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优美作文> 散文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散文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第1篇

  学校很小,却有一个让我们兴奋的小操场。左右两边,两栋土坯垒的房子,房顶盖的是稻草,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空的,只在冬天的时候,用塑料薄膜 蒙起。刮风的时候,薄膜跟着哗哗哗地响,下雨的时节,雨水透过稻草,滴滴答答地滴在黄泥地上,溅起一个个小小的坑。草坪的另一头,是一座空的房架子,据说解放前是庵堂,破四旧时房子的板壁被周边寨子里的人拆走,房顶盖的却是瓦。下雨的时候,课间没地方去,这里就是我们玩耍的地方-----抛石子,跳皮筋,踢毽子,要不就干脆相互追打。还有一边是一丘稻田,春天田水开始变暖的时候,田里就热闹起来,青蛙呱呱呱呱地叫,热闹得很。秋天谷子收割以后,稻草就码在田坎边,最好躺在上面晒太阳。草坪角落,走下几级石头砌成的阶梯,是厕所。厕所是木头建的,地下挖着大坑,上面做成房间样的,木板地板隔坑半米的高度,锯有一个个两个脚板大的孔,排便用的`。经常就有淘气的学生,捡来大石头,趁有人在里面上厕所的时候,将石头砸进粪坑,粪水会溅到那个人的身上,以此取乐。

  我跟翠兰一个班,准确地说,是在同一间教室-----复式班,二年级跟四年级。学校三个老师,一个男的,民办,两个女的,代课。上课了,前半节,老师先让二年级的学生做作业,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后半节交换。我四年级,她二年级。一群比我们大些的同学知道我们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撮合我们打老庚。

  跟翠兰打老庚,开始我是极不情愿的。她长得黑黢黢且不说,还扎着两个毽子头,怎么看怎么幼稚。最重要的是我读四年级,她才读二年级。用现在的话说,我有点俯就。然而她好像压根儿不知道我的想法,一心一意和我做老庚。

  由于我是外地的,有几个比我们大的男生总是欺负我,见到我就故意大声喊:街巴老,吃稻草,吃不饱,朝着乡下跑。除了向老师告状,我拿他们毫无办法,而老师好像并不在意我的告状。那几个家伙越发得意了。只要翠兰听见,每次都会捡起石块,恶狠狠地朝他们扔去。要不就扑上去,全然不顾自己个子小,不是他们的对手。打不赢,她也不会示弱,逮住对方的手就咬,同时指甲也会狠狠地挠向对方。当然她也没少挨那些家伙的拳脚。她却从未放弃保护我:哪个再欺负我老庚,给我等着!果然,就有某个人的书少了一本,或是课本被撕掉几张。渐渐的,再没人敢冲我叫了。

  我们的村小学是建在一个小山包上。一根巨大的陶瓷烧制的水管,从山脚的河里延伸上来,河里的水也被引上来了。沿着这根水管走下去,旁边有一丘荒水田,里面生长着野荸荠。那时候吃顿饱饭都难,更别说水果零食了,因此那丘水田对我们来说充满了诱惑。清明前后,水还有些冷,野荸荠还没发芽,就有学生挽起裤脚,脱了鞋袜下去踩荸荠。烂泥里,两只脚慢慢交替前移。突然觉得脚下有什么东西按脚,身手下去,烂泥里一摸,一个荸荠就到手了。我也照他们的样子,却一个荸荠也没有摸到,往往还弄得满脸满身的泥。翠兰摸到的也不多,但哪怕只摸到一个,她也会跟我分着吃,好甜的荸荠呀!

  让我没想到的是翠兰的成绩也不错,好几次在全公社进行的 比赛中她都得了奖。跟她一起读二年级的还有她弟弟。弟弟因生病腿变残疾,走不了远路。弟弟生病以后,大都是她照顾着,上学放学都是翠兰背着。从学校到她家,有七八里山路。怪不得她才上二年级呢。她家虽不富裕,感觉却很快乐。同年爹话不多实在人,同年妈虽不识字,却热情好客,说话大嗓门,笑起来哈哈哈哈地,好像永远没有忧愁的事。妈妈平时不怎么让我去同学家,但去老庚家,她却从不阻拦。因此寒暑假倒有不少的时间是在老庚家过的。每次我去她家,同年妈总会想办法弄点好吃的,米豆腐,油炸粑粑,面条(那时候乡下只在节日的时候才有来吃)。她做的酸萝卜永远是最好吃的,酸,脆。寨子上的同龄女孩都喜欢来她家玩。吃完晚饭,只要不下雨,她们就会提着马灯,或是打着手电筒,来到她家。夏天在门口的小坪里,冬天挤在火炉山,讲故事,讲笑话。同年妈会用木瓢装满一瓢坛子里刚取出的酸萝卜,拌点辣椒粉,拌点白糖,大家一哄就吃光了。要不就是拿出鼎罐,架在火炉的撑架上,煮一罐甜酒给大家宵夜。

  后来我跟着妈妈进城了,去她家的时间就少了。她读了初二,却没有继续读完初中。因为家境不宽裕,要把上学的机会留给成绩同样优秀的弟弟。她没有怨言,打工供弟弟上学。给人当保姆,建筑工地给人煮饭,给人担砖,和水泥。我的脑海里总有一个画面:一个皮肤黑黑的,个子单薄的农村妹子挽着衣袖卷着裤腿,担着砖块,咬着牙,摇摇摆摆地走在脚手架上。我知道,我牵挂她,从心底牵挂她。

  然而有一天,她却出现在我读大学的 寝室门口。她来看我,更是来看看我所读的大学。她要我带她看我上课的教室,上体育课的操场,看书的图书馆,吃饭的食堂,散步的小山坡。看得出,她很高兴,眼里满是羡慕。晚上我们睡在被窝里,她却簌簌地哭。大学,一直是她的梦想,却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第二天她准备走,我留她再玩几天,她说就多玩一天,再替弟弟看看大学的样子。因为腿残疾,弟弟虽考上了大学,却没有被学校录取。她要把自己的梦和弟弟的梦一起保存。

  幸喜上次回家,偶然遇到老庚的嫂子,从她那里知道一点老庚的消息:她嫁到了芷江,有一个正上大学儿子,还有一对上大学的双胞胎胞胎女儿。她跟丈夫正努力打工赚钱,供三个孩子上学。她的日子过得累,但充满欣喜,充满希望-------儿女替她圆了大学梦。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1篇

  我的家里,有一个重要的家庭大咖,还经常处在二次元中,他70岁出头,脸上有几块指甲盖大小的老年斑,还掺杂着红血丝。脚下踩着一双大板鞋,走路成外八字,总穿着一身军装,好似一个退伍的“老兵”,外面还常披着一件黑夹克。他就是我那“慢名远扬”的姥爷。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我们全家去了锦州的医巫闾山。刚到那,我姥爷就慢腾腾地说:“你们先走,我断后”。我双手抱拳开玩笑的说:“大侠,谢了”。我们往上走了好一段时间,姥爷才赶上来。向来就有“女汉子”著称的姥姥火了,扯着她的大嗓门说:“你快点走啊,老毛病又犯了”。姥爷拖着长音,眼睛都不抬的回应着:“我们是来看景来了,又不是比赛,看景就要慢慢看才会品出美景的独特味道的”。一句话给姥姥所有想说的话都噎了回去,那种滋味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又走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大景点,十二生肖。我们急急的扫了一圈就往上爬了,这时却不见了姥爷的踪影,我们一起找呀找,终于在一个凸起的石头上找到了那位身着绿军装的“老兵”。

  他半睁着眼睛,慢悠悠第瞅了我们一眼。这时姥姥又开始“发飙”了,“你还不跟我们一起走,还得时刻看着你,能不能让我们省点心”。姥爷还是漫不经心地说:“知道了”,说完慢动作似的站起身,双手背后,迈着小碎步一步步的往上磨。嘴里还在小声的嘟囔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逛景如喝茶是需要慢品的,不是快的活啊”。

  “到了,到山顶了”,我激动而兴奋地说:“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啊”。往下一看,我看到了百米之外的石阶上姥爷正以“龟速”在前进。嘴里还悠然自得的抽着旱烟,屁股上的烟口袋还在那左右摇晃,好像在说“爬山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这时的`我,苦笑不得啊。

  姥爷,这次的登山,我终于知道了您的老毛病了,姥爷,您就是做事太慢,太慢,太太慢。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慢有慢的好处,快有快的不足。我不希望你改这毛病,只希望下次我们在旅游你不要在让我那女汉子的姥姥为你那么操心了。

  这就是我家的慢老,我写完一篇作文的时间,他还不一定能吃完一顿饭呢。哎!

 

  集美小学五年一班曾湘阳

  2014年5月18日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2篇

  说起我们家,有两个“宝贝”,那就是我和奶奶。我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小宝贝”,那奶奶当然是我们家的“老宝贝”了!

  我的奶奶五十多岁,早早地就退休了。她整天忙着打扫家,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简直就是我们家的`“免费保姆”!

  奶奶最拿手的就是做饭了!每天,我都会给奶奶奉上一张菜单,上面清楚地写着我第二天想吃的食物。第二天天刚刚亮,奶奶就会早早地起床,去菜市场买菜。久而久之,奶奶都和那些小贩混熟了,小贩们都会告诉奶奶哪个新鲜,哪个不新鲜。上午,她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厨房成了她的“战场。”中午放学,我一进家门,就大声喊道:“奶奶,我回来了!”奶奶乐呵呵地说:“我的心肝宝贝儿快点洗洗手吃饭吧!”说完,便把一道道菜摆在餐桌上,真是色香味俱全呀!馋得我直流口水。开始享受美食了,我边吃边说:“奶奶,你的手艺简直可以和饭店里的大厨师媲美了!”每听到我说这样的话,奶奶便会笑得合不拢嘴。

  奶奶不仅饭做得好吃,而且她干什么是都非常有耐心。最近,她又迷上了十字绣,这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刚刚绣完一个“福” 字,装裱起来挂着墙上,她觉得十分好看,便又买了“沁园春.雪”,上面不仅有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图画呢!奶奶每天一有空,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桌子旁,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她还说:“等我的新房交工,这就是我给新房子的大贺礼!”

  这就是我家的“老宝贝”——我的奶奶。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3篇

  消息来得突然,虽然我早知她病已是末期,可是几天前我去看她,她还是言字清楚的呀,只是瘦到皮包骨,胳膊被针扎的青紫,看起很是让人心酸,看到我,她是很高兴的,还挣扎的想起来,我说婶子你躺着吧,我呆一会就走,家里一大堆活等着我呢。

  三婶说:娃呀,有几个月没见到你了。我夸张的撇着嘴说:谁说的,前阵在路口不是看见你啦。不是跟你说话了吗?婶子知道,我几乎不去村里谁家串门的嘛。三婶呵呵的笑:不串门好,省得多是非,你就在家把娃娃们看好就行了,唉,婶子嘴馋,一顿火锅害的,花了家里多少钱啊!以后再不敢吃了!我安慰她,花钱是小事啊,人没事就好,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嘴这么馋哦!我嘻嘻哈哈的跟三婶开着玩笑,因为我怕自己,一不小心掉下泪来。陪了她一会就赶紧出来。

  门外的走廊碰见堂嫂,堂嫂是个温婉端庄的女人,我和她也相处得极好,问及三婶的病,堂嫂也红了眼睛,平时婆媳老在一起磕磕碰碰,可毕竟几十年过活一起有了感情,搁谁也难受得要命。我不禁默默然了。平时提起这个厉害婆婆,堂嫂总一肚子委屈。这下却变得沉默不语了。要说这阎王索命,可真是不看时候,才不管你没活够,不甘心什么的,活脱脱就把个精明能干的老太太折磨得不成人形,如今看她躺在那里,毫无火气,我倒真怀念她以前不讲理的.时候。要说这三婶,这真是受了大罪过来的,一进门,家里老老小小九口人,痴的傻得病的都得她操心伺候,三婶没叫过苦累,丈夫不知热知冷又早早离开她,年青时,十五岁的二儿子跟同学口角,一砖被要了命,她哭到肝肠寸断,还是得擦干眼泪继续生活。平时仍是高喉咙大嗓门嘻哈热闹精明强干简直快赶上武则天了,堂哥娶到堂婶按说是修来的福气,堂嫂贤惠又长得好,可这婆媳两就是过不到一起,隔几天就要掐一顿,堂哥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后来战火升级,堂哥实在无奈,回家冰锅冷灶,享受不到多少温情,就谋思着向外伸展了,等到堂嫂发现苗头已晚矣,于是两口子也掐起来,老母自然向着儿子骂媳妇……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越发恶劣,两个孙女宁愿住校也不愿回家。直到前年家里出了重大变故,一家人这才关系稍缓和,这才几天,三婶却……

  三婶一直很疼我,疼得堂嫂都撇起嘴玩笑,说三婶偏心,三婶大声说,我就是喜欢我瑜,我娃就是好,孝顺,不多是非!呵呵,三婶个性有点自私,只知道自家人好,有了好吃的碰见了却总要拿给我吃。去年冬她过生日我没赶得及去吃饭,她装了好多好吃的让堂嫂送了过来。我就很纳闷了,婆媳两人都不是蛮不讲理的人干嘛就过不到一起?难道是因为争宠?

  我又不禁想起我的公公来。

  我公公今年七十四岁,年轻时就把我婆婆打跑了,我嫁过来十年没少受他的气,丈夫也常被他不讲理的老爹骂得眼泪常流。你说你整日游手好闲嘴馋乱花钱倒也罢了,整天找茬吵架,我收的麦子玉米给我踢到土里,买的米喂鸽子,做的饭不好吃就喂狗,篷布扎得稀烂。几十岁的人了火气大得要命还到处跟人抬杠惹事,打得头破血流还被人家找上门来骂!丈夫是个老实人,胆小怕事,我无法只好拿出泼妇架势,把对方一顿教训。没成想,就一次,满村没人敢再找老头的事了,哈哈都说我看着端庄,没看出来竟这么泼辣的。前七八年我基本都是忍,后来落下了一生气就手发抖,头晕的毛病,医生说,不要太闷在心里,想发火就发出来,他再来找茬我就发火,这下倒教育他了。我的日子也好过的多了。

  摊上这样的公公真是倒霉,可我也没什么可怨的,当初结婚时,我公公就是十里八村出名的懒汉外加不讲理。是我自己愿意嫁到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里。我母亲说过,你自己想好,嫁过去那就是你父亲,你不能对他不好,要是我听人在我面前说你对人不好,你就别回这个家。

  母亲是懂道理的人,她对我说:家有一老,那是一宝啊,不要只看到他的短处,多看看长处。你就会活得舒服的多了。你看你公公现在多少给你操个心看下娃娃不是。他都七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年啊。

  是啊,人活在这世上往往就是几十年的光阴,说过的话,走过的路遇到的人,都是你的缘分,一个屋檐下生活更是几世修来的,是福也好,受气也罢,要看如何把握和看待,我娘家亲奶奶和我婶婶吵架打闹了几十年,等到奶奶故去,我看到婶婶哭得伤心,我知道那是真心的眼泪,人和人相处久了,就算是互相多嫌吵闹却也是互相依恋做伴的。三婶要是没了,我就不信堂嫂不会想念她,公公要是不在了,我出出进进,这个家也会很空的。

  上面絮叨的是婆媳,公媳,那亲的有血缘的就更不用多说了。要我说呀,还是趁能尽孝的时候尽孝,能宽容的时候多宽容,谁也不是神,不可能没委屈没气,可是时常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看,把心放平。别等到一切无可挽回,你再一人独自,咀嚼那曾经的磕磕绊绊,懊悔曾经的尖言利嘴恶语伤人。这时才想起对方的好来。即使你流尽一缸悔恨的泪,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后天就是中秋了,公公已问过我好几次丈夫的归期,儿子长年在外,看来这孤独的也不是我一个人,从小拉扯大的老儿子转眼貌似成了媳妇的了,心里怎么能平衡呢,呵呵,下午上街,给公公多买些月饼吧。人老了,总是很寂寞的。

  想想,我以后,也是会有这么一天的……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4篇

  小时候喜好听长辈们讲故事,都是些他们小时候的事,虽不是文采斐然,倒还凑合着听的。那时也没什么趣味,每到夏日晚间,围坐在饭桌上,也就聊些有的没的。这时间啊,真是给足了面子,一晃就已是后半夜。

  那时闹着要和长辈睡在一起,也是为了听那故事,或是说为了能有受到保护的感觉。每逢听着故事就入睡了,故事也就那么多,反复的讲,我也就反复的听,到没有嫌烦的。估计那时的自己,便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感觉了。

  现在回想起来啊,满满的都是念想,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总是不舍的样子。讲故事的人已经不在了,可听故事的人还想听着,不愿意过早的长大,更不愿意成了那些讨厌的人。可终究是搏不过命的,不想不是不做,很不情愿的,也就这样长大了。

  时常是在幻想,要是自己有个风趣幽默的长辈在,那我的童年是不是也会快乐。之前都是想的,这可有年头了,事情也是记不清楚,也就放任着胡乱的想。自小便是有个幽默风趣的长辈,到了晚上睡在一张床铺上,被抱着,很有安全感。

  可时间长了,也就不愿意想了,明知是没有的,再怎么想也是白费。自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独自一人的感受生活,并不是太适应,真希望被保护着。则么可能是被保护着呢,也是不愿意再被保护着了,外表越是坚强,这内心啊,也就越是脆弱。

  想着能有个撒娇的地方,还需有个严厉的叔叔,自是需有能力,要不然真就愿意一个人待着。可以说出心中的苦闷,也能被保护着,更愿意顺着,不希望是不快乐的。要真是有这样个地方,还真就算得上幸运,上哪儿寻得,依是没有出路的。

  都说只要等待,便就能等到的,不管是多久,真心终有回报。应该算是找到了,有个能每日说声晚安的地方,也被呵护着,心里比起之前却是开心不少。盼着,也感着,终有那么一天是正好,能在某个地方见上一面的。

  都说这人啊,是越老越值钱,脑袋里装的知识不说,就谈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心里便是想接触的'。言辞激烈些,显得严厉霸气,也不失了可爱处,竟想着抱一抱了。但若只是粗里粗气的,没有大的见解,也只能避而远之,见都不想见了。

  从谈吐之间,一个人便是暴露了,有真才实学的就是有,没有想装的,还真是装不来。时不时的几句激烈言辞,外人看来也不是高高在上,原来都是一样,有气就撒的。心里是更愿意接触了,家有这一老,还真就是有了一宝呢!

  也需充实自己的知识,这万一日后见了个面,看我是个啥都不懂的傻小伙子,谁还愿意进一步接触啊。可不能失了这次机会,人海茫茫中相遇本就是难事,更何况也是自己想接触的,那更是要牢牢抓住了。若是自己不强啊,可真是会被瞧不起的,别说见面了,连说话都是不投机的。

  这家有一老啊,如有一宝,我这宝算是抓住了,可不轻易放手了。能不伪装自己的地方很少,有时在家中也要伪装自己,真的是太累了。可也有不需伪装,能坦诚相待的地方,那便是有你在的地方。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5篇

  2012年10月11日19时,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引起世界关注。然而,面对接踵而至的赞誉,莫言却表现得很淡然,因为对他来说,自己最大的成功,不是写出了多少名篇,而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高粱地旁,妻子的背影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

  莫言本名管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因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莫言几乎瘦成一根豆芽,一颗大脑袋显得更加突兀。为了填饱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过,甚至连煤块都敢啃。

  莫言小时候有过两个梦想,一个是能吃上肥肉馅儿的饺子,另一个就是长大后能娶石匠的女儿。因为家里穷得叮当响,所以周围的伙伴们常常嘲笑莫言将来娶不上媳妇,而莫言也经常为此感到担忧。而那时村里的石匠家有位漂亮姑娘,年方二八,生得浓眉大眼,身材健硕,很符合庄稼人的审美观。于是,这位漂亮姑娘就成了莫言心目中最理想的媳妇人选。他常常幻想,要是自己长大之后,能娶到石匠的女儿,那该多好啊!

  莫言20岁那年,进入棉花厂当了工人,而那时候石匠家的女儿也早已嫁人生子,终日忙碌在田间地头,为家务和农活操劳着。虽然如此,但在莫言心中,依然埋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娶一个像石匠家女儿一样勤劳淳朴的姑娘。因为,在他心目中,那些干得了粗活、吃得了苦头的妇女才是中国女性最美好的形象。怀揣着这样的念想,一个姑娘走进了莫言的视线,她就是棉花厂的女工杜勤兰。

  杜勤兰不算漂亮,但淳朴利落,一点也没有年轻女子的娇气,颇能吃苦耐劳。看到杜勤兰的第一眼,莫言就对这个质朴的姑娘产生了好感,认定了她将来必能成为贤妻良母。但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大多数年轻人都十分内敛,加上莫言总觉得自己的条件不好,配不上杜勤兰,所以一直将爱慕隐藏在了心底,从未向任何一个人提起。

  后来莫言当了兵,成为一名军人,他才觉得自己有了向姑娘提亲的资格。于是,他特地利用探亲假的时间回了趟老家,从村里请了位媒人,跑到杜勤兰家提亲。

  那时,女孩们判定一个男人值不值得嫁的唯一标准,既不是能力也不是才干,而是这个人是不是老实可靠,恰好莫言就是一个木讷而老实的汉子,所以杜勤兰对莫言的印象还算不错,认为他值得托付终身。就这样,杜勤兰同意了与莫言的婚事,两个人很快开了证明领了证,在老家办了一桌简单的酒席。然后,莫言便回到了部队,杜勤兰留在家中操持家务。

  事实证明莫言果然没有看错人,杜勤兰的确是勤劳能干的好媳妇,照顾老人,做饭务农样样都做得很好。有杜勤兰在,莫言几乎什么都不用操心。于是,他把心思都花在了读书写作上,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同年,莫言和杜勤兰的女儿笑笑出生了。为了照料女儿,杜勤兰辞去了棉花厂的工作,开始在家务农并照料孩子。莫言觉得亏欠了妻子,抱歉地对她说:“你好不容易当了工人,现在为了这个家又工转农了,还要下地做农活,真是委屈你了。”没想到杜勤兰却幽默地说:“有啥可委屈的,工农本是一家,再说了,我务农也是为了支持你当兵,咱家也算是拥军专业户了。”

  听了妻子的话,莫言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只好抢着下田帮妻子干活,两个人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给农作物浇水施肥。农活干完,已是傍晚时分,火红的晚霞燃烧在天际,映衬着大片的高粱地,景象蔚为壮观,看着晚霞映衬下妻子红彤彤的背影,莫言感觉那就是天底下最美的画面。

  1982年,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此后一直留在北京学习和写作。而杜勤兰则继续留在家乡照顾全家老小。因为想念妻小,莫言每个月都会写信回家,考虑到妻子识字少,他总会想办法用最简单的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还会在信里画个胖胖的男人,男人穿着厚厚的棉袄正在大口吃馒头,意思是自己在外面吃得饱穿得暖,让妻子放心;有时莫言还会描画过年时的场景:一个胖胖的男人和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围着土炕吃饺子,窗外是一串串鞭炮。杜勤兰一看就明白了,丈夫这是盼着过年回家吃自己包的饺子呢!

  为了看明白丈夫寄来的书信,杜勤兰也变得格外好学起来。她下田之后常常跟着读小学的女儿学习拼音和汉字,还常常抱着字典查生字,没多久就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常用字,这下子看丈夫的信可就一点都不吃力了。

  名满天下,心中的爱还是那不变的唯一

  因为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莫言经常看书和写作到深夜。肚子饿了,他就用大葱煮水喝,久而久之,就患上了胃溃疡,一到饭点就开始胃疼,只能靠吃药来镇痛。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勤兰从一位回家探亲的老乡那里得知丈夫患上了胃病,她十分着急,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当天下午,杜勤兰就来到山上,采了许多治胃病的中草药,然后将它们熬成药汤,用汤汁和上高粱面做成煎饼,托人带给北京的莫言。于是,莫言再熬夜的时候,就吃上了妻子特制的宵夜,每次肚子饿了,他就会小心地撕下一小块煎饼,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让略带草药香气的高粱味道在口腔中弥漫。在这种闭目享受中,他便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还有家中正倚门守望远方的妻子。

  1987年,莫言的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红高粱》,电影上映后,全国很快掀起了“高粱热”,莫言也立刻出名了。不少女性纷纷向他示爱,其中也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貌美者,但莫言一一回绝了。有个女孩特别执着,她不断地向莫言表白,并且调查了他的家庭情况。她对莫言说:“你和你妻子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你们的学识水平、文化层次根本就不对等,肯定会出现交流上的障碍,与其等到将来决裂,还不如早点好聚好散,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女孩还表示,自己愿意像鲁迅背后的许广平一样陪伴在他的身边,做他的红颜知己。但是,莫言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女孩的好意,并且告诉她,自己和妻子之间是有爱情的。有时候爱情和学识、地位无关,但和灵魂的觉知有关,他早已认定家中的糟糠之妻就是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这个想法永不变更。

  为了避免女粉丝们继续“骚扰”自己,莫言干脆向部队申请了住房,将妻女都接到了北京。杜勤兰没有学历,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家里当家庭妇女。有一天,杜勤兰突然对莫言说:“老管,隔壁的小刘跟我说,咱俩很像胡适和江秀冬,我觉得也是。你看,你这么高的学问,就跟胡适一样;我呢,就是一农村大婶儿,跟江秀冬差不多。就只有一样,你没胡适那么怕老婆。”听到杜勤兰的话,莫言感到大为惊奇,问她:“你还知道胡适和江秀冬?不简单呀!”杜勤兰做出一副“那可不”的得意神色,回敬道:“难道就许你学习,不许我进步呀,告诉你,我虽然没上过几天学,可是一直在跟着女儿学习,我还经常去公园里听人家说书,和北京老大爷老大娘们聊天,学到的东西也不比你少。”听了杜勤兰的话,莫言大乐,笑着说:“是是是,你也进步我也进步,咱们一家人都进步。不过,咱们跟胡适夫妻俩可不一样,胡适的老婆是他妈给选的,他对她好是为了孝顺母亲。可你是我自己选中的,咱俩是自由恋爱,我对你好,那可都是为了这颗心呀!”听了莫言的话,杜勤兰乐得眉开眼笑,别提有多舒心了。

  因为一直生活在乡下,所以莫言的女儿笑笑初到北京时十分不适应,表现得特别羞怯,总觉得自己特别土,也没学过钢琴和舞蹈等特长,比不上自己的同学们。杜勤兰就常常教育女儿,要她摆正心态好好学习,不要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一次,笑笑问母亲:“妈,你跟爸爸这么个大作家在一起,难道就不自卑吗?会不会觉得很有压力?”杜勤兰笑了,问女儿:“我为什么要自卑呢?这个家需要他,也需要我,我虽然不出去上班,却一点都不少做事,你爸也认可我的劳动,既然我这么重要,干嘛还要自卑呢?”一句话,就把笑笑逗笑了。

  为了帮助笑笑调整心态,杜勤兰和莫言进行了交流,最后决定帮助孩子培养课外特长,让她变得自信起来。于是,在杜勤兰的建议下,莫言开始教笑笑写毛笔字,还给她买了不少图书,着重培养笑笑的写作特长。为了鼓励笑笑,杜勤兰也常常跟她一起学习,母女二人你追我赶,学得十分带劲。后来,笑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朗读,还在作文竞赛中拿到了名次。笑笑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突飞猛进,19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大学外语学院。

  懂得,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幸福

  在《周易》的八卦当中,乾象征着男人,代表健进和向上,而坤则代表了女人,象征着包容和安宁。传统文化认为,只有有福之人才能娶到安静勤勉、包容淡定的女子。而莫言常说,自己就相当有福气,因为他的妻子包揽了中国女性身上最美好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她还是最懂自己的那个人。

  莫言一生清贫,且古道热肠,肯为朋友仗义疏财。有一次,为了给朋友做担保,他甚至向出版社抵押了自己的全部书稿。正因如此,他本来就不丰厚的稿费和工资总是用得特别快,一直没有攒下什么钱,杜勤兰勤俭持家,却从不抱怨,相反,她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有一次,莫言拿到了一笔3万元的稿费后,就悉数交给了杜勤兰。杜勤兰还没有来得及存入银行,莫言的一位朋友就上门拜访,说岳母要动手术急需用钱,想问莫言借钱,因为莫言外出开会联系不到他,只好来拜访杜勤兰。杜勤兰二话没说,就把手里的钱交给了对方。女儿笑笑嗔怪妈妈也不提前问爸爸一声,杜勤兰说:“治病是十万火急的事,可不敢耽误了人家,就算你爸爸知道了,也只会说我做得对。”

  果然,莫言回到家,听说妻子已经把钱借出去了,连说做得好,还叮嘱杜勤兰,以后有人急用钱的话,直接取给他们就是了,不必再问自己,以免耽误了人家的事。杜勤兰笑了:“这我还不知道?倒要你来嘱咐我了……”

  因为经济并不宽裕,所以杜勤兰每次去菜场总会买上一大篮蔬菜,却很少买肉,有人问她,莫言老师这么大的作家,一定赚了不少稿酬吧,怎么总也看不见你家吃肉呢?杜勤兰就呵呵一笑,告诉对方说:“我们这是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呢!再说了,素食多养生啊,老管都这么胖了,可不敢再给他肉吃了!”看见这幅场景,莫言总会咧开嘴大笑,连说:“知我者,老妻也……”

  事实上,对莫言这样的大作家来说,想赚钱一点都不难,只要为教辅机构做做代言,多做几次商业性质的讲座,或是帮企业写点宣传文稿,金钱就会奔涌而至。但是,莫言从来不屑于此。于是,便有商家打起了杜勤兰的注意,趁她出门买菜的时候塞红包给她,请她帮忙劝莫言与自己合作,还承诺事成之后会送给莫言的女儿一套房。商家知道,因为收入有限,莫言父女俩都没能再买上一套房子,莫言的女儿结婚之后,一直和莫言夫妇挤在部队分的一套91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十分清苦。在商家看来,杜勤兰作为母亲,一定是做梦都想替女儿买套房子,所以特地请她帮忙做莫言的工作。没想到,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杜勤兰果断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她把红包还给对方,并告诉他们,自己了解莫言的为人,他宁可一辈子和女儿一家挤在一套房里,也不肯用这种方式为她换个住所。

  2011年5月,莫言的外孙女出生了,家中变得更加拥挤。为了让女儿和女婿住得舒服一点儿,莫言和妻子就常常带着孩子回高密老家,在田间地头晒晒太阳,或是走街串巷和街坊们聊天。虽然两人都在京城待了多年,却一点都不排斥农村的生活,反而觉得回乡下更加自在。莫言写作的时候,杜勤兰就负责照顾孩子,有时也会读读丈夫的手稿,为他提供一些素材。杜勤兰还常常和丈夫开玩笑,说:“你的军功章有你一半也有我一半,你瞧,这一段就是我提供的材料,你也没给我线索费……”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国内立刻兴起了“莫言热”。但在莫言和杜勤兰看来,生活不会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他们依然会一起散步一起听戏,相扶着走完平淡的一生。也许到了垂垂老矣的那一天,对载誉累累的莫言来说,最有滋味的还是妻子包的那碗饺子。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6篇

家有一老

一说起我奶奶,唔,她的烧菜技术可是一流的,像什么红烧狮子头、清蒸鲈鱼、焗盐大虾之类的,我一吃就停不下来,同时,奶奶还会做各种各样带馅或不带馅的面饼,我同样吃得打嘴不肯放。奶奶经常变着花样做出一桌又一桌丰盛的饭菜。可奶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身为医生的妈妈给奶奶制定了食谱,并督促全家人一起监督奶奶的饮食。每次吃饭,奶奶都只能吃那么一点点,奶奶经常手握筷子,感叹道:“哎,现在条件好了,好吃的多了,我却不能吃了。不过,我看着你们吃得香,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奶奶较胖,所以常常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年前,妈妈给全家人都买了新衣服,可唯独奶奶的衣服没买到,奶奶摆摆手,说:“不买了,不买了,我的衣服不好买,我就穿现在的衣服,不是挺好的嘛!”说完,把我们每个人的新衣服,都逐个的'细细地摸了一遍。妈妈花了一个星期的晚上去逛遍了南京大大小小的商场,终于给奶奶买到了合适的衣服。奶奶穿上新衣服,开心得镜子面前不停地在转来转去,问爷爷:“衣服好看吗,衣服好看吗?”爷爷说:“嗯,不错,这件衣服挺合身的,挺时髦的,穿上这件衣服,快成老妖精了!”全家人笑翻了天。奶奶是一个追逐潮流的人,什么“祖玛”游戏、“连连看”、“植物大战僵尸”等,奶奶都会玩。爸爸妈妈看爷爷奶奶在家里无聊,便教爷爷奶奶玩“掼蛋”,奶奶不一会儿就学会了,每逢节假日,只要爸爸妈妈都在家,就会和爷爷奶奶杀上一局。奶奶的水平日见增高,和爷爷又有默契,常常把爸爸妈妈给打得落花流水。爸爸妈妈常常惊呼:“姜还是老的辣呀!”值此文末,祝爷爷奶奶外婆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因为,家有一老,其实,胜有一宝!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7篇

  同事卫姐说,今年国庆节不准备出去了,因为假期里正赶上俺公公百岁生日,到时候一大家人要团聚贺寿呢。大家听了纷纷表示祝贺。

  常言道:山中常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说真的,百岁老人平日不多见,没想到身边就有。召哥说:“家有一老是个宝。八十八岁称米寿,九十九岁称白寿,对了,百岁怎么讲来着?”“百岁应该是期颐之年吧。”甜甜在一旁说。

  见状,卫姐顿时来了兴致,眉飞色舞对我们说,“别看俺公公一百岁了,可生活仍能自理,除了耳朵有点背,平常还能擀面条、种菜呢。每天上午看完报纸后,再练十张毛笔字,坚持了三四年了,别说,他自从练字后,如今眼也不花了。晚上没事时喜欢散散步。对了,他跟家人打麻将时脑子一点也不犯糊涂。”我插话道,“你公公真不得了,这么大岁数竟然还能打麻将。老人家长寿估计家里做子女的也孝顺啊。”“可不是,俺妈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饭,做的.饭稀松可口,外加一斤牛奶。最主要的是俺公公心态好,人乐观,对钱看得淡。以往每年他过生日时,给他钱他都不要,说是花不着钱,却喜欢给家里的小孩子们发红包。还有,俺小姨是大医院的脑血管专家,每年春节回家时都会给俺公公全面体检一下。用小姨的话讲,俺公公身体倍棒。”“原来如此,你想想,老爷子爱劳动,爱学习,心态好,子女孝顺,衣食无忧,不长寿才怪呢。”召哥笑着说。“可不是,应该好好庆贺一下”,甜甜也附和着。“嗯,本来不打算大办的,后来,几个侄子、侄女嚷嚷着要热闹一下,毕竟,今年与往年的不同。这次准备在饭店里搞着庆贺仪式,俺妈让我们几个张罗呢。”“你们提前请个书法家,写个寿字中堂,用洒金红纸写,装裱了,到时候挂到饭店里,喜庆氛围会更好。”我向卫姐建议道。“你的想法真好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回头,让老公找人写一幅寿字来。谢谢你啊。”

  这时,套间里的老董也来凑热闹,“要我说,当天应该请县电视台的摄影记者过来,给老爷子拍个贺寿专题片。”老董真不愧是宣传部门出来的,说的话也专业。“怎么敢兴师动众,还是免了吧。况且,即使请了,人家电视台的恐怕不会来的。”卫姐接过腔说。“看你说的,咱修武可是中国长寿之乡呢,拍个专题片宣传宣传,分享一下老寿星长寿的经验,我看不错!同时,也能倡导尊老爱老的好风气。”老董认真地回答。“也是,也是。”卫姐连声说,脸上笑开了花。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大家也能跟着沾点福气,真好。“今朝贺期颐,指日慕香茶”,衷心祝愿老爷子越来越精神。

  (香茶:这里借指茶寿,108岁。)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8篇

  回想儿子刚出生不久,由于我们工作忙,住房又紧张,我和妻子只好忍痛割爱,把刚断奶的儿子送回乡下托母亲照顾。我们只能每星期回家一趟看看儿子,匆忙而回,又急促而来,把辛劳和累赘都留给了母亲。母亲沤心沥血毫无怨言,儿子慢慢长大,母亲却日渐衰老,望着母亲消瘦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我和妻总有一种难以释怀的负疚感。直到儿子上幼儿园了,我们才不得不把儿子接到县城。儿子离开乡下的时候,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嘱咐一番又一番,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儿子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依依不舍,泪眼婆娑,此情此景,我和妻也竟然无语哽咽。

  把母亲接来县城后,最高兴的还是儿子,他象捡了什么宝贝似的,总是笑逐颜开。儿子每天一回家就依偎着母亲,讲学校和路上的新闻趣事,母亲听得眉开眼笑。望着祖孙俩的亲热劲,我和妻子心里也甜滋滋的,一家人和和美美,快快乐乐。为了照顾母亲的身体,我和妻子分工合作,我承揽炒菜做饭,她负责家庭卫生,尽量不让母亲做家务,但母亲勤劳惯了,一闲下来反而感到坐卧不安。

  星期天,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去参加朋友的生日宴会,就母亲一人在家。母亲闲来无事,她见妻子挂在墙上的呢大衣有些脏,便取下来放进盆里,洒上洗衣粉使劲搓揉,洗了个一干二净,然后凉晒在阳台上。傍晚,我们一家三人回来,妻子一见凉晒在阳台上的呢大衣被洗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脸上顿时睛转多云,心里很是痛惜,她久久地凝视着这件呢大衣,泥塑木雕般一言不发,因为这件呢大衣是我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也是我们爱情的见证。母亲因为知识有限,不懂呢大衣的洗涤方法,好心办了件错事。妻虽然嘴上没有责怪母亲,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母亲也从妻的脸色中感觉到儿媳生气了,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非常难受,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变得苦涩生硬,家里的气氛顿时变得尴尬沉闷。我知道事情的症结所在,但又不便明说,只好跟儿子插科打浑、说笑逗乐,家里的气氛才稍有好转。

  母亲吃过晚饭后,说自己有点头晕,连平常最爱看的电视连续剧也没有看,就早早地躺下了。我明白母亲并非头晕,而是心中不安。听着母亲屋里不时传出的咳嗽声,我心里很不平静,思绪又把我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我家兄弟姐妹多,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为了抚育和培养我们,母亲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倾注了太深的情,付出了太多的爱。母亲由于操劳过度,皱纹过早的布满了她的额头,那是岁月磨砺的烙印,霜雪过早地染白了她的头发,那是忧患侵蚀的凭证。母亲——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女性,一个无私而又慈祥的女性,她竟未老先衰,好不令人伤感。如今,母亲已经年近古稀,但还在为我们的儿子操心,为了后代,母亲她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母亲出生于旧社会,没上过几天学,也就难免有些不雅的举动,刚来我们这里的时候,她不太注意卫生,有时随地吐痰,早晨常忘了刷牙,晚上不爱洗脚,喜欢唠唠叨叨。对于母亲的不良习惯,我们既没有指责抱怨,也没有听之任之,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我们耐心持久的启发诱导,母亲的陋习慢慢有所改变。今天母亲由于不懂呢绒大衣的洗涤方法,尽管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然而其情可谅,其心可嘉。

  晚上,等妻看完电视情绪有所好转的时候,我委婉地说起了母亲抚养我们兄弟姐妹的艰辛和培育儿子的不易,妻听了我的叙述非常感动,大方地答应第二天向母亲赔礼道歉……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9篇

  姥爷姥娘相濡以沫一辈子,给晚辈生动诠释了夫妻该有的模样。

  姥娘很勤俭。舅舅姨姨家的旧衣服,她总是分拣出来,把好的送给前来看望她的亲戚。她常说"现在的人都吃白肚皮了,什么都不稀罕了,好好的衣裳都要扔了,给给别人穿了多好。"每逢我们回老家去看她,提前好几天她就会嘱咐我们,回家什么都不要买,家里什么都不缺,一不要买吃的',因为她牙口不好咬不动,二不要买穿的,家里放着太多穿不破,三番五次叮嘱就怕我们破费。姥娘总是把屋子收拾的干净整洁,以前回去我就爱在她床上睡觉,有股清新的味道。现在回去,孩子们爱在她床上脱了鞋蹦蹦跳,还不断攀登她在窗边靠墙齐齐垛的很高的被子。姥娘的床成了孩子们最温馨的游乐场。

  姥爷是会计出身,解放前曾经联合创办过我们阳泉的第一家面粉加工厂,后来搞公私合营,他成了面粉厂工人,最后退休。我记事那会儿,姥爷家桌子上总会摆着一架算盘,他就爱看书,写字,打算盘。当我们从学校学会珠算时候,他还用算盘教我们打"凤凰展翅"。人们都说山西人勤于算计,是九毛九,我们从来不算计人,精打细算是一种勤劳认真的精神,一辈辈传下来生生不息。小舅和妈妈开农家店那会儿,姥爷都已经八十多岁了,还会每天定时到店里算账,刮风下雨都挡不住,他记得帐井井有条,一目了然。农家店是商务部"千村万户"商业下乡的项目,有一次在评比中,我们农家店的帐是最规范的,金灿灿的奖牌就挂在店门口了。

  姥爷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80多岁开始学习操作电脑,基本的浏览网页和搜索他都会,闲暇时候爱在网上找李胜素的京剧来看。如今,智能手机他也学着操作,会看新闻,会微信聊天,还会分享看到的好文章,甚至学会了在拼多多领红包购物。这次回家他指着一个半球牌烧水壶说,那是他领红包后换购的,一共花了9.9元,问我值不值。我笑着告诉他太值了,没人会想到是个92岁老人下的单。他乐的合不拢嘴。

  姥爷老娘健康长寿和他们的生活很有规律是分不开的。每年冬天,姨都会把他们接到城里过冬,对于他们很规律的生活,姨是这样描述的:早起早睡,三餐清淡,适量运动。每天早上起床后,姥爷削个水果给姥娘吃,下午两人相跟到楼下散步,晚上姥娘烧水让姥爷泡脚。听了都让人羡慕,还有什么比得上白首不渝老相随?

  每逢休假,我哪里都不想去,我只想回去看看姥娘和姥爷,吃吃姥爷做的饭,睡睡姥娘铺的床,听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身心释然,足够你积蓄能量,重振旗鼓,也许这就是家的力量。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10篇

家有“三老”

  这我是深有体会,虽说我爷爷奶奶在我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没有了他们的疼爱,我的童年似乎不那么完美。幸好,爸妈给了我足够的爱。

  可是,我也没能享受到同学们蒙昧以求的清静日子。因为,在我的家里,有着“三老”。

我那老爱喝酒的爸爸。他或许因为是工作的关系,总是和生意伙伴去喝酒。长期“作战”,酒量渐长。可这正是我妈妈所烦恼的。再说,他是自己开汽车的,喝酒可是很危险的。害得我和妈妈就老是为他担心,现在只要我爸说不回来吃饭了,我和妈妈就没定心的时刻。

  爸爸的这一癖好成就了我家的“二老”——老爱唠叨的妈妈。妈妈为爸爸的身体担心,害怕妈妈驾车出行。总叫爸爸少喝酒,甚至不喝酒,只要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有事晚回,妈妈就开始唠叨了:不要喝酒,小心开车,记得早点回家……这些话其实也是我想说的,她一口气都说了,所以也轮不上我了。

  这最后的“第三老”其实就是我,老爱嘀咕他们。妈妈是老师,我总觉得她关心学生多过于我,每天妈妈早出晚归,由于爸爸常不在家,我总是做好了晚饭,还要等妈妈回来做菜。踏着暮色回家的妈妈,忙完家务,还老要操心爸爸。我呢?还老让爸爸别在外面吃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即使没有美味佳肴,也是幸福的,因为有的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家里,有了这样的“三老”,你说这日子能不“热闹”吗?那所谓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更何况我家有“三老”呢!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扩展阅读第11篇

  一直以来,我以为父亲永远不会老,一直会每天忙忙碌碌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陪着我,可是,直到那次回家,我看见父亲眼里疏离的目光,看见父亲习惯用手去做眼睛该做的事情,第一次听见父亲说悲酸的屈服的话:“这回我是真老了,眼前的世界咋都模糊了呢?”

  我于是说道:“跟我去城里吧!你一个人无法生活了。”唯独这一次,父亲没有拒绝,只是说出的话越发悲壮和凄惶:“这次去,恐怕要等到成一把灰时回来了。”

  我哽咽了,苍老是如此能毁灭一个人的意志,当年那个意志超强的父亲去哪了?

  母亲去世的那年,我五岁,妹妹刚出满月。父亲含泪安葬了母亲,送人了妹妹,硬是一个人拉扯着我长大成人。他那时刚人到中年,竟无再成家,他说:“怕我闺女受气啊!”多年后当我再次咀嚼那句话:觉得无比幸运也无比愧意。如今当岁月终于打败了父亲,我觉得我应该像父亲抚养我那样赡养他。

  可是父亲来到我家之后,生活的矛盾一下子尖锐起来。他首先像囚犯一样被禁锢在五楼的楼房里。父亲由最初的平静隐忍发展到了烦躁不安。我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峻性:尽管可以看电视,但是不与人交流,他变得有点呆滞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父亲走出楼房。于是,我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父亲上下楼。上下楼容易,但怎么走出去再回到楼房很难。下楼好像比上楼容易些,因为他看得见单元门,到小区健身区去就有难度了,我领他走过去又走过来,父亲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我也少了耐心,父亲显然也很无奈,他用他仅有的一只能够看清事物轮廓的眼睛反复巡视四周,终于他想出了办法:从楼房单元门到健身区移动一百二十三步,中间拐弯处有白色的`路灯。我简直惊讶于他的办法。但事实上,父亲成功了。我的内心充满沉重的喜悦。可是怎么回到五楼的家呢?我叫他扶着栏杆,以免摔倒,然后告诉他几楼。但是没用,他径直走向了六楼或地下室。我皱了皱眉头,想到了往每一个楼层张贴标志,但马上又否定了,在光线不足的楼道里,父亲根本看不到。这时还是父亲想出了办法:我数过了,一共是七十八个台阶,然后就到家了。这一回我们俩都释然地笑了,父亲终于走进外面的世界。

  可是,不久就传来了父亲和邻居的老太太打架的事情,我一听就有点生气,忍不住在没问清真相前教训他:现在你住在城里,不要和乡下那样不讲道理,要好好和这里的人相处。

  父亲根本不听,反而委屈地说:“要不是那老太太先骂我瞎驴,我才懒得理她。”

  我的心陡然疼了一下,追问到:她不可能无缘无故骂你吧?

  父亲还是振振有词:我们在她家楼前坐着,她说她要睡觉,不让我们出声。那是公家的地界,凭什么不让我们说话?我们没听,她就骂我了?

  我忽然想起那位老太太,知道她有糖尿病,于是继续对父亲说:“那老婆有糖尿病,晚上失眠,白天要睡觉,你们去别处说就是了,老人有病活着都不易是吧?”

  这回父亲不再辩驳,低下了头,像做错事的孩子,低声说:“我也不知道她有病。她骂我瞎我可不不愿意听吧!”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没想到更重要的事情又来了。

  一天早晨,父亲的老伙伴陈叔在门铃里告诉我,父亲要和他一起去买两千多元钱的治眼睛的神药。我一听立刻气得全身哆嗦,赶紧挂了电话质问父亲:“什么药那么贵?谁许你买的,吃坏了怎么办?”

  “这你别管,药我买定了,反正钱是我自己攒的,吃瞎了我愿意。这次谁也拦不住我。”父亲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架势。

  “如果真能治好眼花多少钱都可以,可你是眼底坏了,目前全国都无药可治,你还不相信医生的话吗?”我强忍住怒气说。

  “这一辈子我就做一次主,课我听过了,那么多人都吃好了。药我都拿来了,也吃了。”父亲仍是雷打不动的样子。我不想再和他理论,问了卖药的地址决定亲自去了解一下。到了地方我就明白了,果真是传销的,说得天花乱坠,但对我没有任何作用。这一次我不再和父亲正面冲突,而是找了堂姐帮忙做工作,堂姐不知说了什么话,最后父亲勉强同意了,我也去医院给父亲买了营养眼睛的药,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其实,有时静下心来想,人活着就是有个奔头,有个根基,而老人就是。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互相陪伴的过程。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父母曾经为我们奉献过青春,养儿防老,就让我们在他们最孤独的晚年做一种温情的陪伴吧!毕竟子欲养而亲在也是一种大幸运,毕竟没有来生,我们眼前的共处的岁月就是最美好的岁月。家有一老,就是一宝,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吧!为自己明天有一个无悔的回忆!

【老家有一种习俗散文实用一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