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文>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实例1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译文翻译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解释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yǐng)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yún)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gū)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遥知。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这里用此典提醒友人应知家人盼其回归。

  老莱(lái)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后,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孟浩然虽然渴望入仕,但已年近五十,再加上对官僚生活的'不适应,江南的暮春时节,孟浩然辞职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1

  送友人南归原文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翻译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遥知。

  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

  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

  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赏析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2

  《送友人南归》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36首。此诗作于春末送别中。

  原文

  送友人南归

  作者:唐・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释

  ①三江:指长江、澄江、湘江,参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七。

  ②汉水广:《诗・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③全诗又采此诗前四句作一绝,录入卷五00张枯集中(《思归乐二首)之二)。按:此诗前四句绝非张枯所作,说见陈铁民《王维诗真伪考》(载《王维新论》)。

  ④郧国:古国名,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地在今湖北安陆。

  ⑤菰米:菰(多年生草木植物,生浅水中)的果实。

  ⑥悬知:料想。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其格律为平起式首句不入韵格,用上平声五微韵。首句对仗。三句三仄尾,不救,了意为先。其余平仄规范。

  此诗作于春末送别中,友人是南方人。三江,有多解,据此诗内容当指长江中下游一带。郢城,春秋时楚国国都;郧国,古国名,在湖北陆安,春秋时为楚国所灭。悬知,挂念中想象。倚门望,指友人的双亲,主语省略。老莱衣,意为孝顺的子孙,借代友人;典出《列女传》老莱子至孝,年七十双亲尚在,穿五彩衣佯装儿童以取悦之。首联即时发端,友人春初出发,路途很远,到家的时候春天将过去,北飞的鸿雁也在江南看不见了;颔联、颈联想象描绘友人家乡的美好,非眼前实景。孤客郢城归,倒装句(郢城是宾语而不是壮语,归是谓语),以应对仗之需。友人路上将看到的风光。尾联设想,朋友在路上想象,自己的双亲倚门遥望,认出了儿子的身影。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送友人南�w王�S

  �f�Y春���M,三江雁亦稀。

  �B天�h水�V,孤客郢城�w。

  �y��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抑�倚�T望,�b�R老�R衣。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3

  《送友人南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其格律为平起式首句不入韵格,用上平声五微韵。首句对仗。三句三仄尾,不救,了意为先。其余平仄规范。

  此诗作于春末送别中,友人是南方人。三江,有多解,据此诗内容当指长江中下游一带。郢城,春秋时楚国国都;郧国,古国名,在湖北陆安,春秋时为楚国所灭。悬知,挂念中想象。倚门望,指友人的双亲,主语省略。老莱衣,意为孝顺的'子孙,借代友人;典出《列女传》老莱子至孝,年七十双亲尚在,穿五彩衣佯装儿童以取悦之。首联即时发端,友人春初出发,路途很远,到家的时候春天将过去,北飞的鸿雁也在江南看不见了;颔联、颈联想象描绘友人家乡的美好,非眼前实景。孤客郢城归,倒装句(郢城是宾语而不是壮语,归是谓语),以应对仗之需。友人路上将看到的风光。尾联设想,朋友在路上想象,自己的双亲倚门遥望,认出了儿子的身影。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4

  《送区弘南归》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9卷。

  原文

  送区弘南归

  作者:唐·韩愈

  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

  汹汹洞庭莽翠微,九疑镵天荒是非。

  野有象犀水贝玑,分散百宝人士稀。

  我迁于南日周围,来见者众莫依俙。

  爰有区子荧荧晖,观以彝训或从违。

  我念前人譬葑菲,落以斧引以纆徽。

  虽有不逮驱騑騑,或采于薄渔于矶。

  服役不辱言不讥,从我荆州来京畿。

  离其母妻绝因依,嗟我道不能自肥。

  子虽勤苦终何希,王都观阙双巍巍。

  腾蹋众骏事鞍鞿,佩服上色紫与绯。

  独子之节可嗟唏,母附书至妻寄衣。

  开书拆衣泪痕晞,虽不敕还情庶几。

  朝暮盘羞恻庭闱,幽房无人感伊威。

  人生此难馀可祈,子去矣时若发机。

  蜃沉海底气升霏,彩雉野伏朝扇翚。

  处子窈窕王所妃,苟有令德隐不腓。

  况今天子铺德威,蔽能者诛荐受禨。

  出送抚背我涕挥,行行正直慎脂韦。

  业成志树来颀颀,我当为子言天扉。

  注释

  1、区弘:韩愈弟子。张籍《送区弘诗》:“韩公国大贤,道德赫已闻。昨出为阳山,尔区来趋奔。韩官迁法曹,子随至荆门。韩入为博士,崎岖从羁轮。”可知自韩愈贬阳山时,区弘就一直跟随。本诗作于元和元年(806)秋冬以后,具体在哪一年,已难确考。

  2、穆:周穆王,周昭王之子。《抱朴子·释滞篇》:“周穆王南征,三军之众,一朝尽化,君子为猨为鹤,小人为虫为沙。”伏以飞:或伏或飞。以,犹“与”。

  3、莽翠微:湖水苍茫,呈现山的青翠色。

  4、鑱天:刺破天空。荒是非:指穆王南征,三军化为虫沙猿鹤之事,为是为非,莫可考究。荒,迷乱。

  5、贝:海贝,如玳瑁之类。古人用作装饰品。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珠。《汉书·地理志下》:“粤地……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

  6、人士:犹人口。

  7、迁于南:贬谪到南方。指任阳山令。日周围:指日行黄道一周。意思是过了一周年。

  8、依俙:同“依稀”,模糊,不清晰。

  9、荧荧:微光闪灼的样子。

  10、观:示。彝训:日常的训诫。或从违:或听从或不听从。

  11、葑菲:两种野菜,菜叶可食,而根茎不良。《诗·邶风·谷风》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臼季向文公推荐郤缺,引用了这两句诗,并说:“君取节焉可也。”意思是,},葑菲上善下恶,采葑菲的`人不能因其根恶而并弃其善;对于人来说,只要取其善就是了。

  12、落以斧:指用斧砍削木材使其成器。《左传》僖公十五年:“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纆徽:木工用的墨线。《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不逮:不及。騑騑:马行不止的样子。

  14、薄:林薄,草木丛聚之处。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5、服役:指服侍老师。《论语·为政》有“有事,弟子服其劳”的话。

  16、因依:依靠。

  17、道不能自肥:不能用先王之道使自己充实完美。《淮南子·精神训》说,子夏去见曾子,曾子问他为何原先瘦现在肥,子夏说:“出见富贵之乐而欲之,人见先王之道又说(悦)之,两者心战,故耀;先王之道胜,故肥。”

  18、希:希望。

  19、观阙:宫门两侧的望楼。

  20、腾蹋:奔驰。鞿:马疆绳。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5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4】别:告别。

  【5】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兹:声音词。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作品赏析:

  【注释】:

  萧萧:马鸣声。班马:临别的马。

  【简析】:

  这首五律,描述送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语言流畅,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缚。

  [注释](1)北郭:北城门外。

  (2)孤蓬:蓬是一种草,枯后断根,遇风吹散,飞转无定。此处孤蓬喻孤独远行的友人。

  (3)故人:诗人自称。

  (4)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之马,喻人之分别。

  [译文]北城门外青山横亘,东城之外白水环绕。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6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远行。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注:不要写成“斑马”)

  译文: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

  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

  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

  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注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明净的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分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现在。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落日长河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7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译文: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yǐng)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yún)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gū)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遥知。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这里用此典提醒友人应知家人盼其回归。

  老莱(lái)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赏析: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8

  【原文】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9

  原文: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译文: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yǐng)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yún)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gū)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遥知。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这里用此典提醒友人应知家人盼其回归。

  老莱(lái)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赏析: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扩展阅读实例10

送友人南归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精选一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