,追郑译等复为近侍。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控带淮南,邻接强寇,欲为身计,易同反掌。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虔信就徐州杀轨。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切谏,帝不纳,遂诛之。轨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无罪被戮,天下知与不知皆伤惜。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B.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C.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D.但忠义之节/不可亏违/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岂以获罪于嗣主/便欲背德/于先帝止可于此待死义/不为他计冀/千载之后/知吾此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轨的父亲王光年少就英雄威武,有将帅的才干谋略,多次立有战功,周文帝对他很好。

  B.王轨善于谋略,在吕梁之战时,他暗施妙计,横截河流,断绝陈朝军船的退路,最终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C.出征吐谷浑时,武帝把军队的进止攻取都交给了王轨等人,而出于国家社稷的考虑,王轨回来后还向武帝奏报了宣帝在军中失德的事情。

  D.宣帝出于个人仇怨而执意杀害王轨,即使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进谏劝阻也没有用处,天下人都替王轨悲伤惋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轨性严重,善谋略,兼有吕梁之捷,威振敌境,陈人甚惮之。(5分)

  (2)武帝大怒,乃挞宣帝,除译等名,仍加捶楚,宣帝遂大衔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沉醉东风 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①?

  【注】①“白衣送酒”的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8.这首曲能够突出“重九”特点的意象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9.这首曲包含多种情感,请结合全曲进行赏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来比喻论证,引出学习效果:“ , ”。

  (2)李商隐《锦瑟》诗意含蓄,但诗人最后发出了“ , ”的感慨,引发了读者情感的共鸣。

  (3)苏轼《水调歌头》中“ , ”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二十年后

  [美] 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通过叙写鲍勃与吉米的二十年之约,主要颂扬了友情的可贵,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消失。

  B.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用了较大篇幅叙述鲍勃向警察讲述二十年之约的故事,过于冗长,使整篇小说前重后轻,详略不当,这是小说的瑕疵。

  D.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E.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2)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6分)

  (3)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笔设置很隐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欧·亨利的小说构思巧妙,尤其是结尾,常被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特色。(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25分)

  王大珩:做学问重要 做人更重要

  王大珩的人生路,如同光一般是一条波动的、曲折的乃至折射的光明之路,他的殚精竭虑给中国的光学事业带来曙光。“珩”字在辞典上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玉佩上面的横玉;二是珩磨,一种精密仪器的光整加工方法。 “珩”字的这两种互不相关的含义已同时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辉煌永远定格在光影里

  拍摄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壮丽生动的蘑菇云的是王大珩他们研制的光学仪器。这个大型的光学仪器设备是个庞大的光学工程系统,但西方却对中国进行了完全封锁。没有就要研制,王大珩在别无选择的前提下接下任务。600多人经历5年半时间的呕心沥血、挥汗掬智,至1966年4月,一台重7吨、高3米、由1000多个机件组装起来的形如大炮的跟踪电影经纬仪耸立于光机所内。仪器的性能赶上了美国,远远超过了原苏联同类设备。它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历史。

  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布他谋划已久的防御计划演说,即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底子薄、人口多的中国,当时的政策重心在经济建设方面。但科学家们从高技术的角度考虑,就再也坐不住了——美国一旦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就会垄断更多的高新技术,那么,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又会被拉远。王大珩也在想:中国怎么办?他不时地自言自语——中国若不采取一些应对行动,将来会追悔莫及!在几次专家讨论会上,王大珩与陈芳允、杨嘉墀等院士指出要抓住目前的挑战机遇,立足于长远打算,搞一些中长期科技项目,让中国的科技在赶超世界水平上迈出一大步。于是就有了我国的“863”计划。

  攀登之中播下光华一路

  1941年王大珩转入英国的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特纳的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完成博士论文后,王大珩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在昌司公司,他充分利用其先进技术和设备,潜心钻研,大胆创新,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获得了英国仪器协会首届“包温氏奖”。

  在英国尽管拥有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他还是于1948年迎着新中国黎明前的曙光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大连大学工学院创建了物理系并出任主任。1951年1月24日,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任命王大珩为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主持仪器馆的筹备工作。摆在王大珩面前的是这样一种现状。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寻找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王大珩想,他就是冲着“没有”这两个字来的。如果中国“有”,他就不会百折不挠地回国了。无论如何,他是绝不会因为“没有”而退却的。从此,王大珩开始了一生的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

  1995年1月,80岁的王大珩接受了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成就奖和100万元港币。他拿出50万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在光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年轻人。基金会定为“迎光基金”。

  做学问重要做人更重要

  身为著名科学家的王大珩曾说,自己在年轻时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胸有大志,并没立志要当什么大科学家。后来经过在国外一段工作经历,他认识到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所创新,只有自己的创新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科学技术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家的天职,还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另外,科学家还应献身、求实、协作。协作精神也是从事科学研究人员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业素质。现代科学很少是个人能推动的,没有奉献精神、受委屈精神,就无法与人协作。在国外,这些精神也是作为科学上的道德。”

  王大珩有个学生叫赵文兴。1982年,赵文兴要去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他把准备在这个会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文章写得很好,但王大珩一眼就发现自己的名字被他署到前面了。这篇文章的整个观点是王大珩在英国时就想到的问题,但王大珩一直没有机会去做,没有得到证实,就把这个题目交给了赵文兴。是赵文兴成功地做出了这个实验,又是他据此写出了这篇论文,因此,这篇论文的署名理应是他在前王大珩在后。王大珩毫不犹豫地把名字的顺序改过来了。

  (选自《大众日报》,作者:吴志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篇把王大珩的人生路比喻成光,既突出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和通向光明的特点,同时又把王大珩和他的事业联系起来了,贴切新颖。

  B.王大珩团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5年半时间,成功研制了电影经纬仪,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历史。

  C.王大珩在美国发布“星球大战计划”之后,就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着想,主张搞一些中长期科技项目,让中国科技有可能超越世界水平。

  D.王大珩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成就奖奖金拿出一半设立了“迎光基金”,用意是欢迎并支持勇于投身光学领域的有志向的年轻人开展相关研究。

  E.王大珩说过他年轻的时候胸无大志,也没立志要当大科学家,后来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使他牢固地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懂得了科学上的道德。

  (2)文章第一段说:“珩”字的这两种互不相关的含义已同时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3)文中列出的三个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6分)

  (4)王大珩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绘画创作中,一幅画可以 ,但是最好的笔触应该是从明暗关系、形状和色彩开始。

  ②税收优惠政策纠错不能 ,而是要留出缓冲空间,让企业形成新的预期,经济形成新的平衡。

  ③蜀绣针法讲究,具有 、气韵连贯的艺术效果,这得益于疏朗的构图、清秀细密的纹样和优雅尊贵的审美韵味等方面。

  A.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B.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C.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D.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标志着亚投行筹建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展示了各方对成立亚投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各方共谋发展的务实行动。

  B.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洗礼,如今的阿勒泰已成为新疆旅游的最美名片之一,也成为最适宜人们居住的“金山宝地”。

  C.尽管对北京控烟条例规定满腹牢骚,烟民们也只能顺从,这是我国整体文明意识提升的需要,也是一个公民文明素质的内在体现。

  D.西方歌剧院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大幅度减少对歌剧院的资助造成的,而且制作新歌剧成本高昂,几乎每一个歌剧院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出路。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智能手表的续航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智能手表电池与其他电子元件一起拥挤在手表屏幕后方的狭小空间里,不但占据了大部分可用空间,其能提供的能量也十分有限。近来,研究者们发现,通过应用一种日本手工折纸的折叠技术, 。除了提高智能手表的性能,这种方式与标准的制造工艺兼容,可以制造更适合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可穿戴电子产品的电池,比如跟踪健康相关数据的智能手环等。

  A.他们可以把电池从容地放进表带,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可拉伸也可弯曲

  B.他们可以使电池可拉伸可弯曲,从而从容地放进表带,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

  C.电池可以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从而从容地放进表带,可拉伸也可弯曲

  D.电池可以从容地放进表带,他们可以让其拉伸和弯曲来获得更多的储能空间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传统的佛山剪纸,从功能来划分,有日常用的窗花门笺、婚嫁礼品上的饰花、刺绣雕刻花样的底稿、商品包装上的装饰等等。可见, ① ,还大量供给于传统手工业和商业。 ② ,以喜庆、吉祥、纳福、长寿等为传统主题;岭南剪纸的另一典型代表潮阳剪纸,则主要用于祭祖拜神装饰。进入20世纪50年代, ③ 。新题材的佛山现代剪纸,一方面摒弃了传统剪纸的乡土气息和民俗意味;另一方面以传统技法为基础,在剪纸技法、题材等方面又有所创新,佛山剪纸迎来了又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17.下面是中国邮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集邮巡展活动的纪念戳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文字除外),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航空公司赵社长搭乘自家的班机回国。登机后,赵社长因一名空姐没有把坚果放在盘子里,而是整包给她而十分生气。她认为自己应该严格要求属下,于是开始训斥空姐,还让乘务长拿来服务手册,以便她查看相关规定。但乘务长一时找不到手册。乘务长的行为再次让她暴跳如雷,一气之下命令机长将飞机掉头,要把乘务长赶下飞机。尽管飞机已经进入跑道准备滑行,但机长面对这个有权就任性的上级,还是服从她的指示返回登机口,让乘务长下飞机。这一来一往浪费不少时间,班机也延误11分钟。后来,赵社长被解职,因为她在飞机上没有做好角色定位,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乘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2

  (一)(17分)

  1. C(2分)

  2. 中国画家对西方的绘画方法和图画书的概念(1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1分)。(2分)

  3. B(3分)

  4. 内容上,指出了当下中国连环画在自身及外在多重影响下的发展困境;结构上,对文章内容形成了必要的补充,使内容更加完善。(3分,答对1点2分,对2点3分)

  5. B(3分)

  6. (1)连环画不仅是老少咸宜的大众文艺,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2)中国连环画历史悠久,其百年发展见证并代表了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历程。(3)技术的进步与交流的频繁,在艺术风格表达技法上有了突破。(4)中国连环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在继承传统的继承上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4分,每点1分)

  (二)(18分)

  7. ①小说《陈泥鳅》开篇从“黑屁股”入手,设置得极其巧妙。从内容上,点明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传递出作作者对故乡风情的偏爱,在幽默风趣的笔调中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结构上,通过“黑屁股”的说法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铺垫。(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说情节作用主要包括: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比如本题,题干中说“文章以‘陈泥鳅’为题,第一段介绍‘黑屁股’有何作用”,这是考查第一段的作用,考生可以回顾第一段的常见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分析。

  8. 运用叠音词,形象逼真地(1分)表达了陈泥鳅从清水潭上岸时的轻松(1分),表现了他“水性极好”(不愧为一条泥鳅)(1分),与前面交代的在清水潭中游水的危险(或他人为他担心)形成鲜明的对照。(1分)。

  9.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疑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1分),突出强调了(1分)陈泥鳅救人危难不计报酬的好义的形象特征(1分)。

  10.用干脆有力的“跳、穿、拿、转身、走、抱、拉”等动词(1分),生动地写出陈泥鳅动作麻利、率性真诚(1分),也充分表现出他的救人急难的古道热肠(1分)。

  11. (5分)①作者对以陈泥鳅为代表的劳动者怀有同情与忧虑之情。(2分)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人生与未来有着担忧与焦虑。(1分)②作者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风民俗,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怀念之情。(1分)陈泥鳅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他的人生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1分)(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三)(10分)

  12.(1)宛在水中坻(2)总为浮云能蔽日(3)苒苒物华休(4)遥岑远目(5)虎鼓瑟兮鸾回车(6)西山寇盗莫相侵(7)郴江幸自绕郴山(8)侵晓窥檐语(9)小学而大遗(1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四)(8分)

  13.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14.D

  15.叙事:(1)酒前:共沽、相看 (2)酒中:征经史行酒令、醉听清吟(3)酒后:相约后期 抒情:(1)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2)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

  (五)(15分)

  16.(1)因为 (2)授予官职(2分,各1分)

  17.(1)B (2)B(2分,各1分)

  18. D(2分)

  19. 武安侯(田蚡)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5分,“用事”、“卑下”、“名士家居者”中的定语后置、“贵”的使动用法、“以”后的省略宾语、“倾”各1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因丞相田蚡对土地、财物贪得无厌而怒;(2)因田蚡凌忽主上,凌驾于自己(皇帝)之上而怒。(2分)(答题角度必须针对“皇帝—汉武帝”“怒”,直接写田蚡的所作所为最多得1分)

  21.飞扬跋扈 骄奢淫逸(意对即可,2分)

  (六)(12分)

  22. A

  23. 因为在那些士大夫看来,年轻士子求得赏识,奔走干谒的人数众多,但实际上受到重视并赏识的人相当少,像曾肇这样称许秦观有“国士之风”更是百无一二,因此他们认为两个人之间有交往。

  24. 画线句用“烹牛”比喻曾肇“推借之于其始”,以“盐”比喻曾肇“成就之于其终”,借生活化的情境,表达抽象的道理,形象而生动。

  25. B

  26. (1)感谢曾肇对自己这样一个素昧平生者文章的称许和赏识。(2)赞扬曾肇超脱当时的士大夫对年轻学子轻慢,能没有功利心地奖掖后进。(3)期待曾肇能以古贤之风对自己继续栽培提携,使自己早日有所成就。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3

  一、基础·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举世闻名的古人类遗址,2011年7月,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开始迁建。建成后的新馆,面积是旧馆的8倍。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北京人”右手持木棍,肩上扛着猎物,身体直立着行走, ① 地还原了“北京人”狩猎归来的场景。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用来收藏,保护和研究 ② 。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追溯(shuò) “为”字的笔顺是:丶ノフ丶

  B.追溯(sù) “为”字的笔顺是:丶フノ丶

  C.追溯(sù) “为”字的笔顺是:丶ノフ丶

  D.追溯(shuò) “为”字的笔顺是:丶フノ丶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栩栩如生 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

  B.①巧妙绝伦 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

  C.①巧妙绝伦 ②周口店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发掘物

  D.①栩栩如生 ②周口店历年来的考古遗址发掘物

  2、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字谜,就常常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偏旁来设计的一项是(2分)

  A. 上下平行,左右勾连。(打一字) 谜底:互

  B. 看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打一字) 谜底:日

  C.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打一字)谜底:高

  D. 有女全姓姚,有手能肩挑,有足蹦蹦跳,有木桃花俏。(打一字)谜底:兆

  3、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来源十分丰富。下列各组成语,全都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一项。(2分)

  A.温故知新 杞人忧天 毛遂自荐 B.门庭若市 舍生取义 刻舟求剑

  C.守株待兔 完璧归赵 豁然开朗 D.闻鸡起舞 破釜沉舟 三顾茅庐

  4.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2分)

  去老范一千年,后__先__,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5、学校举办“海洋,我们的家园”主题活动,这次活动增强了同学们认识海洋、了解海权、关注海防的意识,激发了同学们投身祖国海洋事业的热情。校刊记者向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了祖国的海洋事业,你将来愿意做一个海洋勘探者呢,还是当一名保卫祖国海疆的战士?”下列回答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A.只要能为祖国海洋事业做贡献,无论当海军战士还是做勘探者,我都愿意。

  B.我愿意当一名海军战士,驾驶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

  C.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准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D.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将来能当一名海洋资源的勘探者,是我的理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1)文中划曲线句“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其中“底子”含义与下面各句中的“底子”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质条件还是困难,因为以前底子太坏。

  (谢觉哉 《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B.她穿着一件白底子小红花的衬衫。

  C.每逢写计划,我只是打个底子,叫工人再补充。(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

  D.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沈从文 《新湘西行》)

  (2)根据上下文,给文中划横线句加上标点,使其表意更清楚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3)在文中括号处填写衔接恰当的一句话( )

  7.汉语中有一种表达手法叫“回文”,把相同的词或句子,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例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依据此种手法,下面句子横线处可填的内容是(每小题1分,共2分)

  ①客上天然居, 。(注释:居——饭店)

  ②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 ,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8.根据文意理解其中的加点成语,解说此现象原因及成语的比喻义。(2分)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说。

  蜀犬吠日:①原因

  ②比喻义

  9.在横线处填写原文,并对后面的解说做出判断(每小题1分,共6分)

  ①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②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千骑卷平冈。(《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④“羌”字的笔画共有

  A.7画 B.8画

  ⑤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⑥“载不动许多愁”将心理感受的浓烈愁苦形象化为可见的沉重物品,这种手法与“你笑得很甜”一句一样,都借打通人的感官来增加艺术效果。此观点 A.正确 B.错误

  答案:1、(1)“溯”读音为“sù”;C项中“为”字的笔顺正确。

  (2)文段中第①空应填“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等人造的艺术品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巧妙绝伦”指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其修饰的对象不能是具体的事物。第②空中“周口店遗址”应为一个整体,遗址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场景,如将“考古遗址”作为整体,遗址就成了考古之后遗留的场景,明显不符合题中的语段。

  2、B中关于“日”的字形只有一个字的描述--方,其中不包含任何关于间架结构的信息。

  其他三个选项的谜面都是从文字的笔画构成入手的。

  3、 D

  4、B上联对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大湖八百里”与上联结构相对应。

  5、C选项与参加海军和从事海洋勘探工作没有关系,甚至没有提到与海洋相关的内容。

  6、(1)A (2)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3)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7、 ①居然天上客 ②辣不怕

  8、①原因:四川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那里的狗因为不常见日光,每逢日出,狗就觉得奇怪,于是都叫起来。

  ②比喻义:少见多怪。

  9.①斜晖脉脉水悠悠 ②锦帽貂裘 ③燕然未勒归无计 ④A.7画

  ⑤只恐双溪舴艋舟 ⑥A.正确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陈涉瓮牖绳枢①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②,蹑足③行伍之间,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④粮而景从 …… 然秦以区区⑤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⑥,百有余年矣。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有改动)

  注释:①﹝瓮牖绳枢﹞居住的地方简陋,形容家里穷。②﹝中人﹞平常的人。③﹝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④﹝赢﹞担负。⑤﹝区区﹞小。⑥﹝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⑦﹝七庙隳﹞这里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亡亦死 秦灭韩亡魏 B.楚人怜之 可怜白发生

  C.将数百之众 与臣而将四矣 D.斩木为兵 兵甲已足

  11.“景”字在古汉语中有三种解释:①阳光。②景物,景象。③“影”的古字,影子。结合文意,“赢粮而景从”这句话应译为( )(2分)

  A.(人们)担着粮食,像追随太阳一样跟着(陈涉)。

  B.到处是(人们)担着粮食追随(陈涉)的景象。

  C.(人们)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着(陈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

  13.乙文说陈涉是“迁徙之徒”,甲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2分)

  14.若要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引用甲文的“ ① ”这句话,也可以引用乙文的“ ② ”这句话。(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10.答案:D (2分)11.答案:C (2分)

  12.答案:同样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你看)怎么样?(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2分)

  14.答案: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共2分。每句2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5.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

  1.(甲)假扮唐僧再次来到比丘王宫,按照比丘王之意剖胸取心,只听“呼啦”一声,骨碌碌滚出一堆心,登时吓得文武百官魂飞破散。

  2.道士此时细瞧:“啊!这不是(甲)吗!”于是二人一番打斗。道士终因抵挡不住金箍棒,逃到皇宫内院,带着当年进贡的妖后逃离王宫。

  3.比丘王如梦初醒,并告知(甲),此妖来自向南七十里处的柳林坡清华庄。

  4.(甲)来到南方七十里处不见清华庄。问询土地得知,此处只有个清华洞府。在九杈头杨树下,左右各转三圈,两手齐扑树上,连叫三声开门,即现清华洞府。

  5.(甲)按照土地指示来到洞中,听那二妖交谈,不觉怒从中来大喝一声:“吃我一棒。”只见那妖女吓得哇哇怪叫,妖道急忙抡拐架住,并逃往洞外。

  6.(甲)、八戒追杀去,忽听得半空中鸾鹤声鸣,祥光缥缈,将寒光罩住。八戒笑道:“(乙),罩住寒光,必定捉住妖怪了。”

  7.(乙)陪笑道:“这孽畜是我的一副脚力,望二公饶他性命吧。” 妖怪现出真身,原来是只白鹿。(乙)跨鹿而去。(甲)、八戒则回到洞中打死妖女后返回皇宫。

  8.国王羞愧难耐,传旨大开宴席,相谢唐僧师徒。席间,唐僧奉劝国王色欲少贪,阴功多积。国王连连点头。

  9.宴毕,听得空中风响,只见路两边落下一千一百一十个鹅笼,内有小儿啼哭声,(甲)心中明白。于是请城里人家前来认领小儿,一时间,哭的哭,笑的笑,叫的叫。

  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我国长篇① 体小说《西游记》,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② (填写数字)难,西天取经的故事。连环画内容选自③ (只填所选项字母)(A.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B.鬼王也谒唐三藏 悟空神话引婴儿;C.悟空大闹金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D.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这一回目,连环画文字中的人物甲是④ ,乙是⑤ 。

  15.①章回 ②八十一 ③ D ④孙悟空 ⑤寿星

  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老北京的中秋节》,完成第16—18题。(9分)

  老北京的中秋节

  ①农历八月十五,恰逢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中秋节的名称有许多,比如八月节、月夕、月节、秋节、八月会、女儿节、丰收节、兔儿爷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甲】八月十五为仲秋之中,秋季之中,故也称仲秋节。【乙】秋月是瓜果丰收之际,北京人有以瓜果供月和馈赠亲友的习俗,所以中秋又称果子节。【丙】

  ②旧时老北京人过中秋有许多说法和讲究。【A】“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民俗信仰,几乎贯穿于各项民俗活动中,所以中秋还称团圆节。【B】吃月饼、庆团圆是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不过中秋节这天结了婚的女人只能在婆家过节,十六日才能回娘家团圆,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八月十五日中午时,北方有糊窗户的习俗,中秋过后天气渐凉,据说中秋午时糊窗户,能把“老爷儿”(太阳光)糊在屋里,一冬不冷。中秋祭月、拜月要插红色鸡冠子花和带枝的毛豆,因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而兔子最爱吃的是毛豆。中秋节北京人有买兔儿爷,请“神只”①的习俗,拜月后留下一根扎“神只”的秫秸,压在炕席下,据说用来打尿床的孩子最管用。

  ③传说月宫中有永远也砍不断的桂树,因此北京人有中秋节赏桂、饮桂酒之俗。北京人的拜月之俗多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家人团聚,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一般是徒手望空而拜。

  ④中秋节的习俗中也有禁忌,如在祭月摆供时不能放梨,因“梨”与“离”同音,此乃团圆节之大忌。过去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因月亮称太阴星君,男性属阳,则不拜月。小男孩可以拜月,但不虔诚,只是玩月的一种游戏。在中秋节的晚上许多家庭都要供月,先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把自己种植的石榴、盆葡萄、夹竹桃、西番莲、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放在供桌两侧,再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又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②除外)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⑤老北京中秋节的讲究和习俗还有很多,这些讲究、习俗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内涵都在传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追求和向往。 (选自《百度百科》 有删改)

  ① 神只:神只即神祇,指的是天神与地神。

  ②自来白:月饼的一种,与“自来红”月饼做法基本一致,由于用凉水和面月饼的面皮为白色,因此得名“自来白”。

  16.选文围绕“老北京的中秋节”首先简单介绍了中秋节的名称及其由来;接着具体说明了 ;然后简单介绍了 ;最后详尽说明了 。(3分)

  17.选文第②段中的 句(从【A】【B】中选)应该放到第①段中 处(从【甲】【乙】【丙】中选),理由是 (3分)

  1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对老北京中秋节的说明,谈谈你认为现代人应如何处理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3分)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 中秋节期间,北京等城市的多个公园内欢歌笑语,周边居民相约来此吃月饼,赏歌舞,听故事,月下欢歌一片。逢此佳节的小假期,一些人走亲访友,共同追忆往昔岁月。北京“拜兔儿爷”的中秋祭月习俗也重新回归大众,市民自发将数十个乃至数百个大小各异的“兔儿爷”搭成一座塔墙,小孩子们对着“兔儿爷”拜上一拜。老北京传统工艺“鬃人白”传人白霖说,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也是老北京城的保护神,从明代时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爷、给亲朋送兔爷的习俗,就是请平安、送吉祥。 (有删改)

  【材料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多在外乡打拼的人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身处异地而仰望同一轮明月。一些网友过起了通过网络记录幸福、寄托祝福的“E中秋”节日。有的选择在网络论坛和微博上互诉“想家的心情”;有的自己制作或转发精美的FLASH祝福图片或贺卡,向互联网另一端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还有人通过电子购物,快递节日礼物。(选自中秋晚会主持人台词)

  【材料三】

  尽管国内主流媒体很少宣扬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百姓们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心情。现如今国人流行过洋节,不仅仅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大节在赶时髦,就连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这类根本没几个中国人说得出来由的西洋节日,大家也照过不误。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纳闷:西方的节日,咋就那么受宠?自己国家的节日啥时失宠的?丢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忘本。 (来自网友淡淡蔷薇的博客)

  答:

  (一)阅读《老北京的中秋节》,完成第16-19题。(9分)

  16.答案:老北京人过中秋的的说法和讲究;中秋节习俗中的禁忌;

  中秋节晚上供月的讲究和拜月的习俗(礼节)

  评分: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

  17.答案:【A】,【丙】。

  【A】句说的是中秋节称作“团圆节”的由来,应该从属于第①段对中秋节名称及由来的介绍;放到【丙】处既能与第①段中秋节名称的排序相对应,又能与第②段的内容衔接紧密。

  评分标准:第一、二空每空1分,第三空1分,确定【A】句的理由1分,放到【丙】处的理由1分。

  18. 答案示例: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不能只过洋节,抛弃传统节日;(1分)

  既要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也不能脱离现代生活;(1分)

  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有所创新。(1分)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要遵循古人过节的宗旨(1分),

  要更多的体现在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1分),

  表达人们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人与社会的相融相洽,与家庭成员的和睦共处上(写出其中一点即得1分)。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最后的要点写出其中一个即得1分。(答出任意三点)

  (二)阅读《又到麦浪翻滚时》,完成第19—21题。(共10分)

  又到麦浪翻滚时

  周霞

  ①蜗居小城,终日上班下班,做饭吃饭,庸庸常常,忙忙碌碌。傍晚,出去散步,信步走远了些。不知不觉就远离了车马人喧,走上了一条土路。走着走着,田野里就有一阵阵植物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甲】麦子的味道,暮色里,一片金黄的暖色吸引了我,只不过是一小片麦地,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老家那翻滚着的无边麦浪里。

  ②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每到这个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浪随风起伏,煞是壮观,乡亲们的脸上也荡漾起富足的笑意。然而,我小时候,抢收麦子却是很辛苦的活儿,早了不好,晚了麦粒就容易掉进地里,那时收割没有机械化,完全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来,再一捆捆系紧,运回场院,再翻晒碾压,或用脱粒机脱出麦粒,再晒干贮藏。不管天多热,不管人多累,都要马不停蹄地劳作,就担心会遇到雷雨天气。

  ③小时候,麦子成熟前,我们总爱搓麦粒吃,我会先找几颗大麦粒,揉碎在手心,两手相对,搓来搓去,于是一种幸福和喜悦的味道就从手心里慢慢弥散开来,搓好了,就张开两手,轻轻一吹,那些皮儿就四散开去,往嘴里一捂,清爽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递到全身,于是,满心就都是【乙】麦子的味道。等麦收结束了,我们小孩子们就挎上小篮子,到麦地里拾麦穗,拾得多了,父亲会夸我,母亲会把麦穗晒起来,搓成粒,然后用麦子换挂面,母亲做的挂面汤,只是滴几滴香油,倒点香醋,就很好喝。

  ④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我们全家收割麦子,虽然天色暗了些,也有露水,但不用受曝晒之苦,那时的我还不懂稼穑的辛苦,休息时,还有闲情望望皓月,和家人不停地说笑着,觉得是一种乐事。割麦子,要是谁落下了太远,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这样,有人帮忙,割得慢的人也就有了信心。等到都割完长长的一垄,全家人再齐头并进,累了,就直起腰,抹抹汗,甩甩手,再埋头继续干。天气再热也要穿长袖衣裳,不然,尖尖的麦芒会扎得生疼,脚上穿着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纳的千层底,倒是不再怕麦茬刺破脚。

  ⑤麦收时节是一年里很累人的时候,又没有工夫去集市买东西,父母总是提前把鸡蛋腌制好,偶尔也会储存上春天里的香椿芽,当疲惫地回到家,大家就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天热,面条煮好后,要放进刚挑来的井水里浸泡一下,再捞出,这样吃起来才过瘾。这个时节的菜,只有黄瓜、西红柿和菜豆,反正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吃饱了,好好睡个午觉,再切开一个大西瓜,美美地吃一顿,舒坦极了,太阳稍稍收威,就又起身下地了,麦收不等人呢。

  ⑥麦收时节,大人们总是让自家的娃们去帮老师割麦子,于是,我和伙伴们就组织起来,在麦田里穿梭,师生你追我赶,割得快的同学会善意地取笑一下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不到半天时间,几亩地就割完了,今年春节,和儿时的伙伴通电话,说起当年每到开镰时麦地里弥漫着的【丙】麦子的味道,觉得是那样美好,是呀,那时真好,那时的麦子好,那时的空气好,那时的师生关系也和谐自然。偶尔的田间劳作,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⑦那时的感情是那么淳朴,那么温馨,亲切而悠远,令我至今难忘。于是,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想从乡音里捕捉【丁】麦子的味道。 (有删改)

  19.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我”早年在麦收时节的一些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包括:

  “我”搓麦粒、___①_ __、和家人一起割麦子、___② ___、___③_ __。(3分)

  20.“麦子的`味道”在文中出现了4次,其中,有的指麦子本身的味道,有的指麦子味道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请结合内容作出判断。(只填序号)(2分)

  指麦子本身味道的是:___①___

  指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__②__

  21.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请你以第④段或第⑤段为例。说说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不超过140字)(5分)

  答:________ ____。

  (二)记叙文阅读

  19、答案参考:和小孩子们拾麦穗;和家人在割麦间歇一起做饭吃饭;

  和伙伴们帮老师一起割麦子。

  20、答案参考:麦子本身的味道是--甲、丙

  麦子味道中蕴含作者情感的是--乙、丁

  答案示例一:

  文章第④段描写了一家人一起割麦子的场景,蕴含着淳朴、温馨的情感。

  休息时和家人“不停地说笑”写出一家人的亲密和睦;“前面的人就会接趟子”写出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脚下的“千层底”写出母亲的体贴关爱。

  描写朴实真切,没有刻意的渲染,和谐、真挚、幸福的情感却尽在其中。

  答案示例二:

  第⑤段记述一家人做饭、吃饭、午歇的情景,语言朴实、自然。

  “大家齐动手,烧火,擀面条,切菜”,用直白、写实的语言,将寻常的生活场景写得热闹而温馨;“美美地”“舒坦极了”等生活化口语的使用,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满足。

  朴实、自然地语言,令人感受到其乐融融的亲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22—24题(共8分)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①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书,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②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囊萤映雪、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是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③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④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来,

  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⑤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尊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⑥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⑦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了,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略有改动)

  22.选文围绕好书的作用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请阅读选文,补全图表内容。(2分)

  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①

  好书的作用 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教人成为自己

  ②

  23.作者认为好书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4.作者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结合你读过的某一本好书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4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共8分)

  22.答案示例:①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

  ②好书可使人心境开阔,学会尊重他人、环境和自己。

  评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第二个要点可酌情给分。

  23.答案示例:(1)好书应当触动思想和心灵而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

  (2)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评分:本题2分。每个要点1分。

  24.答案要点:①有某一本书的书名②有认识或感悟,且来自这本书

  ③能为认识或感悟提供来自书中的证据

  ④结合生活使认识、感悟得到验证或延伸。

  评分:本题共4分。每个要点1分。

  五、作文(50分)

  25.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周一早晨,身为三(1)班纪律委员的你,由于闹钟没能准时响起,造成你升国旗时迟到了,并因此被扣掉了班级纪律分数,请你写一段面对全班同学道歉的话。

  要求:写明道歉的内容,表达道歉的心意,语言准确得体,不超过200字。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40分)

  题目一:

  阅读带给我们快乐,阅读伴随我们成长。阅读书籍,从名家作品中学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阅读自我,从欢笑和泪水中读出自己的欣喜与悲伤;阅读父母,在生活细微处感悟亲情的无私与博大 ;阅读青春,在菁菁校园里回忆师生的真情与感动;阅读自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叹世界的奇妙与生命的永恒……

  请以“阅读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

  格言以其语言凝练、富有哲理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请从下面三则格言中任选一条,提取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2)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萨克雷

  (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以下为作文纸)

  四、作文(50分)㈠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5.本题10分。内容符合要求5分,语言3分。

  ㈡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4

  第I 卷 阅读题(71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我安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1 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燃。

  C.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D.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傒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祐初,钜夫、挚列荐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日:“是方可名史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南归省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与傒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以示台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傒斯少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暨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日:“吾亲未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食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为文章,叙事严整,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大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必以命焉。殊方绝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B.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C.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D.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揜覆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未能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奏章,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公显宦的器重;卢挚因此还把堂妹嫁给他做妻子。

  B.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赞叹其为史家笔法。集贤学士王约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

  C.揭傒斯受到皇帝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功勋大臣及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每当中书省推荐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做比较。

  D.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他的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5 分)

  译文:

  (2)中书因侯斯言,遂蠲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

  浣溪沙 晏几道(北宋)

  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

  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8.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 分)

  答:

  9.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痛惜后人不知汲取教训,必将让再后来的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句子

  是: , 。

  (3)《离骚》节选的开篇两句“ , ”,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文情绪的抒发奠定了基

  调。它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

  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学大师汤一介

  汤一介祖籍湖北,1927 年生于天津。汤氏一族是湖北黄梅的诗书之家,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为家训。

  天资聪颖的汤一介早在读高中时便思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撰写了《论死》《论善》《论生意义》等一些展露哲学家天赋的文章。

  1946 年,汤一介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北大,汤一介仍然保持着勤学苦读的习惯,并很快崭露头角。改革开放以后,汤一介迎来了个人学术生涯的春天。在很多人心灵滞塞、头脑僵固的时候,汤一介决心要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的学者,决心要突出重围,走出哲学研究的困境。

  1981 年,汤一介在北京大学首开选修课《魏晋时期的玄学和佛教、道教》。这个题目不仅涉及玄学,还涉及佛教跟道教的关系等问题,难度相当大。为了成功开讲,他每天“做功课”到很晚,几乎没有一天能在夜里两点钟以前就寝。而这样一门可能“相当枯燥”的课程。却被他讲得有声有色。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这些都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绕不开的著作。⑷

  1983 年,第17 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会上特设了中国哲学的圆桌会议专场。汤一介以“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为题作演讲。他认为: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儒家的这几个中心理念都没有失去现代意义,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1993 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冲突论”,汤一介立即对此予以批评和回应。早已习惯“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问题”的汤一介,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来批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他指出:不同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那么,不同观念、背景下的文化共处如何实现?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

  汤一介曾广泛参加众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他在纽约第四届国际中国哲学讨论会、汉堡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国际讨论会等众多哲学会议上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并受邀到纽约州立大学、德国、荷兰等地交流讲学。

  1984 年,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的宗旨是“继承并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书院举办了四届反响巨大的“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名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强化了当时的文化思想意识。

  2010 年,北大儒学研究院揭牌成立,汤一介又挑起重担,出任首任院长。他认为哲学家要关注到现实社会有哪些重要问题要解决,“我们现在对各种学科的解释用的是西方的解释学,能不能做出一个中国解释学的框架,这是迫切需要的。

  根据中国现实的情况,我们既然有儒家传统,又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整合起来解决中国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汤一介家中,四壁皆为书架。他说自己另外还有四个地方存放书籍,两个是办公室,一个是租的房子,此外还买了一个房子专门用来装书。他不承认自己是“大师”:“我说现在没有大师,因为还没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编纂《儒藏》是汤一介的`夙愿,20 世纪80 年代末他就曾提出这一课题。“在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家,现在有《佛藏》《道藏》,但一直没有《儒藏》。中华民族要复兴,从儒释道三家讲,儒学在历史上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应该做的时候了。”

  2002 年,北京大学提出《儒藏》编撰课题。第二年,作为教育部的重大项目,《儒藏》编撰正式启动,汤一介受命出任《儒藏》编纂工作首席专家,这一年他76 岁。

  “后来我想,光因历史上没有《儒藏》,就来编一部《儒藏》虽也是一个理由,但是更深层的理由,是儒家思想里有相当多的对我国今后发展很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我想给大家准备一套材料,让大家来研究它。”汤一介说,还有一个让他必须要做这件事的原因,是出于中国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佛藏》从宋朝起一直到现在,至少编了二十多种,但现在通用的是日本人编的《大正藏》。所以我们应该编出一本让世界通用的《儒藏》。”

  汤一介不以金钱、名誉、地位为意,而是汲汲遑遑地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诸永世而恪尽一介书生之绵薄微力,兢兢业业地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其志永固,其情可感,其愿撼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纵观这一生,汤一介说。(摘自《一介书生汤一介》)

  ②《儒藏》收入近500 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 亿字)和近5000 部儒家典籍(约10 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汤一介出身于诗书之家,天资聪颖,北大“相当枯燥”的选修课程《魏晋时期的玄学和佛教、道教》,也被他讲得有声有色。

  B.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C.汤一介认为,儒学的中心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能发展,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索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D.汤一介一生倡导的“和而不同”“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等诸多前瞻性的理念,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讨

  论。

  E.汤一介恪守“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诸永世而殚精竭虑,76 岁仍然受命编纂《儒藏》。

  (2)汤一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

  (3)汤一介为什么要编纂《儒藏》?请简要回答。(6 分)

  答:

  (4)汤一介的学者风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

  第II 卷 表达题(79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车市进入“金九银十”,希望在产品和服务上 ,拉动需求。各大网站为您采集了各地最新热车降价行

  情,供您参考。

  ②从“引资”到“选资”,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我国双向投资开启 的新航程,奏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

  济深度互动的“共赢曲”。

  ③未来,国有企业应发挥这个优势,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带动基建、研发、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 的

  格局。

  A.齐头并进 双管齐下 并驾齐驱

  B.并驾齐驱 双管齐下 齐头并进

  C.双管齐下 并驾齐驱 齐头并进

  D.并驾齐驱 齐头并进 双管齐下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当人体处在高热状态时,汗腺就不能发挥分泌汗液,人就会发高烧,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受损。

  B.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获胜后,她高兴地对记者说,中国是缅甸的重要邻国,应该重视开展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C.被誉为“象牙塔”的校园,往往被视作思想净土、道德高地,同时它也承载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它对人们充满深切期待。

  D.有专家指出,人们如果改变久坐、熬夜、不爱吃水果、爱喝滚烫水等不良生活习惯,就会被从“癌症候选人”的名单里删除。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那些认为宣扬二十四孝就是鼓励天下的子女们真的去“卧冰求鲤”的观点是荒谬的。正如今天我们教小孩子“凿

  壁偷光”的故事只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要努力学习的道理而不是让他们去在家里的墙壁上砸一个窟窿一样,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二十四孝只是描绘一群人的孝行(当然,“埋儿奉母”的不算)的总和,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到孝的重要,为人子女应该尽孝的道理,。

  A.而绝不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更不是要人去机械的模仿

  B.而绝不仅是要人去机械的模仿,而且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

  C.而绝不是要人去机械的模仿,更不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

  D.不是要人去机械的模仿,而是要将二十四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孝”与否的标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 个字。(5分)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① 。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用来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 ② 。这个比喻十分经典, ③ 。

  答:

  16.下面是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曾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的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不超过60 字。(5 分)

  六、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在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不利的情况下,先后战胜劲敌巴西队和塞尔维亚队,出人意料的夺得冠军。令中国女排在12 年后重回世界排坛巅峰地位,令中国人重振民族自豪感。赛后,人们再度开始讨论“女排精神”这个30 多年前首次出现的词汇。

  1981 年的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为中国人创造了英雄形象,庆祝夺冠的活动迅速转变成了一项全国性的“学习女排”精神的运动。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但是,作为缔造出“女排精神”的老一代女排领军人物,现在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夺冠后接受央视的采访时坦言:“其实我很少和她们(年轻队员)说老女排。”在另一次采访中郎平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B(“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可及,可逾越,但并不容易。)

  2. D(“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第5 段最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3. C(“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

  4.D(3 分)

  5.C 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奏章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3 分)

  6.A 是程钜夫把堂妹嫁给他做妻子。(3 分)

  7.(10 分)

  (1)文宗经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满意,文宗常常用字号称呼他,而不称呼他的名。

  (“幸”“访”“名”各1 分,语意2 分,共5 分)

  (2)中书省根据傒斯的建议,于是免除这项征调,老百姓依靠这点得到恢复,富州人至今感恩傒斯。(“因”“ 蠲”“德”各1 分,语意2 分,共5 分)

  8.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 “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②对比 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③夸张 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④双关 “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

  9.①上片,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3 分)②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其味更是有余不尽了。(3分)

  10.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参考答案】

  (1)答B 给2 分,答E 给2 分,(A 项,能把课程讲得有声有色的主要原因是他勤奋刻苦,文本中有“他每天‘做功课’到很晚,几乎没有一天能在夜里两点钟以前就寝”的信息。C 项,还要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才能解决问题,文本中有“我们既然有儒家传统,又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整合起来解决中国自己存在的问题”的信息。D 项,以偏概全,这些理念是汤一介晚年提出的,而非“一生倡导的”。)

  (2)①推进国际化。广泛开展国际对话与交流,让世界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②推进现代化。组建中国文化书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③推进本土(中国)化。成立北大儒学研究院,整合儒家传统和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自己存在的问题。(每点2 分,共6 分)

  (3)①弥补历史缺憾。在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家,但现在只有《佛藏》《道藏》,而一直没有《儒藏》。②满足未来需要。儒家思想里有相当多的思想资源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很有意义,编纂《儒藏》,有助于大家的研究。③担起中国责任。儒学源于中国,出于荣誉感和责任感,中国人应该编出一本让世界通用的《儒藏》。(每点2 分,共6 分)

  (4)①心系国运,目光远大。②淡泊名利,守志不移。③思想独立,坚持主见。④事不避难,义不逃责。⑤勤勉敬业,执着追求。⑥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每点1 分,阐释共2 分)

  12.C(双管齐下: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并驾齐驱:形容齐步前进;不分先后;也可指力量、水平、才能、程度等不相上下。齐头并进:有几个事情或多方面同时进行或不分先后地同时进行。)

  13.D(A 成分残缺,“发挥分泌汗液”后面加“的作用”。B 搭配不当,“开展……关系”改成“发展……关系”。C 不合逻辑,将“它对人们”改为“人们对它”。)

  14.C

  15.①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②在接收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③形象地描述了三者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答出一空给1 分,两空给3 分,三空给5 分)

  (根据前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可以推知①句谈的是嵌入式系统的作用;再根据前面“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和“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可以进一步推知①句谈的是嵌入式系统对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发展的作用。根据前句“网络就是用来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可以推知②句谈的是嵌入式系统作为“人的大脑”的作用。根据“这个比喻十分经典”这一总括性的语言提示,可以推知③句是对“这个比喻”的概括和总结。)

  16. 用激励激发努力(1 分),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2 分),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让人更加努力(2 分)。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5

  1、D(“颤栗”读“ zhàn ”,“粘贴”读“zhān”, “偌大”读“ruò”)

  2、A.( B项“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 “装祯”应为“装帧”,C项“嘻笑怒骂”应为“嬉笑怒骂”,D项“凋蔽”应为“凋敝”,“矫生贯养”应为“娇生惯养”。)

  3、C (观照的意思是仔细观察、审视。关照的意思是任关心照顾。根据句意①填“观照”。积淀的意思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聚的意思是积累。根据句意②填“积淀”。凌乱的意思是不整齐,没有秩序,如,凌乱不堪,凌乱的头发,心绪凌乱。零乱的意思是不整齐,零碎散乱,如,墙角推满了零乱的杂物,楼上传来零乱的脚步声。根据句意③填“零乱”。)

  4、B(A项,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此处为不符句意,应改为“置之不理”。C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不合语境。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

  和歌声高亢嘹亮。D项,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和歌声高亢嘹亮。)

  5、D(A项,搭配不当,“维护”与“安全飞行”不搭配。B项,成分赘余,“经常性的”和“频频”重复,删除一个。C项,缺少主语,应把“千古传奇张大干艺术作品展”提到句首。)

  6、【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A项,原文中说的是“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选项没有分开,同时顺序颠倒。B项原文说“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没说形象相似。D项张冠李戴,梅的“疏影瘦身”象征不屈的精神,这种不屈的精神才使她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7、答案:B 解析:B项,说的是梅花和竹篱苍松清水寒窗,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不是谈论梅花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8、【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A项,过于武断,观赏梅花首先要看色闻香,然后再赏其神韵。C项,“岁寒三友"不是谁衬托谁,而是并列关系,相得益彰。D 项,“岁寒三友”的说法,最早在南宋。

  9、B (期:约定 )

  10、C (都是副词,于是,就。A.①代词,代前文那句话;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尚且。D.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把。)

  11、C

  12、A (错在“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不满足于做个县丞”,原文意思是“家境很富裕,是乡里的首富,因此不乐意做官,于是自己辞官回家”。)

  13、(10分。基本上一句1分,重点关注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2分)光武起初认为李通是士君子而仰慕他,因此前去答拜李通。

  (2)(4分)当时李守在长安,光武就悄悄观察着李通说:“假如是这样,你父亲该怎么办呢?”

  (3)(4分)李通一向有消渴病,推托病重不理政事,连年请求退休,光武每每(总是)更加恩宠他。

  14、(1)颔联写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颈联写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中。(分析2分)诗人看似游赏山水,闲适自得;但实际上,酒醒人散见雁来,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政治上受排挤的失落。(感情2分)

  (2)艺术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诗人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用意2分)

  15、(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耻师焉

  (2)羁鸟恋旧林 莲动下渔舟

  (3)而臆断其有无 险以远,则至者少

  (4)间关莺语花底滑 君子喻于义

  16、【答案】洪泽湖、干旱、严重、损失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大意,然后从文段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从对象、原因、程度、影响等角度,按照要求进行提取或概括为3字以内的词语即可,如“洪泽湖因持续干旱,水位直线下降”可概括为:洪泽湖、干旱;“洪泽湖区围网养殖及内塘养殖旱情严重,”可提炼出“严重”;“造成经济损失6500万元人民币。”可提炼“损失大”。

  17、【答案】表1的结论:六成(或大多数)受访国认同中国是强国。(或世界对中国是强国认同度较高)(2分)

  建议:中国要着力在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提升实力,不能只关注经济实力的提升。(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的实力亟待提升。)(2分)

  18、花2元钱雇人去银行排队以节省时间

  到银行去替别人排队获得2元钱的报酬。

  19、【解析】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中原词句。

  【答案】因为村庄栖满了游子心灵的诗意,是作者深深思念的地方。(2分)而作者远离了故乡,在城市中生活,心灵充满孤独,找不到归宿;所以看到雪花,联想到故乡,感情难以自抑。(2分)

  20、【解析】此题考察对作品中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兼考归纳和概括能力。注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理解文中特定形象,作答时注意涉及技巧要明确概念,联系内容要中心辐射。

  【答案】作者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2分)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深入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2分)

  21、【解析】此题考察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是过渡句,内容上也丰富蕴藉。作答时宜结合上下文,辨明其位置和作用,并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全文主旨。

  【答案】故乡能让人灵魂纯净完美,故乡村庄的月亮是纯洁心灵的象征。作者背叛了村庄到城市生活,他感到再也找不回故乡月亮一样安静和纯洁的心灵。(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与前文形成转折,在表达对故乡的赞美、思念的同时,又表达了对自我纯洁灵魂失落的痛苦(2分)

  22、【解析】此题考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应在理清全文思路脉络的基础上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一些句子中涉及到的手法也应注意明确。

  【答案】不矛盾。前一句表明村庄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作者会常常想起她。(2分)后一句中,“烫手”一词巧妙使用了移用的修辞表现出作者对村庄的复杂感情,自己远离了村庄,不能回归,但精神上又深深依恋,所以深感痛苦。(2分)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依恋、思念和不能回归的痛苦。(2分)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6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6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公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6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的体内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很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外来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它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科学家虽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也就是这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稍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

  3.根据文意,划线的“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相对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由于遗传记忆是天生的,它的信息量比神经记忆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加机体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9分)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踏。⑥蠲(juān):减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第Ⅱ卷(共129分)

  四、(34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注:①丈人:老人。②蓧(di?o):锄草的工具。③芸:通“耘”。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分)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2分)

  (2)用自己的话概述荷蓧老人的观点。(3分)

  9.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渭城曲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填空:从流派风格上说,王诗是属于田园诗,高诗则是 诗;从篇幅字数

  上说,两首诗都是格律诗的 。(2分)

  (2)简答: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可是流派风格不一样,却有很多的不同点,请加以

  比较阐述。(不少于2点,4分)

  10.默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

  。(李白《蜀道难》)

  (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4)亲朋无一字, 。(杜甫《登岳阳楼》)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 。

  (《孟子·梁惠王上》)

  (6)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以刺世事。 ,

  ,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11.中外名著简答:(1)、(2)题必选一题,(3)、(4)题也必选一题。(10分)

  (1)简述方鸿渐这个人物。

  (2)简述《围城》中的三闾大学。

  (3)简述匹克威克阅兵场遇险的故事。

  (4)简述匹克威克的婚约官司。

  五、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5分)

  忆刘半农君(有删节)

  鲁迅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 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 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②,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

  中的一个史实性的错误。②指刘半农任女子学院院长。

  12.划线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

  “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5分)

  13.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14.请根据原文,分点概述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不少于3点,6分)

  六、(10分)

  15.下面是一则家教广告,有多处语病请找出4处加以修改。(4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①,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③,我们虽然不是才高八斗④,但我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您的孩子效犬马之劳⑤,为您的令郎令爱辅导各门功课⑥,解除您的后顾之忧⑦。请相信我们⑧。

  16.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3分)

  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17.变换本体和喻体,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另写一组。(3分)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剔透,红得纯/像鲜血的凝固/像缩小了的心

  七、作文(70分)

  题目:东南风·西北雨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I.(1-7题每题3分,共21分)

  1.D 解析:D项“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属于内在原因而不是外在原因。

  2.C 解析:A项后半句不对,我们现在需要是“作必要整合和转化”,而不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项“去资源化”倾向指作家“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和转化”,而不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D项作品的这种描写是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现象的表现,是作家没有真正找到生活的价值所在;且少掉“没完没了地”。

  3.B 解析:A项“惰性大”表明有“非惰性”的存在,不是不能变化,只是变化小。C项是“遗传记忆惰性大”的结果。D项答非所问,不属于本话题范围。

  4.D 解析:A项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而是得病后留下的。B项10的11次幂比特大于10的10次幂比特。C项免疫记忆存在于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中,淋巴细胞不是血液中的细胞。

  5.B 解析:完:交完,完成。

  6.D 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助词,用在主谓间/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都是介词,表被动。

  7.B 解析:由第四段“其子欲鸣诸官”可知,驼者的儿子只是想把医人告上公堂,却并未实施。

  II.(129分)

  8.(8分)

  (1)①四肢不会劳动,五谷不能分辨,谁是你的老师呢?

  ②杀鸡做饭给他吃,又叫出两个儿子跟他见面。

  (①3分 体、勤、夫子;②2分 为、见)

  (2)荷蓧老人认为孔子的游说很失败,他暗示子路应该归隐,靠自己的耕作来养家糊口。(3分)

  9.(6分)

  (1)边塞,七绝(2分,1空1分)

  (2)①送别的地点不同:王诗是柳色宜人的客舍,高诗是沙雪纷飞的大漠。②对友人的境况揣测不同:王诗是“西出阳关无故人”,高诗是“天下谁人不识君”。③诗人的感情襟怀不同:王诗感情细腻,儿女情长;高诗胸怀开阔,豪迈豁达。(4分 1点2分,写出2点即可)

  10.(10分)略(1空1分)

  11.(10分)略(1题5分,不满100字每20字扣1分)

  12.(5分)

  (1)字义:“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意思;“烂”是旧的,陈腐的意思。(2分)

  (2)情感:刘半农从前投身革命,提倡写白话文,“五四”以后,日趋守旧,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用这两个词,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3分)

  13.(4分)

  要点:①鲁迅成人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直率、浅的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4分)

  14.(6分)

  (1)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疏远起来。

  (2)在《何典》序文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他很不快。

  (3)刘半农任女子学院院长后,“我”渐渐将他忘却;禁止学生称呼“蜜斯”之类,“我”很反感。

  (4)后来刘半农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思想日趋颓废守旧。(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

  15.(4分)

  ①删掉“良好的”;②“都”改为“大多”;④“我们”与“虽然”对调,或删掉⑤的“我们”;⑤“效犬马之劳”改为“尽绵薄之力”;⑥删掉“您的”(共有5处,修改4处即可,每处一分)

  16.(3分)

  (1)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因数是语言表达。(2分)

  (2)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抓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1分)

  17.(3分)

  示例:北方的白雪啊/白的炫目,白的均/

  像感情的铺垫/像擎高了的魂

  18.(70分)

  评改解析:

  (1)“东南风”舒身宜人,“西北雨”无情打击,间隔号前后是逆向的两个词语。如果有考生写出顺向的,言之成理也行。但只写“东南风”或只写“西北雨”的,应视为偏离。

  (2)可以展开联想:“东南风·西北雨”是六月的气候特征,可以联想明年高考的成败;还可以联想人生旅途的顺畅与坎坷;还可以联想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机遇与挑战;还可以联想世界发展、全球走向的主轴与变数,等等。假如联想合乎情理,应视为切题的。

  (3)自拟题目扣2分,篇幅不够的满2行(40字)扣1分。

  附:《催科》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抚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不需贡税给朝廷)而受到奖赏,那是因为古代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惜如今不是那样的时代了。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样;而穷苦百姓缴纳赋税,就像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处罚,内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紧接着就是追逼、呼叫他们了。经追逼呼叫百姓还没有缴纳赋税,紧接着就是对百姓施以鞭打、刑罚,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这样,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赋税是都可以缴纳了,可是赋税缴纳了,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怎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说会医驼背,说:“背驼得像弓一样的人,背驼得像虾一样的人,背驼得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得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治驼的医生,驼医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人治病而把人治死了,还不如听任他驼下去为上策;官吏逼死百姓,还不如让赋税交齐为上策。虽然如此,要是还仰赖圣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这能做得到吗?唉!处在今天的世道,且不说同前代相比,就同二祖时,连年减免赋税的做法来说也令人觉得今古已经有巨大的差别啊!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7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卷帙/栉比 豁口/豁亮 模棱两可/盛气凌人

  B.窠臼/沉疴 碑帖/喜帖 未雨绸缪/谬以千里

  C.阆苑/魍魉 蹊径/蹊跷 良莠不齐/秀色可餐

  D.谶语/杆秤 供认/供职 掎角之势/风光绮丽

  2.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在刚刚闭幕的2014广州国际美食节上,各种中华美食荟萃。“庆丰包子”“陈添记鱼皮”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同时粉墨登场。很多市民冒着寒风,大快朵颐,尽情享用中华各色美食。这次美食节让市民不但享受了一次舌尖上的旅行,而且还领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A.荟萃 B.粉墨登场 C.大快朵颐 D.博大精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公开指责美国不顾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所应肩负的责任而试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法来解决自身问题的行径。

  B.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C.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为父亲写传记时,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出发,务求真实。

  D.现在,微型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政府一次性三万元的注册资金补贴,还可以减免十万元税收和十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扶持。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个世纪, ,有两个不平衡。第一个不平衡就是中西文化的比例不平衡, ,重要的、重点的是西方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占很小, 。再一个失衡的,就是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失衡,我们强调科技文化,而忽视了人文文化。 ,至少第一步能够做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教育里面比重相等;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也能够取得相等, ,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

  ①我们在文化发展中间

  ②甚至于在有的领域里面根本就没有

  ③希望人文文化更受重视

  ④希望21世纪这样一种局面有所改变

  ⑤我们整个的社会文化教育中间

  A.⑤①②③④ B. ①⑤③②④ C.⑤①④②③ D. ①⑤②④③

  二、本大题12小题,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题。(22分)

  杨雍建,字自西,浙江海宁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时方用兵,总督驻高要。师行征民夫,吏虑其逃,絷之官廨。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①畀之。师中索榕树枝制绳以燃炮,军吏檄征,语不逊,雍建笞之。总督王国光以是称雍建方刚,特疏荐。莅官甫一年,擢兵科给事中。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②,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且古者蒐苗狝狩③,各有其时。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岂能无万一之虑?”疏入,上甚怒,宣雍建入,谕以阅兵习武之意。雍建奏对不失常度,上意亦解。

  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并镇广东,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两藩并建,供亿维繁。今川、贵底定,请移一藩镇抚其地,俾粤民甦息。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十七年,疏言:“朋党□患,酿于草野。欲塞其源,宜严禁盟社,请饬学臣查禁。”从之。转吏科给事中。圣祖④即位,辅臣⑤秉政,奏事者入见,皆长跪,雍建独立语。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自是奏事者见辅臣皆不跪。

  康熙十八年,授贵州巡抚。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土司谒巡抚,故事,必鸣鼓角,交戟于门,俾拜其下。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土司咸输服。始,贵阳斗米值钱五千,雍建请转饷□给。既,令民翦荒茅,教以耕种。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二十三年,召授兵部侍郎。寻以亲老乞终养,许之。四十三年,卒,赐祭葬。

  (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有删节)

  【注】①肴馔:祭祀的酒食。②世祖:清顺治帝;南苑:清时皇家猎场。③蒐苗狝狩:春夏秋冬的狩猎活动。④圣祖:清康熙帝。⑤辅臣:指当时辅佐小康熙皇帝的顾命大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除夕,雍建命徙廊庑,撤肴馔畀之 徙:迁移

  B.设使兽起于前,马逸于后,惊属车之清尘 逸:奔跑

  C.上寻命继茂移镇福建,雍建发之也 发:揭发

  D.比三年,稻田日辟,民食以裕 辟:开垦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两藩并建,供亿维繁

  ② 朋党□患,酿于草野

  ③ 雍建请转饷□给

  A. ① 且 ② 所 ③ 则   B. ① 且 ② 之 ③ 以

  C. ① 乃 ② 所 ③ 以   D. ① 乃 ② 之 ③ 则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雍建在高要时,善待军队征来的民夫,鞭打军中语言不逊的官吏,得到了总督王国光的欣赏及推荐。

  B.杨雍建委婉地批评了顺治南苑打猎的行为,惹得顺治大怒,被召进宫中责骂,他慷慨陈辞,据理力争。

  C.杨雍建认为两藩王共同镇守广东的弊端很多,建议将耿继茂调到福建去镇守,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杨雍建为解决贵州米价高的问题,采取了设立营制、征调军粮、禁除官吏私派、鼓励开荒耕种等措施。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3分)

  ②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也。”(4分)

  (2)杨雍建为什么能让土司心服?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2分)

  管幼安画赞(并引)

  [宋]苏辙

  予自龙川归居颍川十有三年,杜门幽居,无以自适,稍取旧书阅之,将求古人而与之友。盖于三国得一焉,曰管幼安宁①。幼安少而遭乱,渡海居辽东三十七年而归。归于田庐,不应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没,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取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云尔。盖东汉之衰,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贤于西汉。然时方大乱,其出而应世,鲜有能自全者。颍川荀文若,以智策辅曹公,方其擒吕布,毙袁绍,皆谈笑而办,其才与张子房比。然至于九锡之议②,卒不能免其身。彭城张子布,忠亮刚简,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见容,力争公孙渊事,君臣之义几绝。平原华子鱼,以德量重于曹氏父子,致位三公,然曹公之杀伏后,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③。汝南许文休,以人物臧否闻于世,晚入蜀依刘璋,先主将克成都,文休逾城出降,虽卒以为司徒,而蜀人鄙之。此四人者,皆一时贤人也。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处乱而能全,非幼安而谁与哉?旧史言幼安虽老不病,著白帽、布襦袴、布裙,宅后数十步有流水,夏暑能策杖临水盥手足,行园囿。岁时祀其先人,絮帽布单衣荐馔馈,跪拜成礼。予欲使画工以意仿佛画之。昔李公麟善画,有顾、陆遗思,今公麟死久矣,恨莫能成吾意者。姑为之赞曰:

  幼安之贤,无以过人,予独何以谓贤?贤其明于知时,审于处己,以能自全。幼安之老,归自东海。一亩之宫,闭不求通。白帽布裙,舞雩而风。四时蒸尝,馈奠必躬。八十有四,蝉蜕而终。少非汉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天之逸民。

  (选自《苏洵苏辙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管宁,字幼安。②指反对曹操称魏公之事。③指华歆奉曹操之命捕杀汉献帝的伏后,在宫中夹壁牵出伏后,将其囚禁至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功业不加于人,而予独何取焉 加:超过

  B.士大夫以风节相尚,其立志行义贤于西汉 尚:高尚

  C.子鱼将命,至破壁出后而害之 将:将要

  D.然直己者终害其身,而枉己者终丧其德 枉:冤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颖川隐居期间,无所事事,于是阅读古书来消磨时光,想要在历史人物身上寻找精神的共鸣。

  B.管幼安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年轻时遭逢战乱,渡海到辽东居住了三十七年才返回家乡,享年八十四岁。

  C.华子鱼在东汉末年以品德高尚著称,他为曹操阵营效力,因参与残害伏后的行动,而令自己的操行受损。

  D.“我”请善画的李公麟按照古书的描写为幼安画像,可惜李公麟早逝,未完成画作,给后人留下了遗憾。

  12.将“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见容”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13.在三国时代众多历史人物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推崇管幼安?根据文意简析原因。(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 (李白《蜀道难》)

  (3)而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 ,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15.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江楼别幼弟孚令

  [清]吴伟业

  野色沧江思不穷,登临杰阁倚虚空。云山两岸伤心里,雨雪孤城泪眼中。

  病后生涯同落木,乱来身计逐飘蓬。天涯兄弟分携苦,明日扁舟听晓风。

  (1)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别离场景?(3分)

  (2)诗人在颈联与尾联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概括。(2分)

  16.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 福建道中①

  [南宋]陈与义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②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前往福建的路途中所作。②篮舆: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1)词的上阕所描写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2分)

  (2)“高林忽送黄鹂语”写出了词人的欣喜之情,请结合下阕分析。(3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小题。

  书法的精神气象

  张德祥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被后人推崇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追求所致,当然,更与那个时代相关。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

  魏晋时期,名教溃烂、政治动荡、豪强专制,士人不再倾心仕途,反而有意疏离权力,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所谓“魏晋风度”,就是以老庄为本的玄学与佛学相汇而形成的“与道逍遥”的精神风度,淡泊世俗名利,寻求精神人格的自在真实。所谓“风骨”,就是不傍不倚、不趋不鹜的独立与自由。这是魏晋时期的精神风尚,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什么风气?清爽洒脱之风也!

  时间来到了唐代,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看颜真卿的楷书,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胸襟气度,自信从容。如果说初唐时期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等书家为代表,承续了二王以来的隽永书风,那么,经过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时代气象投射到文化之中,苍劲与粗犷之气化入楷书,书风大变,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等书家,笔画中潜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千百年来,欧体字与颜体字,分别代表了内擫遒劲与外拓雄放的高度,成为楷书的标本,后人难以企及。

  张旭与怀素,推开细腻古雅的清韵,倾一腔之热血,笔墨似从天上来,纵笔千里不复回。草书,直接变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隋唐时代,天下归一,历史气脉大畅,南北文化能量聚合,这是一个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不仅儒道释并存,而且西域文化、外邦文化兼收并蓄。什么是“盛唐气象”?说到底,就是大气量、大志向、大格局。这里看不到任何的精神禁锢与压抑,自信与豪情交响,热血与勇气激荡,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踏着历史节拍汹涌而来。

  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在楷书上,几乎被唐人穷尽了法度与风格,宋人一时也找不到拓荒之处,于是在意态上自由发挥。苏轼、黄庭坚等人把书法的法度先放置一边,不刻意讲究点画的平直均衡,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人“尚意”。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但毕竟没有在法度上再创新格。

  元明清还出现了许多书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等。他们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象。他们既没有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啸傲山林之精神气候,更没有唐代那开放浪漫宽博的.精神环境,甚至没有北宋那浓厚的人文气氛。他们的书法,更多的是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融入个人的些许情趣,体现出很好的文化修养与造诣。书法更多的成为一种实用技法,而很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加之明清不清明,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精神压抑,书法中再难见到率性而为的天真烂漫。精神被桎梏的时代,诗书仅仅剩下了诗书的形式,唯美而干瘪,形体虽在,生气难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31日第24 版,有删改)

  17—18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7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7.下列关于“书法的精神气象”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王羲之的书法清爽洒脱,是因为他没有受到魏晋时期名教溃烂、政治动荡的影响。

  B.欧体字内擫遒劲、颜体字外拓雄放,反映了盛唐南北融合、国势强盛的时代气象。

  C.怀素的狂草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是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产物。

  D.宋代只是承继了唐代文化,但没有创新,所以宋人书法在意趣上无法超越唐人书法。

  E.明清的书法唯美干瘪、生气难寻,缺少力量,是受思想禁锢、精神压抑的时代影响。

  1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超越前人的过程。

  B.行书、楷书和草书这三种字体更容易抒发个人情感和精神。

  C.历代书家所追求的艺术风格都集中在字体的法度和意态上。

  D.中国当代书法的精神气象一定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都不同。

  19.分别概括张旭与苏轼的书法特点及他们的书法所承载时代的精神气象。(4分)

  20.根据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列材料的理解。(4分)

  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身处政治斗争残酷的时代,十次应举均落第,抑郁失落。他的小楷书法主要师法王羲之,王世贞评论他“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然而,文徵明的小楷如王羲之般精细工整、法度谨严,却没有王羲之秀美开朗之意态,显得老成稳重。

  四、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1.下面两幅图是对2008-2012年间我国“国民阅读”调查的部分结果。请根据两图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有关机构对2008到2012年间我国“国民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呈现 A(不超过10个字) ,其中数字化阅读率五年间上升了百分之十五,可见, B(不超过20个字) ,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日渐式微;手机和网络是数字化阅读的主要载体,所占比重不仅都很大,而且 C(不超过10个字)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阅读中它们将可能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22.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2015年岭南区文化节活动安排表

  时间

  主题

  内容

  2月3日

  10:00-17:00

  广府大戏同台唱

  艺术家与群众同台演唱经典粤曲

  2月3日

  9:00-17:00

  传统民间游戏场

  游客参与项目: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游戏

  2月4日

  9:00-17:00

  民俗大观园

  游客体验项目: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活动

  2月3至4日

  9:00-17:00

  岭南文化工艺一条街

  欣赏广彩、广绣、广州灰塑等文化遗产精品,与艺术大师们现场互动

  甄明是岭南区文化节活动的志愿者,他把“2015年岭南区文化节活动安排表”发布在微信的“朋友圈”上,邀请朋友们参加。请你以甄明朋友的口吻拟一则微信,感谢甄明的邀请,表示对其中一项活动很感兴趣,并希望甄明陪同参与该项活动。

  要求:表达准确、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字数不超过80字。

  五、本大题1小题,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除夕,年夜饭后,家里人各忙各的。

  爷爷看看忙着用电话拜年的儿子,再看看低头用微信送祝福的孙子,不禁感慨:“现在鞭炮不让放了,祭祖拜神也少了,连逛庙会、看舞狮也不多了,这年味儿真是越来越淡啦!”

  儿子放下电话说:“爸,新时代有新过法嘛,传统的过年习俗也可以改进啊。我看明年咱们就去饭店订桌年夜饭,又省事,又热闹。”

  孙子抬起头抢着说:“干脆咱们家明年利用过年时间一起出去旅游吧!”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8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自拍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

  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其实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普通人只能从昏暗而晃动的水面中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学家莫蒂默认为,玻璃镜子虽小,但它在14世纪被威尼斯人发明的时刻,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人类终于可以第一次如此清晰、完整、便捷地看到自己的模样。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个人意识的增长。以西欧为例,此前,人们更多是通过自己的家族、教堂、领主、行业公会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而镜子的发明则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更频繁地从个体化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和镜子的发明也许不无关系。

  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莫蒂默说,在西欧,镜子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外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从而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赤裸裸地向观众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不管我长得美还是丑,反正我很重要,请看着我!

  无论是镜子还是肖像画,都是技术和媒介塑造自我意识的典型例子。当人们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当人们被呈现在肖像画中供人观看,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在今天这个时代,和镜子、肖像画一脉相承的媒介技术是自拍。可以说,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一方面,当人们拿起手机,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人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容貌,这甚至比照镜子都更有用,经常自拍的人对自己脸上最漂亮和最需遮掩的细节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自拍的下一步往往是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这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他人的重视和欣赏。

  自拍和镜子、肖像画一样,.也在深刻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收获的点赞中,人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满足,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然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表达。自拍经常看上去是随意、即兴的,但其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人们期待这些自拍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观众的审美——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多的点赞。

  所以,与其说自拍助长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不如说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

  有意思的是,在普通人的表演中,他们假装自己是明星,享受着大家的注视;而名人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自己是普通人,拉近与粉丝的距离。

  (选自方可成《从镜子、肖像到自拍》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不能证明“塑造自我意识”或“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一项是 ( )

  A.在玻璃镜子被发明之前,古人很难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

  B.人们通过肖像画赤裸裸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我很重要,请看着我。

  C.自拍使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狗仔队,近距离曝光着自己的生活细节。

  D.普通人通过自拍假装成明星,明星则通过自拍假装成普通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镜子的发明有可能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萌芽,让人们开始更多地面对自我,更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身份。

  B.莫蒂默认为,镜子的出现也和艺术史上肖像画的热潮有着紧密的联系,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

  C.镜子、肖像画和自拍,是通过技术媒介来塑造自我意识的。自拍是镜子和肖像画的结合体。

  D.为了收获最多的点赞,大多数发布在社交媒体的自拍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挑选和美化,而不是经常看上去的那样随意、即兴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拍塑造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但是镜子和肖像画却不一定具有催生自我意识分裂的作用。

  B.在西欧,镜子的出现催生了肖像画的流行。尤其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非常乐于邀请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这些肖像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C.人们用前置摄像头对准自己的时候,此时的自拍功能更接近镜子;当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等待点赞时,此时的自拍功能就类似于几百年前的上流社会人士公开展示自己的肖像画,期待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欣赏。

  D.人们可以通过自拍在社交媒体上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更多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表演。这说明了自拍一方面能助长人们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催生了自我意识的分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

  陆怡彤 远 山

  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

  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8天的演出。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16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

  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她顺着他们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20世纪80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30年,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

  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闪现,“答案就在这里”。

  朱生豪,32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莎翁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

  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雷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她解释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在剧中朱生豪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

  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代命题。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5日,有删节)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话剧《哈姆雷特》融入了陈薪伊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戏剧的探索,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B.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逐渐成熟,使她认识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懂得“经典”“大师”的含义。

  C.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戏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许多中国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

  D.“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台,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 )( )

  A.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如“童心未泯”“正午阳光一般的”“睿智”“坚定”等词,浓墨重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成功执导话剧《哈姆雷特》,其中“长达8天的演出”“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叹之情。

  C.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译本中产生共鸣,才决定导演《哈姆雷特》。

  D.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艺术人生。

  E.陈薪伊在她所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的故事,意在诠释其为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人性,即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6.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马顾问!马顾问!你快回来吧!出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他定了定神,说:“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了?”“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吓死人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好甜!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扎西!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卖?怎么卖?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你不带秤吗?”扎西一愣,问:“秤?秤是什么东西?”老马笑道:“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扎西摇摇头说:“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老马迟疑地问:“这都是今天卖的钱?这么多?”扎西拍拍胸脯说:“是的,都是今天卖的!”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小说的主要情节。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D.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和扎西的菜园子。

  E.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8.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赐金紫。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改刑部郎中,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复命经度陕西馈运事。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日:“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忽外物触于耳目,内机发于性情,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节选自《宋史•宋太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成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B.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C.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D.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

  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宋太初入仕后,恪尽职守,敢于直言。他在成都府任通判期间,负有监察州府长官的责任。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宋太初因部下牵连入狱,后来又被起用。属下卢之翰等运送军需时严重失职,宋太初被捕入狱。第二年,他被起用主管梓州,治理有方,很快便恢复了梓州的社会秩序。

  C.宋太初身体有老毛病,难以胜任工作。宋太初晚年因长期生病,思维、记忆力衰退,不能治理大郡,便接连调任汝州、光州两个小州。

  D.宋太初著有《简谭》并作“自序”。序中说自己喜欢用古代圣贤之道相合当世之事,因担心未能丰富广泛,常把所见所感记下来,以防脱漏遗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5分)

  (2)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已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 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已亥:为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一句针对镇海节度使高骈镇压黄巢起义军受封一事,极写心中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事”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只用意三分,委婉曲折;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2)杜甫《登高》中“ ”一句,描绘了大江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将士们卷旗渡河、鼓声喑哑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

  A.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他以其鬼斧神工的技艺,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

  B.联合国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曾担任葡萄牙总理,他外交能力突出,四国语言信手拈来,各外媒对他的语言才能赞不绝口。

  C.针对媒体热炒的“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新闻,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铁路运行加速度有一定的科学限制,不能想入非非。

  D.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爱奇艺、腾讯和优酷三家视频网络平台在移动端积极布局,市场占有率不相上下,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

  E.过多的热钱流人,过度的媒体炒作,加之现阶段“网红”初期所固有的快速迭代属性,“网红”领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行业现状。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有关部门宣布,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4月21日起,我国东南沿海高铁的部分车票将调整。

  B.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计划完成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在此期间,根据需要会发射一系列货运飞船。

  C.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发起“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4月4日,通过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参与的人数超过200万。

  D.意大利教头里皮治下的中国男足,不再用“示弱”的方式寻找退路,在12强赛第6轮比赛中,以1:0击败了强大对手韩国队,让国人倍感振奋。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在人们的价值排序中,技工教育仍然是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次优选择。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 , 。事实上, , 。在德国等发达国家, , 。

  ①职业教育颇有魅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②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生活与人生成功

  ③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读技校

  ④那些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收割”

  ⑤通过技工教育同样可以成人成才

  ⑥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A.③④②⑤⑥① B.④③⑤②①⑥

  C.④③②⑤①⑥ D.③④⑤②⑥①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些人认为,文章只应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 ① 。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 ② 。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 ③ ,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依据,因而纵容自己。

  21.阅读下面有关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1)从上表中可以得出哪两条结论?(2分)

  (2)请针对上表反映的某一问题,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2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o(60分)

  材料一:某中学开设文学名著选修课,来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他们认为“与高考无关”。而今,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上大学与专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在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

  材料二:为落实《中国中学生核心素养》,某中学开设了曲艺、书法等课程,成立了各种社团,邀请名家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9

  1.(3分)D(题干问的是提笔忘字的原因,而D项是具体表现,答非所问。)

  2.(3分)C(原文指的是“80%中的大多数人”,C项扩大了范围。)

  3.(3分)D(作者在文中有强烈的危机感,而D项说作者没有危机感,颠倒文意。)

  4.(3分)D(“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

  5.(3分)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6.(3分)D(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7. (1) (5分)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 (5分)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10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地人。长儒少年时就有气节德行,胆气勇烈过人。十五岁那年,袭父爵为乐安公。西魏大统年间,开始为官,当奉车都尉。周太祖把他当作心腹亲信,因诚实耿直,恭谦朴素,授予子都督之职。天和年间,授他为渭南郡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跟随周武帝平定齐国,晋升为上开府,晋爵位为成安郡公,食邑一千二百户,另封其一子为县公。

  周武帝宣政元年(578),与乌丸轨一起在吕梁围困陈国将领吴明彻,陈国派骁将刘景率劲旅七千来增援,乌丸轨令达奚长儒领兵阻击。长儒于是用几百车轮,系上大石头,沉到清水里去,让车轮连着车轮,以等待刘景的军队。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长儒于是用奇兵,水陆俱发,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随即授他为行军总管,巡视北方边疆沙漠要塞,突然与敌军相遭遇,大破敌军。隋文帝任丞相,王谦在蜀地起兵叛乱,上柱国杨永安煽动六州响应王谦,朝廷诏令达奚长儒率兵征讨,大败王谦。隋文帝受禅即位,达奚长儒晋升为上大将军。封爵蕲郡公。开皇二年(582),突厥可汗率领十几万人马,向南方进犯抢掠。皇帝下诏令达奚长儒为行军总管,率部二千人打击他们。双方在周槃相遇,寡不敌众,长儒部下很恐惧。长儒慷慨激昂,神色更壮烈。他们被胡人所冲击,打散了,又聚集起来,且战且走,转战了三天,兵器全部用光了,士兵就用拳头殴打胡人,以至手上的骨头都打出来了,杀死杀伤数以万计的敌人。突厥人士气略降,于是解围离去。长儒身上五处受伤,其中两枪是从中间穿透。他的战士十之八九战死战伤。突厥人本想大肆抢掠秦州、陇右一带,遇到长儒的阻击,士兵全都拼死力战,突厥兵死伤很多,十分沮丧。次日,突厥在交战处焚烧尸体,大哭而离去。

  这年,长儒任宁州刺史,随即转任鄜州刺史,因母丧离职。长儒生性很孝顺,他水米不沾达到五天,哀毁太过,身体将要垮了。天子叹赏不已。丧满后,长儒任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怕他,不敢窥探边塞。长儒又转任荆州总管。高祖对他说:“江陵是要害之地,是国家的南大门。如今交给你,我不用担心了。”过了一年多,在官任上去世。谥号叫“威”。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扩展阅读示例1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想骨骼健康,就得补钙”,这已是深入人心的观念,很多人也把补钙,应该作为 一生的计划,殊不知,一味地补钙并不代表可以让骨骼吸收钙、留住钙。

  ②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③在香港,旺角弥敦道27号全线恢复行车。不过入夜后,在弥敦道附近的豉油街与西洋菜南街交界,再有大批示 威者 ,警员到场维持秩序。

  A、贯串 颠扑不破 聚积 B、贯穿 牢不可破 聚积

  C、贯穿 颠扑不破 聚集 D、贯串 牢不可破 聚集

  1.【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E。

  【解析】贯穿:除了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之外,还指“连贯、穿过、通过”,既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贯串:一般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一生”是具体事物,所以用“贯穿”;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很多道理”应用“颠扑不破” ;“聚积”一般多用于具体事物,职粮食用品、钱物货物、图书杂志等。“聚集”,侧重强调的是由分散而集合在一处,一般指人或事。所以第三处应用“聚集”。故选“C”。

  2. 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

  A. 曲径通幽芳草香 B. 细草香闲小洞幽

  C. 锦屏春短碧纱暗 D. 晚凉天净月华开

  2.【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可先分析能与“疏松”相对的词,从“词性一致”的角度分析,只有“晚凉”对不相对,故排除D两项;再看“影落”这个词性,只有“通幽”不相对,故排除A两项;再从“平仄相对”的角度分析,“空坛静”音为“平平仄”,须对“仄仄平”,“碧纱暗” 音为“仄平仄”,A项“小洞幽”为 对“仄仄平”,故可排除C。

  3.下列选段中是侄儿写给叔叔的信中,不得体的地方是( )

  今日得老叔(甲)之信,喜极。此信之前,获叔所赠《梦学真诠》一书,收到后已惠存(乙),暇日一定研读。如有所得,当以奉闻(丙)。叔近读何书?亦乞见示(丁)。

  A.甲 B.乙 C.丙 D.丁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乙”处的“惠存”意思是“敬辞”,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提的上款。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形象,责任重大, 由于这种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国城市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规划性破坏。

  ①把本来鲜活的一个城市整体解构并简单化了

  ②最致命的是那种功能性分区的规划理念成了一时的潮流

  ③一方面泯灭了城市丰富厚重的历史人文记忆,一方面把城市生活变得单调

  ④可惜我们很少能做出巴黎、老北京那样高明的规划。

  ⑤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等

  A. ①②④⑤③ B. ①④⑤③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4.【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语句排序可以按照组合的原则,可以发现遵④跟其中的任何一句都无法组合,也就是④不是排在第一句,就是排在最后一句,这样可以排除A、B选项;另外还可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是“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句中首次提到“功能性规划分区”,那么才有后文对“功能性规划分区”的描述,所以①③⑤应在②后,这样就可以排除C选项;排除法,即选D项。

  5. 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 做事要脚踏实地方能成功

  B. 要学会突破自我,迎接挑战

  C.要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

  D.成功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5.【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图表转述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试题解析】本题中的漫画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嘴衔石头的乌鸦,一个是插着吸管的杯子,综合图片的信息应该是乌鸦无视吸管,凭着经验,还是把石头投进杯子里准备喝水。故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朝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1)请简要分析“楼宇沉沉翠几重”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

  10.(1)【试题答案】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1)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1)为下文女主人公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1)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词的结构作用,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首句在全词中的作用一般有: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的某种信息②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联系本词首句写景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一一作答即可。

  (2)请简要赏析词作最后两句的妙处。 (3 分)

  答:

  【试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1分),让断肠之人更加断肠,(1分),含蓄隽永。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炼句,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赏析句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几乎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结构等所有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手法、炼字、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着手,本句从修辞角度来说是拟人,衬托主人公的心情,余韵悠长。

  (3)有人说这首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4分)

  答:

  (3)【试题答案】①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1分)②“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1分)③“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2分)④“树影”句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进。(1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虽是写愁,但无一“愁”字,就是“一词领全篇”,结合上片的每一句具体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愁苦之情。

  【诗歌赏析】:《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是金朝刘仲尹的作品。碧云如恨,也就是恨如碧云,这云「一片西飞一片东」才惹人恨。至於云有没有可能朝两个不同方向飞,是有趣的话题,在词人眼中,碧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

  参照江苏卷第10题命制,所选诗歌需经典且有意蕴。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4)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

  (5)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6) ,草色要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1)善假于物也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而御六气之辩 (4)术业有专攻 (5)言笑晏晏(6)天街小雨润如酥 (7) 水中藻荇交横 (8)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吶。”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 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家庭氛围的特点。(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生活平凡琐碎、互相关心、对于生命老去的淡淡的忧伤

  【解题思路】家庭氛围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去世的父亲、健忘的母亲和安静的女儿,主要事件是点心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女儿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答案】 第一处写女儿微笑着听着父母的争吵,表达了她对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的喜爱;第二处的“欲言又止”写出了女儿对父母身体状况的担忧。

  【解题思路】两个句子都是女儿的细节描写,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第一句“无意”是指她她觉得父母谁输谁赢无关紧要,她很享受这种浓浓的家庭气息。第二句“欲言又止”是因为告诉父母实情,害怕引起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心什么,而是为老太太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14)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体会重要物象的作用。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①第一次,由红梅哪支先开花的争论,引发父亲对人生命短暂的感慨,并为下文买点心争论作铺垫。②第二次,写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是为了证实父亲的感慨,并写出女儿对红梅依旧,父亲不在的感伤“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解题思路】体会重要物象作用,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它不单单指自然的物象,可能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5.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品叙述舒缓”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答案】 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表达对这种美好的生活点滴的追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角度独特,描写了令人厌烦的生活场景,与生编硬造的“工业品”小说不同。对读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B.本文语言质朴,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人物塑造以心理为主,通过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C.从艺术手法上看,开头就有景物描写,结尾点名是女儿的在回忆和追念,手法新颖,别具匠心。

  D.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的家庭日常生活,告诉我们岁月使青春红颜变得白发苍苍,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

  E.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作者笔下水到渠成,没有刻意渲染,但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傲雪红梅一样的浓浓深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内容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CE

  [解析] 答C项3分;答E项2分;解析:A项,“令人厌烦”不符合文章内容;B项,“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D项,“美好的生活点滴也逐渐被遗忘”错误。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只有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才能准确概括小说的情节。其次要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小说是怎样围绕主要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最后还要留心人物性格的变化。分析概括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在把握情节时,要随时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答题时要认真分析选项,切忌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节选)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 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16.联系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诗与画有什么关系。(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概括理解的能力。

  【答案】诗中可以有画,但诗不全是画;好的画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诗,好的诗具有画所写的形态;画和诗是有分界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不能相代;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就要先分析文章思路,分好层次,找到每一层对应的点,文章1、2自然段用苏轼评价王维的一段话“诗中有画,但诗不全是画”;接着引用宋朝文人晁以道证明诗画的离合同异,文章最后明确提出诗画是有界限的是不能替代的。

  17.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化的例子(2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2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18.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

  B. 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的。

  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寻找对美的发现与感悟,学会艺术欣赏。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B

  [解析]B项中,“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截然不同”不对,晁以道这句话也不是证明这个观点,他是为了是论述诗画的离合异同。

  2.联系文章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命题意图】考查重要文段作用题

  【答案】举例,用光可以在诗中先后活跃,在画中只能用空间暗示先后活跃的变化的例子(2分)和下文诗的境界华美却赶不上油画光彩夺目的例子构成对比(2分)证明了诗与画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2分),有说服力。

  【解题思路】大体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主要是赏析文字写了什么,可以表达什么样的观点。结构上关注和上下文的关系,表达上看看是何种论证方法。

  3.请分析本文第五段的行文思路。(6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答案】先由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引出美人的意态难画,但可以通过诗来呈现的观点;接着举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例子来证明诗的意境是千古如新,最后写虽然达芬奇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但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

  【解题思路】主要先从所提供的句子或段落本身入手,找出其提供的信息,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找出与之契合的地方,从而证明作者巧妙的匠心。分析全段发现作者主要就是为了引出画和诗的分界是不能泯灭的的观点。

  19.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搜狐新闻2014年9月16日报道: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卷附答案实用1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