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课件> 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

发布时间:2023-06-17 23:00 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篇】

  一、教材特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六个单元: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比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月迹》是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册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月迹》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神奇敏锐的想象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寻月的全过程。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轨迹。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义。

  4、揣摩文中孩童语言的特色。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难点是奶奶形象的特点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义。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学生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

  三、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个人独学感悟、同桌对学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流程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感知“月迹”寻找“月迹”探究“月迹”品读“月迹”延伸“月迹” 。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过怎样的想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有关月亮的文章《月迹》。

  (运用谜语,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2、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3、介绍作者

  4、检测预习掌握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感知“月迹”

  1、快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学生独学:圈点批注

  2、围绕着月迹,课文写了孩子们关于月亮的哪些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三)寻找“月迹”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随着月亮踪迹的变化而起伏,同桌对学,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迹”

  1、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月亮仅仅是天上的月亮吗?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月亮的内涵。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他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上的印章吗?

  解读:“所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一种喜爱,赞美之情。“属于我们的”:每个人都有拥有美好事物的权利。 “印章”,在自己所拥有的文章,书刊,字画上、盖印所用的图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

  2、在孩子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是谁呢?他就是奶奶。我们来一起探究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关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读“月迹”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你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语句,模仿书中的眉批,做点批注。小组群学,品读感悟交流学法指导:找、析、结、问四字法

  ①找:问题相关的语句。

  ②析: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综合分析。

  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

  ④问:提出疑难问题。

  如:我们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玉玉”“银银”等叠词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读起来和谐流畅,富于韵味,描写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现了月光的美及对月亮的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延伸“月迹”

  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七)板书设计

  奇特想象童真童趣盼月议月寻月(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眼中,月亮是诗情画意的写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张九龄眼中,月亮是对亲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张若虚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壮志的书写;自古以来,月亮是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寄托,随着“玉兔”的成功着陆,梦想正逐步靠近,朋友们,还等什么呢,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奋斗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段(1—5)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6—11)写保罗以为小男孩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12—13)写保罗与小男孩度过难忘的夜晚,并懂得"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本课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揭示的道理比较明显。

  (二)教学重点、难点

  “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是教学重点。

  (三)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目标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立体的设计理念以及认知水平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组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炫耀”、“懂得”造句;(2)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凭借课文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朗读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今天,我主要来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分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要求,我打算引导学生来谈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我预设孩子会说的无非是得到老师表扬,受到家长的礼物。这时,我总结大家在获得的时候会感到很快乐,再提出课文中的保罗却有另一种感受,他认为“给予是快乐的”出示课题,研读课题,然后提出,“给予”意味着付出,失去,怎么还会快乐呢,这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一个了解,对学生的饿认知水平摸个底。安排的内容是认读理解生字词。多种形式检查朗读。

  3、学习课文。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再读课文。思考三个人物中给你印象最深,最令你感动的是谁?和你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指名说)这里预设学生会认为小男孩最令人感动,接着再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什么最令你感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二)组织交流

  围绕学生觉得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学,打算采用说理由,读出感受,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个别读,合作读相互穿插,务必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三)激情渲染,感情升华

  在这个环节打算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大家去看看圣诞节的晚上热闹的大街,欢乐的人们,美丽的橱窗。让学生在震撼中理解小弟弟的不幸和那天晚上的幸福,进而体会小男孩关爱弟弟,思想高尚,体会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原因,解决课后问答“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四)积累拓展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是完美的阅读过程,学到这儿学生自然有许多话想说,这个环节首先就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学完后的感受,

  现今语文的教学不能再向过去只围绕书本来教学,而是应该有开阔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里我打算提供学生一些可以积累的东西,如:相关的名人名言,一首小诗,一些故事等等。

  四、说作业安排。

  作业以超市自选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任选2题来完成,这个设计是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1)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讲故事给朋友听。

  (2)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写生活中"给予是快乐的"故事。

  (3)搜集"给予是快乐的"故事阅读。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篇】

  (一)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月寻月院中之月——争执议月

  (追求美)沙滩之月——满足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篇】

  一、说教材

  《七色花》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九单元《想象和幻想》

  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时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做了七件事。主要是要教育学生要做有意义的事。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3然段写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来,一位老妈妈看珍妮哭得可怜,就送她一朵能帮助她做事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写珍妮用七色花瓣为自己做了许多事。第11~18自然段写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了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简单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体会七色花的神奇。

  技能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义,因为助人乃快乐之本。

  2.总结全文,运用想象和幻想,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实现什么愿望。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

  情感价值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悟到助人是快乐的,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心地善良。体会到凡事都应该为别人着想,懂得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幻想象,引导学生写一写如果有一片七色花瓣想实现什么愿望。

  三、说教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从

  1、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发展想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4、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四个方面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教法上运用电教辅助法、图文对照法、诵读体会法等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考虑到课文篇幅较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设计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想象。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并且让学生发挥想像,并进行口语交际,而且把练习写作集中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指导。

  五、说程序

  我的教学流程是:谈话导入,直接揭题――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引导讲授――自主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拓展升华,指导写作――总结归纳提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5篇】

  一、文本解读: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课文通过一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从而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就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盲童安静谓为奇迹的经历所揭示的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的道理,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本课我采用情感体验,引发对盲人世界的感受——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拓展补充,点燃对关爱生命的感动——积累实践,延伸热爱生命的激情的教学步骤。本着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让学生采用朗读、勾画、批注、交流、填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抓住重点的句段,紧扣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懂文本,再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小安静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在情感与人格上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

  四、教学安排:

  本课我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我就对《触摸春天》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这节课我用四个环节完成: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境体验,引发对盲人的感受:

  教学前,我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活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在课堂伊始,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扮演盲人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导入文本:

  “同学们,有一个女孩,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但她却会做很多事。在这个春天,我们看见了春天的色彩,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也感受到了它们的气息。然而,盲童——安静也能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感受着春天的美丽。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17课,走进安静内心的世界,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盲人角色的情境体验,拉近了孩子们与小安静的距离,黑暗状态下的感同身受,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情感的充分调动,使教学一开展就能进入积极状态。〕

  (二)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

  品读语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说:“同学们,安静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她着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心中的春天和我们一样丰富,她做到了一明眼人很难做到的事。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安静所创造的就是什么?”——学生不难找到是“奇迹”一词。

  紧接着,课堂进入了品读语言的第一步:

  1、自主读文,找“奇迹”

  我给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让他们画出能体现“奇迹”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抓住“奇迹”这一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的思路与层次随即一目了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直奔重点,简明有效。]

  第二步

  2、炼词品文,悟“奇迹”

  学生在充分读文,讨论、交流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随机出示以下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们认真揣摩,体会“这真是一个奇迹!”的含义。

  句子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在指名朗读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有个学生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童,却能在花丛中走的这么流畅,真是一个奇迹。

  此时,我抓住“流畅”一词品文,让学生从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对花丛的熟悉程度足以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理解这句话时,我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思考:睁着眼睛的蝴蝶怎样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有的学生说:我也捉过蝴蝶,屏住呼吸,悄然而行,可就在要捉住它的一刹那,它飞走了。我做了安静同样的动作,而且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都捉不到,安静却拢住了一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我说:是啊,真是一个奇迹,连作者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你从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的惊讶?

  此时,学生找到“竟然”一词,我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把“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同样能表达作者的惊讶。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惊叹之情。

  最后,我问同学们: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被一个盲童给抓住了?学生的回答中提到了“安静神奇的灵性”,我顺势引导学生从人身上的各种感官去思考,结合上下文,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神奇的灵性”。之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她可能利用嗅觉,在花香的引导下,拢住了蝴蝶;有的说:安静整天在花丛中穿梭,身上已经有了花的芬芳,所以蝴蝶没有意识到安静是一个人,以为是花仙子,有意落到安静手中的,安静身上这种特有的花香,就是她神奇的灵性。

  瞧,这些孩子充满爱心和善良的想象,让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充满了教学的“奇迹”!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感悟安静内心的世界。同学们:一个整天在花丛中流连的孩子,是因为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儿。一个盲童也喜爱这里,说明她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多姿多彩)安静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源于她热爱生活,所以创造了“奇迹”。

  句子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我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1)安静能捉住那只蝴蝶,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奇迹,可为什么要放飞它?

  (2)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为何仰起头来张望,她看见了什么,她用什么看见的?

  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以上问题,学生的回答,又一次让我“惊讶”了。学生说:安静惊讶自己拢住了一只活生生的小飞虫,她惊喜万分的同时,想到了那是一个小生命,安静热爱生命,所以,也尊重这个小生命,放飞了小飞虫。还有的说:安静的生活中,不用眼睛也能看到的东西很多,她可以用嗅觉、触觉和心灵去看世界万物。她仰起头在想象着蝴蝶灿烂的笑容,想象着蝴蝶在空中快乐的飞舞。

  最后,我引导学生了解到,用善良的心灵,安静似乎能“看见”世间的一切。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词句的咀嚼中,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这一环节,我把握住课文中最能体现安静内心的几个句子,从关键词语着手,通过对比、联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手段,引导学生感悟安静所创造的“奇迹”,感受安静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珍爱生命的善良心灵。“大音希声,大道无痕”,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灵与人格悄无声息地得到了熏陶。]

  (三)拓展补充,感动生命可贵:

  此时,我出示文中的一个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生齐读。

  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并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们是用心灵、用勤奋、用坚韧不屈的意志战胜了身残的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本环节我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紧接着,我利用填空练习题,来点燃学生对关爱生命的感动之情。

  ------------------有生活的权利,他(她、它)在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前,我先出示几个范句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谁”可指人,也可指动物、植物,乃至世间万物生灵。

  (课件出示):

  (1)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她用乐观、善良的心灵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海伦凯勒有生活的权利,她用坚强的意志和好学的精神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花有生活的权利,它用芬芳和绚丽的色彩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积累实践,延伸热爱生命的激情:

  课下我给学生留下这样两个任务:

  ①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②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的实践探索。〕

  六、板书设计:

  17 触 摸 春 天

  奇迹

  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触摸春天》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希望能得到在座专家和老师们的指导与肯定,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6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根据你的经验题目中哪个字值得注意?

  2."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来这个字平时不常见,遇到这样的字你一般会怎么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这两种解释,你觉得在这"颐"字应该是哪一种解释呢?谁想在这颐养天年?这个太后她除了在这想颐养天年她还有什么愿望?(想让天下太和没人反对她)你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重点体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以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两处语句的含义。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1、长廊的特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① 学生抓住"七百多米",体会句子中的数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长?(楼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个这样长的楼道连接起来,作者通过列数字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2、万寿山上还有——佛香阁、排云殿。走完佛香阁,来到万寿山作者又是怎样看它们的,看到它们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

  ①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语看出佛香阁非常高?(耸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个角度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3、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广的是——昆明湖。

  师配乐解说:

  这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来到——湖心小岛,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赏呢?同学们就赶快找到相应的语句好好地品读一番吧!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师总结: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你还可以去游——长城、秦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呢,还有故宫,放眼世界呢……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细细游赏用心体会。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美丽 大

  长廊 七百多米……没有……相同

  18. 颐和园 万寿山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丽 说不尽

  文章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美丽是颐和园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它的美又是说不尽的。板书就简明的反映了这一特点,并且根据游踪列举了各景点特色。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7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长廊”等十多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等。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本课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说流程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让学生挑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出这处景点的特点来。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静”的特点。比较“划”与“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或者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第三种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图片的出现要讲究时机。出现早了,可能就会有“用图像去解读文字”的嫌疑。这话是一位特级教师说的,具体是谁我已忘了,当然也不是原话。但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语文与电视等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是通过文字来描述事物的,而非画面。所以有时看似用画面帮助理解,实质却使感悟文字这一任务落空了。当然,有些光看文字实在难以理解的另当别论。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8篇】

  说教材

  《一碗水》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3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展开。《一碗水》是军旅作家吴然发表在《儿童文学》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体裁)。他讲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头都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为人和动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带来了生活的欢乐,(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一碗水”的喜爱、赞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文章生动流畅,充满情趣,特别是描写小动物来泉水边喝水的那段,写得很有感染力。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虽然……可是……”、“那么……那么……那么……”造句;

  能根据课文进行片段仿写。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本课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技能,进行能力训练,切实体现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确定为:为什么说“一碗水”是一眼灵泉。

  说教法和学法(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的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很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如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导游带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树林里,阳光透过树叶,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回顾课文,找准中心

  过渡:这一碗水人们不但名字独特,老人们还给了它很高的赞誉呢!读读课文,看看人们是怎么称赞他的?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设计意图】将教学的切入口放在此处,由它为起因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解读情境,抓住了脉络清晰地教学主线,以便于讲解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细读研讨,理解课文

  过渡:“灵泉”中的“灵”你是怎么理解的?(灵性)一碗水灵性体现在哪?它有有什么特点?

  1.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一碗水的神奇。

  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一碗水特点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读。

  2.默读学习3-6自然段,感受这一碗水给人们、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并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自读标画。

  3、品读、感悟。

  (1)一碗水给小伙伴带来那些快乐?(课文第3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及时评价。

  (2)读第5、6自然段,体会小松鼠、山喜鹊的快乐。

  抓住动作和叫声体会一碗水给小松鼠、山喜鹊带来的快乐。指导朗读。

  (3)指导写片段。

  4.还有谁会到这一碗水边喝水?它又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快乐的?

  5.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看到这一幕,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好躲得远远的,和他们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6、探究:为什么老人们说他是一眼灵泉?

  7、想想说,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会怎么样?

  四、总结升华,激发情感

  五、拓展训练,解说文本

  一碗水出名了,许多的游客都要到这儿来观光。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这一碗水介绍给游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有许多人也想前来看看一碗水,请你给他们介绍介绍!试着写导游词。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9篇】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用本文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六、说教学时间

  2课时,今天我呈现的是第二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设计,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二)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首先是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接着是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在这一过程中,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再课件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画面。以动画的形式,形象地突破难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最后是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然后齐读。

  (三)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布置作业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

  2、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细丝)

  特点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0篇】

  一、教材分析

  《怀素写字》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本课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具备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这篇课文对激励学生发愤学习、刻苦练字有着积极意义。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确立“注重阅读体验,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注重朗读的指导,朗读的空间,朗读的评价,力求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

  3>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分析怀素写字的方法和过程,从中学习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四、教法、学法

  因为这是一篇与学生有密切的学习体验的文章,我采用以读为主,重体验,促感悟的教法与比较、实践、探究的学法指导学习本课。

  五、教学实施

  在这一节课中,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都试图让学生在以读促情、体验感悟中进行。

  第一步,课件导入

  教学伊始出示怀素披星戴月,刻苦练字的画面,意在使学生受感染,受熏陶,再简介怀素,从而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带进大书法家怀素的书法世界。学生便能自然而然地带着对怀素的崇敬之情齐读课题,引入下文,水到渠成。

  第二步,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运用自读、互读、指名读等手段,扫清字词障碍。既做到“开篇须熟”,又体现“自主、合作”的思想理念。

  第三步,精读课文

  1、抓词理解,重在体验(学习第一段)

  一幅怀素儿时的图,一句“你觉得怀素是个怎样的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那么“书上是怎么说怀素的”找一找,圈一圈,读一读。<出示句子>随后抓“从小”“喜爱”“非常认真”等词语分析,进行品读,<出示句子>体会怀素的努力,认真的学习态度。(此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又实践了读中思,读中悟的教学方法。)接着抓住“先┅┅再┅┅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理解三步法,<出示句子>再进行句式拓展练习,<出示句子>抓住“总是”这个词理解,品读句子,<出示句子>深刻体会怀素写字持之以恒的认真态度。(此处的设计重在语言积累的训练,使学生明白写字有一定顺序,步骤,方法,我们平时说话、做事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说和做。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能力与情感的统一”)再联系生活实际对比,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怀素写字三步法”再动手写一写。(此处设计实践了重体验,促感悟的教学方法。)

  2、对比感知、读中感悟(学习第2自然段。)

  为了突破“让学生深刻体会怀素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一教学难点,把实物引进课堂,拿来毛笔让学生摸一摸体验毛笔的柔软,再亲自感受一下木板的坚硬、厚实,然后让学生用毛笔写几个字,看木板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毫无变化。而怀素却把这厚实的木板写穿了,足见他的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他。。。日子。。。木版。。”>这句,读中领悟怀素的精神。随后引导学生,你想对怀素说点什么?(体现了以读促感悟的设计思想,又对语文的重要能力“说”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赞美怀素受到了情感的教育,体现能力与情感目标的整合)再带着对怀素敬佩的感情读这段。从而突破文章的难点。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3、举例说明,领悟道理(学习第3段)

  在这一环节中抓住了“有名”一词,引导理解“有名”什么意思?进而拓展“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人呀?”他们为什么成为名人?(此处设计让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成为有名的人,是他们小时和怀素一样认准一个目标能认真,刻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努力,所以要向他们学习。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这种精神。)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在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再展示怀素的作品,“你有什么想说的?”意味深长的结尾使学生更充满了对语文的好奇。

  我想,如果让我们把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讲解和朗读做比较的话,讲解是钻进课本,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以《怀素写字》为载体,呈现给大家,不当之处,请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1篇】

  一、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2篇】

  1、教材的地位

  《将心比心》一文,属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我想编者之所以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是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能力、课文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较为轻松地体验文章的情感和态度,并能学以致用。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条理简明而清晰。主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将心比心这一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

  2、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让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同时赞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使学生有见贤思齐的倾向,为这种价值观所同化。能将文中所学顺利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重难点

  在对教材有了很到位的了解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关键的词语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如:轻轻地,温暖;一直等);理解并做到将心比心。

  教学难点是:去实践将心比心。毕竟作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心、智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强,虽然能够认识和理解,但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引导,即时纠正,重复多次展现积极的价值观。

  教法与学法

  首先可以通过对将心比心这一词的理解,引申出与之相应的故事,并且做一定的总结,让学生切实体验什么是将心比心。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心中形成基本的框架,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理解文章中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时,教师可以范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最后,和学生再次讨论,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有和感受或者收获。学生如何学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事迹和知识;其次,在课堂的一开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在增强表达能力,增进彼此情感的同时,学生了解了更多与课文主题切合的知识。也更有利于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说法与演示

  课前谈话(自由)

  一、讨论导入,揭示课题你对“人”字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能举例具体说说吗?(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将心比心)

  2、自由读文三分钟,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先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点,然后随机重点引导: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如果你也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请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感悟措辞:沉重、一直)。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说的话。 ”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1)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2)感悟“平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么想?

  2、 “只见……果然成功了”

  (1)感悟“不要紧,再来一次”的丰富内涵。

  (2)品读

  (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1)感悟第二次的“平静”

  (2)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

  四、体会文中的真实情感

  1、朗读品情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2、再读激情: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教师范读

  五、升华、总结

  1、教师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该在你的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板书说明与演示

  一、课题:将心比心

  二、理解关键字词:一直沉重轻轻地平静地温暖等

  三、理解关键句子: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细细的汗珠,等

  四、品味含义深刻、情感真挚的句子:

  1“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五、我的收获:……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3篇】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寒夜的灯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悟文中那浓浓的爱意 ,和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会感受来自别人的爱,教育学生做个有爱心的人。

  《寒夜的灯光》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加拿大西部一个荒凉的小镇上,在一个暴风雪即将来临的夜晚,“我”冒着生命危险出诊,由于道路不熟悉,病人的家属通过电话请沿途的农家开灯为“我”引路。“我”担心晚上还有人求诊,于是壮胆返回,却没想到沿途农家的灯依然亮着,“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文中紧扣寒夜里的“灯光”塑造了农民们的守信、友善以及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寒夜出诊的“我”无比的不安和恐惧,节约的农家人适时地亮起一盏盏普通的灯,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使我不再感到孤独。如 “ 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回去的路呢?”“沿途农家的灯都依然开着,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在前面的灯光还在等待着我 …”

  我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学情以及课文内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荒野、漆黑一片、恐惧、多余、依然、熄灭、

  哀鸣”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情感目标是:

  体会节省的农家开灯为“我”照明,感悟他们的守信和友善,教育学生做个有爱心的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感受农家人对“我”的的友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为了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归纳法等,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与作者的内心变化产生共鸣。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让每个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寒风呼呼的漆黑的冬夜,一个人独自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一盏盏灯就在你眼前亮起,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寒夜的恐惧和寒夜灯光带来的温暖,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的情感。随后我便这样导入新课,在这样寒夜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大家想知道吗?随后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同时指导理解生字词,扫清障碍。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一是让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二是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在检查学生自学成果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认读生字、生词卡片,接着交流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相机捕捉学生创造性的见解,顺势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这样既扫清生字词给学生阅读课文时带来的阻碍,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这个环节我分两个步骤完成:

  (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再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感知当时情况的特殊,我从中适当引导,让学生抓住“寒冷的夜晚 ”“ 婴儿发高烧”“ 农民求诊”等词句来感受当时的情况。接着提问“我”还会出诊吗?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学纵深进行。

  (二)是指名学生读课文第3~8自然段,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自由质疑,我再归纳成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出诊和回家地过程中,“我”的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二个问题是“我”的情绪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第三个问题是该怎样理解课文中这样一句话“但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见灯塔一样,我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

  我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己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我”情绪变化的重点词句,再引导他们抓住壮着胆子——忧虑——不感到孤独,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等词句来挖掘“我”情绪变化大的原因,让他们从中深深 体会到农家人的守信和友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农民的的友善,我用投影出示课文中的三段话:第一段是今夜却如那位农民说的,沿途农家全都把灯开亮了。一路的灯光指引着我,使我顺利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第二段是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认得回去的路呢?我发觉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第三段是沿途农家的灯都依然开着,那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前行。接着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再引导学生抓住“依然”这个词,然后让学生说说从中 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我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讨论:我为什么不再孤独?我为什么在寒夜里感到“温暖”和“力量?这样让学生完全的融入到文本中,与文本的中心碰撞,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解课文。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出示文中的两个句子:第一句是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农家用灯是很节约的。第二句是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回去的路呢?让学生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前提下,尝试着给句子换种说法。

  四、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让他们自由畅谈寒夜的灯光给了“我”怎样的力量?课后再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人听。这样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仅丰富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际生活中做个有爱心的人。

  五、课堂小结

  我让学生把自己学完这篇课文的收获小结一下,通过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使文本知识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内化。

  以上是我对《寒夜的灯光》这篇课文在教学上的理解和想法,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前行。接着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再引导学生抓住“依然”这个词,然后让学生说说从中 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我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讨论:我为什么不再孤独?我为什么在寒夜里感到“温暖”和“力量?这样让学生完全的融入到文本中,与文本的中心碰撞,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解课文。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出示文中的两个句子:第一句是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农家用灯是很节约的。第二句是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回去的路呢?让学生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前提下,尝试着给句子换种说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4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黄河的主人》。这是一篇散文,赞扬了黄河上撑着羊皮筏子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小节——第四小节)写初次看到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第二部分(第五小节——第六小节)具体写作者看到的羊皮筏子上的情况。第三部分(第七小节——第八小节)写坐羊皮筏子的`人的感受和对艄公的赞扬。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漂、系”两个多音字的用法,学会“提心吊胆、尝试”造句。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敏捷,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由于学生没有亲眼见过艄公在黄河上鼓浪前行的情景,缺乏已知经验,因此,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的情景,使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我设想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下面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以问题“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何称他黄河的主人?”引入文本的学习。

  接着安排三读:一是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扫除字词障碍。二是检查读,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间,认识多音字“漂、系”的用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胆战心惊、如履平地、惊涛骇浪”等词语的意思。三是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媒体,了解羊皮筏子的制作、特征和功能。

  最后布置作业:抄写词语,极书后第三题。

  下面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 复习导入

  在上堂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议一议自己心目中的艄公形象,并相机板书: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艄公形象的回忆,自然引入到本课学习中去。

  二 自读自悟

  根据学生交流的艄公形象,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现艄公精神品格的词句进行圈画、反复朗读体会,培养独立阅读、独立体会、独立感悟的能力。

  三 细读品味

  这个环节在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读读、品品中进行。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抓住关键字词,如“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让学生想象黄河的气势之大,在对语言文字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观看相应得录像,学生的体会更深了,自然就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来看看羊皮筏子,它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上面还有六个人和两个满满的麻袋,通过黄河之险与羊皮筏子之小、轻的对比来体会鼓浪前进的危险。如此之险,我看得“胆战心惊”,可乘客们却“谈笑风生、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欣赏窗外的景色”,这观者与乘者的对比,完全是因为艄公“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学生更深地体会了艄公技术高超,透过这一系列动作,我们看见的是他那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优秀品质,他不愧是“黄河的主人”。

  本环节中,指导学生读文、找句、研词,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艄公不愧为黄河的主人这一人物形象。

  四 巩固升华

  学了课文,你对艄公佩服吗?请以“艄公——我佩服你”为题写一段话,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本文教学以“读”为径,以“练”为纬,凸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独立阅读、独立体会、独立感悟,或在教师启发、讨论中,使学生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使学生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5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然后又以“美国黑色风暴”为例,具体说明了“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惩罚的道理”,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明了,易读易懂重点应是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主动积累词语,通过课文中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的道理,能够理解掌握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2、能力目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主动积累词语,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课文中事例,唤起学生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从而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

  五、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六、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方法来开展学习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倡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与同伴间交流合作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

  七、教学准备: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八、教学时间:

  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字、词教学。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采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法:

  教师播放课件,以强烈的视觉映象冲击学生的感官,在上课之初创设良好教学氛围,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好铺垫。教师随机启发学生谈内心感受从而揭示课题,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激情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二)、新授部分分为四个大环节,分别是自主读书知环保、合作交流议环保、探究升华做环保和发出倡议唤环保。

  第一环节:自主读书知环保: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主要与同学探讨感受最深的语句和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因此,课题上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议环保: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主要采用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的。

  主要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自读课文,查找事例。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主要以黑色风暴为例展开学习,并指导朗读。

  4、延伸学习,加深理解。学生汇报自己收集整理有关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此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表格,以便学生更好地归纳整理交流结果,很容易就抓住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小组合作交流不仅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环节:探究升华做环保:

  1、师生共同理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含义。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两个专业名词很难理解,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体会其含义,并且播放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让学生一看即懂,从而来突破本课的难点。随后教师相机讲解并板书:食物链:大鱼→小鱼→虾米→浮游生物

  生态平衡:不能破坏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汇报,举一些实例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尝试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2、全班交流谈启发,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学生能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相联系,达到宣传教育和实际应用的目的。

  第四环节:发出倡议唤环保: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宣传环保知识。能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注重知识的整合。本环节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重视环保,注意“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激发学生环保的热情。

  (三)小结部分:学生谈收获,教师鼓励学生做环保小卫士。

  本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学有所获,进而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作业安排不仅使学生提高自我环保意识,还明确自身承担着宣传环保知识的重任。使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视环保,爱护我们的家园。

  十、板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体现学生难理解的内容“食物链”,帮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的难点,通过对“食物链”的理解来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由食物链引出生态平衡不能破坏,由浅入深,突出展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十一、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许多人对地球了解甚少,不注意保护它。利用电脑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好与破坏后的悲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如果不保护地球,人类将没有生存的环境,破坏大自然,破坏环境,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图片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全班交流找出课文中列举的事例,能理解“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的道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学生能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两个专业名词。通过学习和开展活动能唤起学生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主动宣传环保知识,使环保成为我们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6篇】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一个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父母劳动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分别为: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读出感受。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学策略。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学时我以“一枚金币”为线索,围绕儿子三次把一枚金币交给父亲的情节进行教学,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教学措施。

  a加强朗读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感情的重要方法。结合本文对话多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螺旋上升的感情朗读指导。

  b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感受。

  在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受不了了”时的心情时,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交换角色,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

  c、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本节你我主要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⑴、抓重点词语进行学习。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课文内容,如文中“懒惰、省吃俭用、当牛作马、两俄里”等词语,让学生明白这些重点词语对于表达文章中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⑵、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来体会儿子与老人三次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说教学教程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向学生展示百元纸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起走进“一枚金币”的故事。这种导入让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拉近了他们与文本的距离。

  二、交流感悟,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1、自由读课文,看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主要了解儿子与父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2、学生再次读课文,先找出父亲如何面对这个儿子的感受的词,即“受不了”,体会出父亲的无奈,再找出另外一个“受不了”,引出儿子如何对待自己挣的这枚金币的态度,重点学习儿子第三次将金币交给老人的情况。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出儿子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时的反应,重点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最后再和前两次进行对比,说明了儿子明白了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懂得珍惜。3、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再一次欣赏文章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三、联系实际,激情导行。

  你怎样看待父母给你的零用钱?你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不仅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所得,也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四、作业布置。

  最后两道作业,其一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复述能力,其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正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7篇】

  一、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二、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课是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议论文,如何在教学中让教学目标的定位不错位,教学中我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经历“参与——建构——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对话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第一块,借助八个词语,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初步感知课文。第二块,紧紧扣住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找句子,抓词语,朗读之中贯穿理解品悟,想象,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表达相结合,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和课文主题的理解,从而使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的形象深入学生心灵,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三块,在学生充分读懂文中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x——(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3、你能把这句话合并成一句吗?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4、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5、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课文中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他们是?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

  6、请你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这两个人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读悟明理

  <一>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细细地体会体会。

  2、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用笔划出有关词句)

  3、四人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讨论前,教师点击投影,出示比较表格)

  人物成功的标志相同点不同点启示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勤奋

  古代的

  天资聪颖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爱迪生。

  童第周

  青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现代的

  基础差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二>共同点:

  1、他们都非常勤奋

  司马光: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司马光的勤奋的?找出有关句子,读读悟悟

  童第周:你又从文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童第周的勤奋?找出有关句子,读读悟悟

  他们俩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司马光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2)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三>他们俩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就会发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处的。

  2、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你读懂这句话了吗?手中的鲜花是指(),汗水和心血又是指()好,我们先将这句话用横线划下来,然后静静地读,将你的体会写下来。

  3、一遍一遍地读着课文,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真是---朗读: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勤奋就是以读书为乐,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持之以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是勤奋,让司马光、童第周,有所作为,为人民、国家作出了贡献。相信,勤奋定能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板书)

  2.观点争辩:有人说,如今,我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改善了,“勤奋”二字可以不提了。你认为呢?

  3、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请联系文中司马光、童第周的具体事例,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

  聪明的人一定能成功吗?为什么?

  起步晚,基础差的人能成功吗?为什么?

  出示勤奋的名言。

  2.自读自悟全文:作者是怎样来一层一层“谈勤奋”的?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要一生勤奋。

  3.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因为勤奋而捧得成功鲜花的事例?

  5.激情总结: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言和名人成功的事迹刻在心里,让它们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努力向前,我们的生命会因此而更精彩,因为——(学生激情朗读)“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五>课外作业

  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少,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以作业的形式,和别人分享收获。你们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品析词句、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读懂一个人不论聪慧或愚笨,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找资料来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

  1、品词析句法。分析重点句,品重点词。

  2、扶放结合法。“教”是为了不用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即抓住关键词句精读领悟的方法。重点抓住“毫不气馁”“名列前茅”“高难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在引导过程中,相机介绍童第周和华罗庚,并运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的难度。

  3、比较法。童第周和司马光的天资明显不同,学习时可采用比较法学习,指导学生把童第周和司马光作对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从而深刻领会“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导学生回味诵读,读出感受。还有可以通过句式的比较加深理解、感悟。

  4、读悟法。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苏教版的语言优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条理性强,应该让学生多读,在思考中读,在交流中读,在感悟后读。特别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反复读,在学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的例子后再读,总结时再读。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5、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强求统一,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说板书

  板书设计:

  说勤奋

  提出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举例证明:司马光警枕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急起直追青蛙卵剥离手术

  总结观点: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8篇】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音

  形状

  气势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战马

  浩浩荡荡

  潮过后

  平静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19篇】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0篇】

  一、立足文本说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抓住文本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一基于文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经过补白文本的想象空间,体会小鸟的心理活动,更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二是基于学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对话体会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情谊,在直接阅读中比较容易获得,但课文的主旨,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学生难以直接获得,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从已知的基础走向未知的获得。

  基于这两个目标的确定,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二、优化组合说过程

  文章的故事性很强,从创设情境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朝夕相处导入,之后以问题链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问题一:第二年春天,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与谁进行了几次对话?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基本的了解。)

  问题二:小鸟在与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对话中,分别有怎样的心境?

  (引领学生体验小鸟的心境,品悟深厚的感情,为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做好铺垫。)

  问题三:为什么小鸟盯着灯火看了两次?并且单独成段呢?

  (两次“看”意味深长,经过想象,加深对这份情谊的深刻体会。)

  问题四:为什么要以《去年的树》为题呢?

  (去年的树如果在小鸟的心中成了一个影子,那么在我们读者的心中,她俨然成为信守承诺、珍爱友谊的象征,也引领着我们去倾听这棵树的声音。经过对课题思考,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故事的丰富内涵。教师层层追问与引导,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取的对话,层层递进的思考,让情感得以升华。)

  以上四个问题呈现思维的递进关系,前面三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最终一个问题――把握课文的主旨。

  基于以上的问题链设计,我经过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把单纯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引领学生的语文获得:

  三、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

  学生体会小鸟寻找过程中不一样的心境之后,带着头饰分主角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品悟文章的情感。

  2.情境创设法

  在情境创设中引领师生、生生的对读与对话,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3.想象法

  去年的树虽然变成了火柴,点燃着灯火,可是小鸟儿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找树,在给灯火唱歌的前后,她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两次“看”,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比较想象两次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本事。

  4.小组合作探究法

  我将以问题引路,在体会文章主旨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交流展学。引领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思考、感悟文本内涵,让生命与价值感熠熠生辉!

  四、说板书

  我认为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和灵魂,应当简单而富有启发,我的设计如上,期望这个板书还能点亮孩子们的智慧!(用简笔画呈现)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1篇】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搬踏推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2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练习课,此内容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区别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读三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完成“万花筒”、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议、做,完成语文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4、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我能读为本节的重点。

  5、教学难点: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对“知识万花筒”、积累词语将采用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为突破难点,我会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将读、议、做相结合,以活动和展示贯穿整堂课,寓学于乐。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区别形近字”:在教学这个版块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写、比较、区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交给他们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2、教学“我能填”:这一板块重在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成语的规律,激发他们积累成语的兴趣。然后通过拓展,积累更多的词语。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累,积累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阅读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们的积累。

  3、教学“我能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够从文段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时课外阅读当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最后雁过无痕,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勾画,标注等方法去把握课文,向孩子们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4、课时作业。

  《站起来》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写得很生动,我布置学生学一学这种写作方法,试着写做某件事的过程。这样,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设计当中还有许多不完满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3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够参加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在今天的这堂课上,我想实现我的一个愿望,这就是──让学生走进有效的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着力点

  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到之处,细细品来,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其一,老舍在选材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于我们眼前。其二,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自始至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每一个字眼。而且,我似乎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它如涓涓细流,丰润着我的心灵,带我走入了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其三,老舍先生不用华丽的词藻雕饰文字,语言平实,就像面对面的与我们话家常,全凭思想和情感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其四,《猫》一课有着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从文中的两个中心句,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可见本课结构严谨且有特色。

  当然,一篇课文既承担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体现这一单元组的编排意图。本组第一次提出了比较阅读,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所以,就《猫》这一课而言,不仅要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还要结合“阅读链接”落实本组的学习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本课、本组的这些特点,就是要清清楚楚的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崔峦老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遵循了这一理念,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对没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之一,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怎么学?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如,能不能把家里的猫带来让我们看着学;在朗读时配上音乐;有的学生甚至建议要抓住他发现的`中心句来学习。调查之二,你想怎样写小动物?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想到写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听了学生的心声,我茅塞顿开,似乎触摸到了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脉搏,根据学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我调整教案,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到从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动物,表达真情实感。其余思考已有呈现,不再赘述。

  其次,我对学过本课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如,“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现在你体会到了吗?”结果多数学生罗列猫的性格,体会到因性格多而古怪。针对这一点,我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一组组对立、矛盾的性格统一于一体而古怪。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学生体会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却没有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所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强化了这一点,升华学生的情感。

  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品味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真正含义。

  三、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我曾为此苦恼、困惑。而这次,小语会提出了这一主题,给我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今天的课堂上,我也想在这一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如,在学习“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时,借助语气词,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朴实、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再如,以“小梅花”为切入点,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还如,让学生透过一个“更”字,理清课文结构和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小猫的更可爱。正是因为这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能在老舍笔下如此鲜活,所以我也要让它们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充满情趣!我想,只有课堂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统一,才能实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和语文的魅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之旅,一路走来,旅途中有收获,有喜悦,有失败,更有思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天的这节课,让我走进了一个反思的驿站,我要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整理好行囊,继续追寻新的目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4篇】

  一、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笔下生辉。这次的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搜集的民间传说写下来,这既是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相符合,又是这次口语交际的延续。从教材的安排来看本次的习作设计并非某一节课实施过程的具体设计,而是要把这次习作融在一个“大过程”中,这个过程既包括了课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又包括了跟大家交流信息,最后才是写作。

  本单元学习课文有神话、童话和传说故事,学生对于这三类传说故事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进行独立写作文是可以实现的。而传说故事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民间传说中要介绍清楚: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编写出有趣的、感人的民间传说。能把语句写通顺、流畅,把有趣、感人的部分写具体。

  3、能相互修改和自己修改民间传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喜欢读、讲民间传说。

  2、使学生喜欢写民间传说。

  3、愿意把自己编写的民间传说讲给别人听。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制定教学重点:如何抓住传说故事的主要情节来写。教学难点:如何把传说故事有趣、感人的部分写具体。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趣法: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

  2、点拨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适当点拨、诱导。帮学生指出、归纳编童话的方法,而不是将写作方法强加给学生。

  3、分组合作法:学生分成4人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教师尽量少说,大量让学生说,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

  2、互说互评法:学生讲好的故事,无论句、段、篇,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3、学生修改法:说中改、评中改,提高学生口头修改作文能力,在相互修改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习作教学应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启迪他们的写作灵感,大胆想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使学生们快乐的写作文。为此我打算这样来安排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民间传说故事。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一种内驱力,习作指导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所以,一开始我就兴奋地告诉学生:咱们班这段时间有好些同学都在搞创作,出了好些书,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今天。我准备集合全班的智慧共同编一本书叫《美丽的民间传说》。这样就会在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紧接着我的话题一转,告诉学生:要编好这本书,可不容易。首先,咱们得要收集这些民间传说。顺着这个话题,问学生: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不少的民间传说,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的名字,你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收集到得。这样既检查了课前学生的准备工作,又让学生了解了可以从什么地方寻找写作素材,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言语交际,引导自主表达,教给写作方法

  在导入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被很好的激发出来了,所以整个习作课我会顺着编书这根线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咱们第一步已经选好了要写的材料,那么第二步就是要把它写下来。那怎么的故事你才会喜欢读呢?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故事首先必须是完整的,然后还要写得生动具体,大家才会喜欢。

  写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还得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本单元学习的民间传说就是学生可仿可学的范文。接着,我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重阳节的传说》《牛郎织女》两个故事,想象它们都有哪些内容?我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肯定有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这些要素,而这个事件又是由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组成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中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故事写完整了,还是不够的,要吸引人这个故事必须是生动有趣或者感人的。如何让学生把民间传说的有趣感人的部分写具体呢?这是本次习作的难点。为此我让学生再回到《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知道作者之所以把这个故事写得生动、感人做到了以下几点:

  1.主人公只有两三个,不多,选择主要的情节写。

  2.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言语写得生动,把故事的经过写得很具体。

  3.大胆的想象,加入了自己创作的情节。

  接着要求要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故事在小组内说说,并按照上一个环节归纳的一个生动的故事要注意的几点去说故事和听故事。最后小组选出一个讲的最生动的同学在班里说。学生说中评,评中说,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在互议互评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也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下一步写故事的自信心,并进一步巩固写作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激发学生对写传说故事的喜爱,又能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说故事的快乐。同时鼓励好生在说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可以加入自己的设想,又让后进生生在听了其他同学的故事后,有内容可写,让他们觉得写作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三)课上评改

  在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后,学生对于民间传说的编写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新课标说: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和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所以在学生写好后,我告诉学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在把你们写的故事编成书还不行,必须要进行多次修改。接着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评改,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组内交流:互听、互评,看谁写得最有趣、最感人。

  听评要求:

  是否听清楚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篇故事有趣吗?感人吗?你最欣赏编写的哪部分内容?

  有没有介绍不清楚的内容?有没有说得不通顺的地方?帮助同学改一改。

  2.根据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传说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听的同学能够有目的的听,并且在听过之后帮助同学修改故事;读故事的同学则能够将他人提出的建议认真听取并努力改好自己的小故事。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必备的好品质。

  (四)成果展示

  1、装订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全班交流,传阅。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

  2、给家长读一读自己的杰作,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建立学生写作信心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总之,整节课我都注意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尽量激活学生练笔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善说,进而达到乐写、善写。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5篇】

  一、教材简说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约定好第二年再相见,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之后,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本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全文在平淡语言中蕴含着深挚透明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为落实教学目标,实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设定这篇课文的重点:领悟小鸟的四次对,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说学法和教法

  1、学法: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读,品,悟,议,辩,入。为了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我用到的是:读,入。

  读:采用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验小鸟的心情。

  2、教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采用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准备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让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跃入学生脑间。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重温旧知,夯实基础;媒体激趣,体会深情;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体悟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

  (一)、重温旧知,夯实基础

  直接检查学生对词语掌握情况。因为在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怎样课改,语文教学目的只有一个: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篇童话写的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学生会通过回忆说出小鸟是一只诚信、信守诺言、可爱的小鸟。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对小鸟有了更深入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合理想像

  (二)、媒体激趣,体会深情。

  (媒体出示画面),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第1节指名读再齐读,引导学生感受大树和鸟儿在一起很快乐,然后引读第二节(媒体出示第2节)。

  读后同桌合演鸟儿和大树道别的场面。在表演和评议过程中体会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最后利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分组对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我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读——演——读的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我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对话,然后指名3个学生交流(媒体出示3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读这3组对话,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练习朗读。(出示课件加提示语)

  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表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我设计了换位体验的角色采访,把学生带入课文,达到了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境界。

  (四)、体悟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引读最后1节。齐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补充对话,(出示填空课件)体会小鸟两次看的.不同意义,揭示有关奉献、真情、诚信的人文内涵。在体会小鸟的深情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成"我",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文本,在学生了解了小鸟的心理后,将守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这时,让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代大树写一张友情卡。

  (我认为这样就能够使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此时,大树这一单一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所以我就因势利导,进行拓展说话练习。把单一角色扩展成多位角色:想对谁说就对说谁,包括小鸟、大树、伐木工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甚至是树桩。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文前积累,学文中积累,学文后积累,从而为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

  五、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好朋友

  鸟儿(图)——————大树(图)

  唱寻 听

  诚信 守诺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增加了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对对话学习的自主选择。

  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对于本课的教学设想,我力争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6篇】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麦哨》,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且排在单元篇目的最后。文章主要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文章还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了解这种手法的运用,并学习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不用说城市里的孩子,就连现在乡下的孩子也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的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能力,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畔、兜、穗、裹”等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麦哨、呜卟、和着”等词语。

  2、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积累喜欢的句子。

  3、认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并积累喜欢的句子。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的学习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件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品位语言,深入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从“回忆前文,导入新文;初读课文,直击中心;精读课文,感受麦哨;拓展延伸,展示下水文”四个方面来说说教学过程:

  1、回忆前文,导入新文

  回顾前面所学的课文《乡下人家》,说一说乡下人家的特点。由此引到作家陈益笔下的《麦哨》,激发学生探究《麦哨》的趣味和特点。

  2、接下来进行课文初读。要求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寻找麦哨的特点。学生读完课文后首先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词,通过指生读、开火车读、领读、齐读等形式检验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仿佛在课文中听到了什么声音,由此引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此处我设计互动环节,师读课文,生配麦哨声。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引导生体会麦哨的特点

  3、到了精读阶段,文本的深入剖析围绕“欢快、优美”两个词展开。

  欢快优美的麦哨声由谁吹响?引出第三段。学生在第三段感受乡下孩童的外表形象,以及比喻手法的运用。接下来细化感受人物形象。由此引出第5段,赏析玩耍的男孩的形象,感受孩童的快乐。在此体会动作描写的妙处,并进行拓展衍生,请生说一说女孩在草地上会怎么玩。提问学生当孩童们玩累了,会干什么?由此引导第6段。进行茅茅针的介绍,引导生根据文章的描写,结合生活经验想象茅茅针的味道,体会到乡下生活的惬意。

  乡下孩童无拘无束的快乐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环境。进入第四小节学习乡下的景色。通过景物的列举,景物描写特点的分析,来感受乡下无时无刻的美景。教师在此处重点赏析描写麦子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擎”字运用的妙处,感悟文章“欢快、优美”的基调。

  4、将课文吃透后,我对课堂进行了拓展衍生,对学生进行说话、写作训练。我会出示下水文,展示老师笔下的乡下生活。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以及下水文,思考自己体会到的乡下生活,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在此处重回首尾呼应手法,让学生讲述这种手法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将此种手法引用到写作中去。

  5、作业,最后我会提出记忆好词好句的要求,并且布置习作训练,模仿课文写一段自己眼中的乡下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所以,我的板书完全是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而来,简洁而又突出重点,更具诗情画意,把文章的重点全部诗意地概括出来。

  24、麦哨

  欢快优美、首尾呼应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7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漂浮的山》是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点。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方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2、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彰显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

  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共设置了四处朗读:

  一是教师开课是听写中的导读。

  二是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绍冰山身高的拟人句。

  四是介绍冰山漂浮特点的拟人句。虽然科普说明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

  重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教学中抓住了“随波逐流”和“藏”字,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言环境,感情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解词和运用。

  重语言感悟。淡化对说明方法的讲解。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举例子,列数据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

  重语言的迁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在课的结束处设计了一个冰山的自述环节。让学生在介绍冰山特点过程中就把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内化。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话可说,既照顾了全体学生,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探自然奥秘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8篇】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阳》等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

  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伊始,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的确,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2,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将问题分类处理,筛选归纳为两上主要问题:1、鲸有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便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时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自读后,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再组织全班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初读后,基本能抓住叙述要求,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但这种了解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这里应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初读遇到的疑难问题,如:“哺乳动物”“胎生”等词语是什么意思?鲸的样子很像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教师可结合学生质疑情况,补充设疑:课文怎样把鲸的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并以此为凭带,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选学其它几个自然段。

  (一)品评词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说明方法,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反馈情况作如下体会:

  课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质疑: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还有写象呢?引导学生集体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认识比较说明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自己体会体会)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学生对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认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说明。而真正得从句中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故意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

  句3: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档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教师设问:“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鲸的特点,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自由选读,感悟特点

  课文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分类、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的特点,呈并列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选读,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可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读出鲸的特点,当小画家的画出鲸的特点,当表演家的演示出鲸的特点。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当评委,与汇报同学进行自由交流。

  教师针对汇报情况,以学路带教路,扣住重点词句适时、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细读探究,进一步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点拨:

  1、鲸的进化过程―――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形象演示鲸的进化过程,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还可利用学生在自然课上学习到的有关知识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谈谈对哺乳动物的认识,抓住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并与鲸的特点对照,说明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2、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当学生汇报鲸的吃食特点这一段时,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填空题”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填空,再自读想象鲸吃食的情景,然后模拟表演,学生对照课文叙述评议,体会作者准确用词。

  3、体会分类、比喻、图文结合等多种说明方法――当学生汇报“鲸的呼吸”特点这一段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文中插图或学生绘图,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图画相应的文字描述,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多种说明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主体型的交流网络。

  四、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经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特点及文章表达方法已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以复述为主的主语实践活动“听故事,想象演说”和“读启事,招聘导游”,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一)听故事,想象演说

  教师谈话:同学们,刚才咱们经历了一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历程,现在咱们听听故事,放松一下。播放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当鲸到达赛场大门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争吵,虾将军说出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听完故事后,教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虾冠军究竟对鲸讲了些什么?”想象并表演鲸与虾将军争吵的场面。这一活动促使学生再次接近文本,将上一环节的无序交流进行有序整理,为下面的“招聘导游设计解说词”作好准备。

  (二)读启事,招聘导游

  首先谈话激趣:同学们,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觉得挺适合你们的,便把它下载了下来,你们想读读吗?教师相机出示“招聘启事”,学生竟相阅读,跃跃欲试。教师趁热打铁,播放音乐,渲染气氛,置学生于活动情境之中。让他们自由设计解说形式及解说词,而后组织学生汇报解说,其他学生和老师分别以评委或游客的身份与“小导游”现场交流、评议。

  “招聘小导游”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参与者不仅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也提出了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既训练了语言,又渗透了思想教育,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总结评价

  适当、适度的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教学中,除了伴随着学生读书、交流活动中的师评、生生互评外,在结束课文时,我又安排一个单独的评价环节“评评这节课上自己表现得怎样,听听他人的评价”,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多维评价。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贯彻了《语文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一理念,而且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逐步学会听取,学会发现,学会赞赏,并在相互赞赏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2、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上一环节中“招聘小导游”活动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课标》的这一精神,而且着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时《课标》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又注意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我认为“招聘小导游”这一交际训练,不应受课堂限制,因教学活动结束而告终,完全可以单独用一节的时间来完成。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课堂上,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了鲸的一些知识,其实课本以外还有更丰富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撷取。同学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小导游招聘活动并没有因此而终,咱们下节课将继续设擂选优。因此,我希望你们课下能像刚才一样主动热情地去探究,去发现,或进图书馆,或上网查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解说词。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样结束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29篇】

  一、立足文本说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抓住文本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一基于文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经过补白文本的想象空间,体会小鸟的心理活动,更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二是基于学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对话体会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情谊,在直接阅读中比较容易获得,但课文的主旨,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学生难以直接获得,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从已知的基础走向未知的获得。

  基于这两个目标的确定,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二、优化组合说过程

  文章的故事性很强,从创设情境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朝夕相处导入,之后以问题链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问题一:第二年春天,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与谁进行了几次对话?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基本的了解。)

  问题二:小鸟在与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对话中,分别有怎样的.心境?

  (引领学生体验小鸟的心境,品悟深厚的感情,为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做好铺垫。)

  问题三:为什么小鸟盯着灯火看了两次?并且单独成段呢?

  (两次“看”意味深长,经过想象,加深对这份情谊的深刻体会。)

  问题四:为什么要以《去年的树》为题呢?

  (去年的树如果在小鸟的心中成了一个影子,那么在我们读者的心中,她俨然成为信守承诺、珍爱友谊的象征,也引领着我们去倾听这棵树的声音。经过对课题思考,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故事的丰富内涵。教师层层追问与引导,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取的对话,层层递进的思考,让情感得以升华。)

  以上四个问题呈现思维的递进关系,前面三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最终一个问题——把握课文的主旨。

  基于以上的问题链设计,我经过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把单纯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引领学生的语文获得:

  三、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

  学生体会小鸟寻找过程中不一样的心境之后,带着头饰分主角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品悟文章的情感。

  2.情境创设法

  在情境创设中引领师生、生生的对读与对话,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3.想象法

  去年的树虽然变成了火柴,点燃着灯火,可是小鸟儿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找树,在给灯火唱歌的前后,她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两次“看”,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比较想象两次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本事。

  4.小组合作探究法

  我将以问题引路,在体会文章主旨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交流展学。引领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思考、感悟文本内涵,让生命与价值感熠熠生辉!

  四、说板书

  我认为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和灵魂,应当简单而富有启发,我的设计如上,期望这个板书还能点亮孩子们的智慧!(用简笔画呈现)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0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根据你的经验题目中哪个字值得注意?

  2."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来这个字平时不常见,遇到这样的字你一般会怎么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这两种解释,你觉得在这"颐"字应该是哪一种解释呢?谁想在这颐养天年?这个太后她除了在这想颐养天年她还有什么愿望?(想让天下太和没人反对她)你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重点体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以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两处语句的含义。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1、长廊的特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① 学生抓住"七百多米",体会句子中的数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长?(楼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个这样长的楼道连接起来,作者通过列数字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2、万寿山上还有——佛香阁、排云殿。走完佛香阁,来到万寿山作者又是怎样看它们的,看到它们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

  ①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语看出佛香阁非常高?(耸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个角度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3、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广的是——昆明湖。

  师配乐解说:

  这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来到——湖心小岛,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赏呢?同学们就赶快找到相应的语句好好地品读一番吧!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师总结: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你还可以去游——长城、秦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呢,还有故宫,放眼世界呢……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细细游赏用心体会。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美丽 大

  长廊 七百多米……没有……相同

  18. 颐和园 万寿山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丽 说不尽

  文章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美丽是颐和园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它的美又是说不尽的。板书就简明的反映了这一特点,并且根据游踪列举了各景点特色。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1篇】

  一、说教材

  《千年梦圆在今朝》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能够正确认读词语。

  2.能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能够正确认读词语是教学的重点,联系课文及资料,理解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嫦娥四号”登月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解决生字词,疏通内容。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认读,检查学生的识字和课文朗读。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词义。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理清我国“飞天梦”的实现过程。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探月工程启动——新的征程“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人类航天史的壮举

  2.感悟成就,升华情感。

  (1)探究:千年的飞天梦为什么能在今朝实现?

  ①中华民族勇于实践、锲而不舍精神;②广大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③国家的独立、强盛、发展。

  (2)课下延伸: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同学交流,说说你的感受。

  (四)课文小结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丽梦想进行不断尝试和努力,终于把千年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表达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无限自豪的心情。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紧紧围绕课题,展示了千年飞天梦的实现过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2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营口教学区09小学教育一班24号贺鸿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论依据、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二、 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 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着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从整体入手来把握课文的思路和观潮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索,让学生对比分析,自由质疑情景而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更活跃的探究平台,不断专研,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里想法(江面平静) 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别“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会引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像一位专业的主持人

  (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 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之前 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 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照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从读而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

  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3篇】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课文,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好教材。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信”,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中的内涵。

  设计特色

  1、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2、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3、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4、体现“情感性、幽默性、哲理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积累并学会运用本课 中的成语。会用“只好”、“竟然”造句。

  2、过程和方法:自读感悟,采取对话形式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人物形象。学会复述课文。

  第二部分 说教法和学法

  1、文本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努力探索。

  1)、设计合作学习时,既有明确的内容,又可以及时反馈。

  2)、采用先自主后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人交流。

  A、从故事教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这样让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学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会概括。(这在我多次试教中显现出来)对此,我索性把词典上的意思讲述出来,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其见义勇为的特点。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接着,再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从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

  B、学生从课文结尾九色鹿怒斥调达的一段话中,直接找出了概括出调达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教师再让学生默读6、7两个自然段,再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这样学生便能抓住调达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语言、动作)、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加深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

  C、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

  D、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E、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环节——诚信格言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作业设计

  让学生动笔永远没有错。它不仅是高效的语言训练,更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创造性。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过心得体会后,让学生联系以往阅读的故事,用上本课或课外积累的成语来概括人物性格。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4篇】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神话传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四、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前播放动画(幻灯出示),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盘古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然后多媒体第一页显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第二页显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第三页将生字带入词语再次开火车朗读。重点解释月字盘的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词语掌握了,进入课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板书:创造前、怎么样创造、创造后。分布讨论: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混沌”一词,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时,借助字典里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混沌一片。上完第一自然段之后我导读引入问题: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指名来读。重点指导“抡起”和“猛劈”的语境,板书:抡起和猛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结束后我再次引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展开多媒体,学生读下半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一环节是本段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来发现句子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第二步理解两个清的区别;第三步指导朗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师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带动做朗读等等。在这天地分开之前,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词。告诉学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最后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创造”,我在黑板上范写,指导个别笔画,留五分钟给学生写字。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六、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5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内在的灵性,打造活力课堂。

  说教材: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描写了了森林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犹如一支乐队奏出的乐曲,嘈杂而美妙,和谐而喧闹。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用热情的笔墨在和我们讲述他的朋友故事。春天,森林里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综合型乐团,什么歌手都有,什么乐器也有,美妙极了。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说学情:

  学生对本课的动物名称和发出的象声词有的比较生疏(有13个要认识的字,9个带拼音的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在理解和运用时有难度,同时对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熟悉。尤其对动物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这一中心句与课文如何介绍的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但要体会作者怎样在聆听中辨别声音的特点对于学生不易察觉。

  说教法:

  为了课堂活起来,要结合本单元的有关的音乐方面的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课学习,平时聆听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本身潜能,交流各种声音的美妙。课前预学;创设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问题领悟作者的热爱森林以及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

  说学法:

  课前预学:自学生字词,达到正确流利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你的发现。课上交流汇报学会的和疑难问题,全班研讨教师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把要学习的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适合学生学习成长,正如“跳一跳,摘桃子。”

  说教学要求:

  1、 自学生字新词。

  2、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 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自然界里的声音是很美妙的。你听见那些声音,能模仿一下声音吗?

  学生交流(小鸟啾啾 蜜蜂嗡嗡 青蛙呱呱 ···)

  2、师:同学们知道得不少,树林里除了这些小动物以外,有位小朋友他了解的更多。他发现树林里的小动物都叫起来,就是乐队。今天我们来学习《林中的乐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熟悉的小动物了解,评价激励学生思考林中的小动物还有许多是他们不知道的,让学生好奇地走进文本探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情况。

  (1) 五位同学轮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如果发现读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读得正确的流利的同学交流自己预学的方法。

  (2)出示多音字

  一小觉 奏乐 难为情 爱好 结实 小爪子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和评价,采用表扬和批评结合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自学新词的情况。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新词有什么发现?说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带口部字多)

  唱 叫 吹 听 喧 嘷

  啭啼 咳嗽 呻吟 吱吱 嗡嗡 呱呱 哼哼 咩咩

  吱吱嘎嘎 咕噜咕噜 嘎吱嘎吱 扑噜扑噜

  师:大家看看想想这些带口子旁的字词有什么分别?

  生交流(动词的 声音的词 )

  师:对,声音的词把它叫做拟声词,模仿声音的词。文中什么叫声像咳嗽?能把这些声音与小动物搭配起来吗?

  生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说其中一个的机会。让大家都来参与啊。

  师: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其他的拟声词吧!

  生交流(叽叽喳喳 啾啾 嘭嘭,咚咚,噼噼啪啪,叮咚咚 啦啦 哗哗 汪汪 咚咚 呀呀 呼呼 嗖嗖 潺潺 嘘嘘 鸭鸭 嘎嘎 铃铃 滴滴 答答 飕飕 淅淅 瑟瑟 沥沥 哼哼

  师小结:拟声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不少。它把不同的小动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会用其中的喜欢一个的词说句子吗?

  生交流(迎新辞旧的日子能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海底世界能听到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声。

  学校鼓号队在咚咚咚咚地敲鼓······)

  (设计意图 针对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词多,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学习,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情感体验来学习,既简便又快。)

  三、质疑问难

  师:1、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小声读课文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吗?

  个别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读课文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有感情。(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都知道自己学得可透彻,巩固复习有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作业

  1 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抄写积累运用中的本课的词语。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6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够参加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在今天的这堂课上,我想实现我的一个愿望,这就是──让学生走进有效的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着力点

  老舍先生写的《猫》有很多独到之处,细细品来,我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其一,老舍在选材上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主要是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于我们眼前。其二,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自始至终融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每一个字眼。而且,我似乎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它如涓涓细流,丰润着我的心灵,带我走入了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其三,老舍先生不用华丽的词藻雕饰文字,语言平实,就像面对面的与我们话家常,全凭思想和情感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自然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其四,《猫》一课有着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从文中的两个中心句,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可见本课结构严谨且有特色。

  当然,一篇课文既承担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也体现这一单元组的编排意图。本组第一次提出了比较阅读,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所以,就《猫》这一课而言,不仅要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还要结合“阅读链接”落实本组的学习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本课、本组的这些特点,就是要清清楚楚的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崔峦老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遵循了这一理念,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对没学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之一,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你喜欢怎么学?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如,能不能把家里的猫带来让我们看着学;在朗读时配上音乐;有的学生甚至建议要抓住他发现的中心句来学习。调查之二,你想怎样写小动物?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想到写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听了学生的心声,我茅塞顿开,似乎触摸到了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脉搏,根据学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我调整教案,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到从可以从不同角度写动物,表达真情实感。其余思考已有呈现,不再赘述。

  其次,我对学过本课的学生也进行了调查,如,“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现在你体会到了吗?”结果多数学生罗列猫的性格,体会到因性格多而古怪。针对这一点,我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一组组对立、矛盾的性格统一于一体而古怪。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学生体会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却没有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所以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强化了这一点,升华学生的情感。

  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品味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真正含义。

  三、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我曾为此苦恼、困惑。而这次,小语会提出了这一主题,给我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今天的课堂上,我也想在这一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如,在学习“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句时,借助语气词,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朴实、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再如,以“小梅花”为切入点,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还如,让学生透过一个“更”字,理清课文结构和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小猫的更可爱。正是因为这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能在老舍笔下如此鲜活,所以我也要让它们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充满情趣!我想,只有课堂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统一,才能实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和语文的魅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之旅,一路走来,旅途中有收获,有喜悦,有失败,更有思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今天的这节课,让我走进了一个反思的驿站,我要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整理好行囊,继续追寻新的目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7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

  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8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内在的灵性,打造活力课堂。

  说教材: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描写了了森林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犹如一支乐队奏出的乐曲,嘈杂而美妙,和谐而喧闹。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用热情的笔墨在和我们讲述他的朋友故事。春天,森林里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综合型乐团,什么歌手都有,什么乐器也有,美妙极了。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说学情:

  学生对本课的动物名称和发出的象声词有的比较生疏(有13个要认识的字,9个带拼音的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在理解和运用时有难度,同时对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熟悉。尤其对动物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这一中心句与课文如何介绍的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但要体会作者怎样在聆听中辨别声音的特点对于学生不易察觉。

  说教法:

  为了课堂活起来,要结合本单元的有关的音乐方面的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课学习,平时聆听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本身潜能,交流各种声音的美妙。课前预学;创设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问题领悟作者的热爱森林以及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

  说学法:

  课前预学:自学生字词,达到正确流利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你的发现。课上交流汇报学会的和疑难问题,全班研讨教师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把要学习的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适合学生学习成长,正如“跳一跳,摘桃子。”

  说教学要求:

  1、 自学生字新词。

  2、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 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自然界里的声音是很美妙的。你听见那些声音,能模仿一下声音吗?

  学生交流(小鸟啾啾 蜜蜂嗡嗡 青蛙呱呱 ···)

  2、师:同学们知道得不少,树林里除了这些小动物以外,有位小朋友他了解的更多。他发现树林里的小动物都叫起来,就是乐队。今天我们来学习《林中的乐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熟悉的小动物了解,评价激励学生思考林中的小动物还有许多是他们不知道的,让学生好奇地走进文本探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情况。

  (1) 五位同学轮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如果发现读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读得正确的流利的同学交流自己预学的方法。

  (2)出示多音字

  一小觉 奏乐 难为情 爱好 结实 小爪子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和评价,采用表扬和批评结合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自学新词的情况。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新词有什么发现?说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带口部字多)

  唱 叫 吹 听 喧 嘷

  啭啼 咳嗽 呻吟 吱吱 嗡嗡 呱呱 哼哼 咩咩

  吱吱嘎嘎 咕噜咕噜 嘎吱嘎吱 扑噜扑噜

  师:大家看看想想这些带口子旁的字词有什么分别?

  生交流(动词的 声音的词 )

  师:对,声音的词把它叫做拟声词,模仿声音的词。文中什么叫声像咳嗽?能把这些声音与小动物搭配起来吗?

  生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说其中一个的机会。让大家都来参与啊。

  师: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其他的拟声词吧!

  生交流(叽叽喳喳 啾啾 嘭嘭,咚咚,噼噼啪啪,叮咚咚 啦啦 哗哗 汪汪 咚咚 呀呀 呼呼 嗖嗖 潺潺 嘘嘘 鸭鸭 嘎嘎 铃铃 滴滴 答答 飕飕 淅淅 瑟瑟 沥沥 哼哼

  师小结:拟声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不少。它把不同的小动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会用其中的喜欢一个的词说句子吗?

  生交流(迎新辞旧的日子能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海底世界能听到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声。

  学校鼓号队在咚咚咚咚地敲鼓······)

  (设计意图 针对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词多,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学习,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情感体验来学习,既简便又快。)

  三、质疑问难

  师:1、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小声读课文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吗?

  个别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读课文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有感情。(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都知道自己学得可透彻,巩固复习有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作业

  1 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抄写积累运用中的本课的词语。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39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母亲的呼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文章采用"总�D分�D总"的叙述方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母亲深深的爱,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认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可贵,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3,教学重点:

  从母亲简单的话语,朴实的举止中,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4,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歌颂了母爱的深切和伟大,情真意切,意味深长;语言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教法:

  (一)紧扣"呼唤",层层深入

  "母亲的呼唤"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于全文。基于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母亲的爱和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关心,关爱,担心和幸福,母亲的呼唤其实是爱的呼唤,而作者在母爱的感召下,学会了长大,学会了给予,学会了责任,懂得了珍惜。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情真意切。为激发学生的感情,我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如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来升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音乐,配乐朗读,来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三)品词析句,明情悟理

  语文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生命。怎样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焕发生命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品读,赏析"轻柔","憔悴不堪","泪眼模糊","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领略文字的美妙,品悟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我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牵引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人物的精神,明白母亲的呼唤其实都是母爱的流露,都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法的指导。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例如: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探究和体验,思考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反馈交流情况。再如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你有过听到母亲呼唤时的甜蜜体验吗 对母亲的呼唤你也有和文中小蓉一样心生厌烦的相同感受吗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练习设计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感的介入,孩子们的心里一定蕴藏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亦或是愧疚之情,于是我设计了抒情吧这项练习,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以及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一句话。它是对课文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旨在抒发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紧系课题,奠定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上课伊始通过赏读古诗《游子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浅的感受。师生一起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奠定情感基础。再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感情的互动。

  (三)精读探究,品读体味

  1,读中联想,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后,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掠过岁月的痕迹,将情景再现,勾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轻柔"是什么意思 母亲为什么是轻柔的呼唤 是什么给了初学走路的婴儿勇气和力量 感受到母亲的呼唤是亲切的,温暖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了解母亲的呼唤包含了无限的关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有哪些甜蜜体验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通过齐读,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我"在和母亲捉迷藏时总能看到母亲 引导学生体会"总是"一词,领悟母亲是时刻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在和"我"捉迷藏时母亲的神态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慈祥",体现母亲的善良,和蔼。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作者儿时和母亲捉迷藏这个场景有何感受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那温馨的一刻,是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

  2,读中感悟,走进人物,体验情感

  课文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文章最感人的部分,为了更好突出重点,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感悟不是告诉,不是分析,不光是理解,而是刺激,探究,更是体验。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重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神态的变化描写,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全方位地感受一位母亲的伟大。①采用"默读―点读―评读―齐读"等多种变化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情感得到熏陶。②音乐是奏响心灵乐曲的神奇音符,因而我选择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来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精神,情感得到震撼。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0篇】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这一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我将本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这里,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课文勾画自学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尝试理解词语,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 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变化。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 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 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 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 现实

  千里眼 视频

  顺风耳 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 飞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1篇】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读中感悟入境生情”,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站在铁索桥上》。我的说课将按照:立足文本说教材、结合实际说学情、依据大纲说目标、打造特色说策略、力求高效说流程、突出重点说板书这一程序来进行。

  【说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学情】

  要上好一节课,除了透彻地理解教材外,还要做好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教学中我将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这节课我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教法:

  1、朗读感悟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2、想像感悟法:在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像的闸,在研读中体验文本,既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景教学法:我借助歌曲欣赏,配乐朗读、展现画面,播放视频等方式,再配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文本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4、评价激励法: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学法: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

  (因为音乐是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让学生在歌曲渲染的情境中走进课文,既能激起自读课文的兴趣,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调)

  2、导语激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雄壮的国歌嘹亮地响起时,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曾经就有一批英勇的革命战士,用他们的英雄虎胆在铁索桥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板书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我以这样的一段导语引入,意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和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是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接着,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2)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教学中,我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创造了与课文相通的具体可感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得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悟,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想象,在无限的想象中读出自己的体验,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优美的音乐配上动情的朗读,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也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艰辛,也进一步激发了尊师爱师的情感。

  3、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我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本节中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我让学生初步感知后,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

  第二,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第三,回归文本,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我利用课件出示这一重点句,细细品味,深入理解。抓住“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此时,我来了一段激情的演说: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这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再配上多媒体音画的感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入情入境,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的训练。

  我是这样指导的:是呀,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缅怀先烈、珍爱生活。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来缅怀他们,有感情地读第三小节。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读;观看影片后读;理解重点词句后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2、回顾全文,全班感情朗读。看到: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又想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汹涌激荡”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

  3、教师总结:一座索桥,一个故事,同学们,那些参加铁索桥战争的战士的生命已离我们远去,唯一不变的是桥上那13根冰冷的铁链,让我们记住他们的身影,铭记发生在这座铁索桥上的故事,记住作者带给我们的优美诗篇吧!

  四、巩固练习,拓展积累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可以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所以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局限,走向更宽广的语文天地,充分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架起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2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芦叶船》第二课时。

  我的说课分为环节一、说教材、说学生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说学生

  《芦叶船》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吴珹笔下的童年欢乐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江南水乡那勃勃的春天。第三、四自然段详细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不仅是欢乐还有智慧。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的情景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关于童年的。第一、二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检验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的运用发现前面教学中的问题。这第四篇课文是精读发现问题之后的改进教学是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巩固、提升的训练场。通过这三年多的语文学习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大概内容。玩是儿童的天性四年级的学生也正处在爱玩的年龄段容易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快乐。可是我们生活在北方山区感受水乡的风貌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年龄偏小要想体会最后一部分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又成了一个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三部分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讲述经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阅读为主“听、读、说、写”相结合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说话写作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想象欣赏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是如何依靠水乡特有的物质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慧创造快乐的。

  3、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风貌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体会水乡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体会作者的细致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方法。

  三、说教法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指导朗读、自主感悟法。

  本文是精读课文教学中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孩子的视角审视文章让孩子们成为水乡的一员亲身体验、品味、感悟。读说结合口语训练“我来当导游”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想象训练学以致用学习了写法赶紧练习并当堂指导让学生掌握表达方法。“听、说、读、写”永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程简介及时间安排我的课堂结构是:

  1、朗读课文、引入学习约2分钟。

  2、美读品味、感受快乐约5分钟。

  3、研读表演传播快乐约15分钟。

  4、细读课文、憧憬未来约8分钟。

  5、拓展延伸、丰富想象约9分钟。

  6、布置作业、课堂延伸约1分钟。

  二设计流程第一环节朗读课文、引入学习。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提高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伊始我就安排了“我当小导游”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为下一环节解说介绍做好准备。第二环节美读品味感受快乐。

  首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选择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水乡美。第二组做船乐。第三组远航乐。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互相合作、互相学习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大家。第三环节研读表演传播快乐。由小导游演说每分享一部分都适时的出示学生所提的重点句子再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此我预设了三点主要引导的内容1玩的地方美。结合第一组学生的理解引导体会理解第一、二自然段。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的突破方法是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水乡的景色然后播放有关水乡的图像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最后回到文字重点体会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比如崇明岛上的河道“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这种迷宫似的水乡环境往往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再看河边的芦苇一个“冒”字说明芦苇生长的速度极快而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苇芽“像船上的桅杆”长了一片叶子的苇芽“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不仅形象地描绘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从中也能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本环节中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交代环境运用比喻。2玩具制作得美玩儿的过程美。第二组的同学带领老师同学体会第三、四自然段我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深入体会。

  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的意思介绍家和学校的环境这也是一个难点我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地图理解。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竖河”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然后通过朗读重点体会芦叶船制作非常多姿多彩充满个性与创造。通过第四自然段孩子牵挂着芦叶船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

  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朗读的方法学习、感受。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加以肯定。我要及时的指导朗读使学生能在读中体会其中的快乐。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憧憬未来。首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五——八自然段重点抓住我和表兄的动作语言体会放芦叶船远航的心情。预设点朗读这些自然段体会心情的变化找出表现心情的词语。在第七自然段中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引导学生体会船的精美心的激动。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本文的又一难点通过第八自然段的学习感悟提升精神境界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我通过引导提问分解难题。

  问题一芦叶船从小河漂到大江再漂到大海它的生活空间怎样变化问题二它一步步走下去随着空间的变化遇到的困难怎样变化问题三看到芦叶船能乘风破浪远航文中的“我”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怎样问题四你觉得小小的芦叶船在文中的“我”的眼里是谁在你的眼里小小的芦叶船是谁总结是的是我们相信我们也能带着梦想远航虽然前面风急浪涌、困难重重。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丰富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想象并写下来给学生充分的写的时间在班上选三四个同学朗读分享感受指导写法。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延伸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1、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在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完成。

  ①你喜欢玩什么能用手中的笔告诉大家吗

  ②你知道吴珹还写过哪些儿童作品吗找一找读一读。

  以上便是我对《芦叶船》第二课时设计的教学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教。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3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发挥自身的内在的灵性,打造活力课堂。

  说教材:

  《林中乐队》这篇课文描写了了森林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犹如一支乐队奏出的乐曲,嘈杂而美妙,和谐而喧闹。作者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用热情的笔墨在和我们讲述他的朋友故事。春天,森林里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综合型乐团,什么歌手都有,什么乐器也有,美妙极了。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长期贴近大自然细心观察、潜心研究积累起来的成果。课文条理性强,围绕中心句“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具体介绍了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说学情:

  学生对本课的动物名称和发出的象声词有的比较生疏(有13个要认识的`字,9个带拼音的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在理解和运用时有难度,同时对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一些熟悉,有一些不熟悉。尤其对动物各有各的曲子,各有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这一中心句与课文如何介绍的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但要体会作者怎样在聆听中辨别声音的特点对于学生不易察觉。

  说教法:

  为了课堂活起来,要结合本单元的有关的音乐方面的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课学习,平时聆听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声音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本身潜能,交流各种声音的美妙。课前预学;创设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问题领悟作者的热爱森林以及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

  说学法:

  课前预学:自学生字词,达到正确流利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你的发现。课上交流汇报学会的和疑难问题,全班研讨教师点拨。整个教学过程把要学习的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适合学生学习成长,正如“跳一跳,摘桃子。”

  说教学要求:

  1、 自学生字新词。

  2、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 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学习作者用哪些具体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写法。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自然界里的声音是很美妙的。你听见那些声音,能模仿一下声音吗?

  学生交流(小鸟啾啾 蜜蜂嗡嗡 青蛙呱呱 ・・・)

  2、师:同学们知道得不少,树林里除了这些小动物以外,有位小朋友他了解的更多。他发现树林里的小动物都叫起来,就是乐队。今天我们来学习《林中的乐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熟悉的小动物了解,评价激励学生思考林中的小动物还有许多是他们不知道的,让学生好奇地走进文本探究学习。)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情况。

  (1) 五位同学轮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如果发现读得不妥的地方,大家帮助这几位同学。读得正确的流利的同学交流自己预学的方法。

  (2)出示多音字

  一小觉 奏乐 难为情 爱好 结实 小爪子

  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和评价,采用表扬和批评结合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自学新词的情况。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新词有什么发现?说说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带口部字多)

  唱 叫 吹 听 喧 �_

  啭啼 咳嗽 呻吟 吱吱 嗡嗡 呱呱 哼哼 咩咩

  吱吱嘎嘎 咕噜咕噜 嘎吱嘎吱 扑噜扑噜

  师:大家看看想想这些带口子旁的字词有什么分别?

  生交流(动词的 声音的词 )

  师:对,声音的词把它叫做拟声词,模仿声音的词。文中什么叫声像咳嗽?能把这些声音与小动物搭配起来吗?

  生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说其中一个的机会。让大家都来参与啊。

  师: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其他的拟声词吧!

  生交流(叽叽喳喳 啾啾 嘭嘭,咚咚,噼噼啪啪,叮咚咚 啦啦 哗哗 汪汪 咚咚 呀呀 呼呼 嗖嗖 潺潺 嘘嘘 鸭鸭 嘎嘎 铃铃 滴滴 答答 飕飕 淅淅 瑟瑟 沥沥 哼哼

  师小结:拟声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不少。它把不同的小动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会用其中的喜欢一个的词说句子吗?

  生交流(迎新辞旧的日子能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海底世界能听到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声。

  学校鼓号队在咚咚咚咚地敲鼓・・・・・・)

  (设计意图 针对本课要学习的生字词多,让学生自己发现生字的特点,掌握规律学习,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情感体验来学习,既简便又快。)

  三、质疑问难

  师:1、同学们课文中有没有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小声读课文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吗?

  个别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读课文不仅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有感情。(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都知道自己学得可透彻,巩固复习有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作业

  1 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抄写积累运用中的本课的词语。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4篇】

  一、说教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三个牧童在清理泉眼,砌上小井后,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后,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智慧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相聚,各自回顾彼此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智慧女儿再次出现,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它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选编的意图很明确,是想让学生建立对童话体裁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能力,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2、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

  3、朗读课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

  四、说教学策略

  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这一组中,共选编了四篇童话故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对童话体裁的`认识,这一篇课文的出现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种补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这节课的学习我放手大胆的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童话内涵。

  五、说课时安排

  1课时

  六、说教学流程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的大体流程是“自读—交流—拓展”三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听《幸福拍手歌》后,师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你们什么时候有幸福的感觉?(同学们畅所欲言,课题的气氛也随之变得活跃)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幸福,可是你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孩子们会陷入沉思中)

  2、这时学生可以发言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3、对于幸福各自的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否对幸福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课题)(意图:激发思考、训练说话,使学生初步进入角色)

  二、紧扣主题,自读自悟

  1、读“阅读提示”,明确自学任务。

  2、快速阅读课文,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归纳课文大意,提示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

  4、引导学生反复读三个牧童砌井后的幸福,和十年后再相聚感悟幸福的段落。

  5、师三个青年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板书)

  生齐读:幸福要靠劳

  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

  [意图:本文故事情节简单,我没有按照起因,发展等顺序来分段学习,而是直插重点。]

  三、联系现实,深化理解

  [意图:由于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读课文,划句子等方法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所在,我设计了让学生联系生活,编故事的方式,从而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1、师:三个青年经过十年的磨练,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弄明白的?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2、读后交流句子明确(表面上看孩子们们似乎把课文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孩子们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问了下一个问题)

  3、师: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这十年来三个青年都做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想象,如青年一是怎样给病人治病的?病人会对他说什么?做什么?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尽自己的责任给别人带来幸福[青年二,做过许多工作都勤勤恳恳,他都什么?别人怎样评价他?青年三,组内交流]板书(笑脸)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别人服务,别人幸福了,自己也会幸福)

  4、师:我们可以回顾第9课《巨人的花园》生活中幸福的场面(展示画面)

  5、鼓励学生也说一说你知道的事例(领悟幸福的多元化,明白幸福的真谛,从而珍惜所拥有的事情)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幸福的场景,感受到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的感觉很甜蜜,下面老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来体会一下各行各业对幸福的感悟。

  1、出示各行业人对幸福的感悟,师读。

  2、鼓励学生也来写一写对幸福的理解,(有时间可以选一两份读一读)

  (幸福的多元化导致有些学生肯定会说一些譬如妈妈给我买了一件礼物或去吃肯德基之类的自我幸福感,出示这组图片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内涵。适时的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3、播放故事:《提醒幸福》

  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尽义务

  做益事

  做益事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5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向大家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去年的树》群文阅读。这节课是杭州市十佳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学团特约讲师,全国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在 第十届 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上的一节公开示范课,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熟、成功的一节课。我准备从构思、教材、学习过程和方式、板书设计以及我的想法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构思

  群文即是一种“1+X”的阅读教学模式。什么是“1”,这节课里,蒋老师把这个“1”定位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以童话世界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第11课《去年的树》。至于“X”,他选择了同样是作家新美南吉的另外两 篇有相似之处的课外文章。希望能通过对课内文章的内容回顾和课外的文章阅读来使学生深化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感受一个作家的多种 写作风格。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童话是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的文学体裁。《去年的树》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同:故事刚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谊,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心灵震颤――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对灯火唱起了歌。这 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语言非常有特点,本节课蒋老师就抓住人物对话,来进行教学。

  2、教学目标

  根据这 篇童话的 思想内容和 写作特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语言美、 思想美、意境美。

  2、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笔下淡淡的伤感。

  3、一 篇带多 篇,阅读《大鹅过生日》和《猴子和武士》,感受一个作家的多种风格。

  三、说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2、领悟课内外的情感和蕴含的道理。

  (1)品词析句,圈画出关键词,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2)在设计童话不同结局中培养阅读童话的乐趣,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

  (3)培养学生自信、质疑的 精神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四、关于学习过程及方式

  (一)学习过程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的精彩,一定是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精彩。

  1、了解作家新美南吉。

  2、出示两幅画,请学生 评价画上面的内容,初步知晓童话的特点。

  3、走进童话故事(1)故事是围绕那两个人物展开的?

  (2)一共有几次对话?分别请同学读一读。有一个人物是不变的,是谁?

  (3)读四次对话,谈感受。

  (4)停下来想一想,圈划重点词语。

  (5)交流汇报。

  4、阅读另外两 篇童话,感受一个作家的多种风格。

  (二)学习方式

  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阅读,师生交流分享,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实现集体的建构。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群文的阅读,整合从群文中得到信息,并且在群文之间进行连接。在连接的时候,要和先前阅读的文本,要和以有的阅读经验进行比对,达到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认识,从而加深理解,最后迁移运用。这是群文阅读的优势,也是群文阅读应该做的工作,即整合――连接――比对――建构。

  五、板书设计:

  新美南吉停下来想一想淡淡的伤感

  情美幽默好玩

  六、我的想法:

  这是一节有示范作用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课,蒋老师的课从实践的角度力图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群文阅读,群文阅读读什么,怎么指导。我觉得他的群文阅读课很有策略,体现在:

  (1)方法指导巧妙。利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挖掘文字背后的声音、情感。群文的群的结构、角度新。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群文,训练的点非常明确,打在群文的赏析与阅读上,探索了新美南吉这位日本作家的多种不同的 写作风格,群文阅读的结构、角度比较新。

  (2)一 篇带多 篇,一 篇侧重,两片略读。而且每一个板块清晰,每个板块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是学生感受到一个丰富、立体、多维的作家形象。纵向是递进,里面是相互关联的。在努力改变师生关系,改变课程结构有所突破,追求自主、生成的课堂。蒋军晶老师的指导策略,大体是比较,思考,发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让学生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

  总之,课堂的精彩,一定是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精彩,群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课内的文章的阅读来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为了实现儿童的自主、自立、自知、自省、自信,教师要深挖文本,更要热爱阅读。反思这节成功的课例,教师一定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个学生,把讨论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享受阅读过程,呈现交流思考过程,实现意义建构过程,体现阅读的魅力。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6篇】

  大家上午好!我是第七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去年的树》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与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本文语言朴实,旨在教育学生要信守承诺,珍惜友情。

  二、说学情

  1、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2、从学生的基础能力来看: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字词积累,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的阶段性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正确的情感来朗读小鸟与大树、树根、门和小女孩四个对话。

  ○2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默读和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四、说重点与难点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教学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定如下: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地研读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文中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和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焦急心情。

  难点:感受鸟儿对树的真挚友谊,懂得友谊是建立在守信的基础上。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重视朗读,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法上我运用讲授法和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则充分体现出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法,使教学手段更丰富,生动。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扮演法、朗读法(自由读、同桌读、小组分角色读)、默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设计思路为:谈话激思,自然入题→细读感悟,体会真情;○1离别见真情○2找寻见真情○3相会见真情→升华小结,拓展练习→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环节1:谈话激思,自然入题。

  教师导语: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十分高兴,希望通过这节课我能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也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我们怎样才会成为朋友?咱们要成为好朋友,又需要做到哪些呢?大家都在思考,不急于回答,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童话故事《去年的树》,阅读大树和鸟儿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故事,通过学习,同学们对好朋友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理念:谈话激起学生对朋友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要回答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又难以总结,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带着一种思考,走进文本。

  环节2、细读感悟,体会真情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体现鸟儿和大树友情的对话。

  (1)离别见真情

  抓关键词体会:“还” “一定”

  教师导语:好了,同学们找出了吗?请大家一起大声地读出来。(出示课件)看来大家都找对了。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这一对话(学生自由练读)你从哪里得知他们是好朋友呢?(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字词“还”“一定”)你对这个对话有什么感受呢?(请学生谈理解)好朋友分别都是依依不舍的(板书“依依不舍”),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要是你的同桌也要离开你们,你们是不是也会很伤心,依依不舍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心情,与同桌读对话。(创设情景,让学生加深理解)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感情。

  (2)找寻见真情

  教师导语:鸟儿无奈地离开了,可是今年回来鸟儿却发现大树不见了。如果你是鸟儿,你会怎么做呢?(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7-14自然段找一找鸟儿在寻找大树的途中都向谁询问了?画出他询问的句子。好了,找到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分享一下?其他的同学也找对了吗?(课件出示三次问话)请同学们小组分角色朗读好了,同学们都读完了吗?下面有哪组同学愿意出来为我们表演一下呢?同学的表演非常棒,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填字比赛(出示课件,空出三个对话的关键词)看来同学们都对这三个对话非常熟悉了,现在让我们将三个句子连起来再读一遍,体会小鸟当时历尽千辛寻找好朋友的心情(板书“历尽千辛”)。找不到鸟儿,你心里怎么想的呢?

  1、默读找句子,点名起来读。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请一组同学画出来表演。

  3、填字比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4、三个句子连在一起全班齐读。

  5、换位体验,学生谈感受。

  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填词语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体会鸟儿在寻找树的过程中一次比一次着急、担心、难过的心情,实现对重点的突破。

  (3)相会见真情

  教师导语:小鸟在找寻大树过程中的这份着急、担忧,就是奉献给大树最珍贵的友情,村子里,油灯前,这对好朋友终于见面了。小鸟两次对这灯火“看了

  一会”,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学生回答)

  设计理念: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切身体会真挚的友情,达到感情的升华。

  环节3、升华小结,拓展练习

  我的导语:鸟儿飞走了,带着淡淡的忧伤,它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板书“遵守承诺”)。此时,我想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要说,你想以什么身份对谁说什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请一两个学生起来分享他们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环节4、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我的导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鸟儿和大树这对好朋友的故事,知道了怎样才能成为好朋友,同学们愿意和老师成为守信的好朋友吗?(学生回答)

  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把你想对伐木工人、大树、鸟儿说的话写下来。

  3、和自己的同学、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同学们要按时完成作业,诚信才能成为好朋友哦。

  设计理念:复述和表演故事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完成课后“小练笔”,达到说写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好朋友

  鸟儿(依依不舍)

  离别见真情

  (历尽千辛)

  找寻见真情

  (遵守承诺)

  相会见真情

  设计理念:板书以情作为主线,小鸟与大树的离别对话中的依依不舍的体现出离别见真情,小鸟在找寻树的过程中历尽千辛体现出了找寻见真情,小鸟两次望着灯火依然遵守承诺唱起了歌体现了相会见真情。设计使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也凸显了主题思想的渗透。

  说课有理有据,分析到位,特别是板书设计很有特色,很好!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7篇】

  一、 说课题

  做为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而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典诗文,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当然了开展经典诵读,更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二、 说课题教学的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诗,因为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入境入情,“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三、 说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实施

  1、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初始,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直接深入到学生内心,揭开朋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

  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古诗的情境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法。“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古人送别三部曲,既折柳、饮酒和唱诗。抓住“柳”字,让学生感受渭城柳色的样子,来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接着围绕千古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中的饮不完的酒来表达两人的深厚友情。最后进行配乐朗读《阳关三叠》,进而师生同唱《阳关三叠》一曲。

  3、引背。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诗、感悟、配乐朗读、想象等形式,再加上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读诗方法,平长仄短的规律,在一遍遍的诵读声中,在一次次的体验之际,不断诵读进而达到课堂上背会这首诗。

  4、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教师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8篇】

  一、介绍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5《六个馒头》。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不留痕迹的帮助、纯真丰厚的友谊。《六个馒头》讲述的是在一次春游前,其他孩子都在准备春游的零食,而一个来自山区家境贫困的女孩子只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在出发那天,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以没吃饱为由吃光了她剩下的五个馒头。后来,同学们都以吃了她的馒头为理由,总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吃着香喷喷的馒头,默默接受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此后,女孩子则以努力学习、为集体做好事来表达谢意。全文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春游过程的时间线;一条是围绕女孩子吃馒头的变化展开的事情线;一条是同学们不留痕迹、表现纯真丰厚友谊的帮助线。三线并行,相互融合。本篇课文生动描写了同学之间纯真、丰厚的友谊;表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朴实,表达的情感真挚。这样的学生感兴趣,有亲近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课文,自觉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现实生活体验相联系,顺利与文本对话;有助于学生在学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增进彼此的了解,受到情感熏陶,增强班级凝聚力。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中心是女孩子默默地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的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只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较低,对同学们为什么要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这一问题认识可能会比较肤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女孩子和同学们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友谊。结合以上学生情况和年段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继续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象,写一段话;领悟课文“三线并行”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4、再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我把通过理解课文重点词句和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话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我以情感为主线,以“不留痕迹的帮助、纯真丰厚的友谊”贯穿始终,以个性品读为感悟积累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

  四、课时安排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前让学生预习,老师制作精美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读词语,读通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整体上的把握,划分段落,重点学习字词,理解个别词语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课文的两条线索复述课文。

  今天我主要介绍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的帮助女孩子的,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5课 。(板书课题:15.六个馒头)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表格:依据表格中的两条线索让学生复述课文。

  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一遍课文。(板书:同学 女孩 )

  2、结合复述的内容引出概括了全文内容的句子,还点名人物品格?再读一读。

  3、大家都来读一读。

  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

  板书: 不留痕迹

  4、结合这句话,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5、教师整理学生的质疑: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品词悟句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边思考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边划出相关的语句,把感受或想法批注在旁边。

  (2)有语气地读一读,进行深刻的体会。学生进行自学。

  2、理解同学“不留痕迹”的帮助

  同学们是怎样“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

  (1)让学生先一一汇报,汇报时注意按时间顺序,先读读有关句段,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学生找到的全部句子。

  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2)出发前一天,同学们讨论时的情景。

  ①“唧唧喳喳”地讨论:声音小,不想让女孩子听见。

  ②那个女孩子就是你们的同学,此时你们在讨论什么?是怎么讨论的?

  结合上下文理解。捕捉人物的心理。

  ③听了同学们的讨论,你想说什么?

  (3)出发那天同学们争吃女孩那些被雨水泡头的馒头的情景。

  ①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女孩子刚刚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同学急于去饭厅吃饭,而且时间不长就回到招待所里,唯恐女孩子吃少了,就没法找到帮助她的理由了。)

  ②抓住班长的语言(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你能给我一个馒头吃吗?”)想象班长当时是怎么说的?读出来。

  ③抓住其他同学争吃馒头时的句子,(同学们纷纷拿起馒头嚼起来,转眼间,剩下的五个馒头都被吃光了。)体会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吃完馒头,是要女孩子看出他们确实很饿,不露出破绽。

  (4)第二天以及后来,大家以吃了女孩馒头为由,带她到饭厅吃饭的情景。

  ①第二天,该吃早饭了,班长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②“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默默地享受着纯真丰厚的友谊。”读读这段话,划出句子中的一组近义词(接收、享受),想想为什么不都用“接受”一词?查“享受”一词的意思,说说她享受到了怎样纯真丰厚的友谊?

  3、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原因。同学们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帮助这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懂得这样做是为维护女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因为这个女孩子自卑、胆小,敏感、自尊心极强。)

  (1) 抓住女孩的情感理解。

  第一次流泪:伤心的眼泪

  谁也没有注意到,坐在角落里那个来自山区的女孩子,她微举着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颤巍巍的嘴唇,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过了好久,女孩子才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了,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

  指名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指导朗读。

  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到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跑回学校宿舍,迅速地把馒头装进了塑料袋。

  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

  第二次流泪:后悔的眼泪

  大家纷纷冲向饭厅吃饭去了,只有女孩子一个人待在招待所里,等大家都走了,才从背包里取出馒头。

  第二天,该吃早饭了,女孩子偷偷走了出去,坐在招待所附近的一座矮山上。她在悄悄地流泪,原本可以不来的,她有点后悔来了。

  指名读,抓住重点词语谈感受。

  第三次眼泪:感动的眼泪

  “女孩子和班长一起来到饭厅,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香喷喷的馒头,她的眼圈红了。”如果你就是这个女孩子,此时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2)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第七、八自然段),体会这样的帮助形式,不是简单的同情和施舍,女孩乐意接受。

  (四)总结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师:女孩子又自卑变得乐观起来,是缘于同学不留痕迹的帮助,这帮助是善良的、是充满爱心的、是真诚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心灵的花园,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善良做土,用爱心做水,用真诚做阳光。共同培育这友谊之花,相信咱们班的友谊一定会开得无比灿烂耀眼。

  2、全文在连段成篇的顺序和表现人物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三线并行;通过言行神态,表现人物心理。)

  (五)布置作业

  读文后,自己准备完成哪些作业?教师建议:

  1、阅读《语文读本》中《童年的馒头》。

  2、假如你是女孩

  假如你是同学

  假如你是老师

  假如你是……

  你怎样讲述这件事,回家试着讲一讲,明天讲给大家听。

  六、说板书

  六个馒头

  不留痕迹 真诚

  同学 女孩

  努力学习、做好事

  自卑

  友谊

  乐观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49篇】

  《大仓老师》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及一堂语文课的叙述展示了他朴实、正直的品质,文字朴实感人。

  虽然三年前我也曾执教过这篇课文,但如今根据教改的不断推进,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在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稍作调整,基本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没多大调整。下面就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学定教,打造‘学的课堂’”,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

  1、重视学生的预学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除了常规的预学(读通课文,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等),我还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想想学习收获(可以圈划词句,写写感受,并尝试读好相关句子),或有什么问题:(1)课文内容(提示: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觉得大仓老师怎么样。)﹡(2)写作手法。

  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对课文记叙的两件事能大概了解,对大仓老师的为人也会有一些粗浅的感受。至于写作手法是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对课文的描写手法等稍加注意即可。

  2、课堂中体现以学定教

  在揭示课题后的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已作预学,故直接让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

  对于人物品质的感悟,我让学生先进行小小组交流学习,交流自己在课前学习所得,也倾听别人的习得,思想发生碰撞,互相学习、补充、提高,教师则巡视点拨,及时了解学情,以便适当调整教学。但是,“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在此基础上必定须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接下来便是集体交流,教师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深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与能力。

  二、以学定教,教师该教什么

  1、研究学情

  (1)学生对两件事能大致了解,但不会简要复述;(2)对于第一件事中大仓老师的性格特点能初步体会,如幽默、朴素等;(3)对于第二件事中大仓老师的“不偏向”(文中有这些词)、公平等能有所体会。

  2、教什么

  (1)学生有困难的、不能深入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处

  “挑剔”、“理会”两词的理解感悟,既是课后练习中所要求的,也是用词的精妙处,我们要读懂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文后练习巧妙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挑剔”,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故意找茬、吹毛求疵、骄横跋扈的有钱人家子弟,“理会”,大仓老师不但表面上不去理睬,更从心底里不去认同山本春美,可见大仓老师不畏权势的品格。“若无其事”、“沉默”这两处词句,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想象“真的没事吗?”,大仓老师沉默一会儿,究竟在想什么,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深处,读懂大仓老师是顶着重重的压力,甚至是冒着事业的危险再回贫穷生活的可能,在支持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在体现他公平、正直难能可贵的品质。经过这样深入的引导,学生不光明白了课文的遣词造句,读懂了大仓老师的心,更知道了学习语文就应该深入理解感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2)重视单元目标的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单元目标可有可无,其实单元目标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这两单元的训练目标为“简要复述”,以前学习过详细复述,而且,本课提前教学,简要复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虽然对两件事大致了解,但真的要让他们简要复述,他们可能说得过于简单,不清楚,可能过于繁琐,接近详细复述,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了第一件事后,我让学生明白简要复述的要求与方法,简,就是简单,要,就是扼要,抓要点,还要注意完整性,转述人物语言时人称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也有法,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第二件事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复述,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符合你的理想,那就需要老师的倾听、点拨,让学生学会区分主次、抓住要点等,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既要心中明了,也要及时引导、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

  总之,以学定教,不光从形式上有所改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选准教学内容,学生懂的就不教,要教学生所不懂的。只有教师聪明地教,学生才能更聪明地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第50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要讲的课文是四年级语文手抄《电脑住宅》。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脑住宅》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是本册最后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一共八个自然段,首尾两个自然段都是概括说明,二至七自然段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具体介绍电脑住宅的各种设施及其使用功能等,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读多思,教师不宜讲解过多,所以用一课时的时间学习。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热家科学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第1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了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2至7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意志力、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本部分为重点)。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的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认识课文中带拼音的6个二类生字。

  (2) 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产生兴趣,并乐于探索科学知识。

  (3) 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4) 发挥想象,设计一栋自己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一栋理想的电脑住宅。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图文结合,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2)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结构,有条不紊地进行教与学,做到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

  (3)针对略读课文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注意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运用“读读、想想、看看、画画”等方法学习。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理解、想象、实践等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

  1、同学们,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人类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山洞到草房子,从土坯房到今天的高楼大厦,

  2、 在你的想像中,未来世界里的住宅是什么样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理想”或“高级”的住宅就是智能型的住宅,即电脑住宅。)板书课题。

  3、 其实这种智能型的住宅,已经问世了。世界上第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由一位日本人设计,座落在日本东京市中心。这样的引入简单,直接,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读课文,初步感受电脑住宅的神奇

  1、通过分层次提出目标,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也不同,所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这所住宅留下的印象,如果让你给这个题目加上一个修饰词,你会加什么呢?(神奇、高级、舒适、方便)

  2、 认真读,边读边划,弄清1) 这所住宅有哪些设施?2) 这些设施怎样工作?

  3) 这些设施有什么功能?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找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电脑住宅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了。

  3、 点拨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4、 教给 学生学习段落的方法,以便于下面环节中的自主学习,所以先以大门外的风向标为例,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是怎样工作的?有什么功能?谁来交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 详细了解电脑住宅的神奇

  小组共同合作,选择这些设施中的一种完成表格的填写。选好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小组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通过填一填,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设计电脑住宅

  小设计师们,可以对原来的这所住宅中的某个设施进行加工,也可以对资料中没有写出的其它地方进行设计。资料中已有的,就不必重复。

  四人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介绍小组设计的电脑住宅。一个小组交流时,其它小组都是评委,看哪个小组的设计的住宅最神奇,最方便。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原则,激励学生重新组织语言,实现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协调发展,使优生大显身手,让差生在优生的带动下也调动起学习和表达的积极性。

  四、作业

  是什么给予这座住宅这样神奇的功能?——电脑

  课后,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以 “我设计的电脑————”(教室、商场、学校、医院……),为主题来进行设计,设计方式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把自己的设计写出来。这道延伸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既教给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实现听、读、说、写的互动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及课文重点部分的内容,边分析课文边点击板书电脑住宅的设施、工作、功能的重点词句,边让学生概括,这样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我觉得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条理清楚,有针对性。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1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4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①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②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③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2篇】

  一、说教材

  《火烧云》一课是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的好课例。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基本技能目标)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感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四、说教学程序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

  划分成5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在早晨或傍晚,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现一些美丽的云霞,根据课题进行字面推测?(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发言后,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火烧云》(板书:10)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2. 检查预习

  3. 自学讨论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1)提供自学材料,(2)个人自学,(3)小组讨论。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1.火烧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2.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请标出来。

  3.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4.交流点拨这部分又分两个环节:交流点拨、质疑解难。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和偏差时,教师要适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作者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写,板书:

  颜色

  >变

  形状

  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部分时,大部分学生能够从“红通通的、金灿灿的……”等表示颜色的词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这一特点。让学生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出这句话也能说明变化多的特点,还有颜色的多,议并出示描写颜色的词语。再让学生说说,这些说也说不清,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形状的变化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来说马、狮子和狗的变化,再出现之幅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来练习说一段话,进行小练笔训练。

  5.总结评价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生赞美一下火烧云(学生可以从学习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两方面来谈)你认为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和综合性评价。

  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按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展开想象,以火烧云或烟花为题写一个片断。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

  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块阅读,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3篇】

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说课稿最新范文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文的作者是日本的作家新美南吉,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过冬时,鸟儿答应了树的恳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说课稿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好!

我今日说课的资料为“去年的树”,下头我将从学习目标的确定、评价的设计、教学活动的预设三个方应对本节课进行分析和说明。

课标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有如下规定:“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本事,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在阅读方面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我对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文的作者是日本的作家新美南吉,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过冬时,鸟儿答应了树的恳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树时,它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找,最终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谊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斥了忧伤和惆怅,应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讴歌了高贵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谊。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阅读本事,并且已能够用字典、词典进行查阅生字、词,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本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也基本构成。

三、说目标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出本篇课的学习目标是:

1、经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我会认“伐”这1个生字;会写“融、剩、伐、煤”这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这4个词语;会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2、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把文中不一样主角在不一样的情景下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并会弄清楚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重点)

3、经过自读、品读、悟读,使学生能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说出这篇童话故事揭示的道理。

其中目标1、3是学习重点,目标3是学习难点。

根据我叙写出的学习目标,我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构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又包含了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论述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典型样题评价出现。

针对学习目标1我采用了交流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主要借助让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也就是自我先阅读课文,在不会的时候,可查阅字典、词典,自我先解决课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读、互写,到达会读准字音,会正确默写的目的),展示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简单地得到了反馈),从而到达了对目标1的检测。

针对目标2和3我主要经过让学生自读、对读、群读,在读的同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完成了课文资料的掌握,课文感情的建立,从而完成对目标2和3的检测。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采用了表现性评价、论述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针对整体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典型样题评价,评价样题如上,主要是检测学生对目标中生字词的掌握情景。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活动的预设共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基础之上。因为孩子都比较喜欢听音乐,所以我抓住这个情节,先给学生放了一首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借助音乐跟学生谈谈关于友谊的话题,把本节课带进--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当中,再揭示本节课的题目,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什么提高学生想学本文的欲望。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是让学生先自由阅读课文,在初读的基础上,能够简单地概括出本文重要资料,对本文的资料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过这一环节的初读课文,学生对这节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程度的不一样,学生肯定对课文中的某些语句、感情理解得还不是很到位,这就需要进入第三个环节:研读对话,体会小鸟的真情:

首先出示课件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听。并找出文中的四组对话,经过生生之间朗读对话,体会课文中小鸟对树珍惜友谊,信守承诺的高贵品质。

带着对四组对话时学生之间产生的感情我们进入第四环节:升华情绪,体会朋友之间的真情。这个环节集大家的智慧,从理解重点句子入手,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再次体会鸟儿与大树的真情,从而把话题引到环保、奉献等多元化、个性化的话体上,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最终把自我最想说的话写出来。由读--说--写,一环紧扣一环,让同学们在自主而又愉悦的环境中到达了对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强调。

学生们究竞掌握得如何呢进入课堂的第五个环节,当堂检测,总结反馈。经过样题的检测,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状况,便于及时反馈,同时还为自我下一节课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到了让学习目标、评价设计、学习活动三位一体,共同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让学生自主而愉悦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当然,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自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必须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敬请评委教师多提宝贵指导意见。

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说课稿范文二

一、立足文本说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确立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抓住文本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体会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一基于文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童话最大的特点是想象,经过补白文本的想象空间,体会小鸟的心理活动,更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第二是基于学生。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对话体会小鸟与大树的深厚情谊,在直接阅读中比较容易获得,但课文的主旨,懂得去年的树的丰富内涵,学生难以直接获得,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从已知的基础走向未知的获得。

基于这两个目标的确定,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二、优化组合说过程

文章的故事性很强,从创设情境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朝夕相处导入,之后以问题链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问题一:第二年春天,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与谁进行了几次对话?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基本的了解。)

问题二:小鸟在与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对话中,分别有怎样的心境?

(引领学生体验小鸟的心境,品悟深厚的感情,为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做好铺垫。)

问题三:为什么小鸟盯着灯火看了两次?并且单独成段呢?

(两次“看”意味深长,经过想象,加深对这份情谊的深刻体会。)

问题四:为什么要以《去年的树》为题呢?

(去年的树如果在小鸟的心中成了一个影子,那么在我们读者的心中,她俨然成为信守承诺、珍爱友谊的象征,也引领着我们去倾听这棵树的声音。经过对课题思考,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故事的丰富内涵。教师层层追问与引导,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取的对话,层层递进的思考,让情感得以升华。)

以上四个问题呈现思维的递进关系,前面三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向最终一个问题——把握课文的主旨。

基于以上的问题链设计,我经过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把单纯的文本解读转化为引领学生的语文获得:

三、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

学生体会小鸟寻找过程中不一样的心境之后,带着头饰分主角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品悟文章的情感。

2.情境创设法

在情境创设中引领师生、生生的对读与对话,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3.想象法

去年的树虽然变成了火柴,点燃着灯火,可是小鸟儿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找树,在给灯火唱歌的前后,她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两次“看”,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比较想象两次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本事。

4.小组合作探究法

我将以问题引路,在体会文章主旨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交流展学。引领学生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思考、感悟文本内涵,让生命与价值感熠熠生辉!

四、说板书

我认为板书是一堂课的眼睛和灵魂,应当简单而富有启发,我的设计如上,期望这个板书还能点亮孩子们的智慧!(用简笔画呈现)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资料,多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去年的树说课稿范文三

师: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条,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关于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大树,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读:去年的树

师:这篇童话是日本著名的儿童作家新美南极为我们带来的。究竟这只小鸟和大树会发生怎样的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开始。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的有滋有味的,此刻教师要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展示一下他优美的朗读声,

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能告诉教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

你来说,

师:是啊,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啊,那么你从文章哪儿看出来的呢?

你们说这篇课文在语言上以对话为主。你快速地读读课文,数一数,课文有几组对话四组。

师:分别有哪四组小鸟和大树,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

师:让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冬天到了,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树对鸟儿说……读。去年的树说课稿_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生:(齐读)“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会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鸟儿回答……(齐读)“好.我明年必须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你们想,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是怎样对话的请你也就近找一下你的好朋友,来练这组对话。

师:举手是表示你们想表演,想来读,是吗哪对朋友先来你们来

师:教师发现他读的时候,“我明年必须回来……”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读吗

生: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答应他,语气十分坚定。

师:真好,他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明年必须会回来,还有哪对朋友想来试试

师:你的语气真像大树啊!

师:从他们的对话当中,我们感觉到了,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师: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的,像刚才的那个同学一样,读出自我的个性来,女孩子读小鸟的,我们一齐来对对话,好吗

师:准备.“再见了,小鸟……”(学生男女分主角读,学生模仿语气)

师: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呀,坚定些,再坚定些!读!(学生再次分主角读,女孩子语气坚定)

师: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回来找他的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他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头的三组对话,教师想让同学们在四人组里合作练读好吗你们能够自我选定一个主角练一练。开始吧。

师:这回哪一组想先向我们来展示一下你们组来,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样样都觉得好,这样吧,你们有意见能够提,你们觉得好能够夸夸他们,跟他们直接对话,好不好

你说,哦你觉得小鸟应当读得更加焦急些,这样貌还不够焦急。

你说:树根应当读得更加悲伤点。是啊,因为树根和树是命运相连的,他们两个就像是好朋友一样,如果哪一方不见了或者是死去了,他们应当是很悲痛的。

师:这是你独特的体验,真了不起.好,刚才从同学们的意见中,都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十分重要,应当好好地体会把握,是这个意思吗那么就这样,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这三句话。(媒体播放小鸟的三句话)这样吧,你先一个人在位子上,看着屏幕自我练一练,感觉一下,体会一下该怎样读。

师:想读了是吧,谁先读任选一句读。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明白吗”

师:我听出有点焦急了。去年的树说课稿_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我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焦急。

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明白火柴在哪里吗”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同学还要读

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明白火柴在哪里吗”师:你在为大树担心呢。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明白吗”师:教师听出了你心中的焦急。咱们一块读好吗:第一句。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师:教师感受到大伙儿都焦急起来了。再读一次。你们看这边的孩子,眉头都皱起来了。教师体会到了他心中的焦急。再读第一句。

生:“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明白吗”

师:您明白吗他多么想明白呀。再来一次。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___树在哪儿,您明白吗”

师:再读下去。

生:“小姑娘,请告诉我,你明白火柴在哪里吗”

师: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学生举手示意)这样吧,谁来做一回小鸟好吗(请两位同学)别拿书,出来.你们在教室里面,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自我的好朋友大树。一边找一边问,你在谁的跟前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来跟你对话,明白吗

师:你能够用自我的话,你们也能够用书本上的话。好,你们去问吧。

师:小鸟,小鸟,找到朋友大树了吗

师:找到了你明白了(笑)可是还没找到,是不是找不到朋友大树,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来读这三句话,体会小鸟的这份焦急。齐

师:(随机采访)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样想你的心境怎样样

你说,你焦急,。你呢,哦,你紧张,为大树担心。你呢:你为小鸟感到悲伤。.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朋友大树呀去年的树说课稿_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师:你们是怎样呼唤的

你来,大树,你在哪儿,还有谁

你来,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呀

你来,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

师: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关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份情。

师:(低沉地)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齐读最终一段。(出示最终一小节)

师:“小鸟,睁大眼睛……”读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之后,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问题了有那么多问题呀!

你说: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师:好,还有那么多问题,这样吧,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能够提问题,也能够解答别人的问题。你能够站起来就说。

生:我能够解答__的问题,因为在一年前,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也天天听鸟儿唱歌。可见他们是那么友好,他们简直成了一对知心朋友。然而冬天过去了,鸟儿却见不到大树,只看到残留下来的树根。他费劲了千辛万苦,最终在油灯里找到了大树的化身。这时他不禁想起了,当年他和树的一幕幕.他看到了灯火,仿佛看到了大树的身影.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师:你说得真好,你说了那么长长的一段话.还谁有什么问题

生:(同上)我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小鸟就是在歌颂了大树,因为灯火照亮了别人,给人间亮光,所以他在歌颂无私的奉献精神。

师:你觉得在小鸟的歌声声中,还有那种为朋友自豪的心境在里面。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一下,鸟儿为什么两次都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之后要飞走了,他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从两个看当中,你品出什么来了

你说,你觉得: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做成的,鸟儿可能把火柴看成是灯火的孩子,他要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样样的不一样的说法能够发表,来说吧。

你觉得因为他对大树的友情十分深,而此刻大树的生命就要到尽头了,所以要看了一会。他不忍心。他饱含着深情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

你呢,:我觉得是小鸟想念大树,他才会对着灯火看。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见面了一年。

师:(动情地)一年过去了,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日的灯火.小鸟怎样能不悲痛,不忍心。他看了一会,他看了一会,他用目光在和朋友交流感情。那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鸟儿在沉思,因为灯火就是大树,他觉得大树当时被伐木工人砍掉的那一刻,大树心里会是怎样想的,他大树变成灯火,独自照亮别人的时候,又会是怎样想的。我觉得他是在沉思。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

生:他可能第一眼看到灯火,他可能不相信灯火就是大树变成的。他第二眼看到灯火,好像就感觉到,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师:对呀,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他那么熟悉的朋友___大树,所以他……

生: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

师:当他认出来的时候,他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之后他为什么看了一会儿,要飞走了又看了一会。

生: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就证明大树的生命结束了。他想对他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一眼。

师: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齐读……

(出示改写的最终一小节:把“小鸟”改成了“我”)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之后,我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师:教师深深地被你们的朗读打动了,你们这两个“看”字,读得教师的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之后,我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动情)

师:(深情地)亲爱的小鸟,你看见朋友了,你盯着灯火,深情地盯着灯火,看了一会,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当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你又想说什么

你说,你以后还会寻找别的火柴的踪迹,再为您唱歌。这是他的心理话。你呢,孩子

师:你说得真好,你真是个有感情的孩子。你呢?

师:你已经不忍心看了呀。你说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呀!(深情地)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师: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打动了。大树想在自我还没有被燃尽时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出示卡面)

师:好,赶紧拿出来,为大树写上几句深情的话的吧。

生:我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方,但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师:你写出了大树的心里话.

生:我是这样写的: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样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间,可是,这一生能有你这样的朋友我也死而无憾了。如果还有来世,我期望我们能再做朋友。

师:他觉得死而无憾了,获得了这么真挚的友情。真会说话。

生:我的朋友啊,朋友,我再也不能听你歌唱了,再也不能和你一齐分享欢乐了,但你我之间的友谊将永远燃烧在我心中。

师:这个“燃烧”把你这种炙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小鸟,我的好朋友,我要被燃尽了。再此之前,我想对你说:“永别了小鸟!我此生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真是荣幸呀!你十分诚信,我们永远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师:你的话语中充满了情感。

生:(动情)小鸟,你的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在我生命的最终一刻,你不远千里来给我唱歌。最终,我要用最终一次火波来照亮你,永别了.

师:(激动)同学们,这是大树的肺腑之言呀!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理话。大树就是这样来表达自我的情感的。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可是(学生还在写)同学们,你先把大树对小鸟的这份情感暂时放一放行吗咱们课后再继续去写,再去继续交流。刚才教师说其实我们已经学完了,可是作为这篇美丽的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吧,对伐木人有什么话,还有其他的,你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生:我想对那些可恶的伐木人说,那些伐木人只为了制造一些火柴,而去拆散一对这么要好的朋友,真是太可恶了!

师:你觉得愤慨是吧,你说出了你的心理话.

生:我想对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一句:“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把握这份真诚。也许这回失去了,下回就没了。”

师:(微笑)你说的真好!这是你从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情感中受到的感悟是吗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几句:“你们为了自我的利益,砍伐了树木,可是你们是否明白,真情被你们破坏了.如果你们还有一些良知的话,期望不要再砍伐树木了,不要再让更多的小鸟悲痛了.”

师:(高兴)你说得真好,你每次发言我都想为你鼓掌.同学们,你们也能够为他鼓鼓掌.(学生鼓掌)真的,他发言太精彩了!

生:我想对小鸟和大树说:“你们的真情把我感动了,我也要对天下所有的人说“愿你们真心珍惜友情,永远的和你们的朋友活下去。”(笑)

师:相处下去。是的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你们只为了自我的利益,虽然你们只砍了一棵大树,可是你们是否明白,你们迫坏了一段多么真诚的友谊啊!期望你们以后再不要这样。”

师:对伐牧人有这样的话,其实我明白你们可能还想说另外的,不光光是破坏了友谊是吧

生:我想对伐木人说:“伐木人,你们是否明白,树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忙.就想下雨天能够避雨,比如说太阳大了能够遮盖阳光,他对人类有多么大的帮忙啊.”

师:仅仅是这些吗我明白你们还有很多很多,能够举出上百条树与人类的关系是吗其实我刚才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的同学在关注我们的环保问题了。十分好!还有对作者说的有吗

生:我想对树根说:“大树走了,你不要过于悲痛.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悲痛的。”

师:好,这是你想安慰树根呢!你再说,最终一个机会给你,好吗

生:我想对小鸟说:“小鸟你不要过于悲痛,你的朋友树永远在你身边.”

师:真好,不错,再让你说一次!

生:我想对作者说:“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的结局.不能写稍微……”(大家笑了)

师:你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么悲惨的结局是吗你真是个感情丰富的孩子呀!同学们,刚才教师听到了你们那么真诚,肺腑的话。这节课呀,咱们经过教师和同学们,同学和同学,我们一齐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一齐真正的走进了课文是吗

师:难得的是,刚才还有的人和伐木人说话,小鸟说话,和大树说话,还对作者说话.学完了课文之后,盛教师也是感慨万千,我在想啊。咱们这个世界上,人啊,树啊,鸟啊,这些万事万物都真正的交流对话,那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完美啊!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愿望想法呀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那里。下课。


说课稿相关文章:

2020四年级美术活动说课稿范文模板合集

中小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五年级美术说课稿优秀范文2020

中小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说课稿合集模板2020

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读后感范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4篇】

  一、 教学理念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双基的学习与训练,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文化品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等。做好这些的前提,教师就要正确地把握语言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课堂的实践性,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二、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是关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并劝戒他及时医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坚信无病不肯从医,导致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是第八单元的课文,该单元主要学习故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体会其中道理。在这篇文章中,一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 会人物想法。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5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小学教师,马大龙。38岁、大专、小教中级。现任四年四班班主任。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鸟的天堂》它选自就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注提”第八册第一课。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得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腾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因此,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了出版的调查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而在阅读中真正体会文章所孕育的能力还不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不够明显。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雪中的主体行和创造行。因此,本课设计时我是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出发,以学生雪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按由扶到放的程序来安排课堂结构。

  三维目标:

  1、 时要有自己的见解。

  2、 培养学生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背诵指定的段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

  难点: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理“线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我采取以下步骤完成教学。

  1、引导质疑、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

  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理线索。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决。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读通顺了课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谈“感悟”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二是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见解。这一改变,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得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从以下三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说说喜欢哪一次去鸟的天堂,并陈述自已喜欢的原因。这时出示课件,按照顺序依次出示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谈出自己的见解。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段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自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小组中都,推荐都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朗读展示自我对课文的见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课文。

  三、悟“环保”

  《鸟的天堂》确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今天,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究,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首先这儿生态环境好。

  1、这儿环境幽美。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

  2、这几天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而有生机。

  3、这儿资源丰富。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谷类虫子繁殖旺盛,因而鸟儿的食物丰富。

  4、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叶繁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其次、人们保护意识强。

  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因此鸟儿们得到了保护,能够无忧无虑的生活、繁衍.

  四、综合实践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我们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会搜集,学会应用、学会交际。《鸟的天堂》一课有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综合实践作业。“鸟的天堂”目前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想办法搜集一些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简短的解说词。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使学生做到三练:

  1、搜集材料,练“查阅”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上网、去图书馆、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2、学写解说词,练“习作”。为“鸟的天堂”录像配上适当的解说词,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学写一段解说词,写清楚导游的身分,旅游的地方及这个地方的特点,力求写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

  3、学做导游,练“交际”。

  这时出示课件,对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为学生导游解说提供画面。

  这是继写解说词后的一个延伸,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际。要求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自我推荐尝试当导游,全程陪同作解说。然后在班级进行优秀导游评选,学生一定会兴起盎然,积极参与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一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并润物无声地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并由此获得美感

  板书设计: 特点 表达方式

  树大 茂盛 ;静态

  鸟的天堂 枝 叶 根

  (大榕树) 鸟多活跃 动态

  声 色 动

  关于板书设计: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明确地体现了课件和课文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的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6篇】

  一、 说教材:

  《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拒绝了救命的面包,面包店的老板为之感到,帮助他的事。本组教材的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感情文本,吸纳文本,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有效生成和升华。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的老板态度的变化。

  2、了解作者运用外在的动作和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和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由于我班现有的38名学生,是上学期重新分班组合的,其中有8名是从外地后转来的,加上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方法死板,基础太差,导致两级分化特别严重。因此,我确定的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我”对国旗的尊敬与热爱;难点是:了解作者用外在的动作与表情表达内心感受的手法。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设计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过程: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了“通过上节的学习,文中的哪部分内容让你特别感动?”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全文的整体性回顾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回忆旧知。与此同时,也被文中“我”的行为感动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自主读文,品味语言

  《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的阅读形式,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研读文本、感悟文本。特别是理解几处重点词句时,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反馈交流,然后带着感悟读,最后老师引领学生品读。这样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丰满,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品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情感的文本味来。在教学中,研读“我”的处境危险时,当学生找到语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表现“我”处境危险的关键词,并通过切身的感受、老师语言描述的情境和查阅工具书随机理解了“漆黑”、“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到留学生当时处境的危险。在此,让学生想象此时留学生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为下文埋好了伏笔。接着,在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找出描写“我”动作与神情的句子,并通过想象体会“我”,当时的内容感受。从而指导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真挚情感。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已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语文更有趣了。这篇文章中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因此,我抓住时机,在学生找到描写老板前后变化的语句时,让学生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让学生质疑,从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讨论交流,感受到留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挚爱,实际上是他爱国的表现,这是他宁可饿死也不用五星红旗换面包的原因,也是老板态度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切实体验到了文章的内涵。

  3、总结深化

  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悟为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在总结深化这部分时,我采用逐层深化,通过师生互读、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为五星红旗自豪的情境中,酝酿了浓浓的爱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爱国志,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我品读课文后的浅薄认识,也是我憧憬中的理想课堂。然而在具体教学中还有许多缺陷,但我十分愿意尝试,因为反思失败课堂也是一种成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7篇】

  一、紧扣特点,感悟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单元的专题是“故事长廊”。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鉴于它的体裁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据课标,凸现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利用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图猜故事的环节,引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进而让学生回忆寓言的特征,从而引出《扁鹊治病》,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检测了学情,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结课布置作业时,我设计的第二道作业是推荐阅读四则寓言故事并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课做到了课前复习寓言,课中学习寓言,课后积累寓言。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的初读正音、整体感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医”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白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到最后的按照顺序复述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说话写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环节有的突显了工具性,有的突显了人文性。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和环节的处理,都是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解决,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点拔和指导。如:在找扁鹊医术高明的环节,通过同桌合作来完成,然后汇报,并且让学生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还有体会扁鹊医德高尚环节,同样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自已的体会,进而带着体会读句子,从而加深理解。还有在评价方面,也突显学生地位,努力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客观正确去评价,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依据理念,设计思路

  1.把握两条主线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分为了两个板块进行,分别是感悟“名医”和恒公之死。在感悟“名医”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交汇报来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通过朗读来感悟医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块主要是通过想象补白来感受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和固执已见,进而突显人物的特征。二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顺序。通过找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2.落实三个训练点

  本节课我重点落实三个训练点:读、想和说。第一个训练点:读。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重视读的训练。每个环节的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时的读,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情感再到后来的男女分角色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二个训练点:想。课标指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本节课中走进蔡桓公内心时四次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个训练点: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医术高明环节让他们说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块让他们走进桓公内心,说出自己所想,在最后,能根据顺序讲述故事,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主副两块板术。在主板术里,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点词语的呈现,(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已见);二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听取意见、防微杜渐)。在副板书里,我主要呈现了对本节课的易写错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8篇】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搬踏推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9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练习课,此内容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区别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读三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完成“万花筒”、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议、做,完成语文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4、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我能读为本节的重点。

  5、教学难点: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对“知识万花筒”、积累词语将采用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为突破难点,我会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将读、议、做相结合,以活动和展示贯穿整堂课,寓学于乐。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区别形近字”:在教学这个版块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写、比较、区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交给他们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2、教学“我能填”:这一板块重在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成语的.规律,激发他们积累成语的兴趣。然后通过拓展,积累更多的词语。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累,积累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阅读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们的积累。

  3、教学“我能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够从文段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时课外阅读当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最后雁过无痕,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勾画,标注等方法去把握课文,向孩子们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4、课时作业。

  《站起来》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写得很生动,我布置学生学一学这种写作方法,试着写做某件事的过程。这样,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设计当中还有许多不完满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10篇】

  课堂作业,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 、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选一个最喜欢的词说一个句子。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 、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抄写好词好句。

  2、熟读课文,进行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品读这篇感人的童话。

  二、读文想象,感受体验。

  1、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花园景象的句子。(学生:读文画句子)

  (2)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点拨对比朗读:(出示相关画面,创设情境,感受花园的美丽与荒凉)

  ①美读,感受美丽和快乐。

  a谁愿意读描写花园美丽的句子?(PPT出示花园和句子)

  b听配音《神秘的花园》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听到花园里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

  D让我们带着这快乐的心情,一起来感受花园的美丽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品读句子,感受花园的美丽。)

  教师过渡:不知什么原因,花园里美丽的景色不见了,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这样的景象。(播放表现花园景色凄凉的)

  ②走进花园,感受荒凉。

  学生:看录像,读句子,感受花园的荒凉。

  a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

  b带着你的感受,读大屏幕上的句子。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小结过渡: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请谈谈你的见解?

  (学生各抒己见,说明原因。)

  2、巨人的性格和孩子的性格的对比。

  (1)点拨,梳理:花园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花园里人的不同。

  (2)感受巨人的性格:

  ①教师: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样的?认真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认真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②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他说这些话时,心里可能会怎样想,他说话时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四人小组交流体会。)

  出示相关语句: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

  ③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体现巨人性格的语句。

  ④学生表演读。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巨人训斥孩子们的句子。体会巨人的任性、冷酷。

  ⑤你觉得巨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过渡:这样的性格就像一年四季中的冬天,冷酷无情。

  (板书:任性、冷酷、冬天)

  那么孩子们的性格是怎样的呢?

  (3)品读,体会孩子们的性格:

  ①读大屏幕的句子。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②引导梳理:孩子们有着春天般美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温暖。

  ③结合文中语句指导朗读。

  学生:读句子,体会孩子们春天般美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温暖。

  ④随机理解重点句: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引导学生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大声叱责时的画面,相互交流。

  (4)小结过渡:

  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把自己当做巨人,读一读第9自然段。

  (2)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自读,想象巨人醒悟后的心里活动和神态。)

  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①巨人明白了这句话,你明白了吗?

  ②肯定有创意的回答: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要唤来春天,就要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

  (2)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个时候的巨人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梳理揭示寓意:只有和大家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4、美读最后一段。

  巨人用宽容善良的心融化了坚冰。从此,他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让我们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快乐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中快乐嬉戏的情景,配音乐)?什么音乐适合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孩子和巨人共享快乐的情景。

  三、拓展深化,总结升华。

  1、教师:学习了《巨人的花园》,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谈一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教师:是啊,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板书出示)

  我有幸读了故事原文,尤其喜欢故事的结尾,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快乐。(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3、同学们,把你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也试着创编成一条名言。播放歌曲《分享》。(学生练写,有时间就交流,没有就利用明天早读时再交流)

  四、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巨人 任性 冷酷(冬天) 孩子

  善良 宽容(春天)

  分享 快乐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扩展阅读【第11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母亲的呼唤》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母亲深深的爱,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认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可贵,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的道理。

  3,教学重点:

  从母亲简单的话语,朴实的举止中,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

  4,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歌颂了母爱的深切和伟大,情真意切,意味深长;语言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教法:

  (一)紧扣"呼唤",层层深入

  "母亲的呼唤"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于全文。基于课文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母亲的爱和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领悟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关心,关爱,担心和幸福,母亲的呼唤其实是爱的呼唤,而作者在母爱的感召下,学会了长大,学会了给予,学会了责任,懂得了珍惜。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情真意切。为激发学生的感情,我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如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我还和学生一起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来升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音乐,配乐朗读,来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三)品词析句,明情悟理

  语文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生命。怎样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焕发生命呢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品读,赏析"轻柔","憔悴不堪","泪眼模糊","喜极而泣","声嘶力竭"等词,领略文字的美妙,品悟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我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牵引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人物的精神,明白母亲的呼唤其实都是母爱的流露,都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两种学法的指导。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例如: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探究和体验,思考母亲的呼唤里包含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反馈交流情况。再如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你有过听到母亲呼唤时的甜蜜体验吗 对母亲的呼唤你也有和文中小蓉一样心生厌烦的相同感受吗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练习设计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感的介入,孩子们的心里一定蕴藏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亦或是愧疚之情,于是我设计了抒情吧这项练习,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以及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一句话。它是对课文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旨在抒发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紧系课题,奠定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上课伊始通过赏读古诗《游子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浅的感受。师生一起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奠定情感基础。再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感情的互动。

  (三)精读探究,品读体味

  1,读中联想,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后,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母亲的呼唤包含了什么 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掠过岁月的痕迹,将情景再现,勾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轻柔"是什么意思 母亲为什么是轻柔的呼唤 是什么给了初学走路的婴儿勇气和力量 感受到母亲的呼唤是亲切的,温暖的,母爱的力量是强大的。了解母亲的呼唤包含了无限的关爱。再让学生说说自己都有哪些甜蜜体验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通过齐读,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我"在和母亲捉迷藏时总能看到母亲 引导学生体会"总是"一词,领悟母亲是时刻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在和"我"捉迷藏时母亲的神态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理解"慈祥",体现母亲的善良,和蔼。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作者儿时和母亲捉迷藏这个场景有何感受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那温馨的一刻,是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

  2,读中感悟,走进人物,体验情感

  课文第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文章最感人的部分,为了更好突出重点,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认为感悟不是告诉,不是分析,不光是理解,而是刺激,探究,更是体验。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重抓住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神态的变化描写,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全方位地感受一位母亲的伟大。①采用"默读—点读—评读—齐读"等多种变化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情感得到熏陶。②音乐是奏响心灵乐曲的神奇音符,因而我选择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音乐来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精神,情感得到震撼。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0)份】相关文章: