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优美作文> 读后感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

发布时间:2023-06-18 08:16 读后感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范本1

  我漫步在图书馆中,徘徊于书架之间。一阵微风吹来,忽然,我眼前一亮。只见一本《泉州民俗》正立于眼前,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民俗实在是屈指可数——太少了。

  轻轻翻开这本书,竟扬起了书中无尽的灰尘,我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有多久没有人动过了!”我拍拍手上的尘土,眼睛仔细地收罗着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民俗。我立即翻开了“嗦啰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写的——“嗦啰嗹”又称为“采莲”。在闽南话中,“采莲”谐音“采梁”。“嗦啰嗹”一唱三叹,有拂尘之意。

  一个华丽的开头,便将我的心挠得痒痒的。

  恍惚间,一个多月过去了,突然想起明天正是端午节。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到安海去欣赏“嗦啰嗹”。

  清晨,我们从家里出发,赶往安海。此时,街道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不久,“采莲”队伍从对面走来。打头的正是大鼓吹队,他们的后面是相貌滑稽的小铺兵。小铺兵身着袒臂露胸的黄色彩绸服,手握锣杵。身上挑着一个扁担,两侧挂着夜壶、大锣和一串连蹄生猪脚以及几串草鞋。随后走来的是旗手和男扮女装的`“家婆”。“她”手提着一个大篮子,摇着芭蕉扇,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时,四个人抬着一个披红带绿、栩栩如生的木雕龙王爷头像,龙头上长有一对角,各分叉成鹿角。当然最好看的是采莲的过程。

  放眼看去一户人家,在门前摆上香案桌,备好贡品。“采莲”队伍随即到达。只见旗手竟举起小铺兵的夜壶,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如醉汉般面朝户主举起旗子作瞄准状,随后旗手出其不意地冲入屋子,执旗拂尘。花婆待旗手走后,入屋唱了几句采莲歌谣也谢礼退出。这时,花菇向户主赠送玉兰花。户主接过花去,回馈红包给花菇,并恭敬答谢。

  回到家后,我对这些场景都记忆犹新,我发现自己竟深深地爱上了泉州民俗,更爱上了泉州。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1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

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

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2

  居室置床,不能“担梁”,认为是不祥之兆。万一担梁,应在神藤顶(即床顶),放一扁担顶替之。

  灶位以坐东向西为宜,即所谓“坐东向西,富得无人知”;忌坐西向东或坐南向北,有所谓“坐西向东食空空”,“坐南向北食空壳”之讳。

  忌梦落齿。齿的正常长落与岁寿有关,故以无端落齿为折寿之兆。梦落齿忌有折寿。故必以“金纸”(用以敬祀、祭祀的迷信品)书“昨夜梦落齿,今朝必有喜,东方来送柴,西方来送米,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字句贴于厕所墙上去邪,以示梦凶化吉。

  不喜欢“四”,因泉州方言“四”与“死”音相谐。在船上,碗只能叠3块,忌叠4块。

  忌 “八”。宣扬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白虎道》有7岁为阳、8岁为阴之说。泉州民间有“七成八败”之说。如早产儿7个月可养活,8个月即养不活。男女婚配的`岁数相差7岁可成,差8岁为不宜。7岁上学儿童必能上进,而8岁则反之。今儿童入学亦多在7周岁,并大量信守“七成八败”之迷信。今人认为“八”,意 “发”,选号码,喜选“八”字,希望发财致富。

  忌“九”,俗称为“歹九”。人岁数逢9岁的诞辰,均称为十。如59岁,做60岁。今人喜用“九”,意在长久。有忌9月娶亲,泉州方言中“九”与“狗”音相谐,俗谚有“九月狗头重,不是死‘某’,就是死匡”。

  命名忌。限于“命相八字”,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避与祖先之名同字或同音。意在以免不测或表示崇敬。

  妇女“月内”或经期忌入庙。妇女“月内”或月经来潮时,视为“不洁”,忌入佛庙或神庙烧香。

  门槛忌。过去认为门槛为神所凭依,故忌坐、踏或站立其上。忌用刀砍物其上,否则以为招致灾异。

  忌朝外扫地。扫地时,忌从里朝外挥帚。以为此举会扫财气出门,招致蚀财等祸事。店铺及一般家庭均守此忌。

  忌指星、月。以为星月是有意志的神,能降福祸于人,不可随意以手指之。若有冒犯,会“割其耳”或有不测。

  忌屋内吹口哨。在室内忌吹口哨,夜间尤忌。以为口哨吹响能唤鬼入室。

  张挂蚊帐时忌说话,否则会招引蚊子入帐,日后帐内多蚊虫扰人。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3

  篇一:泉州春节的习俗

  作为一个福建人来讲,对于当地的习俗,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其他的。我都是有问必答。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我们泉州从初一到十五,都称为“过年”,要等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

  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人们都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当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就会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水果、清茶、金猪等供品,点上三支清香,点蜡烛,恭拜“天公”,祭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除夕之夜要守岁至深夜12点钟,迎来了新年黎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元日,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孩子早点叫起来,帖红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都会出门走访邻居,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诞日”,民间普遍都要“敬天公”,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桌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天的清晨摆好。长辈领着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大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丸”。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与其他地区与众不同。以炒熟的花生米磨成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捏成丸陷,沾湿后置于有干糯米的盘子里。除此之外,我最兴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闹花灯”了,这个活动,把元宵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每一个人都会去逛花灯,整条街道上都挂满了花灯,还有许多的灯谜。这些可不是一般的花灯,都是请泉州的灯匠精制。品种繁多,平时都很少见。这也大大丰富了泉州人民的文娱生活。

  这就是泉州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过年;都是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篇二:泉州端午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习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区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以来,每逢五月初五都会出现“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盛况。两地人民身披节日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镇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系列活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峡情”民俗画卷,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期待着“三通”实现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福建和台湾各地,民间在过端午节时,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时在自家门楣间插上艾叶、菖蒲,兼插禾稗茎以及榕树枝,象征老而弥坚。台湾民众采艾插榕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思念乡里故土的寄托。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4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泉州冬至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5

  轻轻翻开这本书,竟扬起了书中无尽的灰尘,我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有多久没有人动过了!”我拍拍手上的尘土,眼睛仔细地收罗着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民俗。我立即翻开了“嗦啰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写的——“嗦啰嗹”又称为“采莲”。在闽南话中,“采莲”谐音“采梁”。“嗦啰嗹”一唱三叹,有拂尘之意。

  一个华丽的开头,便将我的心挠得痒痒的`。

  恍惚间,一个多月过去了,突然想起明天正是端午节。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到安海去欣赏“嗦啰嗹”。

  清晨,我们从家里出发,赶往安海。此时,街道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不久,“采莲”队伍从对面走来。打头的正是大鼓吹队,他们的后面是相貌滑稽的小铺兵。小铺兵身着袒臂露胸的黄色彩绸服,手握锣杵。身上挑着一个扁担,两侧挂着夜壶、大锣和一串连蹄生猪脚以及几串草鞋。随后走来的是旗手和男扮女装的“家婆”。“她”手提着一个大篮子,摇着芭蕉扇,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时,四个人抬着一个披红带绿、栩栩如生的木雕龙王爷头像,龙头上长有一对角,各分叉成鹿角。当然最好看的是采莲的过程。

  放眼看去一户人家,在门前摆上香案桌,备好贡品。“采莲”队伍随即到达。只见旗手竟举起小铺兵的夜壶,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如醉汉般面朝户主举起旗子作瞄准状,随后旗手出其不意地冲入屋子,执旗拂尘。花婆待旗手走后,入屋唱了几句采莲歌谣也谢礼退出。这时,花菇向户主赠送玉兰花。户主接过花去,回馈红包给花菇,并恭敬答谢。

  回到家后,我对这些场景都记忆犹新,我发现自己竟深深地爱上了泉州民俗,更爱上了泉州。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6

  我重重地合上了这本书,仿佛在那一刹哪,我读懂了它的真谛,人生的真谛,读懂了戏子的深情与真挚,读懂了演戏人儿的自信与满足,读懂了泉州戏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味杂陈,演绎人生。让我仿佛从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走了出来,领略到了世界的五彩斑斓,闻到了那还略带着泥土芳馨的新鲜空气。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对家乡文化的震撼与钦佩。

  谈及泉州,人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形形色色的对它代表性的概念。例如说各种扣人心弦的俗故事,五花八门的习俗,以及那些耳熟悉能详的经典歌谣与眼花缭乱的舞蹈。但最具有代表性独数一帜的还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经典---泉州的戏班。

  戏班,就是旧时候的戏曲团队,也称“戏班子”。古时候没有什么业余的文化生活,戏班就成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他们懂得品味与欣赏,从戏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从而感悟人生,由此可见戏并非是皇宫贵族的专属,许多的人都可以通过看戏来享受和品味这一传统的精彩与曼妙。但听戏的人又有几个能读出台上演戏人儿的无奈和辛酸呢?

  为什么说是无奈?你可能只看到他们在台上一展风姿,用动听婉转的歌喉带给人们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这难道不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吗?他们能够品味关于人生不同的故事,体验生命不同的价值,他们能演绎出催人泪下的故事。但他们又何尝不是用五味杂陈的心态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他们同样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眼泪。人人都说戏子无义,但他们需要用一颗心去容纳下不同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却都是要用最丰盈真挚的感情去付出,所以他们需要能够理解并欣赏他们的观众去体谅他们。

  每个人对每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戏,都有着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构造成了一部部戏曲的精华。泉州戏班以其强烈的`“草根性”俘获了广大观众,虚心地接受观众所提出的建议,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整改,把每部戏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因如此,泉州戏班才没有在时光一波波猛烈的巨浪中被推翻被掩盖,它仍像往常一样泛着光芒,成为永恒不变的经典。

  戏子同常人一样只有一颗心,但他们却要一遍遍地当故事中人物的倒影,用一颗心去承载所有的感情,而且并不仅仅是承担了感情,他们必须入戏,付出自己的感情才可深入人心。戏子用五味杂陈的心在演绎人生,虽己伤痕累累,但却为了传承这个经典而默默无闻地付出。

  总而言之,泉州戏班所留给我的无比饮佩,让我对我的家乡更多了一份亲切和热爱;而戏子他们所留给我的却不是单调的佩服,而是让我感到百感交集,带着甜密却又回味着淡淡的苦涩。戏子演戏如同人生,人生如戏,在自己哭声中拉开序幕,在别人的哭声中落下帷幕。

  人生终归是五味杂陈,谁都无法随意改写人生,只有专注地演绎才能完美收官。戏与与戏班都是泉州家乡辉煌的象征,也是我们永远真挚的回忆,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会放在心底最深处久久地珍藏,久久地品味。品味其中的美妙,品味着其中的韵味,品味着其中淡淡的青涩,品味着其中戏子演绎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传奇…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7

  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后,穿上新衣,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就会给个红包。吃完早餐后(一般吃面线加鸡蛋,吃蛋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别忘了,初一这天是不扫地、不倒垃圾的。怕把财气扫没了。

  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

  女婿上门给二老拜年,须送上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等丰盛的年货,然后欢欢喜喜地在岳父岳母家吃一顿团圆饭。

  初三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一周年的亲人是在初三这一天举行祭奠仪式的,这一天不喜欢别人来拜年。或许是从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并高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这天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据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

  大家过节后开始忙事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日,准备干活),初六养肥(积蓄肥料,以备春耕)”的说法。

  这天是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也叫“人日节”、“人胜节”、“人庆节”等。传说,女娲于第七天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在晋江,还有一种独特的吃法:这一天清早家庭主妇起床为一家老小煮一锅面线,加入丸子、炸排骨、虾米等,还要加进几块甜煎粿。这种咸线面渗进甜煎粿的食品.主妇还得准备一些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

  “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日),古人认为天是最大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主宰着一切,所以,敬“天公”是最为神圣的大事。这一天,人们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挂上灯笼,称为“点天公灯”,在厅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摆上“三牲”(大猪头、大猪脚、鸡或鱼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这天是“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到了元宵,泉州人的春节喜庆气氛又到了一个小高潮。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圆主要是取其团团圆圆和吉利的意思。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8

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我漫步在图书馆中,徘徊于书架之间。一阵微风吹来,忽然,我眼前一亮。只见一本《泉州民俗》正立于眼前,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民俗实在是屈指可数——太少了。
  
  轻轻翻开这本书,竟扬起了书中无尽的灰尘,我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有多久没有人动过了!”我拍拍手上的尘土,眼睛仔细地收罗着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民俗。我立即翻开了“嗦啰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写的——“嗦啰嗹”又称为“采莲”。在闽南话中,“采莲”谐音“采梁”。“嗦啰嗹”一唱三叹,有拂尘之意。
  
  一个华丽的开头,便将我的心挠得痒痒的。
  
  恍惚间,一个多月过去了,突然想起明天正是端午节。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到安海去欣赏“嗦啰嗹”。
  
  清晨,我们从家里出发,赶往安海。此时,街道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不久,“采莲”队伍从对面走来。打头的正是大鼓吹队,他们的'后面是相貌滑稽的小铺兵。小铺兵身着袒臂露胸的黄色彩绸服,手握锣杵。身上挑着一个扁担,两侧挂着夜壶、大锣和一串连蹄生猪脚以及几串草鞋。随后走来的是旗手和男扮女装的“家婆”。(m.mrnum.Com)“她”手提着一个大篮子,摇着芭蕉扇,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时,四个人抬着一个披红带绿、栩栩如生的木雕龙王爷头像,龙头上长有一对角,各分叉成鹿角。当然最好看的是采莲的过程。
  
  放眼看去一户人家,在门前摆上香案桌,备好贡品。“采莲”队伍随即到达。只见旗手竟举起小铺兵的夜壶,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如醉汉般面朝户主举起旗子作瞄准状,随后旗手出其不意地冲入屋子,执旗拂尘。花婆待旗手走后,入屋唱了几句采莲歌谣也谢礼退出。这时,花菇向户主赠送玉兰花。户主接过花去,回馈红包给花菇,并恭敬答谢。
  
  回到家后,我对这些场景都记忆犹新,我发现自己竟深深地爱上了泉州民俗,更爱上了泉州。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9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泉州清明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扫墓】

  泉州民间约定俗成以清明节前、节后各10天为扫墓期。扫墓,泉州人称为“巡风水”、“上墓”。清明节期间,在外子孙归家祭祖,一家亲属扶老携幼,随带果盒祭品,相偕上坟扫墓。到达墓地,大家动手斩荆棘,除杂草,培墓土,开排水沟,填平洼坑,描红墓碑,修整墓园停当,即陈上祭品,焚香点烛,献纸钱,按辈分大小依次行礼致敬,表达对先人的悼念。

  【清明粿】

  清明节前数天,泉州城郊农家大多忙于蒸制清明粿。清明粿有两种:一种以糯米粉揉成薄粿皮,炒小麦磨粉调糖水做馅,名叫“麦馅粿”;另一种甘薯干磨粉加糯米浆揉成粿皮,豌豆沙或绿豆沙加糖为馅,叫“豆馅粿”。两种粿坯都搓成小皮球状,抹上食用油,外用高粱叶包裹,蒸透即成。这种农家应时食品,可用于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供品,也可充做点心或馈赠亲友的节日礼品。清明粿不必动锅加热,即可食用充饥,这也许是古代寒食的遗风吧。

  【嫩饼菜】

  清明节一大早,泉州家家户户忙于厨事,蒸炒炸炖,鱼肉鸡鸭,厅堂祖先供桌上摆满丰盛的肴馔,其中大多备有嫩饼菜。嫩饼菜这种泉州特有的风味菜肴,它寓意包金包银、招财进宝,对家庭未来寄以美好的祝福。泉州嫩饼菜类似春卷,但内涵比春卷来得丰富多彩。

  其饼皮称之为嫩饼皮,一种是面粉加水揉韧,擀成直径15—20厘米的圆形薄饼坯,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名曰“润饼”(近几十年来少见了);另一种是将精面粉加水反复搅打成质韧的温面团,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锅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纸的饼皮,名曰“拭饼”。嫩饼菜的主料通常用胡萝卜、冬笋、青豌豆、豆腐干、包菜、球菜、猪肉、墨鱼、煎鸡蛋(切丝),蚝或蚝煎、虾仁等,分盘上席,或重油炒成大杂烩;辅料有油爆米粉丝、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葱白、蒜白、芫荽等佐食。

  食时以薄饼皮包裹馅料和辅料,卷成圆筒状,双手握着就食。节日全家人围席共餐,各自动手动口,别有一番情趣。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10

  轻轻翻开这本书,竟扬起了书中无尽的灰尘,我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有多久没有人动过了!”我拍拍手上的尘土,眼睛仔细地收罗着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民俗。我立即翻开了“嗦啰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写的——“嗦啰嗹”又称为“采莲”。在闽南话中,“采莲”谐音“采梁”。“嗦啰嗹”一唱三叹,有拂尘之意。

  一个华丽的开头,便将我的心挠得痒痒的。

  恍惚间,一个多月过去了,突然想起明天正是端午节。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到安海去欣赏“嗦啰嗹”。

  清晨,我们从家里出发,赶往安海。此时,街道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不久,“采莲”队伍从对面走来。打头的正是大鼓吹队,他们的后面是相貌滑稽的'小铺兵。小铺兵身着袒臂露胸的黄色彩绸服,手握锣杵。身上挑着一个扁担,两侧挂着夜壶、大锣和一串连蹄生猪脚以及几串草鞋。随后走来的是旗手和男扮女装的“家婆”。“她”手提着一个大篮子,摇着芭蕉扇,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时,四个人抬着一个披红带绿、栩栩如生的木雕龙王爷头像,龙头上长有一对角,各分叉成鹿角。当然最好看的是采莲的过程。

  放眼看去一户人家,在门前摆上香案桌,备好贡品。“采莲”队伍随即到达。只见旗手竟举起小铺兵的夜壶,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如醉汉般面朝户主举起旗子作瞄准状,随后旗手出其不意地冲入屋子,执旗拂尘。花婆待旗手走后,入屋唱了几句采莲歌谣也谢礼退出。这时,花菇向户主赠送玉兰花。户主接过花去,回馈红包给花菇,并恭敬答谢。

  回到家后,我对这些场景都记忆犹新,我发现自己竟深深地爱上了泉州民俗,更爱上了泉州。 读后有感》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扩展阅读范本11

泉州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都称为过年,要过了十五,这个年啊才算是过去了,所以泉州的春节和我们这都有些不一样,那具体的泉州春节习俗是怎么样的呢,一起跟着小编来瞧瞧看看吧。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泉州春节习俗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祭祖、烧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泉州春节习俗是日中午,每个家庭皆尽力备办丰盛菜肴,祭祀敬奉祖先。同时,摆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谓“烧天金”。主妇们还挎着装满筵碗的.神篮大庙进小庙出,敬过神佛敬“地基主”、敬过往亡灵“好兄弟”。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祭路:既夕,或陈庶馐于门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东阳县志》:除夕具酒馔于门前设祭,谓之赛路神。”

拜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泉人度岁,皆以米粉为糕米果、饽饽之属,留宿饭于明日,谓之过年饭。”

除夕晚上年夜饭后,撤去宴席,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插“春花”(或称“春枝”),摆上红橘、柿饼等果盒,以及硬币、红蛋、“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龛之前,直至大年初一。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和灶君,俗称“拜岁”。

“隔年米”意为“年年有余”;“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这种芋头有许多芽,闽南人称之为“芋子芋孙”,象征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吃年夜饭:是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团圆饭)。

民俗对合家吃团圆饭和“围炉”过年历来十分重视。闽南俗谚:“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务必赶回,即便远在南洋、香港者,也力争赶回参加除夕团圆之庆。

看来泉州春节习俗和我们上海的还是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拜岁和吃年夜饭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不同就在于置甘蔗,辟火符和挑水盖井。

【泉州习俗读后感实用一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