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实用文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实用文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示例1

  体悟老舍平实的文字中积蕴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选择平凡的素材体现深挚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辅手段:

  多媒体投影、印发类文

  教学过程:

  [导语]

  师:有这样一个城市,她热闹但动中有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和树,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

  众生:不知道,猜不出。

  生:北平。

  师:如果不知道今天要学习《想北平》,你会猜出这是北平吗?

  生:不会。

  师:这就是老舍笔下的北平。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北京的文章,你会怎样写?

  生:写她的宏伟壮阔,写她作为皇城的豪气,写长城,写故宫。

  生:写她的悠久历史,博大的文明,还有名胜古迹。

  生:写她的特色,王府井,北京的小吃。(众生笑)

  师:对饮食情有独鈡。

  生:写她的胡同,北京有八大胡同。

  师:很好,有一位作家汪增祺写过一篇关于胡同的,叫《胡同文化》。

  师:刚才你们都说,要写她的宏伟,名胜,特色,为什么写这些?这是因为你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今天咱们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北平的?老舍眼中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众生读课文。读完同位之间小声交流。)

  师:谁起来说说?

  生: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

  师:很好,这段文字突出了北平的复杂而有边际,有没有细节化的句子,里面沉积了怎样的一种情绪?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它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生:看小蝌蚪和嫩蜻蜓,说明老舍很有情趣,很享受这样的生活;这些句子也是为了说明北平的静谧。

  生:老舍很喜欢北平,“安适和安睡”说明他有在家的感觉。

  师:你们生长在潍坊,经常去白浪河畔吗?有没有在那里一坐一天,只为看蝌蚪,看嫩蜻蜓,而且特别“安适”?

  众生笑:没有。

  师:一个小时也不曾有吗?

  众生笑: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没有老舍这样的童心。(众生笑)

  生:还没有爱一个地方到这种程度,即使简单的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幸福,所谓“爱屋及乌”吧!

  师:很好,这样平常稚嫩的小事,对老舍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安适,没有深厚的感情是体验不到这种快乐的。这样的小事入笔,你们觉得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生:很细腻的传递了一种感情,更深的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爱。

  生:比写大的素材还要真实和生活化,所谓以小见大吧。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北京古老,但又有着童年的一些记忆,老舍小时候,可能经常到古城墙摘酸枣吃。

  (众生笑)

  师:北平有老舍成长的记忆。

  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这份宁静快乐。

  师:接着说,北平还有什么特点?

  生: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师:这是老舍从城市的布局上把北平和巴黎做了比较,北平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北平的美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师:很好,北平还有哪些特点?

  生:北平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城市。

  生:花多、菜多、果子多。

  生:居民的院子里养满了花。

  生:更接近了自然。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师:很好,你们比较喜欢哪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的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很有生活的气息,很平民化。

  师:点出平民化,很好,这是平民眼中的北平。

  生:“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很细腻,很清新,很有生活的气息。

  师:更多的是流露出对这样的市井生活的一种源自心底的喜爱。连琐细的生活,都带有了诗的色彩。

  生:“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观察很细腻,很幽默,很有乡村的气息,也诉说着作者对北平的喜爱。

  生:美国的水果比不上北平的新鲜,北平是都市里的田园。

  师:有乡村的气息,说明北平是一个接近自然的城市。还有吗?

  生: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城市。

  师:何以见得?

  生:他所描写的内容,特别是那句“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更能体现北平的平民化。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老舍花大量的笔墨写北京的物产,写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

  生:小事更能体现的他对北平的爱,这样的微小的事情都能让他体会到快乐,足以看出他与北平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他拟题为“想北平”,而不是“写北平”。

  生:写的是平民化的北平,是老舍眼中的北平。

  生:只有熟悉北平,热爱北平,才会这样写。

  生:越是生活化的描写,越真实和自然,越能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师:太好了,有句话叫:“一枝一叶总关情”,说得就是这个意思。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生中的多数时光是在北平度过的,他真正的融入了北平的生活,深入到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去写长城故宫,而不可能像老舍这样写的原因。

  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谁起来谈谈?

  生:选取平凡的小事,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生: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很深厚的感情,越生活化,越真实。

  生:我以前作文,总是关注大的素材,有时没有真情实感,写得很空洞。《想北平》的学习,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小的素材,小的生活的细节,只要有真情实感,也会写出很出精采的文章。

  师:谈得太好了。越是平凡的熟悉的`生活小事,越是琐细的生活的情节,更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而不一定一落笔就写那些大的东西。这就涉及一个选材的问题,要有一颗柔软的心灵,要善于从你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有意蕴的素材,来抒写你对人生的感悟。

  投影一段文字:

  “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很能得到一些印象,得到一些写成很好的旅记的材料。但印象终归是印象,至好不过能表现出我们观察力的精确与敏锐;而不能做到信笔写来,头头是道。至于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像的闻到。

  ――老舍《景物的描写》

  师:越是摹写平凡的生活,越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同学们读下面两篇短文,再体会这种写法。

  (印发叶绍钧的《耦与莼菜》,王增祺的《咸菜茨菇汤》。)

  咸 菜 茨 菇 汤

  汪增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藕 与 莼 菜

  叶绍钧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口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写作练习:

  师: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学到的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写作方法,以“乡情”为话题,畅谈你所牵挂的故乡的人、景、物。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1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2

  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味课文的语言,进一步积累和掌握品味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品出课文语言特有的情感和风味,积累掌握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地品味语言,品味时如何唤起学生的主体体验。

  教学设想:

  1、根据单元训练目标来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散文的特点,确立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本着让学生体验的原则,将背景知识对品味语言的作用放在课文的后半部分。

  4、因为本文是抒情散文,教师的的课堂用语尽量要文学性强一些。

  课堂流程:

  师:我们一起来背诵两句诗,我说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露从今夜白--

  生(齐答):月使故乡明

  师:举头望明月--

  生(齐答):低头思故乡。

  师:从古到今,人民对故乡总怀着特殊的想念,那么老舍是怎么想北平的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5---6分钟)

  老师板书:想:想念

  师:通过朗读,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本文直接点明题意的语句是?

  生(一致而又非整齐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语句细细品味一遍。

  师: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呢?我们围绕着黑板上的提示一起来议一议。

  品味语言: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联系背景

  首先我们要注意语句中含有什么写法。写法含义很丰富。比方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有其他手法。比如类比、比如用典故等;然后要注意寻找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要追实词,还要注意虚词;而朗读吟诵则要贯穿品味的始终。注意哪些词语要重读,并注意节奏和语气。

  师:我们一起来品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

  师生共同:“落泪”。“真”。

  师:“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从节奏上,宜快些,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

  我们按照刚才的分析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次朗读明显注意了重音与停顿,感情表达明显到位了。

  师: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品味本文语言特有的情味。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语句进行品味

  全班同学开始静静地独自阅读寻找。过了一会,教者看到部分学生只看,未作笔录。

  师(提醒):为了避免发言时遗漏交流内容,每个同学要注意在需要评析的地方作记号和笔录。

  学生开始做记号。又过了1分多钟,看见有些同学只静静地看,不出声。

  师(继续提醒):“既是玩味又要朗读,所以就要出声,把脑中所想读出来。”

  大多数学生就出声朗诵。少量同学轻声朗读。全班差不多都在吟诵。

  又隔了大约2分钟。

  师:接下来四人一小组交流品味心得,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语句,集思广益进一步品味。由专人记录,专人发言。并且试着把找那个句子读出来。

  学生按照要求四人一小组交流。师巡视。发现合作不够积极。

  师(继续提醒):等一会的发言是每组同学才智的集中体现。哪位同学擅长思考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多出谋划策;哪位同学伶牙俐齿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增添表述的魅力。我们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好。

  全班有会意的轻笑,许多同学更投入地讨论,有些甚至跨小组讨论。有几组已经在确定哪个发言。

  又隔了大约4分钟。

  师:好,接着我们就请大家把品味的结果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1:我想说的是第二节“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一直到“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这句。我们组觉得,这句话在写法上是“借景抒情”--

  师(微笑插话):是“借景抒情”?

  生1(微笑):也有一点直接抒情,比如直接地说到

  “思念”。主要是“借景抒情”。借助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和“玉泉山的塔影”两个景物,不,不,意象,来形象地表达对北平的思念。意思是“每一个”小的事物中都有与我密不可分的东西。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强调我和北平的关联到了“每一个”的地步。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粘合”,说明北平与我的联系非常非常紧密……(生1因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而困窘)

  师(微笑插话): 这里的“粘合”有“融合”的意思,表明北平与我血肉相连,北平的历史、风物深刻地影响了我。

  生1(微笑点头):是的是的。还有 一个关键词是“说不出”表明我的爱非常的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师(微笑插话):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说得很好。根据他的解说,你们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该组笑着推荐生2。生2起来朗读。语气深情,重音突出,感情真挚。

  师(点头微笑):读得真有感情。声音非常好听!你很有朗读天分,应该多读!我们继续交流,下面哪组来?

  生3: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三段第二句“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我们觉得在写法上是直接抒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种爱比喻成是由音乐和图画引起的爱。

  师(微笑插话):“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是怎样的爱?

  生3(迷眼遐思):一种悠悠、缓缓、沁人心脾又有点怅然若失的甜蜜的酸辛那样的感情…… 全体师生都会心地轻笑。

  生3(继续说):关键词有:“永远”“爱”。“永远道不出”表达我无比的痛苦之情。“爱”是本句的表达重点意思,所以重读。

  师:。这句中的“啊”怎样读?

  生3(笑着):啊--

  因为他读得不够有味,大家大笑

  师:这个“啊”用气声,尽量少振动声带。示范朗读“啊”。好,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目光巡视。

  该组推荐某女生。生4站起来朗读。有明显改观。

  师(微笑鼓励):读得不错,语感很好!我们接着讨论。下面哪组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5:我们一组讨论的是第四段:“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这句话主要是通过把北平和巴黎、伦敦、罗马来对比,进而突出北平对我来说的重要性。虽然巴黎更近似北平,但要是我住在巴黎一定会象没有家那样的寂苦。

  师(插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品味这样的语言就要联系前后文,你看看后文有什么话与它是相关联的?

  生5:因为巴黎太热闹,空旷的地方又太旷,不象北平复杂里又有个边际。

  师:因此,老舍可以“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他在北平可以了无牵挂,北平简直就是他的精神家园。那么你刚才分析的这段文字连同后文的几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5:用陶醉依恋的语气来读。

  师(插话):语速呢?

  生5:要慢一些。

  师(亲切地):你来试一下?

  生5朗读。读得尚可。基本表现了他的理解

  师(微笑):还可以。感情处理还可以更深厚些,陶醉、留恋、皈依的感觉还可以表现得更充分些。我们继续交流--目光巡视。

  生6:我们组选择的是第六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这一句,“韭菜叶上还带泥点”说明蔬菜非常新鲜--

  师(插话):这节除了这句之外,你们还注意别的句子了么?

  生6:其实,从“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到“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一段文字都很好。就是太长了,不太好说--(众笑)

  师(笑):青菜摊子上为什么“红红绿绿的?”

  生6:可能有青菜还有西红柿什么的,或者胡萝卜什么的吧?

  师:“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这“白霜”与上文哪个词意相近?

  生6和众生一起:“泥点”

  师:说明--

  师生共同:新鲜!

  师:这“白霜儿”怎么读?下面还有个“哼!”怎么读?你来试试?

  生6读,因为是南方人,儿话读得不好,大家笑。老师示范。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这句中的“哼”,要读得轻蔑地,对自己家乡透着自豪的那种语气。

  学生笑着推荐一个男生来读,生7站起朗读。基本读出了感觉。“哼”读得尚可。教室里有轻声地笑。

  师(笑着问大家):怎样?还可以吧?

  师:我们继续交流--谁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8:我们一组说的是最后一节“象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句话说明老舍很喜爱北平的一个原因,老舍从小出生贫苦,住在大杂院里头,一直就有浓厚的贫民意识。这句话关键词是“贫寒”“清福”。他在说自己是贫寒的人时并无自卑感,好象还很自豪似的。

  师生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提示):你说得真好!联系前文看看作者的选材,北平是皇城,可写的东西那么多!可他都选取了些哪些景物来写的呢?

  师生一起:“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草花儿”“青菜”“沙果”“玉梨”等等。

  师:作者爱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家常事物,足见老舍的一颗平常心--平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常心!还有要说的同学吗?(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9:我还想说说刚才说过的那一句:“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我觉得“白霜儿呀”用得好,体现出了老舍语言的北京地方特色,从这种京味儿很浓的语言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北平的喜爱。还有那个“哼”,我觉得“哼”字还体现了老舍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稚气。“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愧杀”充分表现出老舍对家乡的喜爱--应该是偏爱!

  师(用明亮的眼神鼓励他):说得太好了!我们品味语言就要这样去品,才品出味道来了!联系作者的生平、个性、风格,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也是方法之一。老舍是有孩童般的天真气的,也有很浓的京味儿语言,他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后人称为“语言大师”。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本文写在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告急,北平告急,老舍此刻正在青岛,真是忧心如焚!想故国,恋旧都。赤子之心怎不如杜鹃啼血?所以这种“想念”实际上是潜意识里的“苦恋”,正如冰心女士所说的“潜意识地苦恋着北平”!

  接着我们四人小组继续用刚才品味的语句,看能否联系背景和老舍的生平进一步品出言外之意来,但要注意一点,不是每一句话都适合这么做的,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庸俗化。

  学生继续讨论,看得出有学生有了新体会,声音逐渐大起来

  师:看来我们的品味又深入了一个层面,我们还有点时间,哪组同学能抓住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新发现?

  生10:我觉得联系着背景再看文章的话,那么那段写草花沙果的文字就有了新的意思。我觉得,那不但代表着老舍的一种平民意识,更体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那种带着泥点的新鲜的蔬菜,带霜儿的瓜果,红红绿绿的菜摊子,都是老百姓和平安宁生活的象征。老舍怀念的是充满幸福平安的北平。

  师点头微笑:还有谁来说么?

  生11:我觉得老舍在文中体现了一种将要失去了家国的忧患感……

  下课铃声响了,老师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生11(继续):比如那句“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杜鹃啼血是哀伤的表现,如果不是国难当头,老舍不会说得这样悲凉的。

  师(精神饱满地):今天我们一起合作着品味了《想北平》

  一课的语言。老舍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连寻常的蔬菜瓜果都带有了动人的光彩。我们也许对老舍其人其文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但我们却进一步积累和掌握了品味散文语言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是一把把的钥匙,帮助我们去开启散文语言宝库的大门。好,下课!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3

  学生基本掌握了《想北平》一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我不禁在想,作为一篇教学文本,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从中学到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那么,这节课我又给了学生怎样的“能”?学生的生命个体又得到怎样的濡染?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故乡吗?作为一篇抒情性散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这适合文本的抒情特点吗?如果适合,为什么总是感觉学生很难理解老舍先生那种“牵挂、忧虑甚至有点悲壮”的思念和叙写记忆中北平生活的“闲适、温馨甚至有些自豪”的沉醉?

  带着这些疑问,参考了网上一些《想北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其中不乏名师之作。归结起来,在《想北平》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本的选择中,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以“北平”为教学重心,归纳作者北平的特点,进而探究作者选择北平的平常生活写的匠心,从而体味作者的感情,这种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一是以“想”为核心,重点放在作者感情的体味和咀嚼,从而认识作者笔下北平为什么呈现出“安适、自然和温馨”的特点,这种教学主要采用了朗读涵泳的教学策略。

  很显然,我采用的第一种策略,如果采用第二种策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吗?经过思考,我们可以确定两点,一是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情感体味应该是重点,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体味到文字背后的感情。二是作为教学文本,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文中老舍先生反复强调“我说不出”“只是说不出而已”“可是我说不出来”的情感是如何说出来的?当然第二点的.内容必须基于第一点点完成,而第二点的探究也有助于第一点的深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第二种教学策略无疑从整体上来说是正确的,本课的教学应该定位在对老舍先生感情的体悟上,而不仅仅是认知上。但部分策略还需要细化,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涵泳文本。为此,在采用学生自读、随文批注的基础上,精读文本、咬文嚼字,抓住文章2、3小节中的两个细节来品味。这两个细节是第2小节中作者把对北平的情感类比成对母亲的感情,寻找其类比的相似点,即母亲给了我机体的生命,而北平濡养了我精神的生命。通过引入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悟“独自微笑和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为什么是“独自”?第二处细节是第3小节“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一语中偏执的表达和“浸”“啼”两个动词,从而体味出其中的深沉乃至壮烈,从而与后半部分回忆北平生活的安适与自然温馨形成对照。

  这样确定了教学内容,课堂的相关环节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设置。教学开头的导入就应该作相应的调整。由以北京为由头改为由“想”即思念为中心。同时,必须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带着各自的感情进入文本。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4

  师:首先由我和一位同学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 ,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

  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

  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

  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

  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那么请提出

  (2)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请对文章的一些手法作出评注

  (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活环境的快乐舒适,让人很容易平静下来享受这份宁静。

  师:很好,那么上一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

  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铭心的感情。

  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想想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

  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针见血。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我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 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点清福了。”说明他和陶渊明一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

  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 《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5

高中必修一《想北平》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布置预习:老舍对北平有怎样的情感?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作家简介: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二、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三、研读文本

  1.(1—3)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明明反复说“说不出”可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它在我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2.(4—7)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

  Ⅰ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Ⅲ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Ⅳ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

  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

  想北平是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知识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北京是大都市,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它的整体结构让人快乐而安适,还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因此北京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

  5.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四、作业布置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少于300字。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6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修一语文《想北平》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布置课前预习:你所了解的老舍;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_”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4—6节)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1)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2)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赏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教学反思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但是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但是对于生活阅历比较贫乏的学生,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只能指导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慢慢地理解、体会。在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7

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 ,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 》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 》、《 》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2、加点字注音

  浸湿( ) 黏合( ) 什刹海( ) 参差( )

  期年( ) 空旷( ) 濒临( ) 道观( )

  3、根据注音写汉字

  hào ( )天 zhé ( )伏 隐dùn ( )

  zhì( ) 息 jué ( )悟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俊伟 峻伟 愧杀 惭愧

  (1)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___________。

  (2)___________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前。

  (3)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________.

  (4)所托之事,未能妥当安排,深感_________.

  5、《想北平》的写作背景

  1936年他在山东济南时,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变得幽远绵长。

  6、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①圈出《想北平》中老舍喜欢的事物。

  ②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③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案

  思考1:“说不出”在文中四次重复出现,对于北平的这种“说不出”的爱,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在1-3段中找出表现爱的句子,再分析)

  例如:

  (1)我真爱北平

  分析:正面描写,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特殊的爱

  思考2:第4、5、6、7节分别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试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予以说明。

  例如:第4段

  关键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里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北平特点:

  写作手法:

  思考3: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能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可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北平呢?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请仿照文章写作特色中所提到的“比喻”、“对比”、“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0字),表达你对家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附录:补充材料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乡 思

  老舍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8

  一、激情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

  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

  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解题

  1、标题中的“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作者不在北平。

  【结合背景,体悟感情】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

  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

  强烈。

  2、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

  不可以。

  “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

  “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三、走进文本

  随老舍一起走进他笔下的北平——“我的北平”。

  随老舍一起分享他对北平的那种浓浓的“爱意”。

  1、怎样的“爱”?阅读:第(1—3)自然段

  第1节:“我的北平”

  第2节:“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

  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第3节:“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可是我说不出来。”

  小结:作者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并一再重复这个爱“想说而说不出”,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他

  的爱。在这里,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正是因为爱

  的深沉而炽热。

  2、“爱”什么?阅读:第(4—7)自然段,分小组讨论。

  作者究竟爱北平的什么呢?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1)环境:动中有静

  (2)布局:匀调自然

  (3)物产:接近自然

  这是作者生活的家园,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布局,这里的物产无一不让作者觉得亲切,

  但这是作者爱北平的全部理由吗?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这几段。

  第四段: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多么平淡自在的生活啊)

  第五段: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

  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多么平凡朴实的感悟)

  第六段: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多么具有平民气质的情调)而这正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这里有作者所向往的平淡自在、平凡朴实,所以才会让他爱的如此深沉。在文中作者也说,“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这里永远是他根啊!

  3、怎样写“爱”?

  如此深沉的爱该如何去表达呢?在这里我们从艺术手法和语言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看艺术手法:

  (1)选材

  北平有故宫、天坛等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作者为什么不写,却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

  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有一颗平常心,追求平淡、恬静,有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他选取平凡细小事物,一方面反映他与北平的亲密,对北平感情的.深厚,

  另一方面也正是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他自己平凡、淡泊的精神追求。像这样的选材还有很多: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作者选取的表达情感的事物有虫唱、破屋、院子、驯鸽、槐树、牵牛花;比如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中,他没有选择大鱼大肉,而是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这也给我们写作以启示:用普通事物入文,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2)对比

  ①动中有静

  巴黎 历史都城 北平

  太热闹 ———也有热闹,但动中有静

  太空 旷 ———复杂而有个边际

  寂苦、疲乏 ———舒适、踏实、安全

  (咖啡与酒) (温和的香片茶)

  ②布局合理

  “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③美国包着纸的橘子 愧杀

  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

  ④从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

  从外面说,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小结:

  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而通过比较能更好地凸现出城市的特点。文章中巴黎与北平相比较则更好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

  接着分析语言:

  冰心说:“读老舍的散文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饭后的谈话那样的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①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同时表现了北平生活的安然闲适,令人回味无穷。

  ②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茶片就够了。

  温和的香茶片就代表了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因为老舍是一个追求平和心态而又易于满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悟。

  ③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讲到蔬菜水果,老舍突出其新鲜可爱,甚至关注到韭菜叶上的泥点,很有生活情趣。

  如果不是极热爱生活,极热爱北平的作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才是最真实的。

  四、作业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

  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

  【板书】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9

  教学重点:品出课文语言特有的情感和风味,积累掌握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灵活地品味语言,品味时如何唤起学生的主体体验。

  教学设想:

  1、根据单元训练目标(第三册第三单元)来确立本文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外读物的特点,确立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本着让学生体验的原则,将背景知识对品味语言的作用放在课文的后半部分。

  4、因为本文是抒情散文,教师的的课堂用语尽量要文学性强一些。

  课堂流程

  师:我们一起来背诵两句诗,我说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露从今夜白——

  生(齐答):月是故乡明

  师:举头望明月——

  生(齐答):低头思故乡。

  师:从古到今,人民对故乡总怀着特殊的想念,那么老舍是怎么想北平的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大约5-——6分钟)

  老师板书:想:想念

  师:通过朗读,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本文直接点明题意的语句是?

  生(一致而又非整齐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语句细细品味一遍。

  师: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呢?我们围绕着黑板上的提示一起来议一议。

  品味语言:分析写法

  抓关键词

  朗读吟诵

  联系背景

  首先我们要注意语句中含有什么写法。写法含义很丰富。比方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有其他手法。比如类比、比如用典故等;然后要注意寻找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不仅要追实词,还要注意虚词;而朗读吟诵则要贯 穿品味的始终。注意哪些词语要重读,并注意节奏和语气。

  师:我们一起来品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与热爱。想念、挚爱得怎样?哪几个词特别关键呢?

  师生共同:“落泪”。“真”。

  师:“落泪”表明这种想念是含泪动情的想念;“真”,表明这种想念程度之深;“呀”,这一表感叹的词,增强了抒情意味。使想念之情,显得亲切动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一句话朗读出来呢?从节奏上,宜快些,快中有慢,“真想念北平呀”读得慢些,“落泪”与“真”重读。

  我们按照刚才的分析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这次朗读明显注意了重音与停顿,感情表达明显到位了。

  师: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品味本文语言特有的情味。自己挑一处最喜爱的语句进行品味

  全班同学开始静静地独自阅读寻找。过了一会,教者看到部分学生只看,未作笔录。

  师(提醒):为了避免发言时遗漏交流内容,每个同学要注意在需要评析的地方作记号和笔录。

  学生开始做记号。又过了1分多钟,看见有些同学只静静地看,不出声。

  师(继续提醒):“既是玩味又要朗读,所以就要出声,把脑中所想读出来。”

  大多数学生就出声朗诵。少量同学轻声朗读。全班差不多都在吟诵。

  又隔了大约2分钟。

  师:接下来四人一小组交流品味心得,定一个相对统一的语句,集思广益进一步品味。由专人记录,专人发言。并且试着把找那个句子读出来。

  学生按照要求四人一小组交流。师巡视。发现合作不够积极。

  师(继续提醒):等一会的发言是每组同学才智的集中体现。哪位同学擅长思考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多出谋划策;哪位同学伶牙俐齿的,可以为你们的发言增添表述的魅力。我们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好。

  全班有会意的轻笑,许多同学更投入地讨论,有些甚至跨小组讨论。有几组已经在确定哪个发言。

  又隔了大约4分钟。

  师:好,接着我们就请大家把品味的结果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1:我想说的是第二节“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一直到“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这句。我们组觉得,这句话在写法上是“借景抒情”——

  师(微笑插话):是“借景抒情”?

  生1(微笑):也有一点直接抒情,比如直接地说到 “思念”。主要是“借景抒情”。借助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和“玉泉山的塔影”两个景物,不,不,意象,来形象地表达对北平的`思念。意思是“每一个”小的事物中都有与我密不可分的东西。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强调我和北平的关联到了“每一个”的地步。 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粘合”,说明北平与我的联系非常非常紧密……(生1因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而困窘)

  师(微笑插话): 这里的“粘合”有“融合”的意思,表明北平与我血肉相连,北平的历史、风物深刻地影响了我。

  生1(微笑点头):是的是的。还有 一个关键词是“说不出”表明我的爱非常的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师(微笑插话):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说得很好。根据他的解说,你们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该组笑着推荐生2。生2起来朗读。语气深情,重音突出,感情真挚。

  师(点头微笑):读得真有感情。声音非常好听!你很有朗读天分,应该多读!我们继续交流,下面哪组来?

  生3:我们组讨论的是第三段第二句“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我们觉得在写法上是直接抒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那种爱比喻成是由音乐和图画引起的爱。

  师(微笑插话):“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是怎样的爱?

  生3(迷眼遐思):一种悠悠、缓缓、沁人心脾又有点怅然若失的甜蜜的酸辛那样的感情…… 全体师生都会心地轻笑。

  生3(继续说):关键词有:“永远”“爱”。“永远道不出”表达我无比的痛苦之情。“爱”是本句的表达重点意思,所以重读。

  师:。这句中的“啊”怎样读?

  生3(笑着):啊——

  因为他读得不够有味,大家大笑

  师:这个“啊”用气声,尽量少振动声带。示范朗读“啊”。好,我们请同学来读读看——目光巡视。

  该组推荐某女生。生4站起来朗读。有明显改观。

  师(微笑鼓励):读得不错,语感很好!我们接着讨论。下面哪组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5:我们一组讨论的是第四段:“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这句话主要是通过把北平和巴黎、伦敦、罗马来对比,进而突出北平对我来说的重要性。虽然巴黎更近似北平,但要是我住在巴黎一定会象没有家那样的寂苦。

  师(插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品味这样的语言就要联系前后文,你看看后文有什么话与它是相关联的?

  生5:因为巴黎太热闹,空旷的地方又太旷,不象北平复杂里又有个边际。

  师:因此,老舍可以“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他在北平可以了无牵挂,北平简直就是他的精神家园。那么你刚才分析的这段文字连同后文的几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5:用陶醉依恋的语气来读。

  师(插话):语速呢?

  生5:要慢一些。

  师(亲切地):你来试一下?

  生5朗读。读得尚可。基本表现了他的理解

  师(微笑):还可以。感情处理还可以更深厚些,陶醉、留恋、皈依的感觉还可以表现得更充分些。我们继续交流——目光巡视。

  生6:我们组选择的是第六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这一句,“韭菜叶上还带泥点”说明蔬菜非常新鲜——

  师(插话):这节除了这句之外,你们还注意别的句子了么?

  生6:其实,从“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到“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一段文字都很好。就是太长了,不太好说——(众笑)

  师(笑):青菜摊子上为什么“红红绿绿的?”

  生6:可能有青菜还有西红柿什么的,或者胡萝卜什么的吧?

  师:“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这“白霜”与

  上文哪个词意相近?

  生6和众生一起:“泥点”

  师:说明——

  师生共同:新鲜!

  师:这“白霜儿”怎么读?下面还有个“哼!”怎么读?你来试试?

  生6读,因为是南方人,儿话读得不好,大家笑。老师示范。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这句中的“哼”,要读得轻蔑地,对自己家乡透着自豪的那种语气。

  学生笑着推荐一个男生来读,生7站起朗读。基本读出了感觉。“哼”读得尚可。教室里有轻声地笑。

  师(笑着问大家):怎样?还可以吧?

  师:我们继续交流——谁来说?(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8:我们一组说的是最后一节“象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句话说明老舍很喜爱北平的一个原因,老舍从小出生贫苦,住在大杂院里头,一直就有浓厚的贫民意识。这句话关键词是“贫寒”“清福”。他在说自己是贫寒的人时并无自卑感,好象还很自豪似的。

  师生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提示):你说得真好!联系前文看看作者的选材,北平是皇城,可写的东西那么多!可他都选取了些哪些景物来写的呢?

  师生一起:“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草花儿”“青菜”“沙果”“玉梨”等等。

  师:作者爱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家常事物,足见老舍的一颗平常心——平民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常心!还有要说的同学吗?(微笑着用目光巡视)

  生9:我还想说说刚才说过的那一句:“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我觉得“白霜儿呀”用得好,体现出了老舍语言的北京地方特色,从这种京味儿很浓的语言上也可以看出他对北平的喜爱。还有那个“哼”,我觉得“哼”字还体现了老舍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稚气。“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愧杀”充分表现出老舍对家乡的喜爱——应该是偏爱!

  师(用明亮的眼神鼓励他):说得太好了!我们品味语言就要这样去品,才品出味道来了!联系作者的生平、个性、风格,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也是方法之一。老舍是有孩童般的天真气的,也有很浓的京味儿语言,他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后人称为“语言大师”。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联系写作背景。本文写在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告急,北平告急,老舍此刻正在青岛,真是忧心如焚!想故国,恋旧都。赤子之心怎不如杜鹃啼血?所以这种“想念”实际上是潜意识里的“苦恋”,正如冰心女士所说的“潜意识地苦恋着北平”!

  接着我们四人小组继续用刚才品味的语句,看能否联系背景和老舍的生平进一步品出言外之意来,但要注意一点,不是每一句话都适合这么做的,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庸俗化。

  学生继续讨论,看得出有学生有了新体会,声音逐渐大起来

  师:看来我们的品味又深入了一个层面,我们还有点时间,哪组同学能抓住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新发现?

  生10:我觉得联系着背景再看文章的话,那么那段写草花沙果的文字就有了新的意思。我觉得,那不但代表着老舍的一种平民意识,更体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那种带着泥点的新鲜的蔬菜,带霜儿的瓜果,红红绿绿的菜摊子,都是老百姓和平安宁生活的象征。老舍怀念的是充满幸福平安的北平。

  师点头微笑:还有谁来说么?

  生11:我觉得老舍在文中体现了一种将要失去了家国的忧患感……比如那句“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杜鹃啼血是哀伤的表现,如果不是国难当头,老舍不会说得这样悲凉的。

  师(精神饱满地):今天我们一起合作着品味了《想北平》 一课的语言。老舍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连寻常的蔬菜瓜果都带有了动人的光彩。我们也许对老舍其人其文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但我们却进一步积累和掌握了品味散文语言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是一把把的钥匙,帮助我们去开启散文语言宝库的大门。好,下课!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10

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课文原文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想北平》原文

  想北平

  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附:

  《想北平》赏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

  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

  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

  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

  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拓展:想北平阅读理解

  ①伦敦、巴黎、罗马与康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康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②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④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选自1936年《想北平》有删节)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1928—19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1、文章题目是“想北平”,为什么要写到伦敦、巴黎、罗马和康司坦丁堡?巴黎和北平各有什么特点?(4分)

  2、分析第①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3、第②段中,作者说“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结合本段内容,概括说明“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样写好在哪里?(4分)

  答案:

  1、作者写这些城市是为了和北平对比(1分),突出北平复杂有边际、幽静自然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北平的喜爱、思念之情(1分)。巴黎的特点:总体上太热闹,空旷处太空旷;(1分)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又有个边际,热闹处动中有静。(1分)

  2、“能摸着”表明北平有个边际(1分),“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1分),全句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2分)

  3、(1)既不挤得慌,也不太僻静

  (2)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3)既能看见人文景观,又能看见自然景观(一点2分)

  4、(1)点明题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直抒胸臆,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动人心弦,引起了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3)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阅读理解题解题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做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

  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概括某段大意。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扩展阅读示例11

  一、目标:

  感悟什么叫“我的北平”及文章的立意写法

  二、重点难点:

  个人化的记忆写作,从平凡中见真情的私人写作及其表达手法;

  三、过程:

  一课时。

  1、演讲;点评,注意鼓励和避免伤害。

  2、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的《想北平》。北平是老舍的故乡,在这篇散文中,老舍回忆了北平的一些事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北平的热爱。故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2006年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以“北京的符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今天套用一下,如果让你写我的故乡宁波,你会怎么写?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作文构思取个题目,并说说你将从哪个角度来写你的故乡宁波,从这个角度进去,你会写些宁波的什么?

  请学生谈构思,注意其立意角度及所写的事物风景等。总结这些事物的特点,是否和个人的记忆

  3、进入课文:

  刚才我们看了大家的一些构思。(评价)我们来看大作家老舍是怎么来写他的故乡北平的。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看看老舍写了些北平的什么东东,一二三四组分别看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问题:作者提到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或哪些方面,北平的这些事物或这些方面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在看课文前,我们先把一些字词落实一下:

  讨教(tǎojiào)、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辜(gū)负、菜圃(pǔ)、廿(niàn)、黏(nián)合、湍(tuān)流、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4、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

  一起看课文:

  (1)第四段:

  ①景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积水滩、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温和的香片茶。

  ②特点:

  A、复杂而又有边际,让人感到亲切踏实(能使我摸着);——对比

  B、动中有静——比喻;

  (2)第五段:

  ①景物:胡同里的房子、院子、树、城楼、牌楼;

  ②方面:北平的布置;

  ③特点:

  A、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对比

  B、处处有自由空闲的空间;——直接叙述和描写;

  (3)第六段:

  ①景物:草花儿、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韭菜叶上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果子、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带着霜的玉李;

  ②方面:日常生活的情趣;

  ③特点:接近自然;——对比

  (4)第七段:

  ①景物:园林、菜圃、农村;

  ②方面:北平的城市布置(布局);

  ③特点:接近自然——对比;

  5、归纳总结:

  问:作者写到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的质感?和北平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对比一下。

  平凡,质朴,接近日常生活,更能承载个人的记忆和情感。

  引导到写作的立意上来:

  和老舍对比一下,自己构思准备写的宁波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个角度切入从而展开写作的?

  明确老舍的角度: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和景物入手。我们来看第一段,是如何考虑来写这篇散文的?

  看第一段:

  “我的北平”

  问:他的北平拥有哪些东西?

  问: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特点?

  问: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

  北平太大,我知道的太少。

  问:北京人都知道故宫,圆明园、地坛,为什么不写这些?好像还有两段文字没有看,我们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更多答案。

  看第二三段:

  我真爱北平,却几乎说不出来。几乎说不出说明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如果口号式的说出来有没有味道了?没有了。文人总喜欢借景干什么?托物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那么什么景什么物能够表达作者这种几乎无法言说的爱呢?

  大家回忆一下,最能够承载我们悲欢离合的记忆是什么?

  总是那些融入了我们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呢,也自然地想到了那些承载着他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事物已经融入了老舍的血液,原文是怎么说的?

  “我所爱的北平……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它在我的血里,……是这个北平城所赐给的。”

  小结:所以什么老舍会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出他心中的北平,一是因为北平太大,他知道的太少。二是因为他爱北平太深,正因为爱得深,所以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最真切和深刻的。就像有同学感受到的,哪怕是母亲的唠叨也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

  插入讲作者简介等:

  老舍为什么会这么爱北平阿,因为他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

  插入讲私人写作:

  我们知道,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家,他所选取的借以表达他对北平的情感的却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非常生活化的细小事物,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样的写作手法。作家方方在《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这样文章里提到,文学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你内心流淌的东西和你借以表达内心的外在形式是不是想符合。也就是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贴切,你所选用的意向所具有的特点正好和你的情感要相吻合。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他就发现,和他那种对北平的无法言说的爱相吻合的意象,也就是事物和景物不是宏伟的故宫,不是沧桑的圆明园,而是他每天都会浸泡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让我回首在大学里的往事,我会想起想思路上西风漫卷起的落叶,会想起初阳湖畔那些静静的立在早晨的睡眠,会想起在雨中散步时突然有人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而那些震天响的摇滚之夜,那些漫长又漫长的大会小会,我都已经不再记得了。那些令我们哭令我们笑的往往是一个个细小的瞬间。

  老舍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情到深处只有人自知。老舍说,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所以他说要落泪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想北平》教学实录必修一汇总一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