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文>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范文1

  《秋怀诗十一首·其八》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6卷。

  【原文】

  秋怀诗十一首·其八

  作者:唐·韩愈

  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

  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

  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

  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

  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

  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

  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

  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

  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注释】

  ①卷卷(quán):弯曲的样子。

  ②吹灯:吹火点灯。

  ③属:正当,恰值。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秋懷詩十壹首·其八

  作者:唐·韓愈

  卷卷落地葉,隨風走前軒。

  鳴聲若有意,顛倒相追奔。

  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

  童子自外至,吹燈當我前。

  問我我不應,饋我我不餐。

  退坐西壁下,讀詩盡數編。

  作者非今士,相去時已千。

  其言有感觸,使我複淒酸。

  顧謂汝童子,置書且安眠。

  丈夫屬有念,事業無窮年。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1

  《感春五首·其五》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9卷。

  【原文】

  感春五首·其五

  作者:唐·韩愈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注释】

  ①烛:映照。

  ②耿耿:鲜明。和:混杂。

  ③少:稍。环回:徘徊,来回走动。

  【赏析】

  在中年(36-49岁)作者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这是一组描写春天的诗,有景有情,有悠然美丽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身入其境,怡然自得。五首诗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豪然不失大家之风。诗中若因若无透露出诗人的个人情怀,诗中以乐景,写哀情,道出了诗人的深深怀念与不舍,从”谁肯留恋少环回“可见一般了。

  纵观全文,不难看出,诗中除了怀念与不舍之外,有着一些失意,五首诗中表现出了作者仕途失意,自笑春风,在春景中外却自我。

  诗中文笔精炼,曲尽其妙,尽现一代名家之风。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2

  作品简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作品原文

  秋浦歌⑴

  炉火照天地⑵,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⑶,歌曲动寒川。

  词句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⑶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白话译文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创作背景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作品鉴赏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天宝元年(742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3

  【作品介绍】

  《秋怀诗十一首·其七》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6卷。

  【原文】

  秋怀诗十一首·其七

  作者:唐·韩愈

  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

  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

  寒鸡空在栖,缺月烦屡瞰。

  有琴具徽弦,再鼓听愈淡。

  古声久埋灭,无由见真滥。

  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

  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岂必求赢馀,所要石与甔。

  【注释】

  ①汲汲志:指急急忙忙以求道。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二十:“汲汲鲁中史,弥缝使其淳。”

  ②具徽弦:《莲社高贤传》说,陶潜“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弄以寄其意。徽,系琴弦的.绳。

  ③觑:观览。

  ④丹铅:朱砂和铅粉。古人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用铅粉涂抹误字。

  ⑤甔:同“儋”,容量单位名,容一石(一说受二斛)。《汉书·扬雄传》:“家无儋石之储。”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4

  【作品介绍】

  《田园乐七首·其六》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67首。

  【原文】

  田园乐七首·其六

  作者: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

  ①此诗一作皇甫冉诗,重见全唐诗卷二三九皇甫冉集,题作《闲居》。按:以作王维为是,说见陈铁民《王维诗真伪考》。

  ②莺:全诗校:“一作鸟。”

  【讲解】

  《田园乐七首》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创作背景】

  《田园乐七首》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先隐居终南山,后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组诗就是作于王维退居蓝田辋川别业时期,故又称“辋川六言”。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5

  其五忆长安大明宫,及往日献赋、宿省等事,是故国之思一。

  首句写大明宫旧貌。高宗龙朔二年(662)修旧大明宫,改称蓬莱宫,天晴日朗,望终南山如指掌(《唐会要》三十),故云“蓬莱宫殿对南山”。汉武帝好神仙,造通天台,以金盘承露、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玄宗晚年迷信,故以汉武比之。在长安宫阙中独提大明宫,是因为老杜困守时曾在此献赋,见过玄宗;收京后又曾在此与会,朝见肃宗。

  次联回忆当年玄宗宠爱贵妃,和道教兴盛的事实。上句因“蓬莱”字面连及“瑶池”,影射华清池(“瑶池气郁律”),池在京东,“西望”乃据西以望,与下句“东来”成对;而“王母”也就影射贵妃(曾为太真宫女道士)了。下句用《列异传》说函谷关令尹喜望见紫气浮关,乃是老子乘青牛过关西游。唐初高祖认老子为远祖,高宗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亦屡加尊号、广修庙宇、并宣称获其所降灵符,故以老子过关隐射其事。此皆老杜困守所见,实致乱之源也。

  三联叙收京朝见肃宗情景。上句形容朝会时殿前合拢的雉尾扇向两边分开,就象祥云在移动;下句描写日光照在衮服所绣的龙纹上,即见到皇帝的尊容,此乃杜甫在左拾遗任上情景,有《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等诗可参。

  末联即此一跌,说自从华州之贬,至今犹沦落江湖,不知如此朝会又几多回矣。

  【全诗】

  《秋兴八首·其五》

  [唐].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照朝班。

  【注释】

  ①蓬莱宫阙:蓬莱宫,唐宫名。南山:终南山。承露金茎:承露,承露盘;金茎,铜柱。汉武帝好神仙术,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益寿。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唐宫无承露盘,诗中借用以形容唐宫。

  ②“西望”句:瑶池: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王母:即西王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东来”句:《关尹内传》:“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有圣人经过。’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关即函关,通称函谷关。

  ③雉尾:雉尾扇,古代宫庭中仪仗的`一种,用雉羽编制。龙鳞:皇帝衣上所绣的龙纹图案。圣颜:皇帝的面容,指唐玄宗。

  ④一卧:一眠,喻绝意仁途,归隐林下。青琐:古代宫门上的一种装饰,后代指宫门。

  【译文】

  蓬莱宫殿遥对着终南山,承露盘铜术高耸入云端。西望王母自瑶池降临,东来的老子一片紫气弥漫函关。像彩云般分开的是皇宫中绚丽的雉尾扇,阳光照映龙衣才得见皇帝的尊颜。归隐沧江惊叹自己已是暮年,当年有几次在宫门边等候传点朝见?

  【鉴赏】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所作。兴,因此感兴、触景生情的意思。诗借秋天萧条的景色而发,故题为秋兴。《秋兴八首》之五,除与组诗的其他各章,在命意、结构等方面相关联,还有着运用道家典故,以宗教设色,实则道表儒里的特点。

  起二句“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终南山如指掌,汉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班固《西都赋》说:“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可见超句之源出。唐代宫中并无承露金茎,不过是运用诗歌艺术的借代手法,假汉宫比拟唐宫,先造成一种巍峨轩敞的气象,顺势推出承二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蓬莱宫可西望瑶池,东望函谷关,地势高峻,气象宏伟。瑶池降王母典自《汉武内传》:“七月七日,上(汉武帝)斋居承华殿,忽青鸟从西来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紫气满函关则出《列仙传》:”老子西游,关(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旧注云讥册贵妃、祀玄元,或曰专指天宝之盛,均有附会政治之嫌。子美诗妙处往往在无意为文,他通过历史故实和神话传说展开想象,即显示了读书多取材富的学养,又抒发出秋兴忆旧感情的灵气,似无寄托而“当时崇奉神仙之意,则见于言外。”(仇兆鳌语)平实而论,杜甫不过是在为帝京设色,因为他太思恋那个令他怃煎,令他欢欣鼓舞,集合着他全部忠君爱国感情的首都了。

  于是,自然地转出诗人的本来面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写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见到皇帝的容颜。宫中仪仗的雉尾扇像云彩一般地缓缓分开,皇帝衣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这是美好的回忆。杜甫曾为唐玄宗献《三大礼赋》,往时文采动人主”;也曾侍奉唐肃宗为左拾遗,“麻鞋见天子,衣襟露两肘”。动乱里多少悲欢离合,寸心中无限功名勋业,全然在痴醉的想象里放出光芒!然而诗人毕竟是清醒的,当他回到现实之中,国事的难堪、民生的凋蔽,以及自己飘摇的身世,衰飒的病体……,一切客观存在都凝结成沉重的心理积淀,使诗人唱不出雄越激昂的调子,而是呼出无可奈何的喟叹:“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阔大且衰微的秋景,使得诗人“寂寞壮心惊”;“几回”婉转地说明没有一回,杜甫远离进廷,卧病夔州,再没有机会于青琐宫门“点朝班”,为国家效力了,只好通过回忆,表达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那样一种缅怀之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运用几个道家典故,表面上仰慕那可以使人获得精神解脱的道家神仙,似乎与世俗的一切有限的功利追求无缘了。而诗的后半部分则把儒家思想最适于表现个人与君主、与社会之间那种血肉相依,不可分离的关系,把人这种社会性动物内心深处的合群和不能离群的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杜甫虽然一生都“达则兼济天下,穷亦不独善其身”,但有超脱之思,而又终未真想得以超脱的情感矛盾却也从来不曾停止过交锋。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杜甫人格的魅力往往从这种多元的、丰富的情感内涵的抒写之中表现出来。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6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译文及注释

  「翻译」

  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注释」

  ⑴赤兔:骏马名。吕布的坐骑。

  ⑵吕布:勇将名。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⑶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

  ⑷羁策:驾驭,驱使。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赏析」

  诗》共二十三首,诗人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是其中的第八首。此诗通过猛将骑良马,庸人骑劣马的对比,表明良才必须英主才能任用的道理。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才尽其用”的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对趋炎附势的庸才进行无情的嘲讽。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7

  《访秋》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63首。

  【原文】

  访秋

  作者:唐·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释】

  ①访秋:寻访秋色秋意。作于大中元年秋。

  ②望已穷:已可极望。

  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归风:指南风。作者家乡在北。

  ⑤龙潭:即《桂林》诗所谓“龙移白石湫”之白石湫。

  ⑥只是有丹枫:谓除丹枫外不见秋意。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訪秋】李商隱

  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

  江臯當落日,帆席見歸風。

  煙帶龍潭白,霞分鳥道紅。

  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8

  【作品介绍】

  《到秋》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02首。

  【原文】

  到秋

  作者:唐·李商隐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风滞所思。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注释】

  ①到秋:从夏到秋。诗约作于大中元年秋,时商隐在桂林,本篇系代其妻王氏抒写伤离怀远之情。可与同时作的《端居》参读。

  ②淅沥:风声。流离:光采焕发貌,此状簟之光洁。

  ③陆云《九愍》:“眷南云以兴悲。”滞:留滞未归。所思:指自己的丈夫。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拓展内容:到秋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到秋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云滞所思。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翻译

  像扇子般的凉风吹过,像长簟般的细雨闪光。我遥望南天层云万里,怀人不来呀多么惆怅。

  从春望到夏,从夏望到秋,只是一片寂寞凄凉。枫叶红时,苔藓翠绿,正是我闭门独处的时光。

  注释

  淅沥:形容风声的轻微萧索。

  簟:竹席。

  流离:竹席纹路光洁的样子。

  南云:南方的云,指代南方。

  滞:停留。

  所思:指所怀之人。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人诗,大约作于大中二年(848)诗人滞留巴、楚之时。

  赏析

  纪昀评此诗说:“到字好”“住得恰好。”纪昀对“到”字的理解可谓是慧眼独具,别有会心的。先言“好”,后又言“恰好”。前面称“好”,是因为诗人选字精到,言约意丰,后面称“恰好”,是因为此诗含蓄深婉,情韵悠远。其实,细味全诗,这“到”字的“好”处不只两点,它还别有一番深意在。

  首句“扇风渐沥簟流离”,先拈出“扇子”和“竹席”这两件东西,以必不可少的夏令用具来点明时令节气。选物典型,特征鲜明。而夏季的点明,又将预示箸秋天的来临。要知道,这“秋天”在诗人心目中是个重要而喜人的季节。因为到了秋天,他就可与早有相约的友人相聚,把酒临风,一任倾诉离别的愁苦,“秋天”,对于诗人来说,已不是一般的季节概念,而是喜庆的象征,幸福的象征,是“相聚”的代名词,正因为现在已是夏天了,那么秋天不会远。当此际,他的盼望之情当然急迫难忍,火灼火燎。他恨不得时间老人一夜之间就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然而,愿望再好也不等于现实,他依然只能苦苦地等待着、等待着。每到夜晚,他只能独自一人躺在光滑的竹席上扇着凉风,百无聊赖,无人共话语,唯闻扇风“浙沥”声。这单调枯燥的声响,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寡居的愁苦,一阵阵撩拨起对远方友人更为炽热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万里南云滞所思”,紧承首句,集中写对友人的深深念情。“万里”,是虚写,即指与友人相距之遥。诗人与友人虽然相隔“万里”,但与友人始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对友人的思盼之情并未因“万里”之隔而淡薄,却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剪不断,理还乱。此句将诗人的一往情深纳入广阔的万里空间来展示,表明他们感情之厚重,友谊之深笃,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两句:“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诗人千盼万盼,好不容易盼来了秋天,实指望友人即来相会,谁知道迟迟不见踪影。诗人的一腔热望和期望,至此已无可奈何地变成了空望与失望。“守到清秋还寂寞”中的“守”字与“还”字,看似寻常,毫不经意,其实含意颇深。先看“守”字。自从诗人与友人“秋以为期”的相约之后,就一直信“守”着这个约定。他从春守到夏,又从夏守到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信“守”不移。如此之“守”,表现了诗人与友人那如胶似漆般的挚情密意。再看“还寂寞”的“还”字,与前面的“守”字相看,诗人的'寂寞已非今日始,像这样盼“寂寞”,诗人不知经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而到了这一次,本可实现的团聚之望,却一下子又落了空。这回的“寂寞”,可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使他简直到了难以忍受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地步。一个“还”字,写活了诗人的焦躁和烦怨之情。“叶丹苔碧”为秋天所特有的两种景象,与上句的“清秋”相呼应。“闭门时”的“闭”字,十分形象直观地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所特有的孤寂冷寞之感,意深思远,耐人寻味。

  剖析了全诗,再回头看诗题“到秋”之“到”的妙处,至少还有两点可作为纪昀评语的补充,即“到”字隐含了诗人由希望而失望的心灵历程。通过时间的延伸跌宕,加深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此其一。“到”字,还稍露出诗人由失望而生出的对友人未能践约的淡淡的怨艾之情。而诗人的怨艾,恰恰是其对友人怀有深情厚谊的怨中寓爱的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怨得越深,爱得越切。总之,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已全部凝聚到达个“到”字上了。诗人锻字炼句之功,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短小精美,含蕴深广,通篇不着一“愁”字,而诗人思念友人的深沉愁思和寂寞凄凉之景已跃然纸上。通过从夏至秋的时间和万里之遥的空间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久及友情之深,含情绵邈,十分感人。

  反衬手法在诗中运慝得也很成功。“叶丹苔碧”本是“清秋”季节的美好景物,可此时诗人恰因故人未得相会而闭门孤愁。就在这情与景甚不协调的氛围中,反衬出诗人极为寂寞的心情。这像诗人《天涯》诗中用春日莺啼和花开的美景来反衬出悲凉的心情一榉,同样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所不同的是,《天涯》为思乡,此诗为怀人,于怀人中写出失望的心情。因此,达首诗的深意又超过了《天涯》。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9

  其五忆长安大明宫,及往日献赋、宿省等事,是故国之思一。

  首句写大明宫旧貌。高宗龙朔二年(662)修旧大明宫,改称蓬莱宫,天晴日朗,望终南山如指掌(《唐会要》三十),故云“蓬莱宫殿对南山”。汉武帝好神仙,造通天台,以金盘承露、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玄宗晚年迷信,故以汉武比之。在长安宫阙中独提大明宫,是因为老杜困守时曾在此献赋,见过玄宗;收京后又曾在此与会,朝见肃宗。

  次联回忆当年玄宗宠爱贵妃,和道教兴盛的事实。上句因“蓬莱”字面连及“瑶池”,影射华清池(“瑶池气郁律”),池在京东,“西望”乃据西以望,与下句“东来”成对;而“王母”也就影射贵妃(曾为太真宫女道士)了。下句用《列异传》说函谷关令尹喜望见紫气浮关,乃是老子乘青牛过关西游。唐初高祖认老子为远祖,高宗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亦屡加尊号、广修庙宇、并宣称获其所降灵符,故以老子过关隐射其事。此皆老杜困守所见,实致乱之源也。

  三联叙收京朝见肃宗情景。上句形容朝会时殿前合拢的雉尾扇向两边分开,就象祥云在移动;下句描写日光照在衮服所绣的龙纹上,即见到皇帝的尊容,此乃杜甫在左拾遗任上情景,有《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等诗可参。

  末联即此一跌,说自从华州之贬,至今犹沦落江湖,不知如此朝会又几多回矣。

  【全诗】

  《秋兴八首·其五》

  [唐].杜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照朝班。

  【注释】

  ①蓬莱宫阙:蓬莱宫,唐宫名。南山:终南山。承露金茎:承露,承露盘;金茎,铜柱。汉武帝好神仙术,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益寿。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唐宫无承露盘,诗中借用以形容唐宫。

  ②“西望”句:瑶池: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王母:即西王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东来”句:《关尹内传》:“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有圣人经过。’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关即函关,通称函谷关。

  ③雉尾:雉尾扇,古代宫庭中仪仗的一种,用雉羽编制。龙鳞:皇帝衣上所绣的龙纹图案。圣颜:皇帝的面容,指唐玄宗。

  ④一卧:一眠,喻绝意仁途,归隐林下。青琐:古代宫门上的一种装饰,后代指宫门。

  【译文】

  蓬莱宫殿遥对着终南山,承露盘铜术高耸入云端。西望王母自瑶池降临,东来的老子一片紫气弥漫函关。像彩云般分开的是皇宫中绚丽的雉尾扇,阳光照映龙衣才得见皇帝的尊颜。归隐沧江惊叹自己已是暮年,当年有几次在宫门边等候传点朝见?

  【鉴赏】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所作。兴,因此感兴、触景生情的意思。诗借秋天萧条的景色而发,故题为秋兴。《秋兴八首》之五,除与组诗的其他各章,在命意、结构等方面相关联,还有着运用道家典故,以宗教设色,实则道表儒里的特点。

  起二句“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修旧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终南山如指掌,汉武帝好神仙,作承露盘以承甘露,以为服食之可以延年。班固《西都赋》说:“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可见超句之源出。唐代宫中并无承露金茎,不过是运用诗歌艺术的借代手法,假汉宫比拟唐宫,先造成一种巍峨轩敞的气象,顺势推出承二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蓬莱宫可西望瑶池,东望函谷关,地势高峻,气象宏伟。瑶池降王母典自《汉武内传》:“七月七日,上(汉武帝)斋居承华殿,忽青鸟从西来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紫气满函关则出《列仙传》:”老子西游,关(函谷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旧注云讥册贵妃、祀玄元,或曰专指天宝之盛,均有附会政治之嫌。子美诗妙处往往在无意为文,他通过历史故实和神话传说展开想象,即显示了读书多取材富的学养,又抒发出秋兴忆旧感情的灵气,似无寄托而“当时崇奉神仙之意,则见于言外。”(仇兆鳌语)平实而论,杜甫不过是在为帝京设色,因为他太思恋那个令他怃煎,令他欢欣鼓舞,集合着他全部忠君爱国感情的`首都了。

  于是,自然地转出诗人的本来面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写在威严的朝见仪式中,自己曾见到皇帝的容颜。宫中仪仗的雉尾扇像云彩一般地缓缓分开,皇帝衣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这是美好的回忆。杜甫曾为唐玄宗献《三大礼赋》,往时文采动人主”;也曾侍奉唐肃宗为左拾遗,“麻鞋见天子,衣襟露两肘”。动乱里多少悲欢离合,寸心中无限功名勋业,全然在痴醉的想象里放出光芒!然而诗人毕竟是清醒的,当他回到现实之中,国事的难堪、民生的凋蔽,以及自己飘摇的身世,衰飒的病体……,一切客观存在都凝结成沉重的心理积淀,使诗人唱不出雄越激昂的调子,而是呼出无可奈何的喟叹:“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阔大且衰微的秋景,使得诗人“寂寞壮心惊”;“几回”婉转地说明没有一回,杜甫远离进廷,卧病夔州,再没有机会于青琐宫门“点朝班”,为国家效力了,只好通过回忆,表达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那样一种缅怀之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运用几个道家典故,表面上仰慕那可以使人获得精神解脱的道家神仙,似乎与世俗的一切有限的功利追求无缘了。而诗的后半部分则把儒家思想最适于表现个人与君主、与社会之间那种血肉相依,不可分离的关系,把人这种社会性动物内心深处的合群和不能离群的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杜甫虽然一生都“达则兼济天下,穷亦不独善其身”,但有超脱之思,而又终未真想得以超脱的情感矛盾却也从来不曾停止过交锋。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杜甫人格的魅力往往从这种多元的、丰富的情感内涵的抒写之中表现出来。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10

秋怀 其八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扩展阅读范文11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下面是杜甫《秋兴八首其八》全诗注释赏析,供大家参考!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释:

  [1]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2]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3]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本句为倒装语序。

  [4]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5]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6]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7]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8]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句解: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两句是回忆长安的景物:那稻米,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香粒;那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这种充满豪情和诗情画意的描绘,正反映了强烈的今昔对比,反衬出诗人关切国家安危的沉重心情。

  译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昆吾御宿,皆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傍终南山而西,方三百里,跨有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在县(今作户县)东南30里。紫阁,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渼陂”(bēi),水池名,在县(今作户县)西5里,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周长14里,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赏析:

  这一首是诗人回忆在长安时与友人同游渼陂的.情形。首联记游踪,即从长安出发,经过昆吾、御宿两地,再沿紫阁峰北面的山路而达于渼陂。颔联以“鹦鹉粒”写渼陂物产之丰,以“凤凰枝”写渼陂景色之美。颈联记渼陂泛舟中的盛事。结尾以当年才华横溢反衬今日才思枯竭,总结全诗,言外有无穷感慨。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秋怀诗·其八》唐诗及注释实用1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