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课件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

发布时间:2024-05-08 13:18 教案课件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10至第1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课件、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表内除法

  6÷3,12÷4,18÷6,35÷7

  2、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30÷3,600÷2,560÷7,360÷9

  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3、师出题:84÷4

  观察这道算式,比较与第1、第2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这道算式你能编一道应用题吗?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所编应用题,尝试计算解答。

  2、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3、全班汇报,交流思考方法。通过交流、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归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运用知识,解决例题。

  (1)让生根据课件创设情境。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一年一次的植树节到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山坡下植树,他们又说又笑,干劲可大啦。

  (2)在画面中加入条件“有36人,每组3人”。你能提出问题吗?

  让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的问题“可以分成多少组?”。

  (3)你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吗?

  (4)让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5)全班交流,指名说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多种方法并存。

  三、灵活运用、拓展延伸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7元 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几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 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6)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的练习十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习,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书上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习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84÷2=42320÷8=40680÷20=340

  60÷6=104000÷2=200070×8=560

  八、课后小结: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掌握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和退位的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能力教学点】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竖式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下面,咱们先来解决“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

  (1)引导学生估算。

  师: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要付多少邮费呢?

  【设计意图】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

  (3)交流算法。

  A、1元+12元=13元,6角+8角=14角=1元4角,所以是14元4角.

  B、1.6元=16角,12.8元=128角,16+128=144角,

  C、用竖式:1.6+12.814.4

  【设计意图】

  先自己思考,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交流,体现算法的多样,活跃学生思维。

  (4)讨论。

  提问:用1.6+12.8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和整数加法一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总结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算法,让学生能掌握算法。

  2、尝试练习

  (1)2包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2)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

  ①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试做。

  ②汇报交流算法。

  (3)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和整数减法一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

  自主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结竖式算法,让学生掌握竖式算法。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和上一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其计算,选几题说说计算的方法。

  2、森林医生。

  说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将其订正在旁边。

  3、书本第3、4、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并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说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寄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1)1.6+12.8=14.4(元)(2)12.8-1.6=11.2(元)(3)15-14.4=0.6(元)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00﹢2532-00×9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

  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习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9)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的练习二十一。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表格图。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应用

  训练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学生在书上计算。

  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算出小得数,再比较大小。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要怎么算,再在书上填空。

  4、聪明题:()÷6=204......3

  ()÷4=1600......3

  小组讨论,()里要填什么数,再在书上填空。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搭配

  同学们,我想向你们打听件事,你们知道食堂今天为我们准备了什么饭菜吗?课件出示“菜谱一”,为了营养均衡,我准备吃一荤一素两样菜,谁能帮我搭配一下。板书课题《配菜》。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①一个荤菜一个素菜,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②老师小结

  2、(出示星期五的菜谱)

  ①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④与学生共同总结这类题的解决方法。

  三、实践应用

  1、参观动物园。

  2、搭配服装。

  四、全课总结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2)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等活动,以元、角、分之间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背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学习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教材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通过大量的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备内容

  文具店(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货比三家(1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认识小数

  存零用钱(1课时)→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寄书(1课时)→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能通过吗(1课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元、角、分之间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读、写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

  3、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商品的价格。

  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价格的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存零用钱的生活情境中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多样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逐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用小数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备重难点

  重点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

  1、结合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5)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从“形”中来,到“数”中去,从图形中找到分数,看到分数想到不同的事物,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

  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1/2

  (1).分一分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红家的门铃响了,她一开门,原来是邻居明明来玩,小红赶紧拿出东西招待小客人,都有些什么呢?如果要把这些食物平均分,该怎样分呢?

  生: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2个。

  生: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分,每人分1瓶。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多少?一人分得蛋糕的一半,那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请会写的同学上黑板来写,引出分数),为了准确在表示出这半个苹果,在数学上我们就是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

  师:这个同学的分数写对了,不知同学们刚才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这位同学的写法,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师:习惯的写法是:(让学生用手指书空)先写——,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下面的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生跟读。

  师:谁来说说这个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边说边用手进行比划,之前教师先作示范动作)

  师:对了,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它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谁再来说说这个蛋糕

  所表示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是用半个蛋糕来表示的

  二分之一,想一想,能用你们准备的纸片折出一个二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分食品的情境,把生硬的数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

  (2) 折一折

  师: 那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来做:想、折、涂、写。(师把这4个步骤板书于黑板)。

  学生操作,师巡视检查,并选取学生的不同作品贴在黑板上。师:(师指着这些作品)请大家观察一下,它们表示得对吗?

  师:(皱眉,故做疑惑)为什么这些纸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一半都可以用

  来表示呢?

  师:(指着第一张纸片)这是谁的作品,请你自己来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3)练一练

  师:这涂色的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请判断(课件展示图形)。

  师:(故做明白状)哦,原来是这样,那请大家帮老师看看这句话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对呢?

  (课件出示: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的认为是错的,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渗透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二 动手操作 深入学习

  1、学习1/4

  师:刚才我们同学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了二分之一

  来,你能不能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折出四分之一呢?请大家自己创作出一个四分之一来。

  (生操作,师选择学生的作品3份以上用正方形折的四分之一,并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帮忙来看看,他们都做得对吗?都可以用

  四分之一来表示吗?再选择其中的一张纸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

  2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刚才认识二分之一,创造了四分之一

  ,你知道这些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吗?请大家打开书本,自学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中间这根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上面的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3、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意义。你还能说出几个像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并动手折出它们吗?(学生活动,任意折几分之一。)

  师: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小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面向全体

  分层练习

  1、做一做

  利用课本“做一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

  2、找一找

  师:实际上像这样的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你能找出几个吗?其实生活中的事物里也藏着一些分数,你能从这些图片中找到哪些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了那么多的分数。现在有一个学校的同学们正在郊游,他们的活动中有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呢?请同学们帮他们找一找。(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利用多媒体送给全班学生一句名言:“天才是1/100的灵感加上99/100的汗水”,既表达了我对孩子们的深深祝福,又体验了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案3

  一、谈话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家的中秋月饼吃完了没有?(学生齐答:吃完)老师家的月饼还没吃完,今天我特地带来了一块月饼,想跟你们分着吃,你们谁想吃?(我……)

  二、教授新知:

  1、教授92页例1:

  师:我准备跟裴小芬同学把这块月饼分着吃。小芬同学,我和你怎样分才公平呢?你来分一分好不好?

  生:好。(生切月饼)

  师:她这样分月饼公平吗?(教师展示“分月饼”成果,并准备两套谈话方案:①若该生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为什么你觉得她分得公平?”②若该生不能平均分开月饼,则向全体学生发问:“怎样才能分得公平?”-------谈话目的:引出“平均分成”,理解分数的含义。)

  师:罗家阳同学,你觉得他分得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分得一份大,一份小。

  师:你认为怎样分才公平?

  生:两份一样大。

  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

  生:从中间平均切开。

  师:说得真好,掌声鼓励。

  生:(齐鼓掌)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分月饼”。

  师:教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跟我们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数上下各有一个数字,中间有一根横线。

  师:说得很好,掌声鼓励他。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板书课题)

  师:(为学生介绍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这根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方的数字叫分子,分数线下方的数字叫分母。(板书)

  1 --------分子

  —— --------分数线

  2-------分母

  师:(范写分数)你们观察到我写这个分数的顺序吗?(引导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写分数)罗家阳同学把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你们找到“2”在什么地方?(在分数线下面-----是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你们找到“1”了吗?在什么地方?(在分数线上面-------是分子。)

  (引导学生掌握:平均分成几份作分母,表示这样的几份作分子。)

  2、教授93页例3:

  师:(继续谈话)正当我和裴小芬同学准备吃月饼的时候,又来了两位同学,我们只好把这块月饼又重新再分一次了,谁来说说怎样分?

  师:(教师请一名学生再“分月饼”,由于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分成4份并不难,所以依然要强调“平均分”。)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

  (引导学生说出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并板书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写分数,教师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师:正当我们四个人准备要吃月饼的时候,又来了四位同学,我们又要重新把月饼再分一次。

  师:(指问学生怎样分-------由该生引导全班说出的含义-------强调全体理解分数的含义-------学生到黑板数写分数--------师生评析。)

  师:教师操作课件------演示把月饼平均分成8份。

  师:我们刚才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4份、8份,如果让你来挑一份,你会挑哪一份,

  为什么?欧阳小莲你来说一说,好吗?

  生:我会挑“ ”这一份,因为这一份大一些。

  师:可是后面的分数,它们的分母是4和8都比2要大?为什么你还会挑“ ”这一份?

  生:因为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师:说得太精彩了!掌声鼓励她。(组织学生跟欧阳小莲说一遍。)

  师:分的份数越多,分母就会越大,每一份就越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教师组织即时练习)下面有一些图片,你会根据分数涂颜色并判断大小吗?

  (分组练习并小组汇报)【插入图片】

  ○ ○

  师:(指名汇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生: < 、 > 。

  师:你是根据老师教的什么知识作出判断的?

  生:我是根据: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说得太完美了,掌声鼓励。

  3、教学92页例2:

  师:拿出你们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4份。看看你们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小组合作学习)

  师:钟文丽同学,你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好吗?

  生:我把正方形对折两次,就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师:你真聪明。别的同学想到其它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把正方形斜着对折两次,也可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师:你说得太好了!掌声鼓励。对于“平均分”,我们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找到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新知:

  1、完成书本93页“做一做”。

  2、完成书本96页#1、#2、#3、#4。

  四、课堂小结:(指名3~5名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学习辅导》50~51页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6、汇报算法

  (1)243 = 72(元) 722 = 144(元)

  (2) 2432

  =(? ) 2

  =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47 12586 1024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12346789 ( )

  4、 1568 36912

  32 + 173 (15 + 35) 6

  5187 1052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6-37页:《植树》

  教学目标:

  1、结合“植树”的现实情境,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实际分物过程,再次体验分物过程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4分钟)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 ●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最棒!)

  60÷3= 300 ÷6=

  200 ÷5= 70 ×8=

  11 × 5= 23 ×2=

  2、导入

  师:非常好!同学们知道3.12是什么日子吗?(生答:植树节)你知道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师:植树造林是全社会的大事,所以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要去植树, 植树前,他们都要去苗场领树苗(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领树苗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植树”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要求学生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引导得出: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三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分一分,算一算。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36÷3

  小组交流。“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探索口算方法。(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1)用乘法想除法

  12×3=36,所以36÷3=12(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

  (2)可以通过摆小棒来帮助思考。

  师:引导学生得出:先分3捆小棒,每班一捆,得出算式30÷3=10,再分6根,每班2根,得出算式6÷3=2。每班分得1捆和2根,得出算式10+2=12

  (3)如果在没有小棒的情况下怎样得出36÷3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得出:把36分成30和6,先用30除以3得10,在用6除以3得2,最后10加2得12。(30÷3=10 6÷3=2 10+2=12)

  (4)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师: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过渡语:每班的树苗分好了,三(1)班的学生开始栽树了,但在栽树之前他们要进行分组。

  观察出示情景图(课件)

  生读题,

  师:能列出算式吗?

  (48÷4=)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引导学生说出把48人,分成每4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分?(48里面有多少个4)

  (课件出示)48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学生,让学生独立分一分,然后交流。

  通过操作,让学生观察出把48分成40和8,用40除以4,8除以4,把除得的商相加。( 怎么让学生上台分?这地方如果不用课件演示,而是准备一个点子图让学生画。)

  (课件出示)口算过程:40÷4=10 ,

  8÷4=2

  10+2=12

  3、课件出示: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30÷3=

  33÷3=

  36÷3=

  39÷3=

  (1)学生独立算一算,病观察算式中的变化规律,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变化,被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

  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是除以3不变,被除数每次加3,商每次增加1(增加1个3)。

  (3)试着让学生写出如上面的算式,算一算结果,巩固学习到的方法。这题是让学生在发现 48÷4规律的基础上续写)

  课件出示:提问你还可以写出一组算式吗?

  40÷4=10

  44÷4=11

  48÷4=12

  用你的发现尝试计算52÷4=(用上面发现的方法完成,重点引导学生用5除以4商1余1,余下的1在十位上,表示一个十,与个位上的2组成12÷4=.

  (4)小结

  师:小朋友请看刚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一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板书)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课件出示

  1、分一分,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生活的问题(课件出示)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55÷5=11(倍)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55—5=5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50元。

  师:同学们思维这么敏捷,下面我们来进行2分钟小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先到达终点

  3、挑战赛。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说说口算的方法。巩固整十、整百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

  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五、作业

  完成教材37页4、5题

  板书设计:

  植树---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36÷3=12(棵)

  答:平均每班分到12棵。

  48÷4=12(组)

  答:可以分成12组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1)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二、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

  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三、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分米50分米=()米

  6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80毫米=()厘米

  四、新授

  1、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五、练习

  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小明身高130();高速公路长50();铅笔尖长4()。

  2、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2分米2千米2米粉2毫米

  3、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六、总结(略)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4)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5)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应用.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图片:金鱼图和绵羊图

  1.请你根据图意列式

  2.教师总结

  (1)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2)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

  (3)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二)教师设疑

  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用加法计算;如果我想: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二、学习减法

  (一)看图自主理解减法含义

  1.出示图片:主题图

  (1)请你自己想一想,这幅图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

  (3)你知道怎样解答吗?

  2.全班讨论

  3.教师小结

  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记做减号.

  从5个里面减去2个,还剩3个,写作:5-2 =3

  (二)反馈

  1.出示图片:做一做1

  2.出示图片:做一做2

  3.出示图片:小刺猬拿苹果

  (三)小结

  当我们需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加法计算;当我们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

  三、练习

  (一)出示图片:手指图

  (二)出示图片:小鸟摘果子

  (三)出示图片:老鼠做数学

  四、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了减法,你知道什么时候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巩固5以内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2.组长任意说一个5以内的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4”,第一次可以拿出“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4”的时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这个卡片

  3.每次第一个拿出卡片的学生获得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等),最后获得奖励最多的学生就是优胜者.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46页—47页例一、做一做和练习十第3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点子图,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教学难点:

  解决两位数乘两位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铺垫,引入新课。

  师:在今天上课的一开始,请同学们来看黑板上这几道题,直接口算哪些题你会算?(22×3= 14×2= 14×10= 31×10= 14×12= )第一题会算吗?(生:会)等于多少?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分别等于多少?第五题会算吗?(生回答)有的同学说会,有的同学说不会,没有全班通过我们给他打个问号。

  师:同学们来看,我们会做的这些题都是些什么题啊?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再来观察我们不会做的题又有什么特点?

  师:不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同学们!你瞧,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我们会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来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计算。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并列式14×12=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估算14乘12。

  师:同学们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吗?你是怎么想的?(找2个学生说)

  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12套书大约有多少本,那12套书到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求出14乘12的准确积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把12分成10和2)

  (2)点子图演示分法和算法。

  师:我们把每一本书都看作是一个小圆点,就出现了这样的点子图,如果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来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就是把12套书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10=140(点子图上画括号),2套是14×2=28,140+28=168。看来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刚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生口答)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你们会像董老师这样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你们的分法和算的结果吗?那就请大家拿出一张这样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好开始!

  (4)展示学生点子图作品。

  师:请你来说一说。

  (课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

  生2:把12分成4和8。(师引导学生说出把12分成3个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师: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种算法,董老师发现我们都是先把两位数分成了两个一位数或者是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5)比较三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你认为哪种分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又简便,又好算?(课件展示三种分法图)

  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最简便(课件变大出现12分成10和2的.点子图)

  (6)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一种口算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利用竖式来计算呢?

  学生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巡视,找出带0的竖式和不带0的竖式

  (7)指名板演竖式并回顾计算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竖式过程。

  1、生:(展示带0的)说计算过程(让学生手指大屏幕解说)

  2、生:(不带0的)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同时问每一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不写0

  3)再次回顾不带0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每一层积是谁和谁的积,是几套数的本书。强调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4)检查自己的竖式,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8)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完成学习卡上的第一大题,看谁算的仔细。

  (指名黑板板演)

  (四)巩固练习。

  第一题:看谁算的仔细。

  第二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收获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大家完成书47页第2题和第4题。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那些?谁能按从大到小说说?

  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从左到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右到左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是怎样化的?米与厘米,米与毫米间是怎样互化的.?

  (2)练习

  1米=()分米10厘米=()分米

  1米=()厘米10毫米=()厘米

  1千米=()米600厘米=()米

  2、举例: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可捉高90(),教室长10(),小学生每小时步行4(),黑板长5(),火车每小时性80()。

  (2)练习书p87t3

  4、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千米=()米9千米430米=()米

  5000米=()米3450米()千米()米

  5、独立完成p87t4、5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学校的三层楼高是11米。()

  (2)小明1分钟能走100米。()

  (3)一条路长4千米,另一条路长4000米,这两条路一样长。()

  (4)一辆货车在公路上每小时行56米。()

  (5)小英从家里到学校走了20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是1千米。

  2、应用题

  (1)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675米。

  a:哪座桥长?长多少?

  b:这两座桥的长各合多少千米多少米?

  (2)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箭的速度是喷气式飞机的9倍,火箭每秒飞行500米。火箭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多少米?

  (3)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3、提高练习

  天平的一边放了一个1千克的砝码,另一边放了5个苹果和两个100克的砝码,正好平衡。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p52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4、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时,那钟表没发明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生活记时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沙漏,影钟,水钟)

  播放幻灯片,教师做适当介绍。

  师:每当红日升起,我们的祖先就会离开栖息的山洞外出围捕猎物,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回到家尽情享受猎物的美味。渐渐的,人们发现利用太阳影子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又发现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计算时间的窍门。这些就是聪明的古人想到的记时方法,那现在的人们又是怎么样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记时法。(板书:记时法)

  二、认识24时记时法

  教师:大家爱看电视吗?这是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上面这些时刻就是现在人们所采用的一种记时方法,你能看的懂吗?

  问:哪位小朋友能象主持人一样播报节目表呢?

  请两到三位小朋友尝试一下。

  师:听完他的播报,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钟面上最多只有12时,14时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说一说。

  (14时是下午2时。)

  师:钟面上有14时吗?为什么14时就是下午的2时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一天钟面上指针的变化。

  (出示钟面)

  师:一天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知道是几时吗?(零时,晚上12时)

  指针转动,这时是几时呢?(钟面上指针停止在1时)

  (指针停止在7时)现在是几时?这时你觉得自己会在做什么呢?(指针停止在12时)问:指针现在指向几?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呢?(12时)

  师:指针从0时走到了12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我们用一条彩条来表示。那一天结束了吗?指针继续转动,再往下呢?(指针停止在13时)

  师:现在是什么时刻?(下午1时,13时。)为什么是13时呢?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学生发言。(指针停止在16时)现在指针指向了几?是几时?

  师:天色渐渐变暗,太阳和月亮要换班了。到了大家要睡觉的时间了。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指针停止在20时)为什么是20时呢?

  师:当你悄然入睡的时候,时针依然在不停的转动,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结束了。这时的时刻是几时?(24时,也是零时)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呢?(2圈)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

  我们把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用彩条表示。(出示彩条)

  师:我们再来看一次一天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天从0时开始,转动了24小时。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分每秒。

  (出示节目表)师:那再来看看这张节目表,说说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10)

  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习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扩展阅读(11)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快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测结果。)”

  “挑选你们喜欢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竖式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感知余数的产生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学生还剩3盆)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板书: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学生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展示学生列式。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学生判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及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悉“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从以下提供的练习和活动中,挑选喜欢的一项或两项在课外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数学三年级教案实用1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